人类历史上的很多思想和文化,已经在二十一世纪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而有些文化,却在现代社会中慢慢淡出人类的视线,成为被人遗忘的历史。那么,佛教在当代社会,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说起佛教文化,首先要从佛字讲起。对汉语来讲,佛是一个外来词,是古印度梵文中的一个词汇,音译为布达Buddha,意即觉悟。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佛教的创始人只是一个人,一个具有超级智慧,彻底看清了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而不是一个神。众所周知,目前其他的几大宗教,没有一个与神没有关系。佛教虽然不排斥某种神的存在,但却在本质上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不是这个世界与善恶因果等宇宙真理的创始人、创造者,而只是发现者。宇宙真理是一种自然规律,它不是由谁创造的,世界更没有谁在创造。因为佛陀发现了宇宙深层次的自然规律,所以叫做Buddha觉悟者。
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无论现实生活的变化、工作的变化、家庭的变化、春夏秋冬的变化以及大自然的变化,都与任何鬼神没有关系。没有任何神灵或人在操纵这一切,其变化的操控者,来源于很多客观因素。其中既有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素,也有我们看不见的因果,佛教称之为缘起和缘灭。缘起和缘灭,决定了世界的诞生、变化和毁灭。那什么是缘起和缘灭呢?
比如说,一朵花的诞生,需要有适当的温度、湿度、空间、时间。种子加上温度、湿度、空间、时间,就是它的缘。有了缘以后,就能在缘当中产生另一个结果。结果的产生与不断的延续与发展,也有一种规律。这种规律,就叫做因果。在因缘具备以后,诞生了一个物质,就叫做缘起。当某些因缘不存在的时候,物质就会消失,这叫做缘灭。比如,如果没有温度、湿度、空间等等,花就不会生长。世间所有的东西,不管我们看得见看不见,都是由缘起和缘灭来决定。释迦牟尼佛发现了因果真理,并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创立了佛学这门学科。
佛学
佛学,即一个觉悟的人创造的一门学说或学科,虽然其中包含了很多内容,但总体来讲,叫做佛学。
佛教
怎么理解佛教这两个字呢?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传讲了很多法。在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第二年的夏天,他的弟子把佛陀的教诲、教言汇集成册,形成了一个体系非常完整的文化,就叫做佛教。其中的教,是指教言、教诲,也即佛陀的教育。之所以当代很多高僧说佛教不是宗教,其原因也在于此。
关于宗教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全世界公认的标准。我们说佛教不是宗教,是因为西方宗教认为,宗教信仰必须承认上帝的存在,一切都围绕在上帝的周围。但东方宗教,尤其是佛教根本不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说佛教不是宗教是有道理的。
佛教文化及当代价值(上)
关于佛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佛教超级的心理学
首先,佛教是一门超级的心理学。因为它对人的精神层面,有很多的阐述、解释和方法。比如说,目前全世界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问题的日益普及。目前我们的唯一方法,就是用药物来控制。但心病还需心药治,用药物来控制精神上的问题,并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其实,用佛教的方法,可以从本质上完全彻底地解决心理疾病。我想,今天在座的人当中,可能有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会或经历。
佛教把人的精神,分成了八个不同的层次。其中的前五个,叫做感知,也即通过感官而获得的感受或知觉。
我们一直都认为,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外面的物质;我们听到的声音,每一个人都会说它是物质。但科学发展到今天,却有一个出乎意料的,让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答案。
三百年前,西方哲学有一个著名的争论。在一个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动物的原始森林里,如果一棵树倒下去了,究竟有没有声音?我觉得,在座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有。
唯物论认为,应该有声音,无论是否有生命听到,声音原本存在。
但经验唯心主义却认为,此时没有声音。因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既然没有人感知,声音就不存在。当然,经验唯心主义的理由也不是很充分,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他们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推到了上帝身上,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败笔。连上帝到底存不存在都没法证明,又如何用上帝来自圆其说呢?这一点荒谬又可笑。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一棵树倒下去的时候,并没有声音,而只是在空气中产生了压力,压力以波的方式在空气中传递,在到达我们的耳朵以后,振动了耳鼓膜,这些都只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而不是声音。空气的压力,是空气的不同形式。耳膜的振动,是耳膜的运动方式。真正的声音,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这不是唯心主义的答案,也不是唯物主义的答案,而是科学的结论。
佛教认为,听到声音的,是耳识,也即通过耳朵产生的一种感受,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加上看到事物、闻到气味、尝到味道、接触到物品等等的五个主体,叫做五识。第六识,是具有分析、判断、思维能力的意识。第七识,最古老的印度佛教称之为末那识。其中的末那,是印度梵文音译。第八识,被唐朝的玄奘法师等译师翻译为藏识,因为它是所有精神最基层、最基本的次元。平时它不会活动,但在深度睡眠的时候,眼耳鼻舌身意都停止了工作,但藏识却不会停止。人的身体与亡人的尸体之间的差别,除了呼吸、心跳与血液循环以外,还有藏识的存在与否,所以人的身体不同于尸体。在深度的禅修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藏识的存在。
佛教在分析人的精神之后发现,精神的演变,也有一个自然规律。心理学讲了其中的一部分,但因为我们无法全面了解心的变化,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内在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且饱受折磨而不得解脱。但佛教却将个中路径诠释得了了分明。比如说,不开心、生气,是大家都会面临的情绪。一般人解决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一直闷下去,憋在心里,堵在心里,不释放出来,让它自己在肚子里化解。这样长期下去,就会罹患焦虑症和抑郁症;还有一种方法是发泄、释放出来,其结果,就是骂人、打人,危害他人。这两种方法,都弊端重重。给不良情绪找一个化解的通道,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佛教提供的禅修,就是最好的疏通管道。无论你是有信仰还是没有信仰,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都可以修。因为禅修是调节精神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与信仰有关,也可以与信仰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借鉴、采纳并为我所用。
正因为佛教在剖析精神领域方面讲得非常透彻,心理学通常解决不了的问题,它也可以轻轻松松地解决,所以佛教算是一种超级的心理学。
佛教哲学
佛教同时也是一门哲学。两千多年前的西方最古老的哲学,就在研究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并得出了各说不一的结论。而东方哲学也一直致力于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做好人等人生哲理。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也应该算是一门哲学。
佛教科学
佛教同时也是一门科学。尤其是在微观世界方面,科学与佛教一直走在一起,尤其是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时候,佛学与物理学有着惊人的相似,很多地方已经完全重合。两三百年前被人们视为无稽之谈的佛教理论,已经成为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的最新科学结论。
几千年来,在西方哲学中,唯物和唯心始终保持着两军对垒、争执不休的局面,分得泾渭分明。直到目前,这些争论仍一直存在于学界。很多人认为,所有的宗教都是唯心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虽然西方宗教主张唯心,但唯心和唯物只是西方宗教与哲学的分类,并不是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不是唯物就是唯心,不存在其他的可能。
那佛教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呢?它既不是唯物,又不是唯心。我曾经讲过,在我的书中也有过说明,如果必须要以类似于唯心、唯物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佛教,最适合的词汇,应该是唯幻。就像《金刚经》里面讲的幻觉,人生、世界,都是如梦如幻。
佛教如何看待精神和物质呢?很多人以前可能没有听说过,但精神和物质其实并不能分开,它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
比如说,某个物质在某种情况下是气体,在另一种客观环境下,又可能变成固体;当某些因素发生改变,又可能变成液体。无论从液体到固体再到气体,然后又回归到液体,都是宏观世界中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
在微观世界中,物质的质量和能量之间,也在不断转换。当弥漫在空间中的能量密集度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突然间冒出点状的粒子,也即所谓的基本粒子。这时,能量就变成有质量的物质。莫名其妙间,这些粒子又会变成一种波或能量,科学称之为微观世界当中的波粒二象性。
如果再往深度进发,我想,再过四五十年,科学一定会告诉我们,波和粒,液体、固体和气体之间的关系,最后也会落到精神和物质的维度。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东西成为了精神,在某种因素下,它又会变成一个物质。关于这一点,藏传佛教解释得非常清楚细致。物质和精神不能分开,就像液体的水变成固体的冰,我们不能说冰是水,但事实上,冰从来没有离开过水的本质一样。当一块砖头表现为砖头的时候,我们不能说砖头是我的精神,不能说楼房是我的心,但砖头仍然是精神的一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量子力学的问世,对佛教理论的弘扬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微观世界的诠释方面,现代物理学已经成为佛教非常得力的助手。
虽然在宏观世界方面,科学与佛教看似有一些冲突。但这些冲突的产生,源于释迦牟尼佛描述宏观世界时的文化背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每次讲法,听众都五花八门,有君王、有大臣、有乞丐、有婆罗门、有普通老百姓,什么样的层次,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什么样的接受能力都有。释迦牟尼佛为了让他们接受佛教思想,只能在不破坏原有文化理念的情况下,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方式,让大众逐渐接受。事实就是这样,真实的东西往往很难被人接受,总是会遭受抵触与抗拒的命运,因为真实的东西太奇妙,太奇特,已经有悖于我们的常识与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佛陀没有办法讲实话。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面描述的宇宙,不是日心论,而是地心论地球是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但不管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绕太阳转都不重要,解决生老病死才是头等大事。如果一开始,就拿原有的、在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开刀,世人就不会接受佛教理论,基于这一点,所以佛教与科学关于宏观世界的描述有所违背。
但佛教文化一直在寻找真理,其寻找真理的方法,也完全符合科学精神。比如说,佛教认为,判断、辨别佛经内容的真假对错,有三种方法。
首先,在描述普通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时,必须符合现实。如果它在阐述现实的时候违背了现实,佛教称之为不了义佛经,这是佛教的专用术语。不了义,意即虽然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但只能如此表述,而不能直接把真实赤裸裸地展示出来,因为大众不能接受。这种迂回的度化方式,佛教称之为善巧方便。而了义,则是把真实的东西全部揭示出来,没有任何保留。
第二,在描绘凡夫感官无法判断的比较隐蔽的事物时,必须符合逻辑。如果某部佛经的内容不符合逻辑,那也是不了义佛经,我们不能承认它的内容。
第三,在描述非常隐蔽的事物时,必须依靠佛陀的超级智慧。
非常隐蔽的标准包括:第一,我们的感官无法感知。第二,我们的逻辑无法证明。比如X光、红外线等不可见光,如果没有科学证据,两百年前的人既无法感知到不可见光,当时的逻辑也无法证明X光与红外线的存在,但它们仍然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佛教不是用电子显微镜等仪器来判断,而只能依靠佛的智慧。因为在这个领域中,我们的感官无法判定,我们的逻辑也需要感官的证据,在感官提供不了证据的时候,逻辑也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只能借助于佛陀的超级智慧。
如果某部经典的描述符合上述三个标准,就可以说它是真实的了义经。反之,则是不了义经。佛教就是这样通过一层层的追逐与寻找,并越来越接近于真理。可以说,佛教追求真理的方法非常科学,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佛教文化是一门科学。
佛教深度地认识自我
佛教的第四个特点,也是佛教本身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特点,那就是深度认识自我,深层次地了解自我。
目前人类大脑开发的程度,只有10%上下。当大脑全部开发以后,或许我们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们最大的盲点,就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是这样,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自古以来,人们对此有各种各样的猜测、设想与解释,但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找到一个非常满意的答案。我们可以知道太阳系,太阳系以外的银河系,银河系以外的宇宙太空等很多的天文知识,却没有人能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到底是什么。唯有佛教,才非常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反观自照,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就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多烦恼。虽然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物质最丰富的时代。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说,已经发展得非常好。按理说,我们应该非常幸福,但实际情况却极为严峻。问题在哪里?虽然科学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身体结构、人体细胞等等的常识,但精神层面的探索却一直是一个空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恼,内在世界的种种动荡,目前的科学与哲学都没有一个完备的战略方案。唯有佛教,不但成功地解释了人的本性,而且也有成千上万的佛教修行人,以自己的经历、经验证实了这一切。当然,如果不修心、不打坐,大脑没有开发,只是一个门外汉,我们甚至会怀疑佛陀教诲的真实性,但通过禅的力量将大脑开发以后,我们将看到一个更深、更广、更清晰、更透彻的世界。不需要其他任何条件,只要愿意接受这种开发大脑、观照内在的心灵训练,每个人都有机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禅宗有一句话很有道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不喝水,就永远不知道水的味道,无论怎么去评价、评论、形容它的酸甜苦辣,都只是抽象的概念。如果真的能开始这样的训练,将大脑在原有的基础上多开发5-10%,就会有一个很不错的结果。我完全相信这条路是对的!道路就在我们脚下,只要你,愿意去走!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佛教的自觉、自信、自强。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真正修心的内容,可以归纳为戒、定、慧戒律、禅定、智慧。
佛教的自觉,就是佛教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是自觉自律,不是用法律、制度来控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都以因果为准绳,承认善恶因果的存在。因为善恶因果不是人为的制度,而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至少应该对这个自然规律有一些敬畏之心。你可以有宗教信仰,也可以没有宗教信仰,但必须尊重这个自然规律。如果连敬畏感都没有,只要对自己有利,没有什么可做不可做的界限,胆大包天、肆意妄为,这叫做机会主义只要结果,不管过程。
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社会如何和谐?人心如何平静?
佛教的自强,就是佛教的禅定。
从十八世纪英国爆发工业***,直至现在的二百六十多年的发展中,人类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求物质生活上面。这也可以理解,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本能,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拥有过我们今天所有的交通、通讯、计算机等便利,很多东西他们连做梦都梦不到,对人们来说,这一切具有太多的诱惑,放下一切去追逐,也是情理之中。但事与愿违的是,物质越发展,我们的内心反而越脆弱。
为什么今天每个人都如此浮躁、烦燥、急躁、狂躁?为什么每个人都这么焦虑甚至抑郁?因为我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所以我们的心才会如此糟糕!车子、房子、名声、权利、社会地位都有了,但就是感觉不到幸福。我们今天的奢侈品,已经不是过去讲的名车、名表、豪宅,今天真正的奢侈品,除了新鲜无毒的空气和水以外,就是幸福感和安全感。但因为我们没有接受心灵的训练,内心不够强大,所以我们既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幸福感。
我们的心不但不能安享现有的物质财富,反而受到这些物质的折磨,这都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壮导致的。长期西方教育的影响,使人们极度崇尚自由。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想受父母的管教,不想受传统文化的约束,一心向往着西方的所谓自由。但自由也应该有一个尺度,如果每个人都自由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法律用来干什么?伦理道德又用来干什么?就像玩游戏必须尊重游戏规则一样,在某种程度上,社会人必须要有约束,要尊重因果规律与社会公德,否则就会乱套。过度的自由之后,必将是真正不可逆转的不自由!
释迦牟尼佛告诉迷茫的人们,我们可以拥有财富、名声、权力与社会地位,却不能仅仅拥有这些。追求物质没有错,但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忽略了心灵的提升,我们必将饱受这一恶果。如今,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像流行感冒一样厉害。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只有物质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一点精神上的东西。
因为没有精神上的训练,所以我们的内心非常脆弱。这时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禅定。通过禅定把自己脆弱不堪的内心训练强壮,学会积极向上,知足少欲,这就是佛教的自强。
佛教的自信,就是佛教的智慧。
真正能够相信自己的力量时,也就是真正能开发大脑智慧的时候。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所以自然没有自信。哪怕非常希望去做某件事情,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因为缺乏力量、缺乏智慧,大脑还没有开发。当我们的大脑开发以后,能力与智慧就会显发,相信自己的信念也会油然而生。这,就是佛教的自信。
问答:
嘉宾:尊敬的堪布您好,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现在正在学历史,回顾历史之后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当时看起来合理的做法,后来却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但由于我们现在智慧不够,导致我们今天做事时,仍然没有能力判断自己现在认为对的事,会在十年、二十年或一百年之后给后世的众生带来什么影响。那么,我们今天做事的时候,应该秉承什么原则来做选择呢?
慈诚罗珠堪布:在不同的年代,人类的追求也不一样。因为我们的需求在变化,我们的智慧在变化,所以我们的追求也在变化。有可能在过了一两百年以后往回看,我们现在的某些追求显得非常幼稚、愚蠢。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秉承一个原则,那就是佛教所讲的因果。只要不违背因果这个自然规律,至少不会对后人造成什么恶果,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就是这样。除此以外,未来发生什么也不好说,一百年以后的事情大家都没有办法预测。虽然在将来的一百年之内、五十年之内发生什么事情,未来学家有一些说法,但这个也不一定完全准确。未来的东西,我们无法掌控。
嘉宾:谢谢堪布对我们的开示,我想问的问题是,佛学讲究轮回,承认转世,但我学到的是,佛教的目的,是希望人们能够超越轮回,您觉得现代人该如何去看待这一关系?谢谢。
慈诚罗珠堪布:关于轮回的存在,其实我刚才已经讲了,对普通人的感官来说,佛教讲的轮回是隐蔽的东西,但目前却有很多证据,其中包括科学家提供的数据完全可以证明轮回的存在。第二个,超越轮回,你刚才所提问题的重点可能是指这个。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泰国、缅甸、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佛教,属于小乘佛教;中国、日本、韩国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既超越轮回,又不脱离轮回,这两句话特别重要。比如说,假如有一个人即将被水冲走,在命悬一线的生死关头,如果你想救他,最好你自己能站在岸上。只有站在岸上,才能毫不吃力地把他拉上来。如果你自己都在水里,自身难保,就不一定能救到对方。同样,你必须超越轮回,才能救度自他。如果你没有超越,大家都一样痛苦、一样执着、一样贪婪,谁救谁就不好说了。
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在超越以后,就是帮助众生,所以不能脱离轮回。这就像一个领导,首先他需要有权力,有了权力,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没有权力,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就做不了什么事情。但在有权力以后,却不能脱离群众,必须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前面叫做超越,后面叫做不脱离。大乘佛教首先鼓励你要超越,超越的意思,即通过修心,把烦恼与负面情绪彻底消灭。之后培养慈悲心与智慧,当有了慈悲和智慧以后,就不要脱离,要把慈悲与智慧,运用到轮回中去。帮助众生只能在轮回当中,所以肯定要回到轮回当中,而不可能在很远的地方遥控众生,这就是不脱离。
农历三月十三,是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诞辰106周年纪念日。隆莲法师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四川
汉传人物时间:2025-03-19
银器自古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历代均以“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银壶向来是宫廷皇家把玩之物,存世量少,银壶收藏在国内尚属小众,但凭其精良的工艺和东方文化
文玩杂项时间:2025-03-14
沉香的药理功效其实早在古代权威的医学书中就有详尽的记载。《本草再新》中记载:治肝郁,降肝气,和脾胃,消湿气,利水开窍。《日华子本草》也详述了沉香的药用价值:调中
沉香资讯时间:2025-03-13
无锡灵山大佛景区,是于1997年建成的5A景区,占地面积约30公顷,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就位于这个岛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江南
文化资讯时间:2025-03-08
珍稀菊花石,它是世界上少有的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发现区,距今已有2.7亿年。菊花石质地坚硬,底色纯黑,内含洁白的青石,它以一枝很小的燧石核为核心,成放射状排列,嵌布在
奇石知识时间:2025-02-22
续一笔从乐山大佛浅窥佛教文化乐山大佛,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它的鼎鼎大名。它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
文化资讯时间:2025-01-25
魏德东教授:爱与敬畏是灾难给人类有价值的启示魏德东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大地震,又引发了海啸与核电站爆炸,诸灾相遇,创伤倍增,震惊世界。每每灾难降临,
谈佛说禅悟人生时间:2025-01-16
虽然现在的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
沉香文化时间:2025-01-12
珀根是一种产自缅甸地区的特有琥珀品种,不仅是它的产地较为特殊和单一,它本身也具备许多不同之处。一是它的颜色很特别,多为深棕色,与众多琥珀颜色有很大的不同。二是纹
琥珀知识时间:2025-01-01
按照佛门的礼仪,进入大殿应从大门的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物品最好不要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20
茶与佛教之所以密不可分,相生与共,融为一体,与共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盛于唐代,与当时饮茶习俗遍及全国又几乎同步
文化资讯时间:2024-12-09
我们推广的是 圣 玄奘大师的如来藏妙义亲爱的朋友,您想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何快乐学佛?佛法如何让我们断除烦恼?请联系我们电话:151 9580 6515微信:151 9580 65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5
摇滚歌手许巍走出抑郁之困,施救者是佛。他曾看到佛经上有这样的说法: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光明的。人类很脆弱,但生命力是强盛的。生命里面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所以每一
文化资讯时间:2024-11-13
摘要:晋阳是一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个性分明的佛教文化区域。本文对这一区域性佛教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色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晋阳佛教文化的亮点凝聚在:一个菩萨,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8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的冲突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势力,都是引发战争的因素。因此,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建设还面
居士人物时间:2024-10-17
弘一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高僧,对佛教的弘扬贡献颇大,他致力于南山律学的研究,著书立说;采用西洋音乐创作佛教歌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版《护生画集》;以书法弘
文化资讯时间:2024-10-12
茶与佛教之所以密不可分,相生与共,融为一体,与共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佛教盛于唐代,与当时饮茶习俗遍及全国又几乎同步。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5
来自全球的350家展商将为市民提供一站式购物服务。记者昨日获悉,第二届武汉佛教文化用品暨珠宝收藏品展览会将于8月21日至24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展会有参展企业
文化漫谈时间:2024-10-02
佛教还有个特点就是普世主义。佛教讲众生平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这就是众生平等,包括一条狗也可以有佛性,狗好好当狗,下辈子就有可能成人,再下辈子有可能是修罗道,天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8
到文昌观看卫星上天,戴会文佛珠平安回家。海南会文政府、会文佛珠协会、会文佛珠交易市场唯一指定佛珠文化交流平台。 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寺庙烧香拜佛有些什么忌讳、禁忌,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26
佛教的现代价值(上)肖永明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
居士人物时间:2024-09-24
佛教为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印度释迦牟尼所创,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薩脚下所踩的鳌鱼、相传是世界上最凶猛的鱼,只有观音能挟服它,使国泰民安、风调雨順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2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深入
文化漫谈时间:2024-09-11
为什么清末民初 的知识分子那么痛恨儒家?实际上它最远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它跟先秦的原始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宋明理学用心性的,佛家禅宗、华严的大道理来
因果报应时间:2024-08-26
沉香,又叫琼脂、白木香、莞香,并不简单地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来的混合油脂(树胶)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一块沉香的生成,需气候、环境、过
行业资讯时间:2024-07-23
地藏王菩萨是我们国家汉传佛教文化人物部分的,四大菩萨的其中之一,是无上之大愿者的化身。传说中在经过地藏王菩萨救母的三世劫难之后是曾经有过成佛的机会的,但是偏偏就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1
大家都知道佛教创立最初只有释迦摩尼和其五名苦修侍从的阵容形成,后来即使释迦摩尼通过印度恒河流域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传教,也只是宗教信徒范围扩大到了印度恒河流域一代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10
佛教文化的组成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除了具有一定崇高意义的理念以及思想之外,其所特有的一些节日也是重中之重。但是其实佛教文化内部所特有的法会节日并不是很多,但是也难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8
从前有一座古寺,有一位禅师每天都会定时的去找小和尚为他们进行开悟和开示。这一天这位老禅师按照自己平日之中的习惯到小和尚所进行活动的区域进行开悟和开示,但是却看到
风水知识时间:2024-06-07
第八章 原始佛教中道的价值在文章前面说到原始佛教中道确立的根本与中道的内容,佛陀由缘起法确立中道正见,由八正道确立中道正行。无论是中道见中的常断中道、有无中道、无
汉传人物时间:2024-06-01
瑞云寺“强拆”与当代宗教发展困境已被强拆毁坏的百年古刹福州瑞云寺(图片来源:凤凰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中国宗教迎来全新的发展机
藏传佛教时间:2024-04-13
素食4大注意事项要牢记1、这不要以为所有的蔬果,都可以生吃要冲洗干净,以防生虫和农药。2、不要把有效的部分舍弃不食尽可能想办法食用蔬果的全部,除非是难以消化,或有
素食资讯时间:2024-04-09
热,是冰的价值有两个孩子从家中偷了一些水果和奶制品,跑到野外去玩。那时还没有保存食物的方法,看着吃剩的食物在阳光下坏掉,他们没有一点儿办法。后来,两个孩子上了中学,他
其它故事时间:2024-03-27
当我们带着被捕被擒的鸟兽虫鱼来到放生地时,我们会感到欣喜,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一块乐土。当鱼虾游入清流,念念不舍地散去,当螺蚌脱离手掌,静默地潜入水中,当鸟雀获得自
放生心得时间:2024-03-08
人的潜能无限,但安于现状就会逐步被淘汰。有句话说的好:“只有让你自己变的更强大,你才更具价值和人生高度”记得还在读“大三”时经历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活动上认识了
学佛受用时间:2024-02-23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曾告诫过大家,他说: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身体没有发育好,气血是非常不稳定的,这个时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时间:2023-12-13
前几天去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请了几部善书回来。今天拿一本看,名为《寿康宝鉴》。系民国四大高僧的印光祖师所编辑,看后感叹,邪淫之祸,害人不浅。古谚云:万恶淫为首。果真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时间:2023-12-12
泥泞路上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人生在世时间:2023-11-08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大都不喜欢无常,总觉得人生无常,令人恐惧;人情无常,令人悲伤;世界无常,成住坏空;一切无常,虚假如幻。所以一谈到无常,往往认为是消极的、悲
星云法师时间:2023-10-29
达真堪布:人身真实的价值是学佛修行芸芸众生,生存于世,表面看上去是自由自在的,但实际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可怜。在六道轮回中受尽了痛苦,可都还没有受够,还在执着,
悟性时光时间:2023-10-26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的塑造“佛教圣地”的形象,很多人都认为佛祖是降生在印度。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我们其实并没有
初识佛法时间:2023-09-28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生也有六七十年岁月。在这一段漫长的人生里,如何去打发时间,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上的一般人,用吃、喝、玩乐去打发时间,打牌、赌博,做无聊的
星云法师时间:2023-09-05
当代邪淫现世实报!!观者当猛醒!真人实事,恕不能标其地方、名姓。某生,*西人,头脑聪慧,妻贤子肖,素有经营之道。早年从商,以苦心有智故,财运亨通,积数年而成巨贾
佛教故事:邪淫恶报感应录时间:2023-09-02
有一天,猪向牛抱怨说:“人类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时候,人们就嫌我脏、嫌我懒、嫌我笨,但是当我死后,我的猪毛、猪皮、猪肉反至五脏六腑,都没有丝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献给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6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滴水可以穿石。”一滴水,可以渗透土壤,崩塌一座山;一滴水,可以汇聚成流,形成江河大海。 一滴水,浇在花草上面,花草受了滴水的滋润,可以吐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5
由佛光山提倡,行政院推动的“三好运动”——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是为三好运动。 佛教讲,罪业的来源,是从身口意三业而来;修行用功,也是从身口意三业修起。 所谓做
星云法师时间:2023-08-25
陈士东居士:当代著名弘法居士——郑颂英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 郑颂英老居士平生以刊印经典,普及教义为己任,四方学人,为法问道,或有难求助者,陆续不绝,他不顾年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21
陈坚教授:贝施特和智顗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贝施特和智顗论“恶”的宗教价值——兼谈宗教中的“善恶”观念陈坚(山东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提要:谈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坚教授: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当代“文化僧人”与中国文化的传承——以真禅法师为例山东大学哲学系 陈 坚“文化僧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有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8
陈兵:佛教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资产阶级革命的一大成果,是结束了封建社会政教合一、宗教干预政治的历史,政教分家,成为先进国家的标志之一。近世多种政治体制,包括无产
入门知识时间: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