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仁禅法师:极乐世界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内容: 来看省庵大师的一首净土诗:都言净土唯心是,十万余程是外求。 但执妄心居在内(若言十万亿佛国之西方是外求者,则认方寸妄心居内,便同阿难所计七处之一),不知真性体全收(《楞严经》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有些人说:净土就是唯心净土,往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向外求。 但实际上他就是执著地认为方寸妄心居内,认为心在这个身体之内了。 这实际上就是《楞严经》中七处征心所破的。 不知真性体全收,他不知道我们的真性,这一念心,是全收法界的。 所以《楞严经》中就讲: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十方世界都是安住在虚空当中的,而虚空在我们心中、真性当中,就像片云点太清里。 继续看这首净土诗:弥陀诸佛镜中影,极乐娑婆水上沤,取舍厌欣无挂碍,自家屋里任优游(欣自心之净故取,厌自心之秽故舍,一取一舍,不碍唯心,何外之有)。 最后的这四句诗文字非常优美,道理也非常明白。 弥陀诸佛就好像镜中的影子一样,极乐世界、娑婆世界就像大海中的两个小水泡。 大海就是我们的真心,极乐世界、娑婆世界都在真心当中,这与前面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的道理是一样的。 极乐世界、娑婆世界都在我们的真心之中,而真心中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哪有什么往生呢? 所以实际上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样就取舍厌欣无挂碍了。 不是说无生就不用往生了,无生不妨往生,不妨有取舍,不妨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又有什么挂碍呢? 实际上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都是自家屋里任优游,就好像在自己家的屋子里面来来去去而已,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屋子。 自家屋就比喻我们的真性,一念真心。 这一念心才是真正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极乐世界、娑婆世界就像大海中的两个小水泡,或者片云点太清。 现在我们在自己的真心当中来来去去,相当于就是无来无去,这就叫自家屋里任悠游。 我们就在自己家的屋子里面没有出去过,本来就没有来去,也就没有取舍。 所以实际上取舍就是无取无舍,往生就是生而无生。 关于自家屋里任悠游的道理,我们来看《净土生无生论》中引用《往生传》的一个公案:《往生传》曰: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 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 一日寝疾,唯念佛号。 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 良久念佛而化。 翁儿,抗之孙也。 所以尔者? 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 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 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有一位张抗居士,是翰林学士,主要的功课就是十万遍大悲咒,愿生西方。 有一天他得了重病,就唯一念阿弥陀佛佛号。 忽然间,他对家里人说:西方净土就在我们住的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翁儿就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 翁儿是张抗的孙子,小时候就去世了,应该也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了。 之后张抗就念佛往生了。 这里很有意思,翰林大学士张抗,临终的时候净业成熟,看到西方净土就在自己家堂屋的西边,相当于极乐世界并没有在很远的地方,就在自己家,所以省庵大师说自家屋里任悠游。 张抗居士念佛,最后就现出了这样的境界。 《净土生无生论》中后面就讲:所以尔者? 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之一土耳。 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 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西方极乐世界、娑婆世界都是我们心中的一土,就相当于大海中的两个水泡。 娑婆、极乐都在我们自己心中,没有远近,这才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真正的意思。 真正念佛的人,就像张抗居士,就会现出这样的境界,极乐净土就在自己家里面。 摘自:仁禅法师《净土决疑论讲记》 发布时间:2024-08-14 14:17:2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