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僧法师:菩萨戒是关乎佛性因果之无上律仪,应尽心竭力广泛流通 内容: 《佛说梵网经讲录》◎慧僧法师一九八O年讲于万佛圣城法界大学养秋堂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诸佛子。 是四十八轻戒。 汝等受持。 过去诸菩萨已诵。 未来诸菩萨当诵。 现在诸菩萨今诵。 ”释迦牟尼佛,说完四十八条轻戒时,又嘱咐诸大弟子说:“这菩萨戒,三世诸菩萨都诵;过去的已诵,未来的当诵,现在的今诵。 ”足见菩萨戒是很重要的。 “诸佛子听。 十重四十八轻戒。 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 我今亦如是诵。 ”释迦牟尼佛再三叮咛:“诸佛弟子! 以上的菩萨戒,乃为三世诸佛所共受持读诵怀念,系最重要之戒律。 我今亦诵此戒。 ”有人问:“佛已成佛果,不会犯戒,何须诵戒耶? ”虽然如此,但菩萨戒是诸佛心地本源,三世诸佛同尊,故佛佛诵持。 “汝等一切大众。 若国王。 王子。 百官。 比丘。 比丘尼。 信男。 信女。 受持菩萨戒者。 应受持。 读诵。 解说。 书写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 一切众生。 化化不绝。 ”此段是嘱咐流通。 嘱咐诸大弟子,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都应当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辗转不断。 盖因菩萨戒是关乎佛性因果之无上律仪,故大众应尽心竭力去广泛流通,教化群品,使佛种常住,绵绵不绝。 前面劝受之戒文,有列出淫男、淫女、黄门、鬼神、天龙八部畜生等,但今只言“信男、信女”,其他品类,因何不提呢? 此乃因众生受戒后,皆名第一清净者。 纵使从前不务正业(淫男、女妓、邪命等),受戒后皆归第一清净。 但须知“清净”,是指受戒后不复犯戒。 若受戒后又犯戒,那就算不上清净。 “佛性常住戒卷”:是指此戒卷若能流通于世,则佛性因缘可以持久,永远不灭。 此戒卷若坏灭,则世人也无佛性因缘可言矣。 “得见千佛。 为千佛授手。 世世不堕恶道八难。 常生人道天中。 ”此略举三益:(一)见圣。 (二)离苦。 (三)得乐。 “授手”,即是由诸佛授记,将来毕竟成佛。 谓秉戒人(受戒人),与佛相邻次不远。 并且受戒已,世世不会堕三恶道──地狱、恶鬼、畜生。 八难:(一)地狱。 (二)恶鬼。 (三)畜生。 (四)长寿天:此天众生长寿,虽享天福之安逸,但不能见佛闻法睹僧,故名为难。 (五)六根不具:即是盲聋喑哑,残废破蹩等。 (六)北俱卢洲:或云边地。 (七)世智辩聪:纵有多闻,仍属于世间智,非出世间智,并且善于狡辩智伪丛生,树我慢幢,自命不凡,看不起佛法。 此辈亦属八难之一。 (八)前佛后难。 以上八难,皆无机会闻佛法,植善根,发菩提心,故名为难。 凡受菩萨戒者,永不堕于恶道八难,而生生世世得生人间或天上,受胜妙之法乐。 以上略举三益:(一)见圣:世世由千佛摩顶授记。 (二)离苦:永出离三恶道、八难。 (三)得乐:常得生人天。 此是略言之,若详细研究,受菩萨戒之利益何止此耶? 而受者将来必定成佛,此利益更是不可思议! “我今在此树下。 略开七佛法戒。 汝等大众。 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 欢喜奉行。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 一一广明。 ”“七佛”,是指过去庄严劫中最后的三位佛,以及贤劫的四尊佛。 现今我们所居乃是贤劫,而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第四位佛。 此戒是过去七佛亲自授手宣扬之法戒,故吾人亦须一心顶戴奉行。 一心是专精不二之意。 波罗提木叉(PRATIMOKSHA)是印度话,翻此方话,名为“戒”,亦名“长养”,“净除”;复有“解脱”、“别解脱”二义。 “解脱”,意谓依戒行持,必定超凡入圣,而得解脱。 “别解脱”,意谓每一条戒律,亦有彼特别解脱之功能。 此戒皆应欢喜奉行。 无相天王品劝学章,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中之一,但此土不传。 “三千学士。 时坐听者。 闻佛自诵。 心心顶戴。 欢喜受持。 ”三千,谓三千大千世界中,同禀菩萨戒者,皆信心顶戴奉持。 “尔时。 释迦牟尼佛。 说上莲华台藏世界。 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 十无尽戒法品竟。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此段乃承按前面最初之戒文。 此一品之开端,述释迦牟尼佛坐于莲华台上金刚之座,由报身佛卢舍那于华藏世界宣说菩萨戒;而同时于一一世界海中,千百亿释迦牟尼佛,各于其莲华座上,同时宣说此戒。 卢舍那,此云“净满”,谓已圆满一切净法。 “十无尽戒法品竟”,谓释迦牟尼佛刚说完十重菩萨戒法的时候。 十重戒:(一)杀戒。 (二)盗戒。 (三)淫戒。 (四)妄语戒。 (五)酤酒戒。 (六)说四众过戒。 (七)自赞毁他戒。 (八)悭惜加毁戒。 (九)瞋心不受悔戒。 (十)谤三宝戒。 云何名为“无尽”呢? 盖因一切诸戒法,无不从此十大戒流出,永恒不绝,故谓无尽藏。 当释迦牟尼佛宣说此十无尽藏戒法竟,其他千百亿世界里的释迦牟尼佛,也同时宣说完毕。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 至此道树下。 十住处说法品。 为一切菩萨。 不可说大众。 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千百亿世界。 莲华藏世界。 微尘世界。 ”释迦牟尼佛,一共于十住处宣说此戒法品。 最初在摩醯首罗天王宫(MAHESHVARAHEAVEN)说。 此天通常谓色界最顶天;住于色究竟天的中央。 摩醯首罗,译为“大自在”,因为此天主是最自在,洋洋自得。 《地藏经》又云此天是色界顶天,即是第四禅天之上。 释迦牟尼佛,从摩醯首罗天,直至娑婆国土菩提树下,一共十处,演说此法。 “不可说”,是印度大数目之一,亦是《华严经》上一百二十四个大数字之一,谓其量广大得不可悉数,不可言说之义。 佛为不可说那样多的菩萨和诸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 如一世界中是如此,而一一世界中,亦复如是。 莲华藏世界,是卢舍那佛所居之华藏世界海。 这世界海里,有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莲花,一一华叶上,有一世界海。 一一世界海内,复有无尽无尽之世界海,如微尘许。 尘尘混入,刹刹圆融,所谓“华藏世界一一尘,一一尘中见法界”;这种境界,是重重无尽,无尽重重,圆融无碍,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喻,玄妙叵测! 欲要仔细研究这种道理,可参考《大方广佛华严经》。 试想想:假如把一个世界,粉碎成微尘,其微尘粒,必定是数不过来那么多。 假若每一粒微尘内,复有一个圆整的世界,你说有多少世界? 必定是无穷无尽,不可悉数那么多。 而在这些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海一一世界内,各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在同时演说菩萨戒法,受持读诵解说其义。 如一世界是这样,其他所有如微尘许世界中,亦复如是。 “一切佛心藏。 地藏。 戒藏。 无量行愿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前五句为“别”,后一句为“总”。 藏,有负戴、包藏之意。 此戒藏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五句为:(一)一切佛心藏。 (二)地藏。 (三)戒藏。 (四)无量行愿藏。 (五)因果佛性常住藏。 这五句就叫“别”,后一句呢? 后边一句“如是一切佛说。 无量一切法藏尽。 ”后边一句就是“总”。 (一)心藏:即三十心──十发趣(十住),十长养(十行),十金刚(十回向)。 此三十心,通则包括一切诸法之因果。 (二)地藏:即十地,从欢喜地乃至法云地。 (三)戒藏:即十重四十八轻戒;此乃一切戒之本源故。 (四)无量行愿藏:“行”,即六度,或云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 “愿”,即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等。 (五)因果佛性常住藏:本来,佛性非因非果,乃是超出因果之外。 但因果却不离佛性,故曰:“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 ”实相,即是佛性的一个别名。 诸法实相,是即相离相,无相而无不相;不生不灭,故云“实”相。 一般凡夫肉眼所睹之形形色色,非诸法实相也。 实相是无相,但无所不相。 今因亦佛性,果亦佛性,佛性常住,则因果亦常住。 通了一切诸法,皆名因果佛性常住之藏;别则“佛性本源”,亦是菩萨戒之异名。 就如前边正文说过,“本源自性清净妙戒”,这就是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如是”,是指法之词,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说无量一切法藏(心、地、戒、行愿等法)竟。 恭录自《佛说梵网经》讲录 发布时间:2024-08-23 09:26:3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