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提法师:佛教在21世纪之前瞻与思考 内容: 前言眼下,关于二十一世纪的话题,较为流行。 无论是西部大开发,还是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或者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社会的繁荣与稳定,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国际互联网与转基因工程,等等、等等,诸多问题,不一而足。 面对这幻相纷呈的人类社会,佛教在未来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少呢? 我不是预言家,也没有天眼通,只能用这近视的人眼,以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对未来如摸象般的作一番揣测,仅供参考! 一、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和环境1、有人从宗教信仰的立场,高喊世界末日即将来临。 诸如美国的太阳神教、日本的奥姆真理教、乌干达的恢复上帝十诫运动、中国的*轮功等。 这些都是邪教组织的谬论,是一种荒诞不径的歪理邪说。 以佛教的立场来说,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地球,未来还有很长的时间,也许佛法慢慢消失,但人类与地球仍未必毁灭与崩溃。 2、有人担心人类品质随落,天灾地变环境恶化。 诸如:南极臭氧层大洞、热带雨林破坏、核子能源的污染、全球气温升高的温室效应、海洋水位升高、沙漠幅员扩大、农牧面积减少等各方面危及人类生存坏境的、穷途末路的说法。 更可怕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核子武器与生化武器将会摧毁整个现代文明,人类将会回到比上古更荒蛮的时代,这是一种比较悲观的论断。 3、有人乐观地认为,随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可乘宇宙飞船作太空旅游,或移民到月球、火星等恒星系统的星球上去。 甚至有人理想地认为,未来世界政治清明,平等统一,不再有国界,不需军备设防。 人类道德进步,普遍废止监狱刑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人类身心健康,平均寿命可达一百五十岁。 人间无恶人,世间无毒物,仿佛是佛经中北俱卢洲式的再现。 4、根据佛法的观点来看未来的世界,悲观或乐观的一切都有可能,都不可能。 因为: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也就是说,因缘决定了一切。 如果人心净化,品格提升,道德规范,社会改良。 那么,未来的世界就会呈现出明王治世的盛况。 与此相反,若人心污浊,品质随落,伦理丧尽,社会混乱,则未来世界将会是炼狱般的困苦。 所以经云:心如工画师,作种种世间。 二、二十一世纪佛教的内部空间1、随著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整个世界将驶入快速时代,人们在莫明的欲望驱动下,奔向那不可知的大黑洞。 繁杂的社会状况,使得人际关系疏离;物质丰富而心灵空虚,到处是琳琅满目、奇招百出,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在多变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无所适从。 有限的生命,怎能在无限的时空中去追逐那不可知的未来呢? 因此,佛教在二十一世纪,将会成为人类共同选择的精神食粮。 2、正确的宗教信仰,是导人走向智慧与慈悲的大道。 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多元化发展,导致宗教的多元与变异。 依赖于灵异现象及崇拜神格化的人物,无法帮助人的终极关怀及生死问题。 以佛教的思想观点,用因缘的信仰心及因缘的观察态度,来面对人生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宇宙的问题,才能解答和解决人生的终极关怀。 3、科学的昌明,文化艺术的提高,固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文明,但却不能够指望科学来解决人类的精神现象及超心理功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哲学虽对人生问题及宇宙问题进行探讨,但哲学家永远无法对社会现象及其改善之道,作出彻底的解决,他们只能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原点上兜圈跑步。 4、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与宗教教育,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 因为科学是没有理性的,是无所谓道德与伦理的,所以,重视科学却不能漠视宗教的功能与意义,诚如爱因期坦所说:科学无宗教是瞎子,宗教无科学是跛子。 科学若没有宗教的道德约束,就会把人类推向毁灭的边缘,宗教也只有坐上科技的列车,才能把福音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惟愿我们发扬宗教的慈悲,让世界充满和平与温馨。 三、二十一世纪佛教的功能与作用1、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提升人的品质,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每一个佛教徒所应有的共识。 《维摩经》云:心净则国土净。 《佛遗教经》云:心是恶渊,行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因此,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必需从心的活水源头下手。 在方法上用念佛、拜忏、持诵、禅修等科目,作为心灵的净化剂。 2、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如何把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能体现学佛的目的与意义。 古德云:道在平常日用中。 可惜的是:平常日用而不知! 如果我们的生活简朴、整洁、节约一些,生命中则多了一份安宁、平静、清净,就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 活著时,珍惜生命、感激生存、感恩生活;死亡时,才会心存感谢、充满喜悦、无忧无怨。 3、奉献自己,成就大众;回归佛陀本怀,推动世界净化。 记得有这样一段对话:怎样使一滴水不干? 答:只有将它放进大海。 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从奉献中成长自我,从利他中完成自我。 作为一个没有薪水终身义工的宗教师,我们的团体只是一个输血的管道;把别人需要的血,从愿意捐血的人那里拿来救人,而管道中,是不留任何东西的。 4、提倡人间佛教,重视佛教教育。 落实整体关怀,创造人间净土。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必将是以人间佛教为主流,从而推动社会全面教育,包括从结婚、胎教、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宗教的人格教育、老年人的关怀教育以及临终关怀的生死教育。 所以,圣严法师指出:今天不办教育,明天就没有佛教。 2000、5、20 草拟于福建佛学院 发布时间:2024-06-25 13:18:0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