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皈依修学手册:皈依的正行 内容: 皈依的正行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 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 《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通过这些相应的修习,才能完成皈依的究竟意义。 一、亲近善知识皈依,虽是皈投十方三世一切佛宝、法宝、僧宝,但在修行实践中,还须落实于具体的善知识。 皈依之后,须选择如法生活,具备佛子威仪,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还须具足正见,深信因果,进而契入空性,解除内心迷惑,打开生命宝藏。 这一切,皆有赖师长悉心指点。 佛陀规定,新出家弟子必须五年学戒,不离依止。 可见,善知识是培养僧格的有力保障。 就像婴儿需要父母呵护养育一样,新出家或刚皈依的佛弟子,必得善知识悉心指点,方能羽翼丰满,健康成长。 对于在家佛子来说,虽无条件常随善知识左右,但也应确定一位堪能依止的师长,时时请益。 而具足正见乃至契入空性,更需善知识的耳提面命。 因为佛法义理博大精深,尤其是止观部分,包含极为微妙的行持,若无明眼人指点迷津,无法于错综复杂的心行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 众生的心,充斥无数飘浮不定的想法。 我们每天徘徊其中,被种种情绪左右而不得安宁。 如何令狂心顿歇? 如何引发生命潜在的巨大力量? 皆应借助止观修行。 若将止观比作开发生命内在宝藏的技术,那么窍诀就掌握在善知识手中。 或许有人会说,难道不能在佛经中寻求答案吗? 须知,凡夫的认识是有限而又充满错觉的,这都障碍我们对佛法的理解。 更何况,佛法是有传承的,尤其在修证层面,无法于经教中完全表达。 那缺失的无法言传的部分,唯依善知识应机设教,方便化导,才能将教法落实于心行。 那么,怎样才堪为众生依止的善知识呢? 这也是目前很多学佛者存在的困惑。 因为善知识不会贴着标签,不会标榜我是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去发现、辨别、抉择。 经论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选择善知识的标准。 《大乘庄严经论》中列有十种:一、具足戒;二、具足定;三、具足慧;四、德行圆满;五、精进;六、通达教理(教富饶);七、通达真实;八、说法善巧;九、具足悲悯;十、断除疲厌。 若是严格按照这十个标准衡量的话,还是存在相当难度。 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没有足够的福德因缘,很难值遇具足德相的善知识。 那又该怎么办呢? 在此,我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标准,即作为善知识必须具备的三点基本素养。 换言之,是作为善知识的底线。 若这些素养尚未具备,对于我们修学将难有帮助,甚而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这三点标准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其一是具足正见。 这是善知识标准中最为核心的一点,甚至比戒律更重要。 如果知见存在问题,根本无法将我们引向解脱。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主要也体现于见地。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经之路,但仅凭持戒或修定很难作出判断。 由戒而言,许多外道甚至邪教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戒律;由定而言,四禅八定也非佛教特有的修行成就,但他们正是因为知见偏差和错误而无法解脱,甚至走上不归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见甚至比破戒更严重。 所以,正见是佛法与一切宗教的不共所在,一旦破见,自断善根。 其二是具足戒行。 佛法修行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故戒律为修行基础,具足戒行,才堪为人天导师,众生依怙。 佛陀将灭度前,谆谆告诫弟子们以戒为师,充分说明了戒律对于修行的重要性。 其三是具足悲心。 唯有具足摄受众生的悲心,才能给弟子无微不至的指点。 否则,闭门独修,入山惟恐不深,即使具备前两个条件,只怕也无缘亲近,无缘追随左右,聆听法益。 当我们值遇善知识时,又如何亲近并获得教授呢? 若不善于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错失良机。 反之,若能与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生生世世都会得其摄受。 关于亲近善知识,《菩提道次第论》中谈到如下几点要求:第一是净信为本。 对于自己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 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 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 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 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 所以,《菩提道次第论》特别强调视师如佛,因为我们不会对佛陀生起寻过之心。 视师如佛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帮助。 第二是念恩生敬。 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 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 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 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 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 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 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穷尽佛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若无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 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 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 此外,僧团难免龙蛇混杂。 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 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发布时间:2024-04-14 14:01:3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