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源法师: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内容: 己四、修因无住昭明太子分这一科文,也说得很清楚,我们很容易了解,说你发这个清净心来修行,这个善法,叫做净心行善。 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复次:须菩提! 佛再次重复叫一声当机者,前面说过佛所证的果,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佛教我们要发心,就要发这个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因为有这个发心的因,才能证得无上菩提佛果。 为什么又说结果的时候,是无有少法可得呢? 下面就解释这个道理。 第二十二分已说过: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呢?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他是个实相般若平等的理体。 怎样的平等呢? 他没有高,也没有下,所以平等。 你成了佛,这个菩提法没有高,你当九法界的众生,这个法也没有下。 这段经文的道理就与第十七分所讲的无实无虚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只是换了个字眼来解释而已。 前面的无实无虚也是解释这个平等的理体。 他要是有实他就高了,他要是有虚他就下了。 是故无实无虚才无高无下;无实无虚才叫平等;无高无下才叫平等。 按世俗谛的差别假相上来讲,佛比我们九法界高;但是在这个平等理体上,是无高无下的。 成了佛,就是他完全证得了,本来具有的平等理体。 在我们这个九法界的众生来讲,这个平等理体,我们本来就具有,而且无欠无缺,没有少一点点。 不过我们六道的凡夫,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著,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有一个平等的理体。 修到了三乘圣人的位子,他虽然是知道了,但是他还没有完全知道;因为他还没有完全证得。 所以才有声闻、缘觉、菩萨之差别。 这要等到,他完全证入了这个平等理体,那时他就成佛了。 成了佛,这个平等理体并没有增加一部份,不过这时他是完全发现了,原来这个平等理体,还是自己本来所具有的。 你现在虽然知道了,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在你还没有证得以前,你还是要依著道理,依著法去修行,这样你才能证得这个自己本来具有的平等理体。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才名为无上正等正觉。 他既然无高无下就是证得了也是本来具有的,所以并没有另外一个平等理体让我们得到。 因为有所得的定义是这样的,以前失掉了,现在又得到了,这才叫有所得。 而这个平等理体不是失掉的,是本来具有的,只不过给无明烦恼所障蔽,你只要去修行,去断烦恼、破无明,把内心的妄想执著都空掉,这本来具有的平等理体就完全发现了,所以不能说有所得,他是本来具有的,这就是解释无有少法可得。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正宗分分四大科。 这是第三大科,是讲究竟降住起修分的道理。 告诉你:修行要怎么样去起修,叫你必须依著前面所解悟的道理来修。 现在正是要修的时候了,还是要依著你所悟得的道理来修。 就如前面所讲的远离我等四相,来修一切善法,这样子修就对了。 正宗分的科文,是通理大师的科判,分为信、解、修、证四大科,在通理大师的新眼疏上,有引出经文来证明,信、解、修、证的分科范围。 在第二十三分这个地方有修行的明文: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叫我们起修了,不是只停在发信心的阶段;也不是叫你悟理,而是叫你脚踏实地的去修行了。 要怎么样修呢? 远离我等四相,不住我等四相,去修一切善法,这就与经文的义趣相应了。 现在是真正要起修了,就要把前面发信心,解悟的过程,通通把他归结起来。 最初是叫我们要生信心,第四分上是教我们无住行施,就是行布施不要住相,一有住相,就会落入我等四相的执著中,这样你就不叫做菩萨了。 你能这样的生起信心,解悟到这个道理以后,接著就叫你起修了。 要怎样修呢? 还是要照著远离我等四相的道理,去修一切善法。 有些人学金刚经,领会不出他的纲要在那里,不晓得金刚经修行方法在那里,我(道源长老自称)研究金刚经时,就很注意这个关键。 经典第四分教我们无住行施;一切布施总括为三个纲要: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布施。 把他延伸开来,就是六度,六度再延伸开来,就成为万种行门。 现在叫我们修一切善法,这一切善法又是什么善法呢? 六度万行就叫一切善法。 有一点你们要注意到,这个善法不只是三界以内的十善法,三界以内所修的十善法,你只能升天,不能成佛。 一定要依著六度万行,这种无漏善法来修,你才能成佛,才能证得无漏的善法果。 地藏经上一再的说,你在佛法之中去修行,一毛一滴,一沙一尘,那个功德,都是无量无边。 地藏经说了很多段,都是要行者,不离佛法而去修善。 你要注意这个道理,如果离开了佛法,你修的善法,都是世间善法。 何以故? 因为只有佛法才有这种无漏的般若智慧,也只有这个般若智慧才能引导你修一切无漏善法,这样你修的善法,才不会落在有漏的世间善法上,这样将来果报也不会只限于人天福报了。 我们现在学金刚经,就要依著经上的般若智慧作引导,来修一切善法。 一切善法不离六度万行,六度中三檀是善法之首,三种檀那,就是三种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 众生有贫病须要救济,就给他们送衣服、米饭、医药,帮助他们脱离苦境,行这种财布施;众生有灾难,就要去救他们,行无畏施;然后给他们讲说佛法,让他们得到佛法的智慧,以佛法的智慧去启导他们,得到究竟的解脱,使他们远离妄想执著,出离三界,六道轮回之苦。 这种法布施是无有穷尽的。 一切众生,要离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乐,只有依著佛法来修行,才能达到的。 为什么呢? 因为佛法是诸佛所走过的解脱过程,他是诸佛已实证过的真实智慧。 由这种真实不虚的佛法智慧做为引导,你才能够究竟的出离生死苦海。 所以我们要多多的去行法布施。 这个法布施,才是究竟的,才是无限量的。 因此你发心学佛法,学了佛法,你就要去宏扬开来,这就叫法布施。 法施是无穷尽的,但是你不可以著相。 所以前面称为法无住。 你弘法利生,行法布施,也要远离我等四相的住著。 你这样子的修一切善法,就是修无漏的因,将来决定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一时说没有得,一时又说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金刚经一时说有得,一时说无得,那是对我们凡夫的方便引导,因为如果说无所得,怕你落空,失去把握。 说有所得,但是不许你著相,要你远离我等四相的执著,这样子去修一切善法,你才能真得,所以这个得就是无得。 假使你有个能得之心,就有了我,这样你又怎么能够得到无漏功德呢? 你执著,我在说法度众生,这就有我相、人相;我人的差别相,就成众生相;你执著不舍,就成寿者相。 最初一念,就起了我执,有了我执,你说法时再起法执,人我执,法我执都不空,你怎么样也得不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你要远离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你天天行法布施,在讲经说法,但是你不著相,这样的功德,你一定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因为你不著相,而得到的。 得即无得,得则不舍离修一切善法;无得则离我等四相,不生执著。 你了解这个道理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释迦佛一时说有得,一时说无得的究竟真相。 这样,你就会彻底的明白,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在不著相的智慧里修一切善法而得到的。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说过了,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后佛又恐怕我们著了这个善法的相,就告诉我们说:如来所说的善法,即非善法。 按世俗谛讲是有个善法,按真谛讲,善法都是因缘所生的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即非善法那里有一个善法可得呢? 你要是能会归中道,就是即有即空是名善法。 这就是要我们处处修善法,但是处处不著相,这才是真实无漏的善法。 这一科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竟。 发布时间:2024-05-10 13:17:0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