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第十一讲 缘起(第一部分) 内容: 昨天我们简单讲了四圣谛,我解释了禅修者如何通过其亲身体验或直接体验法来认识第一圣谛,苦的止息。 今天我们将继续这个主题。 没有人喜欢苦,每个人都希望快乐和安详。 苦有三种形式:苦苦、坏苦和行苦。 所有这三种苦都是从身心现象即名和色中产生的。 我们应分析名和色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佛教理论,是名和色身心现象,构成了所谓的人或众生。 那么,这个人或众生是如何存在的? 任何贪爱生存的人必定会轮回。 由于贪爱生存,一个人又再次出生。 当一个人再生时,该再生由名和色身心现象构成。 这些被当作人、众生或我的身心现象是缘于贪爱而产生的。 贪爱是如何产生的? 贪爱是缘于受而产生的。 当一个人心中生起苦受时,他/她就想要乐受或者有想要感受乐受的欲望。 该欲望导致一些善行或不善行生起。 因此,善行或不善行是由于贪爱而产生的。 该贪爱实际上是执取。 当贪爱较弱时,叫做执著,当贪爱变得越来越强时,就叫做执取。 因为一个人执取,所以轮回。 为了要轮回,一个人行善或作恶。 作恶会堕入恶道或生活悲惨,行善则生活快乐、富裕。 由于行善,一个人再生至高等的世界,如人类或天界。 由于作恶,一个人再生至劣等的世界,如动物、地狱或饿鬼道。 高等的存在和劣等的存在都是由名和色身心现象构成。 这些名和色身心现象,是缘于善行或恶行而产生的,这些善行或恶行就叫做业。 业是缘于执取而产生的,执取是一种很强的贪爱。 缘于较弱的贪爱,产生执取,而较弱的贪爱又是缘于受而产生的,受包括乐受、苦受或舍受。 缘于六根门与六外尘的接触, 产生受。 大家知道,六根门是:眼、耳、鼻、舌、身、意。 六外尘是:色(可见的东西)、声、香、味、触、法(心的目标)。 当眼睛接触到色时,就生起眼识。 这里,眼识指看的心识。 当有眼和可见物时,在两者之间产生触。 然后生起见物的心识,该见物的心识就叫做眼识。 如我在前面开示中所讲的,当眼识生起时,有些心所与眼识同时生起,如受、领受、注意力、意志、作意和一境性。 如果与心识同时生起的心所之一判断目标是好的,就生起乐受。 当该心所判断目标是不好的,就生起厌恶、生气或苦受。 由于乐受,对目标生起贪爱。 由于苦受,就生起想要有乐受的欲望,该欲望与贪爱相同。 于是,缘于乐受或苦受,生起贪爱,而受本身是缘于六根门与六外尘的接触而生起。 那么,六根门是如何产生的? 缘于身心现象相续不断的过程,产生六根门。 只有当我们有名和色的过程时,才生起眼、耳、鼻、舌等。 当有可见物时,眼与该物接触。 当有声音时,耳与声音接触,等等。 这样,六根门导致触的生起,因此六根门是触的原因。 缘于名和色身心现象的过程,产生六根门,身心现象的过程本身又是缘于存在的第一识而产生的,该第一识被称为结生识。 随着结生识和其物质现象的产生,生起了另一个心识的过程和另一个物质现象的过程。 因此,缘于存在的第一识,即结生识,产生身心现象相续不断的过程。 缘于善行或恶行,产生结生识。 这些善行或恶行统称为行。 如果行动与贪爱不相关,就没有人会轮回,因为对来世没有贪爱。 当行动与贪爱不相关时,尽管有善行或恶行,也没有轮回。 只有当行动与贪爱相关时,才会有轮回。 这里相关的意思是有时候在行动之前有贪爱,或有时候行动时有贪爱。 尽管行动时有贪爱,但这些行动的原因是执取,是很强的贪爱。 贪爱为什么会生起? 因为对生存中的苦无知。 如果我们有存在,这个存在就是由身心现象构成的。 当我们有任何身心现象,我们肯定受苦,因为不管是心理现象还是物质现象都不是永恒的,它们生起,又迅速灭去。 因此,所谓的存在或生命指不断变化的现象的过程,这些现象持续不到百万分之一秒。 这就叫行苦,由不断的生灭造成的苦。 但是,我们并没有认识到生命是由不断变化的现象构成的,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是永恒的,起码能持续到死之前。 因为我们对身心现象这种状态的无知,我们想要轮回。 我们贪爱轮回。 由于这种无明,生起了贪爱,生起了导致轮回的行。 这些行,不管是善的还是不善的,都称为行。 因此,善行或恶行是缘于无明和贪爱而产生的。 该善行或恶行产生再生,再生指另一世的结生识与其物质现象。 因此,缘于前世所做的行,产生结生识。 在前世所做的行是因,在来世的结生识是果。 当有了结生识,在结生识自然灭去之后,有许多不同的心识生灭的过程,也有物质现象生灭的过程。 于是,就有了身心现象即名和色的相续不断的过程。 缘于结生识,产生身心现象。 当有这个许多心识和心理现象的相续不断的过程时,就产生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 缘于身心现象的相续不断的过程,产生六根门。 当具有六根门时,眼触色、耳听声、鼻嗅气味、舌尝味道、身触物、意触法。 由于触,产生眼识、听识、嗅气味的心、尝味道的心、觉知触的心以及觉知法的心。 缘于六根门,产生触。 六根门导致触的产生。 当与目标有触时,缘于该触,就会有乐受、苦受或舍受产生。 由于触,产生受。 当有受时,就对该目标产生欲望、贪爱、渴望、爱或执著,不管该目标是可视物、声音、气味、味道、可触的东西或心的目标。 因此,受是贪爱或欲望的原因。 缘于受,生起贪爱。 受导致欲望或贪爱的生起。 由于禅修者没有观察和标记受,欲望或贪爱变得越来越强,不消失。 这种贪爱的状态就叫执取。 因此,缘于贪爱,产生执取。 由于对色、声、再生或另一世具有很强的贪爱,此人就做一些善行或恶行,为了得到色、声或另一世。 缘于执取,产生这些行。 于是,该善行或恶行产生来世的结生识。 前世的善行或恶行是来世的结生识的因。 但是,没有任一个行或心理状态转移到另一世。 任何语业或身业和心(意志、动机)一起生起、灭去,但有业力存在。 这意味着业的力量留在意识的过程里。 当该力量变得强有力时,它就产生来世的结生识或第一识。 没有一个心理状态或物质现象是永恒的,因为它们生起,又迅速灭去。 但是,该意志或业的力量存在于随后的心识的过程中。 当前世的最后一个心死亡心灭去时,业力产生另一世的结生识。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心理现象或物质现象转移到另一世,它们在前世生起、灭去,但有业力在。 由于贪爱的力量,该业力产生来世的结生识。 于是,有了结生识,该结生识是由前世的善行或恶行而产生的。 由于再生,产生身心现象相续不断的过程。 每个现象都有三个阶段,即生、坏、灭。 由于再生,产生衰坏,最终衰坏又导致存在的消失或终止。 于是,我们说一个人生了,然后又死了。 由于生,才有衰坏和死。 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但是由于生了,就必定要死。 一个人出生了,最终必须要死。 在死之前,人的身心现象衰坏。 该衰坏和死是由生造成的。 一个人临死前,遭受很多痛苦:忧愁、悲泣或身苦。 由于疾病、天气、食物或任何其他的原因,产生这些痛苦。 缘于一生中的许多事件,生起忧伤。 由于无法应付生活,而感到绝望。 所有这些忧愁、悲泣、身苦、忧伤和绝望都是缘于再生而产生的。 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他/她就有这些无止尽的痛苦。 如果不再出生,就不会有任何痛苦。 在我解释三种苦之前,我想引用巴利文中的两句话:再生是因,老、死是果。 忧愁、悲泣、身苦、忧伤和绝望是由再生造成的。 然后,佛陀继续说:因此,产生一大堆苦。 换句话说:于是,在生活中生起一大堆苦。 因此,生活就是一连串的苦,但是我们却对此无知。 我们欺骗自己生命是永恒的,而实际上没有身心现象是永恒的。 于是,由于我们没有理解构成所谓存在的身心现象在迅速和相续不断地生灭,我们认为这个人、我或灵魂是永恒的。 我们执著存在,该执著造成存在。 从一生的结生识开始到此生的死亡心为止,我们不断地饱受身心之苦。 我想你们已经掌握了因果法则的要点,因果法则叫缘起法。 在佛陀开示的最后,他说:就这样,根据因缘法,即因果法则,产生一大堆苦。 佛陀把所有的苦解释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苦是苦苦,第二种苦是坏苦,第三种苦是行苦。 苦苦很容易被有情众生觉察到,就是身心之苦。 心苦如忧愁、焦虑、沮丧、绝望,身苦如痛、僵硬、痒、麻木、任何身体的疾病、任何事故、对身体的伤害,很容易觉察到,对每个活着的众生都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种苦是坏苦,由变化而产生的苦,它是指所谓的高兴。 高兴被认为是乐,不是苦,但实际上它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它生起、灭去,在短时间内,又变成了苦,因此,被称为由变化而产生的苦。 第三种苦是行苦,由现象的不断生灭而造成的苦。 不管什么现象,心理的或身体的,它生起,又迅速灭去,甚至都不能持续百万分之一秒。 当具有锐利观智的禅修者透视到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的不断生灭时,就认识到了它是坏的,是苦。 禅修者就不会将身心现象当成是可喜的,因为看到它们一直在变化,相续生灭。 有时候,禅修者体验到基于情绪而产生的快乐的感受。 于是观它是快乐、快乐、快乐。 由于他们禅修好,定力好,观智非常清晰地生起。 由于这个原因,他们感到很快乐,因此,观快乐、快乐、快乐。 当对快乐的专注力足够深时,他们认识到快乐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快乐生起,观照它,就消失了。 这样,每次观快乐时,快乐就消失了,他们认识到:这就是苦,是现象的相续生灭。 于是,他们认识到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都不是永恒的,它们是短暂的,因此它们是苦。 这就是苦,三共性之一。 第一个共性是无常。 当禅修者的定力足够好时,很容易看到无常。 第二个共性是苦,其包括所有类型的苦。 因此,只有当禅修者透视到行苦时,即由现象的迅速的相续生灭而造成的逼迫性,禅修者才不会有我或你、我的、人或众生的观念。 于是,禅修者找不到任何人、任何众生或任何永恒的我或灵魂,开始透视到无我或无灵魂。 只有在那时,禅修者才不会执著任何构成所谓的人或众生的心理状态或身体状态。 愿你们能正确了解存在的枷锁和一连串的痛苦,尽你们最大努力去除痛苦! 发布时间:2024-08-26 12:31:5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