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十卷 第一章 行阴境界十种魔境(上) 内容: 第十卷 第一章 行阴境界十种魔境(上)《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阿难彼善男子。 修三摩提想阴尽者。 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 觉明虚静犹如晴空。 无复麁重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鉴明。 来无所粘过无踪迹。 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 毕殚其类。 虽未通其各命由绪。 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 为浮根尘究竟枢穴。 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一澄元习。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 十类天魔不得其便。 方得精研穷生类本。 于本类中生元露者。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机全破。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 见八万劫所有众生。 业流湾环死此生彼。 秖见众生轮回其处。 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便作是解。 此等世间十方众生。 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 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知人生人悟鸟生鸟。 乌从来黑鹄从来白。 人天本竖畜生本横。 白非洗成黑非染造。 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 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 凝明正心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圆常中起计度者。 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 修习能知二万劫中。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 咸皆循环不曾散失。 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 修习能知四万劫中。 十方众生所有生灭。 咸皆体恒不曾散失。 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 末那执受心意识中。 本元由处性常恒故。 修习能知八万劫中。 一切众生循环不失。 本来常住穷不失性。 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 生理更无流止运转。 生灭想心今已永灭。 理中自然成不生灭。 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阿难,这个修行人,通过修行三摩地,逐渐达到了想阴穷尽之后,这个人在日常的时节,都不会有任何的梦境和妄想,入睡和清醒的时候完全是一样的,完全都是清清楚楚、觉了清净的,就好像没有一片云彩的晴朗的天空一样,不再会出现前面那样粗重的六尘幻影之事。 ”“这个时候的这个修行人,看整个世间的山河大地,就好像看镜子中的影像一样,出现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执著粘滞,离开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执著难舍,完全都是虚无澄明地观照了缘而已,也不会表现出来什么宿世的习气,仅仅只有唯一真精明明朗朗。 至此以后,就完全显露出来了一直以来的生死轮转的根本。 ”“这个时候的这个修行人,完全可以感知十方世界中的十二类所有的众生,没有任何遗漏,虽然并不能完全通晓所有众生各自的宿命缘由,但是也可以清清楚楚地明白所有众生共同的出生根本,就好像奔腾的野马一样,熙熙攘攘,来来往往,而且也完全明白这就是一切浮尘最为关键的地方,这种状态就称作‘行阴区宇。 ’”“当这个修行人,能够把那个好像奔腾的野马一样的体性,逐渐地澄静下来,融合入本来的澄明中的时候,就好像大海中的所有波浪全部都平息后,仅仅只有安详平和澄明的水性一样,这种状态就称作‘行阴尽’了。 ”“达到了行阴尽地步的这个修行人,就能够超越五浊之中的众生浊,并且能够完全明白原来行阴也只是种种隐蔽难知的妄想所幻化,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并没有自然永存的根本。 ”“阿难,你要清楚的知道,当这个已经到达了想阴尽的修行三摩地的修行人,继续凝结心神按照正确的法门进行止观修行的时候,上述的十种天魔就不会找到机会来干扰这个修行人,他也就能够继续深入地思维和谛观本来的自性,才能够更加接近彻悟一切众生的根本。 ”“可是有时候,这个修行人,在发现自己的这一类众生的出生根本逐渐显露的时候,在仔细观察和思维的过程中,会在这种幽静圆明的状态中动摇了本来的真元,而后就会在这个真元中无端端地产生了计度衡量揣测之心。 因为出现了这种计度衡量揣测之心,这个修行人就会堕落进入两种无因论的错误知见当中。 那两种无因论呢? ”“第一种无因论,就是所谓的‘本无因’,也就是没有根本的众生起源之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这个人进入了完全没有任何生机的幽静圆明状态中的时候,通过利用眼根的八百功德,自然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往前八百劫时间之内的所有众生,在业力的作用下,从一个地方死亡,从另外一个地方出生,他只能看到往前八百劫之间的众生的生生死死,但是超过了八百劫范围之后,就什么都感知不到了。 此时,这个修行人就会产生一种认识:原来这个世界中的十方一切众生,是在八百劫之前,没有任何缘由地无故自然出现的,是没有众生起源之因的。 然后就会因为这种错误的见解,而丧失了正确的遍知智慧,堕落进入了外道的见地之中,丧失了菩提觉悟解脱的根本。 ”“第二种无因论,就是所谓的‘末无因’,也就是没有根本的未来变化之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 当这个人完全渐渐到了生死的根本的时候,就会明白人可以生人,鸟可以生鸟,乌鸦从来都是黑的,鸿鹄从来都是白的,人天生就是直立行走的,畜牲天生就是四肢着地的,白色并不是因为洗掉了其他颜色变成的,黑色也不是熏染而成的,而且这种状况就算未来经过八百劫的时间,也都不会有任何的变化,永远都会是这样。 那我现在并没有证悟无上菩提,那么很显然,未来我也就不可能再由证悟无上菩提的机会了。 也就是说,而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事物性质,全部都是没有任何根源的,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然后这个修行人,就会因为这种错误的见解,而丧失了正确的遍知智慧,堕落进入了外道的见地之中,丧失了菩提觉悟解脱的根本。 ”“以上者两种,就是在行阴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一种论调:无因论。 ”“阿难,当这个已经到达了想阴尽的修行三摩地的修行人,继续凝结心神按照正确的法门进行止观修行的时候,上述的种种心魔就不会找到机会来干扰这个修行人,他也就能够继续深入地思维和谛观本来的自性,才能够更加接近彻悟一切众生的根本。 ”“可是有时候,这个修行人,在发现自己的这一类众生的出生根本逐渐显露的时候,在仔细观察和思维的过程中,会在这种幽静圆明的状态中动摇了本来的真元,而后就会在这个真常中无端端地产生了计度衡量揣测之心。 因为出现了这种计度衡量揣测之心,这个修行人就会堕落进入四种遍常的论调之中。 那四种遍常论调呢? ”“第一种遍常论,这个修行人通过对心、对外境的不断深入地观察和思维之后,认为根本不存在开始和结束这两种因,因此他就通过自己的修行,观察到在两万劫的时间里,十方一切众生,所有的生生死死的表现,全部都是在循环不停地进行着的,根本没有一个众生能够超脱于轮回之外,并且他以为这就是最真常的最恒久的真理了。 也就是说,他认为轮回是恒常的。 ”“第二种遍常论,这个修行人通过对四大根源的不断深入地观察和思维之后,认为四大是永远真常存在的,因此他就能通过自己的修行,观察到在四万劫的时间里,十方一切众生的生生死死,全部都在四大体性当中,从来都不会脱离了四大的本性,并且他以为这就是最真常的最恒久的真理了。 也就是说,他认为四大是恒常的。 ”“第三种遍常论,这个修行人通过对六根的不断深入地观察和思维之后,认为末那识,也就是能够产生我执的第七识,就是真元本性的依止之处,是恒常存在的。 ”末那识,意译为意,思量之义。 唯识宗所立“八识心王”的第七识。 《大乘广五蕴论》载曰:“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 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 ”末那识恒执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为“我”,而“恒审思量”之。 末那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其性质为“有覆无记”。 又此识为我执的根本,若执著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称染净识,又称思量识、思量能变识。 见《成唯识论》卷四。 “因此他就通过自己的修行,观察到在八万劫的时间里,一切众生全部都是处于轮回循环之中,从来都不会超脱出来,而我性作为真常,从来都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并且他以为这就是最真常的最恒久的真理了。 也就是说,他认为我是恒常的。 ”“第四种遍常论,这个修行人在想因穷尽之后,肉身的新陈代谢生理活动完全都停止了运作,就连生灭之心,也全部都永远不再生起,在这种状态中,自然就产生了永不生灭的一种认识,并且非常坚定地认为这个结论就是最真常的最恒久的真理了。 也就是说,他认为不生灭是恒常的。 ”“因为他的这四种遍常论调,这个修行人就而丧失了正确的遍知智慧,堕落进入了外道的见地之中,丧失了菩提觉悟解脱的根本。 ”“以上者四种,就是在行阴境界中,外道所建立的第二种论调:遍常论。 ” 发布时间:2024-08-17 09:08:03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5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