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明法师:于心上用功 信愿行的修行次第 内容: 禅宗法门,以心即是佛为究竟,所以不立语言文字,故曰言语道断,心行路绝。 心即是佛一语,是禅宗的根本,无论讲到何处,都离他不开。 因一切唯心故。 信愿行三字,有循序渐进的意义,学人往往随便看过,未加审思。 须知此三字中,每一个字,都有他的过程与差别。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一个信字。 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间更要经历许多过程。 如果不明了这种过程,难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发生其他差别。 信字过程,简单说,有下列几种:一、不信。 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但为多劫以来的业力障蔽,故上来对于佛法,是不信的。 以后渐经亲友劝导,或因环境关系,一时为外力促动,乃存一姑且试之之念。 此时表面虽学佛,而心中实未起信。 二、疑信。 何谓疑信? 疑者,惑而不定也。 初学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怀疑。 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是不好。 今天遇一善因缘之人来赞叹,便增加信心。 明天遇一恶因缘之人,笑为迷信,便又生疑惑。 自己与自己矛盾。 此种信,名为疑信。 然则此疑,究竟从何处生出来的? 当知还是从自心上出来的。 试问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 盖信为真心所动,疑乃业力所生。 众生业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将起,而无边业力即来遮障,不许学人起信修持。 此仍佛魔交战关头,何等危险! 所以必须断疑,方能生信。 三、浅信。 初学人,经过熏习,对佛法稍有认识,疑灭信生,但发心不真,其信也浅。 或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识上之渊博多闻,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发生愿与行的力量。 何以故? 因其信浅,等到利益不见,或环境变迁,便置信心于九霄云外。 这种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阵风,就不知吹到何处去了。 四、深信。 学佛人经过相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是有真理,从事修持,立志不变。 此时还算不得真正认识,只可说是墙上草,虽说有根,一旦遇风吹来,还是二面倒。 即信佛之根基虽立,而信师信法之心未固,今天皈依这个法师学禅,明天又皈依那个法师学密,著境生心,见异思迁。 此乃不明自心佛,不知一门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 定信即是坚定之信。 学人修到此时,熏习已久,业障渐消,信心才算坚定。 如树大根深,风不能摇。 信师信法,独一无二,猛勇精进,不生厌怠。 但风大时,大树还可动摇。 如修行人根本业障翻动,加以外境压迫,信心还是不免差别。 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 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 真如是如如不动,清净无相。 信心到了如此地步,故日真信。 真信不动,也就同虚空一般,无可动摇。 此时自心与佛法师,心心相应,息息相关,无纤毫痕迹,亦无丝毫分别。 故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信心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照上述信字过程看来,分析似乎嫌多。 其实非将此等差别,分析清楚,不能发生真信。 如何能真? 去妄即真。 所以去妄,是最要紧最直截的工夫。 然去妄又谈何容易! 若要容易,最好先从语言上下手。 信字从人从言,即示人以下手方法。 大家必以为此信字是世法上信实之信,与佛法上信仰之信有何相干? 须知佛法不离世法,言从心生,人以信立。 慧明以前要大家守心口如一的戒,其用意即在此。 大家不要把心口如一四字看轻了,此戒即是去妄立信的实际工夫。 佛要比丘自陈过失,即征信故。 儒家亦说言而有信言忠信等,亦是教人从言语上建立信字的基础。 即以商场论,有数百年的者商店,他们的货物比别家都贵,而生意鼎盛,历久不衰。 别家的货比较便直,人反不相信。 此何以故? 因为一则是真一言堂,货真价实;一则喊价齐天,还价齐地,有欺妄故。 即此一点,已可证明言行不二,才能立信。 更可见信字的好处。 世法上说:民无情不立。 佛法上说:信为功德母。 足见信字是世出世法上的根本。 希望诸同学,时时审查自己,是否心口如一,言而有信。 切勿信口开河,轻诺寡信。 信用一失,做人的立场,尚且不够,何能谈得上学佛。 复次愿字。 凡作一事,必先有愿,无愿绝对不成,所以名日愿力。 因要有一种愿望,才能发生一种力量;有力量,才能向前推进。 故信心已具,即当立愿。 但愿有小愿、空愿、真愿、大愿之分:云何为小愿? 初学佛者,多半只求自利,其愿力小。 小愿略说三种:一者,求现世荣乐。 即求名利福寿,乃至妻财子禄等。 二者,求来世福报。 即求来世生人生天,得大富贵,享受快乐。 三者,为求自了,著于涅槃。 殊不知名利恭敬,妻财子禄,皆吾人往劫有漏善因所致,本不待求,即求得矣。 而人生如梦,转眼皆空,生人生天,富贵快乐,总在轮回之中,难逃生老病死之苦。 故六祖日: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凡此皆是小愿。 而妄求涅槃者,只图自了,不知如来应世,为的是救世度生,苟只知自了,而不知利他,是执顽空,亦是小愿。 云何为空愿? 空愿如空头支票,不能兑现。 即学佛人虽具信心,而业识之障蔽仍深。 偶尔激于情感,一时兴奋,轻立誓愿,心口仍不相应。 一愿出口,转身便忘。 或但逞口说,借博虚名。 如此立愿,不但易堕妄语,且增违背誓愿之大罪。 云何为具愿? 即真实不虚之愿。 无论愿之大小,均出至诚,详加审思,愿心一发,存心动念,不敢随便,任凭景况如何,始终如一,绝不违背。 譬如发愿对同参互相亲爱,便隐恶扬善,遇事恒顺。 发愿不动嗔恨,便事事和蔼,烦恼不生,渐渐做到冤亲平等。 但其愿真而不大,虽有受用,仍非究竟。 云何为大愿? 学佛到了因缘成熟,得遇善知识,彻底明了佛法真义,深知佛恩难报,发至诚不二之心,立利他无我、宏法利生、众生不尽我誓不尽之大愿。 至于为法捐躯,倾财尽命,犹属其次。 此所谓宏誓大愿。 大家当知愿心即是因心,有因心才有果觉。 因大果大,因真果真,所谓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不但学佛要立愿心,才能由因生果,即一种政策主张,或一种技术创造,亦必先具真确的见解。 具了真确的见解,还须具有坚定的愿望,艰险不避,百折不回,然后才可达到目的。 若胸无定见,固不能成功,而愿力不坚,必至精神涣散,还是失败。 这种事例很多,不必细举。 学佛人在自利方面,为明心见性;在利他方面,为济世度生。 济世度生,固是难事,而明心见性,亦非近功,所以更非立真实的大愿不可。 吾人发愿,与发誓同,故名誓愿。 凡违背者,必受严重谴报。 复次行字。 学佛人开始就要行,所谓依法奉行。 但行是根于愿来的。 真实心愿已发,即当照愿实行。 若有愿无行,或行之不力,即同口说王膳,不得一饱。 所以无论愿之大小,或自修,或利他,必须难行要行,难忍要忍,粉身碎骨,在所不计,行不达愿,终不移改。 但行字范围甚广,简单说,就是要行菩萨道。 菩萨道即是六度万行。 然万行不离六度,依佛说: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般若度愚痴。 此六度均含有度己度人,同登彼岸之意,亦即行字之义。 然则度人度己,二者何先? 须知人我一体,自他两利,何有后先。 盖度人即是度己,度己正为度人。 大乘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故只知利他。 惟其只知利他,结果众生未尽,而自己先度。 小乘菩萨,著于我相人相,只知自利。 惟其只知自利,故我执难破,结果不易自度。 即此可知,自利不利,尚在此岸;利他无我,才是彼岸。 总之信愿行三字,皆由心爱,大家现学心地法门,更当时时在心上用功。 故六祖教人,一则曰:此须心行。 再则日: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又曰: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 望大家依心起信,依心立愿,依心力行。 心是真如,真如是真实不虚,如如不动之义,念念能依如是之心,则成真信、真愿、真行。 心本无量,体大无外,处处能依如是之心,则成大信、大愿、大行。 既真且大,自然心佛同体,感应道交。 慧明所说的话,都很粗俗。 但话虽粗俗,亦不无理由。 禅宗古德,谁不懂教? 谁不是以粗俗的话来开示学人? 其所以如此者,乃恐学人离开自心自性,专在经教文字相上枉用功夫,徒增理障故。 发布时间:2024-05-11 11:41:2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2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