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内容: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若佛子。 常应发一切愿。 孝顺父母师僧。 愿得好师。 同学善知识。 常教我大乘经律。 十发趣。 十长养。 十金刚。 十地。 使我开解。 如法修行。 坚持佛戒。 宁舍身命。 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 犯轻垢罪。 「愿」者,缘心善境,希求胜事。 「常应发」者,表示不是发一回愿就得了,而要数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 「一切愿」者,总指十愿:(一)愿孝顺父母师僧。 (二)愿得好师。 (三)愿得同学胜友。 (四)愿教我大乘经律。 (五)愿解发趣(十住)。 (六)愿解长养(十行)。 (七)愿解金刚(十回向)。 (八)愿解十地。 (九)愿如法修行。 (十)愿坚持佛戒。 今略释十愿:(一)愿孝顺父母师僧:师,即是师父;僧,是三宝之中的僧宝。 唐道宣律师云:「父母七生,师僧累劫。」道宣律师说,报父母的恩,得七世才能报尽;报师僧的恩,得累劫才能报尽。 因为父母养我色身,师僧资我法身慧命,故第一愿要报恩。 (二)愿得好师:愿自己得一个好师父领导修行,指导我们用功。 修道第一要素,是亲近善知识,蒙善知识接引,趣向菩提。 (三)愿得同学胜友:愿得好同学、好道友。 因为好同学有很大关系。 沩山和尚曾说:「亲近善友同行,如履露水。 虽不沾衣,但常润泽。」即此意是。 (编按:原文「亲近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亲近好同学、好道友,就像在雾露中行,虽然衣裳没湿,但是时时有一种滋润性。 好同学、好善友,虽然没给我们说什么道理,但是他们的榜样,可以给我们做个模范,所以无形之中,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利益。 (四)愿教我大乘经律:背外道二乘邪见,扩大心量,正向大乘知见。 (五)愿解发趣:十住位。 十住,即是生佛家而成佛子。 (六)愿解长养:十行位。 十行,即是广六度而行佛事。 (七)愿解金刚:十回向位。 十回向,即是回佛事而向佛心。 (八)愿解十地:十地位,是住佛地而悟佛理。 上三十心十地(三贤十圣)这四十个位次,位位皆破无明,显法性。 若证初住,则于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在一百个世界成佛,一百个世界八相成道)。 八相成道:(一)从兜率天宫下降。 (二)入胎。 (三)住胎。 (四)出胎。 (五)出家。 (六)成道。 (七)降魔。 (八)说法度众生。 菩萨若证二住,则于千界作佛,八相成道。 次下循序渐进,每升一阶圣位,便证一分法身;乃至等觉妙觉,功圆果满,毕竟成佛。 (九)愿如法修行:愿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法,顺着这法去修行。 (十)愿坚持佛戒:盖心地法门,皆以戒为根本。 若不持戒,云何进趣? 故必要发愿持戒。 具缘:此是遮业,限于受戒的人所应当做的。 若无大愿,难克大果。 若应发而不发,随时结过。 有三缘成犯:(一)无心发愿:他懒惰,没有心发这个大愿。 (二)不愿所愿:他反对这个愿,不愿意发这个愿。 (三)置愿速忘:设或有这个愿,但发了愿,马上就忘了。 纵发了愿,还要朝夕受持,莫使须臾忘失,使臻菩提觉果。 发布时间:2024-07-18 14:05:0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