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四章 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 内容: 第四章_龙树──中道缘起与假名空性之统一第八节 如幻即空即假之缘起(p. 261~p. 265)一、《般若经》与《中论》以如幻等来譬喻一切法空(p. 261)《中论》在论破异执后,每举譬喻来说明,譬喻是佛法教化的一种方便。 (一)《摩诃般若经》中,说幻等十喻。 1(二)《中论》依《般若经》说幻、化等譬喻,是为了表示一切法是空无自性的,如卷4说: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炎、梦,如干闼婆城。 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 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大正30,31 b16~19)色等六尘,可总摄众生所知的一切法。 在众生心境中,这一切似乎确实如此。 其实是虚诳颠倒,而并非真是那样的。 这是被譬喻为如阳焰,如梦等的意趣;这些譬喻,是譬喻一切法空的。 二、幻化等譬喻之意义(p. 262~p. 263)【(一)「不空论者」对幻化喻的解说】在无始惯习的意识中,虽多少知道虚假不实,而总觉得「假必依实」,「依实立假」。 对这些譬喻,也会这样的解说,如幻化就分别为二,「幻化者」与「幻化事」。 以为「幻化事」,当然是虚假不实的,而能幻化的「幻化者」,不能说是没有的。 所以对幻化喻,就解说为幻化事──境相是空无有实的,能幻者──心识是不空的。 2【(二)《中论》对幻化喻之解说】《般若经》与龙树,却不是这样解说的,如《中论》卷3说:如世尊神通,所作变化人;如是变化人,复变作化人。 如初变化人,是名为作者;变化人所作,是则名为业。 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响。 3从变化人再起变化人的譬喻,只是为了说明,能幻化者与所幻化事,一切都是幻化那样。 幻化等譬喻,是譬喻众缘所生法的;一切法是缘起的,所以一切如幻化── 一切皆空。 【(三)《大智度论》对幻化等譬喻之解说】空是无自性的,也是假名有的,所以一切法如幻化等,不但是譬喻空的,也譬喻世俗有。 《大智度论》说:是十喻,为解空法故。 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 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 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卷5,大正25,101 c10~22)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 今以(幻化等)易解空,喻(根、境、识等)难解空。 有人知十喻(是)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十喻)喻诸法。 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着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卷6,大正25,105c1~10)幻化等譬喻,表示一切法是无自性空的,然在世俗谛中,可见、可闻,是不会错乱的。 世俗法中,因果、善恶、邪正,是历然不乱的,不坏世间法相。 4在世间所知中,知道有些是空无有实的,如幻化等;但有些却不容易知道是空的,所以说易解空──十喻,比喻难解的虚伪不实。 譬喻,应该理解说譬喻者的意趣所在! 5 所以对那些以为没有幻事而有幻者,没有梦境而有梦心;有的以为梦境也是有的,不过错乱而已。 6不能理会说譬喻者的用心,专在语文上辨析问难,譬喻也就无用了! 三、一切法「如幻如化」与「不如幻如化」(p. 263)【(一)为新学菩萨说:涅槃「不如幻如化」】一切法如幻如化,也有不如幻如化的吗? 依经文,可以这么说,不过是不了义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6〈如化品〉说: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不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大正8,416a2~6)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 若新发意菩萨7,闻是一切法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 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说)生灭者如化,不生不灭者不如化。」(大正8,416a6~14)生灭法是如化的;不生不灭是不如化的,就是涅槃。 大乘法也有这样说的,那是为新学菩萨所说的不了义教。 【(二)般若法门的究竟说:一切法如幻如化,涅槃亦如幻如化】如实的说,一切法平等性(法法如此的),自性常空,性空就是涅槃,涅槃当然也是如化的。 《小品般若经》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 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8一切法性空,一切法如幻,是般若法门的究竟说。 四、说「有为自性异无为自性」与「不离有为而有无为」之意趣(p. 264~p. 265)【(一)为新学者说:「有为自性异无为自性」】大乘法中,如对一切有为(生灭)法,说无为自性,无为自性与有为法异,那也是为新学者所作的不了义说。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0〈法称品〉(大正8,292 b24~27)说:云何有为诸法相? 云何名为无为诸法相? 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 云何名诸法自性? 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 这段经文,分别有为法相(性) 与无为法相(性),无为法性就是诸法自性。 有为法外别立的诸法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与《入中论》9所立的胜义自性10相当。 【(二)般若、中观的究竟说:「不离有为而有无为」】《大智度论》卷59解说(大正25,480c10~15)为:有为善法是行处,无为法是依止处,余无记、不善法,以舍离故不说;此是新发意菩萨所学。 若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应无生忍,则不爱行法,不憎舍法;不离有为法而有无为法,是故不依止涅槃(无为、诸法自性)。 [Fig]佛为引导众生,依二谛说法,说此说彼──生死与涅槃,有为与无为,缘起与空性。 其实,即有为为无为,即生死为涅槃,即缘起为空性。 《中论》所说,只此无自性的如幻缘起,即是空性,即是假名,为般若法门的究竟说。 注解^1(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大正8,217a21~23)(2)参见《空之探究》第三章? 第九节〈法空如幻〉,p. 196~p. 197。 (3)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 734:「中品般若」集合为十喻:「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在「唐译本」中,「虚空」被改为「空华」。 因为瑜伽学者,以空华比喻依他起性,虚空譬喻圆成实性,十喻是幻、化等为一类,所以不能说如虚空,而修正为空华了。 然《般若经》古义,没有这样的严格区别。 以虚空比喻说法的无碍;比喻无众生可度而度众生;比喻般若的「随事能作而无分别」;虚空是与幻所化人、影等为同类的。 ^2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 171~p. 172。 ^3(1)《中论》卷3〈观业品第17〉(大正30,23 b27~c3)(2)参见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p. 305~p. 307:作者,作业,受者,果报,这都是世俗谛中现有的。 论主已一一破斥有自性见的作者、作业、受者、受果,而正见的业果,需要成立。 既可以答复外人,也可以免他人落于断见,所以结显正义。 先说明缘起业的真相,后结归到业力等是如幻如化。 神通,不唯佛有,佛弟子中的罗汉圣者也有的,不过从化起化,是声闻弟子所不能作到的。 经中说有六种神通,这里说的「世尊神通」,指神境通而说。 由世尊神境通的力量,「作」出种种的「变化人」;由这所「变化」的「人,复」又「变作」各式各样的变「化人」。 此从化起化的比喻,即说明作者、作业的都如幻化。 「如」最「初」以世尊为根本所「变化」出来的「人」,是变化的,还能起化,所以譬喻本「作者」。 那又由「变化人所」幻「作」出来的种种化人化事,是从幻起幻,如以无明爱而起作的「业」。 此中有一问题,如幻如化,经中所常说的。 但执有自性的学者,以为所幻化的,可以是假,但幻化到底要有能幻化者才能成立;此能幻化者,不能说是假有的。 所以他们归结到实有、自相有。 这不但声闻学者,即以大乘学者自居的唯识家,也还是如此。 这本来自性见未尽,难以使他悟解一切皆空皆假名的。 所以论主特出方便,以从化起化的事象,譬喻作者作业的一切空而一切假。 读者应了解论主深意,勿执着世尊是实有,否则如狗逐块,终无了期! 这「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没有一法是有实自性的,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如焰、如响」的。 幻是魔术所幻现的牛马等相;梦是梦境;焰是阳焰,就是日光照到潮湿的地方,蒸发热气上升时,现出一种水波的假相;响是谷响,是人在深山中发声,这边高声大叫,那边就有同样的回响,并没有真的人在那里发声。 这些,都是不实在的,(但)都是可闻可见而现有的。 这比喻无自性空,但空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有种种假相的;假使什么都没有,也就不会举这些做比喻,而应该以石女儿等来做喻了。 所以,如幻等喻,譬喻自性空,又譬喻假名有。 也就因此,一切法即有即空的无碍,开示佛陀的中道。 ^4印顺法师《无诤之辩》p. 26~p. 27:一切的一切,如幻如化。 幻化,也不是都无所有,龟毛兔角才是无的。 幻化是绝无自性而宛然现的,如龙树说:「幻相法尔,虽空而可闻可见。」所以一切是相待的假名有,即一切是绝待的毕竟空。 ^5印顺法师《中观今论》p. 215~p. 216:幻、化、水月、阳焰、谷响等等,人类所共见共闻,易于了解它的虚妄无自性,是「易解空」。 经中常以此为喻,以表示蕴、处、界的「难解空」。 ^6说一切有部对「梦」的看法,参见《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37(大正27,192a~194c)^7印顺法师《初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 660 ~ p. 661经说学般若波罗蜜,应亲近善知识,「汉译本」与「吴译本」,说到了「阿阇浮菩萨」。 与此相当的,「唐译初分本」、「唐译二分本」作「初业」;「宋译本」作「初学」;「放光本」、「大品本」,「唐译三分本」、「四分本」、「五分本」,都作新学;原语为ādikarmika,而「秦译本」却译作「新发意」。 「中品般若」的「放光本」说:深般若波罗蜜,「不当于新学菩萨前说」。 这里的「新学」,「唐译初分本」、「二分本」、「三分本」,也译为「新学」,而「大品本」也译作「新发意」。 在说到随喜回向时,「汉译本」与「吴译本」说到「新学」,「放光本」及「唐译本」,也作「新学」,而「秦译本」、「大品本」(及「宋译本」),都译为「新发意」。 依上来对勘,可见鸠摩罗什所译的「秦译本」与「大品本」,都把「新学」误译作「新发意」了。 ^8(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1(大正8,540c14~18):须菩提言:我说佛法亦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 诸天子言:大德须菩提亦说涅槃如幻如梦耶? 须菩提言:诸天子设复有法过于涅槃,我亦说如幻如梦。 诸天子! 幻梦、涅槃无二无别。 (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8〈幻听品〉(大正8,276b1~9):诸天子!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幻、如梦,须陀洹果如幻、如梦,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如幻如梦,诸天子,佛道如幻、如梦。 尔时诸天子问须菩提,汝说佛道如幻、如梦,汝说涅槃亦复如幻如梦耶? 须菩提语诸天子:我说佛道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 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 何以故? 诸天子! 是幻梦、涅槃不二不别。 ^9月称造 法尊译《入中论》卷5(汉藏教理院刊本p. 22~p. 23):颂曰:『由本性尔故,眼由眼性空,如是耳鼻舌,身及意亦尔。 非常非坏故,眼等内六法,所有无自性,是名为内空。』《经》云:「云何内空? 内为内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当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坏。 何以故? 本性尔故。」此中常者谓不舍本性,此复暂住即灭,非全坏故。 此谓若法有自性,则应是常,或永失坏。 《中论》云:「性从因缘出,是事则不然,性从因缘出,即名为作法。 性若有作者,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 论师论中所说差别行相,如是本性,论师许有耶? 曰:如薄伽梵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所说法性可许是有。 此法性为何等? 曰:即眼等之本性。 眼等本性为何? 曰:谓不造作,不观待他,离无明翳慧所通达之本性。 此性有耶? 曰:谁云此无? 此若无者,诸菩萨众复为何义,修学波罗蜜多道。 然诸菩萨为通达此法性故,如是勤修百千难行。 如《经》云:「善男子! 当知胜义,不生、不灭、不住、不来、不去,非诸文字所能诠表,非诸文字所能解说,非诸戏论所能觉了。 善男子! 当知胜义,不可言说,唯是圣智各别内证。 善男子! 当知胜义,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为何义故,诸菩萨众剃除须发,披着法服,知家非家,正信出家? 既出家已,复为证得此法性故,勤发精进,如救头然,安住不坏。 善男子! 若无胜义,则修梵行,徒劳无益,诸佛出世亦无有益。 由有胜义,故诸菩萨名胜义善巧。」^10《空之探究》p. 180 ~ p. 181:《大智度论》』卷46说:「自性有二种:一者,如世间法(中)地坚性等;二者,圣人(所)知如、法性[界]、实际。」(大正25,396b)自性的第一类,是世间法中所说的,地坚性,水湿性等。 地以坚为自性,水以湿为自性等,世俗法中是可以这样说的。 如求坚等自性的实体,那是不可得的,也就是没有自性──无自性了。 自性的第二类,是圣人所证的真如,或名法界、实际等。 这是本来如此,可以名之为自性的。 《大智度论》卷67所说:「色性者,所谓地坚性等。 复次、色实性,名法性」(大正25,528b),也就是这二类自性的分别。 这二类自性,一是世俗自性:世间众生以为自性有的,如地坚性等,不符缘起的深义,所以要破斥而论证为没有自性的。 二是胜义自性,圣人所证见的真如、法界等,是圣人如实通达的,可以说是有的。 所以《智论》说:「如、法性[界]、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卷1,大正25,59c);第一义就是胜义。 第一义中有的自性,「下本般若」是一再说到的。 发布时间:2024-06-09 12:33:1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