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骧陆:净土修持问题 内容: 学佛最要把理路分清,不得情见用事。 失去了宗旨,迷人眼目,并误自己,至可痛惜。 在三十年前,我也是个专重净土谤密谤禅的人,及今思之无谓之争,殊觉可笑。 嗣感生死之可怖,分门立户之非计,屡劝同人急急改悔,莫误了自己大事。 今者彼此年事日高,断断不可再误。 特提出此问题,愿与海内明达一商榷也。 佛在时,并无宗派之可说,惟因众生根器不同,随机应化,乃有种种法门。 所谓归元不二,方便多门。 究其实禅净密,总是一个归元。 禅宗见性成佛,净土华开见佛,密宗即身成佛,都是自己明心见性的净业。 自己是主人,诸法是缘助,成就是因缘。 非禅宗所悟得者与密宗有二,亦非密宗见性与净土华开有异也。 三宗同一要悟无所得,同此真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此法是指心法。 同要证到菩提,有何纷争之可言? 故分宗者,皆因地不正者也。 净土二字,非西方所专有之名辞也。 土为本性,净为本相,言此本来清净,徒为无明所覆而不觉,今修禅修密修净,都是净其土的功夫。 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禅宗先要一番大死,死去了一切念,而不言断灭,非净土而何? 密宗三密加持,见到本尊,本尊者,自己本具之最尊净土也。 净宗华开见佛,以念佛法,如子忆母,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一者,自性净土也。 华开是自己华开见佛,是见本性佛。 功夫全由悟到无生中来,如是与阿弥陀佛相印,同入极乐境界,理西方与事西方自然配合,当下即往生矣。 是以往生极乐,须得我极乐而后可往生。 言须先净其土,而可往净土也。 诸佛菩萨无不升莲花座,表莲花是自心,成佛皆自心成就。 西方是成就门,成就是果位,故以莲宗称喻,可见宗宗皆归净土,非专指一方矣。 集团念佛,按引磬木鱼而念,此法始自远公,为初学者而设。 后来用功人均从独自默念、用以摄六根归一心,先从万法归一做起,与禅宗衔接,再做一归何处功夫,口持心行,不偏废也。 其法与密宗又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系南无阿弥达补大亚八字之缩音,即是小往生咒第一句。 世人讹音为南无阿米多婆夜,其实因各处方言不同而转误。 大势至念佛章,专重忆佛念佛,是重心行、以忆念之切,不觉出之于口。 故执持名号,系二事同行,执为心执,持属口持,如是心口一如方可专一,手再结弥陀印,此名三密相印,斯得其全。 今仅口持,耳闻钟磬或观胜境,口密而意不密矣。 再用念珠记数,或学禅门走香或绕佛,身不密矣。 三密既不全,欲六根互摄,得三摩地,岂不甚难。 故虽修数十年,仍无消息。 或有专心之至,有时亦得三昧境界,苦无人为之印证,功夫又无从再进,遂觉枯寂无味。 而今年所请开示,与往年不异。 使学人一无门路可入,只好求见光见佛,不知幻心缘起,依幻立幻,忽见幻相,可以惊喜成颠,且其人之习气见解如故也。 于贪瞋只是压制而非化除,一经波动,毫无定力,颠倒又如故也。 于是弃而就密,或改入禅堂,愈弄愈不得法,再求诸教理经论,以为多闻多知,能讲能说,即可多一把握。 不知更经他人赞叹礼拜,不觉陷入名闻利养坑中。 雪上加霜,生死益固,此皆念佛不得法之误。 虽其人夙世法障深厚,要亦误之者,咎应有所归也。 又修行人自不得法,不得不急于他求,乃至无师不拜,无法不求,日日求法,法法真意所在,是否当我之机不知也。 处处求师,而且考师,以耳为目,而疑谤随起,自亦不知也。 惶惶歧路,不知所可,或索性弃而勿修,或禅净兼修,或净密并行,脚踏两船,不知所届,不得已考证于死后,曰顶暖矣,决定生西矣。 又曰我一生多闻多念,纵不生西,此小功德,亦可勿入恶道,得此已足矣。 渠知功夫全要在生前打脚跟,生前倘一无把鼻,死后庸有济乎。 此我切身最大问题,何可坐视之乎? 近有人忽以西方究竟有无为问者,某大德谓西方是没有的。 于是大兴疑谤,而来问于余。 余不觉大笑曰:你何以不懂大德之慈悲而上其当耶? 倘伊世故深,以人情讨好为务者,则亦曰佛说有的,谁敢云无。 闻者必欣喜而去,不知伊不是这种人。 既为大德,岂佛说弥陀经而亦未知。 明明是对来问人下药,下文尚未深述,而问者先起情见。 不肯虚心下气,一究其所以然,虽是名医,亦不屑再下第二帖药也。 须知佛法在了生死,了生死在破其见浊,你来意一心执为有,有则依赖心起,乃以无破有见,欲其深深一参究也。 倘来人不信为有者,是偏执于无见,乃以有破之,而西方之有无暂勿论也。 某大德尚未毕其辞,而来人不明其意,先不受教,白费了伊一片婆心,深负其慈悲矣。 后复问余:到底西方有没有? 余云:我直说了,你必不信。 我先问你,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信不信? 云:佛说如是,如何不信。 余云: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是说虚妄,不曾说没有,是有而虚妄耳,此意你信不信。 曰:信。 余云:西方本来没有,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从四十八方便愿力中,变化成就。 正如今日小小一座谈会,一切正有不可言无,但彼此一切皆是缘会,既因缘生,即不可得,故不可言有,以毕竟性空非实,只假有耳。 倘你真能悟到性空道理,即是华开见佛,自在往生,管他有与没有。 你如取相而说,西方实实有,但是幻有:你如就性分说,彼此尽属性空,连你自己这个幻身亦没有,但世人一闻没有,便狐疑不信,甚至狂乱矣。 黄檗禅师云: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于无,尽是情见。 所以念佛第一义,在息机忘见,是修净土的正路。 所以理路要分清。 又有人问:据公所说,全要靠自己念佛开悟力量,然则不关佛之接引矣。 余曰:否,此乃双方合力成就法也。 要你念到不持而念,由化境而入清净,方可与佛相接,先以法引,次以事接。 譬如一人落井,迫切求出,井上有人悬绳救之,井中人尤须先自捆扎牢固,与井上人相接,斯可接引出险。 今一味靠井上人而自不着力,岂不可笑。 须知井上时时有人,悬绳亦是现成,乃起种种妄想,不自努力,徒问井上之人有无,不其惑矣。 诸法本是空相,难易原无定论,凡法之易者,易入而难信,净土是也。 十念即可往生,宁非易之又易,因其太易而轻之,遂不痛切,有佛接引,依赖心起,遂生待心,临终请人助念,平时更不必着急,是极易而转为极难,又谁之过欤? 西方为成就门,不是儿戏事,不努力,万不可成,尤须有般若力,精进如香象渡河,截断众流,方得成就。 凡经首以舍利弗领众,菩萨以文殊法王子为首,正表此经由小乘般若,引入大乘般若,而阿逸多为弥勒,言须破一切相以归性,下二菩萨表此法须精进如香象渡河也。 于十二部中,此经为自说部,以诸二乘偏执于空而不自知,佛遂说有以救之,曰从是过西方有世界,有阿弥陀佛。 今现在说法,我见是利,并以有相庄严,如七宝庄严,八功德水,黄金为地,莲华诸胜,渐渐脱卸到音声微妙上,全是性分中流出。 于是点到寿命无量之体,与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之用,而人物之胜,不可称量,再三劝人发愿,且指示以方法,倘执持名号心中念念不忘弥陀,既肯专心于念佛念法念僧,自不暇于念贪念瞋念痴。 平时心不颠倒,临命终时,自有把握。 一心者,无心也,惟此一真心也。 真心者,无心心也,非另有一心也。 以一句弥陀,打去妄念,寂然无念而不断灭,此是一心境界。 上得此路,一门深入,勤修勿怠,力量日见充足,但问耕耘,莫问收成,有因必有果,不待死后,即生前亦不颠倒矣。 凡一念起落,即一生死,妄念一起,假名为命始,妄念一去,假名为命终。 今刻刻以慧照力,洞见其妄,即刻刻有临命终时,心不颠倒,非如此精进不可。 然佛又虑大众心量之窄小,不足以付如是大事,若偏执一方为胜,心不广大,亦难成就,乃引十方佛,恒沙无量,同此护念,点到本经。 经者,非专指此文字经也,正指众生自性中之金刚藏也。 再言此愿一发,当下成就,如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如是广大圆融之念佛法,直是一超直入,开般若华,见实相佛,三根普被者矣。 故上根人可生前见性成就,不往而往。 中根人入于品位,有往生之资,到彼已,再闻法勤修以见性。 下根人以心念之专,缘熟亦可往生,至少亦种善根于来世,总是同一证到菩提。 然而世人为五浊所蒙,无力信入,亦不敢信入,是为甚难,连说五个难字。 呜呼,非此法之难也,自难之也。 虽以佛菩萨之慈悲,无可奈何也。 又古德先贤,劝人勤修净业,恐人怕难而不肯修,遂言其易,而不知又误于一易字,真是扶得西来东又倒矣。 至此,愿诸仁且把难易二见收起,一心致力于念佛可也。 念佛法,实有改善之必要。 最忌打七时,出声连念,口不停歇,接连四十九天,往往伤气,胸口胀痛,为终身之病,极不易治,因而怨恨疑谤者有之。 故净七至多四七,七中每日念佛,由七八小时,加至十二小时,不得再多,不得出声,必结弥陀印,手印勿放散。 例如早一点半起身,先盥洗,大小便。 二点上座,连四小时,六时下座,用早膳,八时上座,十二时下座,午餐,二时上座,六时下座,夜餐,八时睡。 此是整日修,不可再多,如每日念七八小时者,时间再定,不必太拘。 七中,主七者常须开示,并考问各人座上情况,时加纠正。 在座上,不许观光观相,只守定三要,一要手印勿散,二要念佛勿停,唇微动而无声,三要心毋妄动。 念来勿理,亦勿压制妄念,亦勿幻起诸相,见光见佛,引起魔见。 此系大概,其细则甚繁,当另订之。 最好集十数人,约期四七,定时为暮春或秋末冬初,邀请一主七人,关内立诸禁条,约护关者二人,四七日中,要克期求证,一期不成,则隔一二月,再行二期,至多三期。 行者果肯痛切,无有不证三昧者。 如证得三昧,方可参考禅宗用功法,密宗加持法以为缘助,如是生西决有把握矣。 至此境界,庶可以入大势至菩萨圆通念佛法矣。 因菩萨念佛,都摄六根,无一时无一处不是念佛,礼佛供养,亦是念佛。 在在见到性空,正是念佛。 所谓净念相继,打成一片。 彼菩萨者,决不必手持念珠,口诵六字,早课夜课以为用功,余时又茫茫荡荡去也。 凡至心净业者,其亦以斯言为可教乎。 或又问曰:如今之念佛者,早课夜课,果有效否? 而老太太念佛,其心专在身后福报,更不知净土之所以然,果亦有效否? 曰:一样有效,只式微耳。 盖念佛人,不问其功行之深浅,其脑海中,已印下种子,无论如何,总比不念是好。 不必作时间相,久之还由此一印中成就,我人不可轻慢后学也。 惟念佛法,初为持名,尚不得谓为真念佛。 若到能念之时,其先已具几种条件:一、深信西方极乐世界,香光庄严,因缘殊胜,愿力坚强者,决可往生,不因凡夫而可限之也。 盖即心即佛,心空即佛,正一心时,已非凡夫境界。 虽暂而非久,以愿力坚强故,久久仍可打成一片,具有阿禆跋致之资格。 二、深信往生者,全是化境,此心圆遍十方,即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魄力亦不觉雄厚,于化境中,无一处不是佛境,不是西方,此时无边身自然显发,不必定在佛堂中念佛,亦不必定分东西南北也。 三、真能念佛者,即不持名,或应付寻常事,终不失此虚空寂照。 如自己之姓名相似,虽颠倒中,亦不忘失,此是净念相继时也。 四、以专一之至,其余果皆非所愿,金台银台,为方便下愚者而设。 云接引者,是方便初学者使其放心,如扶醉汉回家,有赖引接。 我自己既不迷醉,回家熟路,何劳接引乎。 具此胆力,全由定力中来,无有不往生者矣。 今因念佛不得其法,又少缘助,久而无功,遂生怠心。 或感觉自己一无把握,又见他人习气未除,遂生恐怖。 此切切不可,当继续虔修,一心念佛,惟方法须有所变通耳。 又念佛久无成就者,原因还在平时不着力,虽有早晚课,终不免一曝十寒,故不问修何法门,都重在下座用功。 而下座不用功者,原因在不会用功,茫然无所措手,此急须商榷者也。 发布时间:2024-09-06 12:26:1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