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舍弃我禅师: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 定·如何选择目标·四种护卫止禅法 内容: 四念处内观智慧禅法定:定如何选择目标四种护卫止禅法舍弃我禅师一般上,修禅者会有意或在潜意识里都把定列为修禅的目的。 又由于这些人不了解定可分为正定和邪定,因此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所以有必要在此解释定的意义以及智慧禅修习者所力求达致的独特定境。 《清净道论》解释:善心一境性为定,它包含了两个因素:(一)有利益的,即心念是善的。 当我们说修心,显然的我们是在培育善心而不是恶心。 因此,不应存有任何的烦恼。 当烦恼静止后,心便能体验到真正的宁静和定力。 所以定力(Samatha)曾被立下的定义:平静寂止诸烦恼。 如果在修禅时没有这种特质,那么心识通常会建立于邪定上。 避免的方法就是保持正念。 (二)以达致上述的条件时,修禅者就可以继续集中精神使定力增强;即是能以较长久的时间平衡和准确的聚焦于目标上。 若不如此,恶心生起时会比以往更为剧烈。 成功地凝集心境能使修禅者摄入禅那(Jhana)或安止定(AppanaSamadhi)。 禅那有其不同的层次,由逐步排除较粗糙的禅支为目标后,修禅者会体验到更高阶层的禅那。 在八正道内的正定(Sammasamadhi)被解释为:禅那(Jhana)远离诸欲及不善法的心。 它可是近行定(Access Absorption)或初禅至四禅的安止定(Fixed Absorption)。 这也包括纯粹智慧禅的正定。 定(止)禅修习者的目标是属于观念化的目标,而智慧禅修习者是把心专注于三法印,即:无常、苦、无我。 因此,智慧禅修习者不可期望体验很多喜悦的心境,相反的,他应该有面对不满和痛苦的准备。 然而,也有喜悦心境呈现的时刻。 虽然有时候禅者能以较长久的时间专注于目标上,但他也不可期望经常能如此。 在某些阶段,他必须把心专注到次要或其他干扰的目标上。 只要正念能持续不断,它所累积下来的冲力便能毫不费力的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目标上。 在这期间,毫无烦恼或障碍的心念生起。 经过不断的修习,修禅者将能重复不断的观照到目标之三法印的特性,直到他成熟领悟到道与果的智慧。 要如何的去拥有一种持续不断的正念,主要是:(一)须要精进持续的去提升它。 (二)要用规律性的方法来引导它,使它能在最有利的时机下培育起来。 (三)须把五根(信、进、念、定、慧)平衡(方法将在后面祥述)。 如何选择目标系统性的观察和无择性的洞察。 问:什么是我们观照的目标呢? 答:那些我们易于以正念观照的真实性目标。 这些情形是因个人和条件而异的。 对初学者,我们将从初步开始教起。 根据马哈希(Mahasi)禅师的传法,传授初学者都以观照腹部的起伏。 (一)腹部的上升和下降乃色法之一,其性质较粗。 因此,容易观照。 心(名)法较不易捉摸,并且比较微细。 (二)它没有痛楚。 修禅者可以在没有烦恼和倦意下以长时间的观照它。 (三)它会移动,及含有变化性。 因此和固定的目标相比,它就不会显得单调。 其次,它很明确的显示出无常相,经过一段时间的精进观照后,修禅者便能适应观照腹部的上升和下降,它会变得明显并能充当为培育正念和定力的主要目标。 然而,由于自然的法则,它会显示出不一致和不规则的性质。 因此腹部的起伏有时会消失或模糊不清。 这时,其他的目标就会显得特出(例如:声音、痛楚),于是修禅者就必须有正念的观照此些目标。 它们必须被观照的另一个原因,尤其当那些目标是属于烦恼(例如:贪爱、昏沉、嗔恨、掉举)时,修禅者必须面对与对治它们为首要的任务。 一般上,不需要以长时间观照的目标为次要目标。 但是,如果次要目标持续太久,它们便成为用来培育正念和定力的主要目标了。 举个例子:当上升和下降的目标消失后,修禅者可利用坐/触(触觉)为主要目标。 过后,当痛楚较显出并持续时,痛楚就成为主要的修禅目标了。 简略地说:(一)首先应该选择明显并且易于长时间以正念观照的目标。 (二)观照应被祛除的明显障碍。 如:嗔恚、掉举、恼等等。 (三)其次是很显著的目标,如剧痛。 (四)如果几个次要目标都显得系统的显著,修禅者应优先选择身内的目标,如坐姿/触点,而外在的目标如声音应避免,因为无助于培育较深的定力。 (五)当正念能够持续,及心念轻快柔和时,修禅者可选择一些比较能培育正智的目标来观照。 那就是说,它们能显示出无常、苦和无我的真相。 这些含有变化的目标比起固定不变的会来得好。 同时不悦的目标比喜悦的目标好,因为这可避免强烈的执着生起,及能显示出不受控制的特征(即不受主宰的目标)。 只要修禅者能够掌握以上的方法,他便能应付某些特殊状况。 例如:a. 变化可能很不规则又非常快速以致修禅者分心和混淆。 b. 强烈或使人疲乏的痛楚和不满可能导致嗔恨心的生起。 c. 不受控制及不可思议的现象使到修禅者感到恐惧。 (六)当正念和正定增强成熟时,即使是微细的心识(心法)也会明显,同时,色法中的微细现象也会被洞察到。 在这种情况下,应经常观照心法了。 (七)这时精进力的作用主要是在维护及严守正念能持续不断。 任意心念自选目标,而修禅者也无暇思索。 当正念可任由发展时,标名也应该在此时放弃。 这不需引导的正念称为无择性的洞察,这种比较平稳的正念,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修习后才能达致。 初学者必须应用系统性的专注法(一至五)来培育正念和正定。 无择性的洞察有时候可在心念太活跃或掉举时使用。 对于整天忙碌和生活紧张的人,要他尽量专注于目标上往往会有反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他可把专注心投向任何在脑海中呈现的现象。 直到他有正念和平静后,他就可引用系统性的专注法来增进。 结语在念住经中,智慧禅的目标分为四大类:(一)身念住/处色法(Rupa)(二)受念住/处感受(Vedana)(三)心念住/处心识(Citta)(四)法念住/处心所(Sankhara)一般上,以上四大类的目标是逐渐细微的。 因此,修禅者大多数是先倾向于观照第一念处,逐而演进至第二、第三及第四念处。 然而,每一念处都各有其现象界限。 举个例子:在受念处中,它的范围包含剧痛甚至初学者所不能察觉到的不苦不乐受。 心念处从嗔恨心至禅那。 有些修禅者可能较注重于某一种念处,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该念处比较适合他们的性格。 在经论中也建议修禅者采用适宜个人的方法。 通过经验,大多数修禅者会发现如果他观照身念处以外的其他念住会较有趣味。 但是先把身念处的观法掌握好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因为身念处是最容易使正念持续的根基。 尤其是在平时碰到了挫折或在精进修禅期间遇到奇怪的境界时。 若缺少了身念处观法的认识,修禅者会感到迷惑而不知该如何应付。 对于那些拥有强烈烦恼的人,他们未给智慧禅一个合理的尝试便放弃修持是可理解的。 因此,修习四种护卫止禅法能给予禅者信心,也能使他平静和乐观。 进而能使习禅者接受较严格的内观智慧禅修法。 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否认止(定)禅亦能帮助禅者更快的启发强而有力的定力。 如果好好修持,它亦有助于我们的世俗事。 因此,在修智慧禅之前,禅师常常提议先修四种护卫止禅法。 四种护卫止禅法包括:1. 佛随念省思佛的一种或多种美德(以增加信心和精进)。 2. 慈心禅遍满慈爱于众生(止息嗔恨和不安,注入和睦)。 3. 不净观观三十二分身之相与厌恶性(以克制欲念)4. 死随念随念死(制止害怕死亡和激起要修行的迫切感)。 缅甸的禅师提议每一种护卫法修两分钟之久,(总共八分钟)之后才转修内观智慧禅。 持续能耐的修持修智慧禅者所面对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持续不断地修持,或有规律地修持。 修持,实在是指那付出的努力,而这精进心有赖于一人的信心。 信心的近因是那能启发信心的三宝。 我所谓的三宝是:佛或代表佛陀的象征,如佛像、佛足印、菩提树、佛座等。 法它以*轮、佛书、佛法或禅者所修的禅法为象征。 僧圣僧团。 因此,我们有必要常常接触佛教信物、佛教活动和信徒(尤其是智慧禅修者)。 它们亦能帮助我们提高消沉的意气。 讲到精进,我们能以观想把悚惧基来激起精进。 八悚惧基是:生、老、病、死、苦、以前的苦、将来的苦、现在的苦。 禅者这样的观照一定能激起精进而努力修持直到苦尽。 愿你精进的奋斗,绝不停懈,直到最终的解脱及涅槃。 发布时间:2024-08-19 11:40:1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