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修行净土,前人留下了不同的成功案例 内容:     1)心诚专一才能得定,有定才有慧,有慧才谈得上开悟和往生。 南怀谨讲一门深入的重要,原来修禅的就继续修禅,原来念佛的就接着念佛,原来持大悲咒的继续持大悲咒,原来诵《心经》的就继续诵《心经》,原来念嗡嘛呢叭咪吽的就还念这个六字大明咒。 夏莲居说,修任何法门,包括行善积德,只要把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就是修净土。 2)“安书”介绍专诵《阿弥陀经》而往生成功的案例:(1)梁朝高僧道珍,曾梦海中有船西航,问船上人何往,答曰:“往极乐国。 ”道珍请求随行,船中人说,“你未造浴室,未诵《弥陀经》,不能就去。 ”醒后就浴僧诵经,历年不停。 后坐化生西。 (2)唐高僧怀玉,诵《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念佛五万声。 含笑生西。 (3)唐朝大行和尚,晚年读经藏发愿,随手得《弥陀经》,昼夜念诵,21天后,看见琉璃地上,佛和大士现身。 一年后,琉璃地再次出现,当天生西。 (4)唐朝居士元子才诵《弥陀经》,念佛,念佛而化。 宋朝居士唐世良,持戒念佛,诵《弥陀经》十万遍。 一日忽言“佛来迎我”,说完作礼便终。 (5)宋朝胡家的李氏,丈夫逝世后,日夜高声念佛,并诵《弥陀经》,十余年不变。 一日见一僧人用红盖盖其头顶,告她“十五日子时往生。 ”她问师父是什么人,师父说是她所念者。 李氏就告别一切亲戚,端坐而逝。 (6)宋朝钱塘有位妇女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 后得病,论亨律师给她开示,她还没听完,就端坐而化。 3)玄奘大师修弥勒净土,研究弥勒菩萨的唯识宗,没有一天到晚念南无弥勒菩萨,而是念观音菩萨跟《心经》。 临终时,一念导归就去了弥勒净土。 因为他早就在菩提心中跟弥勒菩萨相应了。 智者大师一生讲天台宗教观,生前也没有打过佛七,可他写了临终发愿文,往生极乐。 他临终发愿,导归极乐。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命终往生,想到哪个净土就去哪个净土。 4)如缘老和尚说:念佛必须懂得去掉“五盖”(贪、瞋、痴、慢、疑),懂得去掉“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些东西去不掉,念佛也无用。 再者,念佛还要时时守住八圣道(正见、正语、正思维、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正念),都要知道。 除此之外,还有“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被这些事相所左右。 发布时间:2024-04-03 16:31:0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