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帕奥禅师:布施之道--无上的布施 内容: 布施之道无上的布施有两种布施: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呢? 请回答。 在此讲座中,我想说明佛陀对其弟子(savaka)在实行布施时的期望。 你的期望与佛陀的期望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让我们看《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的例子:一时,佛陀住在释迦国(Sakyan country)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的尼拘陀园(Nigrodha’s Park)。 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Mahapajapatigotami 大爱道)带着一套她亲手细心编织而成的新袈裟,到佛陀那儿去。 礼敬佛陀之后,她坐在一边,对佛陀说:「世尊,这套袈裟是我特地为佛陀纺纱、编织而成的,请佛陀慈悲接受它。」佛陀告诉她:「瞿昙弥,将它供养僧团吧。 当你供养僧团时,即是供养了我及僧团。」瞿昙弥三次要求佛陀接纳她的供养,而佛陀也以同样的话回答了三次。 于是,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请接受瞿昙弥供养的新袈裟吧。 瞿昙弥曾经给予佛陀很大的帮助:虽然她是您母亲的妹妹,但是她是您的褓姆、是您的养母、是给您奶喝的人。 当您的母亲去世后,是她哺育您的。 佛陀也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皈依佛、法、僧。 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 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ariya)所喜爱的戒行。 因为佛陀的缘故,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远离对苦圣谛(dukkha-sacca)、集圣谛( samudaya-sacca)、灭圣谛( nirodha-sacca) 与道圣谛(magga-sacca)的疑惑。 由此观之,佛陀亦给予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很大的帮助。」佛陀回答说:「正是如此, 阿难, 正是如此(Evametam Ananda; evametam Ananda)。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皈依佛、法、僧,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 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1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用酒等导致放逸的麻醉物品,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 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对佛、法、僧具足信心,并具备圣者所喜爱的戒行,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 此恩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所能报答的。 当弟子因老师的缘故而远离对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与道圣谛的疑惑,此老师的恩惠是不容易报答的。 此恩 惠不是弟子对他虔诚礼拜、起立承迎、给予恭敬的问候、殷勤的服侍及四事供养(1)所能报答的。」(1)四事供养:供养饮食、衣服(如:袈裟)、卧具(包括住处)与医药这四种生活必需品。 在此,我要进一步地说明。 如果弟子因老师的指导而了解四圣谛,他所得到的四圣谛观智比他尊敬、四事供养老师的行为更有益处。 如果他透过须陀洹道智(sotapattimaggabana)及须陀洹果智(sotapatt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那么此观智将帮助他脱离四恶道(apaya),此结果是绝佳的。 那些疏忽于行善的众生通常徘徊在四恶道中,四恶道如同他们的家。 (Pamattassa ca nama cattaro apaya sakagehasadisa. )他们只是偶尔才到善道拜访。 所以,能够脱离四恶道是个难得的机缘,此利益不是弟子尊敬及给予老师四事供养的行为所能相比的。 其次,如果弟子透过斯陀含道智(sakadagami-maggabana)及斯陀含果智(sakad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他将再投生人世间一次而已。 如果他透过阿那含道智( anagamimaggabana)及阿那含果智(anagami-phalabana)而了解四圣谛,此观智将帮助他超越十一层欲界,他确定只会投生于梵天界,不会再回到欲界。 梵天界的快乐远超过欲界的快乐:在梵天界没有男人、女人、儿子、女儿、家庭, 那里没有斗争、吵闹,不需要任何饮食,他们的寿命非常长,没有人能破坏他们的快乐,他们远离种种危险。 但是,如果还未能证得阿罗汉果,他们仍然必须面对毁坏、死亡与再生。 再者, 若弟子透过阿罗汉道智( arahatta-maggabana) 及阿罗汉果智(arahatta-phalabana) 而了解四圣谛,此观智将引导他解脱生死轮回。 般涅槃后,他将住于涅槃(Nibbana),不再有任何痛苦,不再有生、老、病、死……。 这些结果远比他尊敬及给予老师四事供养更珍贵。 即使弟子以高如须弥山(2)的物品供养老师,他的供养仍然不足以报答老师的恩惠,因为解脱生死轮回或解脱生老病死是更加可贵的。 (2)须弥山Meru-世界最高之山的名称。 甚么是四圣谛呢? 一、 苦谛(dukkha-sacca):苦谛指五蕴。 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了知苦谛,这观智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二、 集谛(samudaya-sacca):这是苦的缘起。 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了知缘起,这观智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三、 灭谛(nirodha-sacca):这是涅槃。 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证悟涅槃,这证悟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四、 道谛(magga-sacca): 这是八圣道分,换句话说, 就是观智( vipassana-bana ) 与道智(maggabana)。 如果弟子透过老师的指导而具足观智与道智,这些智慧远比以尊敬、四事供养报答老师更珍贵。 因为这些智慧能使他解脱生死轮回,而尊敬与四事供养不能直接使人解脱生死轮回。 不过,四事供养可以间接地作为修行止观,证悟涅槃的助缘。 在此,我要更进一步地解释。 五蕴是苦谛。 五蕴当中包括色蕴(rupa-khandha);色(rupa)以色聚的状态存在。 当我们分析它们时,可以透视到二十八种色法。 请思 (Con P-E D p. 212)考这个问题: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他老师能教导这些色法及它们的分类。 唯有佛陀及其弟子才能辨识这些色法,并教导这些色法的分类。 又五蕴当中也包括四种名蕴(nama-khandha);除了有分心(bhavavga)之外,这些名法依心路过程而生起。 佛陀精确地教导在一个心识剎那中,有多少个心所(cetasika)伴随着心(citta)同时生起,以及辨识与分类它们的方法。 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他老师能清楚地显示与教导这些名法,因为没有其他老师彻底地了解它们。 然而,如果佛陀的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导,而有系统地精进修行,他们将能清楚地辨识这些名法。 这是佛教徒的绝佳良机,你不应错过这个机会。 其次,缘起是集谛;佛陀也教导弟子如何辨识缘起。 当佛弟子依照佛陀的教导而辨识缘起时,他将彻底了解因果之间的关系,将得到过去因产生现在果,以及现在因产生未来果的观智,了知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中没有造物者创造任何结果,也没有任何事物是无因而生起的。 这智慧只能从佛陀的教法中得到,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再者,当弟子识别缘起时,他将见到过去世与未来世。 如果他辨识许多过去世,那么他的观智将使他明白何种不善业使人投生恶道,以及何种善业使人投生善道。 唯有佛陀的教法谈到有关三十一界的道理及业果法则(业的法则)。 在佛陀的教法之外,没有其他人了解三十一界及造成投生于每一界的业果法则。 因此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接着,如果弟子能辨识未来世的因果,他将见到名色的息灭,将彻底地明白自己的名色何时将灭,这是灭谛。 唯有在佛陀的教法中才能得到这种智慧,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还有,佛陀也教导达到寂灭境界的方法,那即是止观法门。 止观即是八圣道分:分析名色的智慧与辨识因缘的智慧是正见(samma-ditthi);透视名色息灭的智慧也是正见;透视八圣道分的智慧亦是正见。 将心投入四圣谛的心理现象(寻心所)是正思惟(samma-savkappa)。 以上二项属于观禅。 要修行观禅,我们必须依靠止禅的帮助。 止禅就是正精进(samma-vayama)、正念(samma-sati)与正定(samma-samadhi)。 修行止观时,我们必须以清净的戒行(sila)为基础,那即是正语(samma-vaca)、正业(sammakammanta)、正命(samma-ajiva)。 因此,以戒为基础而修行止观即是实践八圣道分。 八圣道分只能在佛陀的教法中找到,因此你也不应错过这个良机。 为什么呢? 因为四圣谛的观智能使人解脱生死轮回。 对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在这次讲座一开始时所提到的《布施分别经Dakkhinavibhavga Sutta》中,佛陀解释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佛陀说:「阿难,有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佛陀,这是第一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辟支佛3,这是第二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阿罗汉,这是第三种对个人的布施; .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阿罗汉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四3 辟支佛paccekabuddha-独自觉悟真理、获得解脱的人;但无法教导世人他所觉悟的真理。 (P-E Dict p. 385)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阿那含(anagami 不还;三果),这是第五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六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斯陀含(sakadagami 一来;二果),这是第七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八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须陀洹(sotapanna 入流;初果),这是第九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这是第十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位在佛陀的教法之外,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这是第十一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二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这是第十三种对个人的布施; 布施给一只动物, 这是第十四种对个人的布施。」佛陀接着解释这十四种布施的利益:「以清净心布施给一只动物,预计可得到一百倍的回报。」这是说:它可在一百世中产生果报。 这里的「清净心」指:不期望受施者任何回报或帮助而做的布施。 由于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因此他的善举只是为了广集善业而已。 假如一个人喂狗时的意念是:「这是我的狗」,如此之心不是清净心。 然而,如果一个人喂鸟,如:鸽子,则他的布施是清净的,因为他并不期望鸟的任何回报。 这同样适用于稍后将讲述到的例子。 例如,假使一个人布施日用品给比丘,希望那样能促使自己的生意或其他商业活动成功,这不是以清净心而做的布施,这样的布施不能带来殊胜的利益。 佛陀又解说:「以清净心布施给一个无道德的凡夫, 预计可得到一千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有道德的凡夫,预计可得到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不在佛陀的教法中, 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解脱欲乐贪染之人,预计可得到十万乘十万倍的回报;布施给一位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其回报是无法计算、无法衡量的;更不必说布施给须陀洹;或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或斯陀含;或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之人;或阿那含;或已进入证悟阿罗汉果之道的人;或阿罗汉;或辟支佛;或佛陀──圆满觉悟者。」这里的布施指:布施足够一餐食用的饮食。 如果布施者布施许多次,如:多日或多月地如此布施。 其利益是无法以言语形容的。 这些是对不同类个人的布施(patipuggalika-dakkhina)。 对僧团的布施(Savghika-Dana)然后,佛陀对阿难尊者解说:「阿难,有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以佛陀为首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一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佛陀般涅槃后的比丘、比丘尼僧团,这是第二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比丘僧团,这是第三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给比丘尼僧团,这是第四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比丘尼。』这是第五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这是第六种对僧团的布施;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尼。』这是第七种对僧团的布施。」以上是七种对僧团的布施。 接着,佛陀拿对个人的布施与对僧团的布施来作比较:「阿难,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有一些无道德、恶性的僧人,人们以布施给僧团的名义来布施给这些无道德的僧人。 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是不可计算、不可衡量的。 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这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大过布施给个人的功德。 如果摩诃波阇波提瞿昙弥将袈裟布施给僧团,其果报是无法计算与衡量的,所以佛陀鼓励她将袈裟布施给僧团。 布施的净化佛陀也解释四种布施的净化:「有四种布施的净化。 那四种呢? 即:一、 由于布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受施者。 二、 由于受施者而净化的布施,非由于布施者。 三、 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四、 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 一、什么是由于布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受施者的布施呢? 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而受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 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 二、什么是由于受施者而净化,非由于布施者的布施呢? 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而受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 所以,这布施因受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布施者。 三、什么是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 在此,布施者无道德、品性恶劣;受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 所以,这布施不因布施者与受施者而得以净化。 四、什么是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的布施呢? 在此,布施者有道德、品性良好;受施者也有道德、品性良好。 所以,这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 这是四种布施的净化。」佛陀进一步解释这四种布施的净化:一、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不是因受施者:1. 布施者有良好的德行。 2. 所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 3. 布施之时,布施者有清净无染的心,没有任何贪爱、瞋怒等。 4. 布施者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此业的果报是超胜的。 5. 但受施者并无道德。 如果布施者希望得到殊特的利益,那么他必须具足前四项条件。 如此,即使受施者是一个无道德的人,布施的行为也将因布施者而得以净化。 注释中举卫山达拉(Vessantara)的例子作说明:我们的菩萨在过去世生为卫山达拉国王时,将其儿子与女儿(后来的罗候罗及莲华色Rahula and Uppalavanna)布施给无道德、品性恶劣的朱加嘎(Jujaka)婆罗门。 那次布施是卫山达拉所行的最后一次布施波罗蜜,当他完成这最后的波罗蜜之后,即具备证悟的因缘,只等待时机成熟而已。 由于此布施波罗蜜及其他过去的波罗蜜,他必能证得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 因此,我们可以说那次布施是他证悟的助缘,那次布施因卫山达拉而净化。 当时卫山达拉有道德、品性良好;所施之物是以正当方法取得的;他的心清净无染,因为他只有一个期望:证得觉悟;他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 所以,那次布施因布施者而净化。 二、当一个无道德的人以充满贪爱、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业果法则,布施非法得来之物给一位有德行的人,这种布施将因受施者而得以净化。 注释中举一个渔夫的例子:一个住在斯里兰卡迦牙尼(Kalyani)河口附近的渔夫,三次布施食物给一位证悟阿罗汉果的大长老。 临终时,他忆念起他对大长老的布施,天界的美好景象出现在他的脑海。 临死前他告诉亲友们:「那位大长老救了我。」死后他即投生天界。 在此情况下,渔夫无道德、品性恶劣;但受施者却是有道德之人。 由于受施者的缘故, 此布施被净化了。 三、当一个无道德的人以充满贪爱、瞋恨等的迷惑之心,不相信业果法则,布施非法得来之物给一个无道德的人,这样的布施不因布施者或受施者而净化。 注释中提到一个猎人的例子:该猎人死后投生于饿鬼道。 那时,他的妻子以他的名义布施饮食给一个无道德、品性恶劣的比丘,但那饿鬼无法唤出「善哉4(sadhu)」。 为什么呢? 因为布施者身为猎人的妻子,陪同丈夫屠杀动物,本身即无道德、无善行。 此外,所施之物不是以正当方法得来,是从屠杀动物而得。 再者,她的心迷惑,因为如果她有清楚的认知,就不会跟随丈夫屠杀动物。 她对业果法则没有充分的信心,如果她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她就不会杀害众生。 由于受施者也无道德、品性恶劣,所以这样的布施不能因布施者或受施者而得以净化。 猎人的妻子做了三次同样的饮食布施,但没有任何好的结果出现。 那饿鬼叫道:「一个无道德的人偷了我的财富三次。」于是,猎人的妻子布施饮食给一位有德行的比丘。 那时,饿鬼即能唤 当有人(通常是亲友)为去世的人行善积德,并将此功德转移(回向)给他时,若那人投生在饿鬼道,知道有人为他行善而能生起随喜功德的善心,并且说出「善哉sadhu」,则因为此善业(口业与意业)的力量,他将能减轻痛苦或脱离饿鬼道,投生于善道。 果报的强弱取决于他所生起善心(主要是善思)的强弱。 若在世者为他所做的功德不纯净、力量弱,那么他虽然内心随顺欢喜,但无法说出「善哉」;则因为善业的力量弱(只有意业),故不能产生够强的善报。 4 善哉sadhu-赞同、顺从的话。 出「善哉」,并从饿鬼道解脱出来。 在此,我想告诉各位,如果你想从布施中得到善报,你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 你必须有德行;2. 你的布施物必须以正当的方法取得;3. 你必须有清净无染的心;4. 你必须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如果你是受施者,并且对布施者有足够的慈悲心,那么你也必须有德行。 如果你的德行伴随着禅那及观智,那是更好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种布施将为布施者带来极佳的果报。 请留意接下来的这种布施(第四种布施的净化)。 四、在以下的情况,布施因布施者与受施者双方而得以净化:1. 布施者有德行;2. 所布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3. 布施者的心清净无染;4. 布施者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5. 受施者亦有德行。 对于这种布施,佛陀说「……阿难,我说这种布施将带来圆满的果报。」此布施可带来无可计算、无可衡量的果报。 如果受施者的德行伴随着禅定、观智或道果智,那么这种功德是极超胜的。 在此,我要举另一部经,这是《增支部. 六法集. 难陀母经Nandamata Sutta, Chakka Nipata, Avguttara Nikaya》: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给孤独园(Anathapindika’s Park)里的祇园精舍(Jetavana)。 难陀(5)(Nanda)的母亲是佛陀的一位在家弟子,住在维路堪达迦(Velukandaka)。 她布施饮食,此布施具足六项条件, 而且受施者是以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为首的比丘僧团。 佛陀以他的天眼看见此布施,并告诉比丘们:「诸比丘,维路堪达迦的居士对以舍利弗与目犍连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一次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 诸比丘,什么是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呢? 诸比丘,布施者必须具足三项条件,而受施者也必须具足三项条件。 (5)难陀Nanda-并非悉达多太子的同父异母之弟,释迦族王子出家的那位难陀,而是另外一位难陀。 难陀母就是优陀罗(Uttara)。 什么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呢? 诸比丘,一、 布施前他内心欢喜;二、 布施时他内心满意;三、 布施后他内心愉快。 这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 什么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 诸比丘,一、受施者已断除贪爱或正在尝试断除贪爱;二、受施者已断除瞋恨或正在尝试断除瞋恨;三、受施者已断除愚痴或正在尝试断除愚痴。 这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总共合起来为六项条件。 如果一项布施具足此六项条件,它将产生无量与崇高的果报。 佛陀进一步解释:「诸比丘,这种布施功德之大是难以衡量的。 它不是只借着说:『有这么多善行的果报、福德的果报,由此积 聚了善业,结成福乐的果报,导致投生天界,造成快乐, 是众人所期盼与喜爱的。』就可以测度。 此福德善业的广大程度真的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 诸比丘,譬如大海中的水难以衡量,我们不能说:『有这么多桶的水、有几百桶的水、有几千桶的水、有几十万桶的水。』因为海水的巨量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 如此,诸比丘,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其功德也是难以衡量的;这功德的广大程度真的要以无数、无量来计算。」为什么呢? 布施者具有《布施分别经》所说的四项条件,即:一、 她有德行;二、 她所布施之物以正当的方法取得;三、 她的心清净无染;四、 她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她也具足《难陀母经》中所说的三项条件, 即:一、 布施前她内心欢喜;二、 布施时她内心满意;三、 布施后她内心愉快。 这些条件对布施者而言非常重要。 不论布施者是男或女,如果希望得到无数、无量的善报,那么他或她应当努力具备这些条件。 但是根据《布施分别经》,受施者也必须具有德行。 根据《难陀母经》受施者必须是已修行止观达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或比丘尼,或正在修行止观以便断除贪爱、瞋恨、愚痴的比丘或比丘尼。 目前,在壹同寺有许多比丘、比丘尼正在修行止观, 期望彻底地断除贪、瞋、痴,同时他们也有德行。 因此, 我们可以说合乎条件的受施者已经具足。 而且我们相信布施者也应是有德行的;他们的心应是清净无染的;他们所布施之物乃是以正当的方法取得;他们对三宝及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布施前他们感到欢喜,布施时感到满意,布施后感到愉快。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月来的布施符合佛陀的期望,这些是崇高的布施。 如果布施者期望得到未来的善报,这善业必然能达成他们的愿望。 为什么呢? 在《行生经Savkharupapatti Sutta》中,佛陀开示说:‘Ijjhati bhikkhave silavato cetopanidhi visuddhatta. ’─ ─「诸比丘,有德行者的愿望必定会因为德行的清净而圆满达成。」因此,有德行者的善业能产生他所期盼的果报:一、 如果他想成佛,他可以成佛;二、 如果他想成为辟支佛,他可以成为辟支佛;三、 如果他想成为上首弟子(agga-savaka),他可以成为上首弟子;四、 如果他想成为大弟子(maha-savaka),他可以成为大弟子;五、 如果他想成为普通弟子(pakati-savaka),他可以成为普通弟子。 然而,这是当他所积聚的波罗蜜成熟时的情况;单靠祈愿并不足以达成这些证悟(bodhi 菩提)。 再者:一、 如果他希望死后得到人的快乐,那么他将投生于人道,得到人的快乐;二、 如果他希望生到天界,他将能投生于天界;三、 如果他希望死后生到梵天,此善业能作为他投生于梵天的助缘。 如何能作为助缘呢? 若他的布施具备上述那些条件, 则受施者是他心中的对象,他对受施者具有充分的慈悲心。 如果那时他修行慈心观(metta-bhavana ) 达到禅那,死后他的慈心禅将能带领他投生于梵天。 如此,他的布施是支持他生到梵天的强力助缘。 所以,若布施者希望死后生到梵天,他应当修行慈心观达到慈心禅的境界。 在人乐、天乐、梵乐这三种快乐之中,梵乐是最高的。 没有其他世间的快乐比得上梵天的快乐;这是三十一界中最超胜的快乐。 这就是我在这次讲座开始时提到的第一种布施,即: 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这种布施吗? 如果你喜欢, 那么请听以下出自《布施分别经》的偈颂:‘Yo vitarago vitaragesu dadati danam Dhammena laddham supasannacitto Abhisaddaham kammaphalam ularam Tam ve danam amisadananamagganti. ’「诸比丘,当一位阿罗汉以清净无染的心,相信业果的殊胜,布施如法取得之物给另一位阿罗汉,那么此布施是世间所有布施当中最崇高的一种。」在此情况下,布施者具备的四项条件是:一、 布施者是阿罗汉;二、 所施之物以正当方法取得;三、 他有清净无染的心;四、 他对业果法则具有坚强的信心。 还有一项必要的条件,即:五、 受施者也必须是阿罗汉。 佛陀说这种布施是世间布施中最崇高的一种。 他赞叹这种布施最崇高,什么原因呢? 因为这种布施不会产生任何果报。 为什么呢? 因为布施者已经断除无明以及对任何生命的贪爱。 无明(avijja)与贪爱(tanha)是业(行savkhara)的主要因素。 在这个例子里,业指的是善的行为,如:布施物品给受施者。 但是这个业不能产生任何果报,因为缺乏支持的因素:无明与贪爱。 假使一棵树的根被彻底破坏,它将无法结果。 同样地,阿罗汉的布施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因为他已经彻底灭除无明与贪爱这二根。 在《宝经Ratana Sutta》中,佛陀教导以下的偈颂:‘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asmim te khinabija avirulhichanda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阿罗汉已竭尽所有旧的善与不善业,新的善与不善业不会在他们之中生起。 他们已竭尽再生的种子,那就是:无明、贪爱与业力,他们不期盼未来的生命。 他们的所有名色将如灯火在灯油与灯蕊耗尽时那般地息灭。 以此真实语,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免离一切危难。」这是真实语的表白。 以此真实语的表白, 毗舍离(Vesali)的所有人民免离了危难。 毗舍离是一个遭受干旱、饥馑、夜叉(低等的神祇)与瘟疫侵害的城市。 毗舍离的居民要求佛陀帮助他们。 佛陀教导他们《宝经Ratana Sutta》以便使他们免离危难。 阿罗汉的布施最崇高,因为它不会产生任何未来的果报。 如果没有未来世,也就没有生、老、病、死,这是最崇高的。 这就是此次讲座开始时提到的第二种布施: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因为布施而得到善报,如: 人间的快乐、天界的快乐或梵天的快乐,则痛苦仍然存在。 最低限度的痛苦是他们还必须遭受生、老、病、死之苦。 如果布施者还有感官方面的贪爱,无论他们的对象有生命或无生命,那么当这些对象毁坏或死亡时,他们将感受到哀愁、悲伤、身体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忧)及绝望(恼)。 请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布施会带来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我们能否说它是崇高的呢? 也请考虑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布施不带来任何果报: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愁、无悲、无苦、无忧、无恼,我们能不说它是崇高的吗? 这就是为何佛陀赞叹第二种布施最崇高的理由。 现在你可能明白这次讲座的含义了。 在讲座开始时我提到两种布施:一、带来圆满果报的布施;二、不带来任何果报的布施。 你喜欢那一种布施呢? 现在你知道答案了。 但是,如果布施者不是阿罗汉,他如何能实行第二种布施呢? 在上述的《难陀母经》中,佛陀教导实行这种布施的两种方法:受施者已断除贪、瞋、痴,或正在努力断除贪、瞋、痴。 如果布施者也正在努力断除贪、瞋、痴, 即布施之时他修行观禅,你可以说这种布施也是最崇高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 他辨识自己的名色法,以及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二、 他辨识外在名色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尤其是受施者的名色法;三、 他辨识布施物的究竟色法(paramattha-rupa)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当他观察布施物当中的四界时,他能很容易地见到色聚(kalapa)。 进一步分析这些色聚时,他辨识到八种色法:地界、水界、火界、风界、颜色、香、味与食素。 它们是时节生色法(utuja-rupa),由先前存在的色聚中的火界(时节)所产生,是火界的后代。 再者,他应辨识这些时节生色法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如果能修行这样的观禅,那么在布施时他能降伏自己的贪、瞋、痴,而且通常这样的布施不会产生任何果报。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布施也是最崇高的。 他可以在布施之前、之后或当时修行这种观禅,但是他的观禅必须强而有力, 至少必须达到坏灭随观智(bhavga-bana)才能修行这种观禅。 我们也不应错过这个机会,这个机会只出现于佛陀的教法中。 然而,你可能会问:如果我们尚未成就观智,如何能实行这种布施呢? 那么,我想建议你内心存着这样的愿望来实行布施:「愿此布施成为证悟涅槃的助缘。」因为佛陀曾经多次教导以证悟涅槃的愿望来行布施。 我想重复《宝经Ratana Sutta》中的偈颂来结束今天的讲座:‘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asmim te khinabija avirulhichanda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阿罗汉已竭尽所有旧的善与不善业,新的善与不善业不会在他们之中生起。 他们已竭尽再生的种子,那就是:无明、贪爱与业力,他们不期盼未来的生命。 他们的所有名色将如灯火在灯油与灯蕊耗尽时那般地息灭。 以此真实语,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免离一切危难。」 愿一切众生平安快乐。 发布时间:2024-08-15 11:37:4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