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三】 内容: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无尽流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或自固身。 云色是我。 或见我圆。 含遍国土。 云我有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 云色属我。 或复我依行中相续。 云我在色。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 如是循环。 有十六相。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 毕竟菩提。 两性并驱。 各不相触。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有相。 心颠倒论。 又有在三摩地中修行的诸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讨得便宜。 此时他穷尽众生十二类的深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无尽流中,妄生计度。 那么,这人便坠入死后有相,所以发心颠倒。 或见行蕴无尽而身有尽,故存想坚固其身,依色立我,说色是我。 或计度我圆含遍国土,妄计我性广大,无我则色无由立,故说我有色。 或彼前缘,随我回转往复,运用使作,色虽非我,但为我所用,故说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行蕴托于色因显,故说我在色。 这都是计度死后有相,又行蕴常流,成为诸动之元,将来必生诸动,因而计度其四我,皆当死后有相,像这样循环而有十六相。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这两性并驱,各各不相触妨。 由于这样计度且死后有相的缘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六外道,立五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先除灭色受想中。 生计度者。 是人坠入死后无相。 发心颠倒。 见其色灭。 形无所因。 观其想灭。 心无所系。 知其受灭。 无复连缀。 阴性销散。 纵有生理。 而无受想。 与草木同。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 死后云何更有诸相。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 如是循环。 有八无相。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 一切皆空。 徒有名字。 究竟断灭。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无相。 心颠倒论。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固凝住,正心不邪,魔不能从他身上得到便宜。 此时他穷尽十二类众生的本元,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已经除灭的色、受、想这前蕴中,妄生计度,那么,这人便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观尸其色灭则形无所因依,观见其想灭则心无所系靠,知其受灭则身心无复连缀,当蕴性消散时,纵使有行蕴能生之理,而无受想二蕴,那么,则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哪里会有诸相,因此而校勘计度,死后无相,像这样循环有八无相。 从此或计度认为涅槃因果,一切都是虚无的,徒有名字究竟只是断灭而已。 由于这样计度死后无相的缘故,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 这就叫做第七外道,立五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 坚凝正心。 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于行存中。 兼受想灭。 双计有无。 自体相破。 是人坠入死后俱非。 起颠倒论。 色受想中。 见有非有。 行迁流内。 观无不无。 如是循环。 穷尽阴界。 八俱非相。 随得一缘。 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 心发通悟。 有无俱非。 虚实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 后际昏瞢无可道故。 堕落外道。 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 立五阴中死后俱非。 心颠倒论。 又有那些在三摩地中修行的善男子,定力坚凝,正心不邪,魔不能在他身上得到便宜。 此时他穷究十二类众生的根本,观其幽清,常扰动之根元,于行蕴存在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那么,这人便坠入死后俱非,生起颠之论。 色受想蕴之中,见有非有,因色受想现在虽无,将来必有,而亦非有二行蕴现在迁流于内是有,将来必无。 虽将来必无,而亦不是无。 如此则从有而无,无而还有,从无而有,有而还无,循环往复,穷尽蕴界,有无无有,从色蕴到行蕴,从生前到死后,生前四蕴,已有四个俱非,死后四蕴,还有四个俱非。 于四蕴中,随得一蕴为所缘时,都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之性迁流变,悟到一切有为法皆是如此,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彼此混淆,有既非有,无亦非无,谁是谁非,谁虚谯实,无法定论,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将来昏懵,无理可说,无言可道,从而堕落在外道中,迷惑了菩提真性,这就叫做第八外道,立五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发布时间:2024-09-03 11:35:3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