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骧陆居士全集 金刚释义意见 内容: 金刚释义意见滔滔尘世,患起人心,心迷外境,自居于奴。 遂迷声色,迷货利,迷武力,迷邪说,一切皆迷信,而以我是为众迷之根。 佛求人类自觉,要人根本打破自己之迷信,人乃反以迷信目之,宁非怪事。 经者,佛与诸大弟子讨究众生迷悟之根源,阿难等结为典籍者也。 后人依据以考证自己之心地,如何而出凡入圣,如何而超登觉岸,其理至显,其义又至密。 故依据文字语言以形示者曰显,印证心地神悟而难表者曰密。 金刚经为一切凡圣悟心之门,了悟无明妄心,即是妙慧真心,故曰悟心。 三界以心为主,心名为地,能观心者,究竟解脱,故又名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 惟经义深邃,倘不解如来所说义,则心地莫由证入,此读诵讲解之不可忽也。 震旦人具有大乘根性,于此经最有缘,独苦不解其义。 讲者每多依文解字,布段分章,此是释字,非属释义。 闻者复依文字而杂参我见,附会邪说,于心地法门,远之又远。 至内地修持之女众,或比丘尼,则并此文字解亦不获闻焉。 慧命所关,实为至重。 夫甚深难信之法,惟信心不逆者,方能不惊不怖,所谓是经义不可思议。 否则滞著名相,辗转生疑,甚深义趣,反为所掩,是由无真智以破外相故。 《金刚经》以无住为宗,专言破相,相破则无分别,是谓降伏其心。 至无分别智之解释,多至廿余种,甚深甚深,不能尽说,要以离我相为第一,以我相为分别之根,即今日人心骚乱之根也。 智者了解心体真相,认识种种分别,尽属妄想缘影,不为所迷。 真理即明,一切无所疑惑,自心方有把柄。 把柄者,即宗下称为巴鼻是也。 以有巴鼻,遂得受用。 清净安乐,常恒不变,是为常乐我净。 此我字,乃不变之巴鼻,非我相之我,是又名为住处。 此住字,乃安立义,非住著之住。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言有所住著,即不住于菩提也。 故一为破疑,一为安住,此天亲所以分《金刚经》为二十七段疑。 而无著复立十八住也,讲者离此二论即不合弥勒慈尊所说经旨,等同魔说,心地法门,终无依据。 骧陆不敏愿以一知半解,告诸同参。 并说其讲法次第如下:一、释文应参各家所注。 将全经词注,分别解释。 就文生义,使听者便于直解,是为释文,以下为释义。 二、释疑应参天亲二十七疑。 分段剖讲,另立一表,提纲摄要,点清眼目,并以白话注释,以便读者至紧要关键处彼此勿含糊放过。 务在前后贯通,彻底明了。 盖此经于微细疑处,不表其起因,但明其断处。 故必依文觅根,寻其疑因起于何处,方得究竟。 《金刚经》多重文复句,而义各有别,不能但依文字直讲也。 三、释住无著立十八住,其义微矣,尤妙在理旨显畅。 此住字,即住于菩提之住。 亦应列表同上,参讨其精微处也。 然必释疑而可明住,故讲释宜在后。 四、释旨全经大旨,无非无住生心然千万语不能尽此微妙。 二十七疑与十八住,论似不同,理实不异。 以一住中含有两疑三疑,或一疑中含三住四住,应再一一拈出,将全经大旨按两表对讲,缩小范围,以清读者眼目。 于紧要处隐微处,纵未能尽合经旨,与二大士所说,要以不离本心地为主。 如此或得一二亲切处也。 五、释心以上四种说法,仍属表面上解悟、解知,尚非心地上证悟证知。 不由修证下手,不见实相。 空口讲演,纵说得明白透畅,到底毫不相干,终不能归证到净土成就门去。 经云: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可见听受者,亦须明白般若相貌,方可心领神会。 到此讲时,不能按照经文,分章布段的细说,直须离开文字,将心字反复讨论,互相参证:如何观心? 如何修持? 如诸境前来,八风如何不动? 如何提照空蕴,乃至妄心缘起? 如何澈悟无生等类是必以经印心,以心印空,归到实用,至金刚地。 如此对参,不独听者获益,讲者受惠不浅矣。 故释心云者,释心不可得,用反复讨论之法以讲《金刚经》耳。 愚见如是,幸高明有以惠教焉。 发布时间:2024-09-06 13:11:5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