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心,源自教育
人的一生,无时不受到别人的恩惠。《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从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们就被父母的爱包围着。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担,为孩子撑起一个雨淋不透、风吹不着的温室花园。而孩子习惯了单方面接受和索取,觉得一切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因此更加不懂得珍惜。
朱熹曾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却养出不知感恩的孩子。一味牺牲不是爱,真正的教养是让孩子学会感恩。
梁启超在家奉行“趣味”教育,从不以个人意志左右孩子的决定。在他春风化雨般的引导下,九个子女各有所成。每当有人问起他们成功的原因,得到的答案,却都是对父亲的感激。
感恩之心,不是债务负担,而是催人向上的动力。孩子有了感恩之心,即使遭受挫折,感觉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碰到一些无法逾越的障碍,也有勇气向前。
告诉孩子,生活不容易
梁启超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艰苦朴素,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他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拥有的一切怀有感恩之心,就会拥有强烈的幸福感。
相反,如果总是觉得别人亏欠于他,便会带着怨气生活。怨气不单会使他感觉不到生活的美好,而且会让周围的人都远离他。
心存感恩,便会消解内心的积怨,涤荡心灵中的尘垢。知恩图报正是人性的闪光之处。告诉孩子,父母不图你报恩,但希望你懂得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