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弘学居士:净土探微-第八章(三) 内容: 第三节道绰、善导、慧日、承远、法照、少康道绰(562-645年)俗姓卫,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人。 他继承和发展了北魏昙鸾的净土思想,大力提倡称名念佛,取得了千百万信众的支持和响应,使净土宗真正成为一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佛教新宗派。 善导继承他发展,就实质而论,道绰与善导才是我国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 因此,亦有一些净土学者所著的净土宗史上,昙鸾被追尊为初祖,道绰为二祖。 较普遍的看法还是以庐山慧远为初祖,善导为二祖的。 道绰十四岁出家,学习经论,师事太原开化寺慧瓒,研究空宗,尤善涅盘,学成之后曾开讲《大涅盘经》二十四遍。 常住汶水之石壁玄中寺,此寺为昙鸾所建,寺内立有昙鸾和尚碑。 道绰读了碑文,得到极大的启发,遂弃涅盘之经业讲说,归心净土,时年四十八岁。 他专念阿弥陀佛,日以七万遍为限,恒修礼拜供养。 不过,道绰以前之净土行者,提倡的念佛偏重于观想。 有鉴于此,道绰对修行法门作了较大的改造。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比喻,讲解《观无量寿经》二百余遍,使净土教义大为普及。 并结合讲经,教人称名念佛,口口声声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认为一念阿弥陀佛即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道绰念佛持名,以小豆记数,后又穿木穗子作数珠,掐之以数念数,是为念珠之始。 又教众人勿向西涕唾、便利,坐卧不背西方。 晋阳、太原、汶水等地,僧俗皆沐教化,七岁孩童皆念阿弥陀佛。 每开讲席,念佛之声,响彻山谷。 道绰虔心修行,身心都获益不浅。 他七十岁时,奇迹般地重新生出龀齿,犹如童年。 加以身体朗健,神采焕发,使人望而生敬,广大僧俗把他奉为神明。 连唐太宗驾幸太原时,文德皇后生病,都到玄中寺面见道绰,布施众宝名珍,供养启愿。 可见道绰声望之高,净土法门影响之大。 他虽重实践,亦著书立说,有《安乐集》(即《净土论》)二卷、有《观经玄义》一卷传世。 弟子中有善导、道抚、道穗、道生、僧衍等,而以善导最为杰出。 道绰受末法思想启发,主张时教相应之重要,说佛之教法有圣道、净土之二门。 于娑婆世界断惑证理,入圣得果,名为圣道门;称念佛名号,乘佛本愿,往生净土,名为净土门。 圣道门去佛时遥,且其理甚深,今时末法之钝根众生难以解悟。 圣道门中有大、小二乘之别。 大乘说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教人证悟之。 然此深理,我等未曾有所措心。 小乘人修入见道,修道位,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断五上分结,证阿罗汉果。 今日末法之时,如此断惑证真,实在不易。 故《大集月藏经》言:末法时中。 万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而能证得。 反之,净土法门若一生作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佛名号,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决定往生。 故净土法门正是适应今时钝造罪之唯一法门。 道绰如此分别圣、净二门,以此土入圣为圣道门,往生净土为净土门,无疑承自昙鸾之难、易二道之说。 与昙鸾认为于五浊无佛之世,求阿鞞跋致为难行道,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位为易行道之趣旨完全无异。 善导(613-681年),俗姓朱,安微泗州人。 一说为山东临淄人。 他是我国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后世尊追为莲宗二祖,亦称光明和尚。 少年依密州(在今山东境内)明胜法师出家。 偶入经藏信手探得《观无量寿经》,大喜曰:此入佛之津要也,修余行业,遇僻难成,惟此法门,速超生。 由是苦修,专心念佛。 受具足戒后,与妙开律师共同研习《观无量寿经》,并依此经修十六观。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赴并州石壁山玄中寺,参谒道绰法师,得《观无量寿经》奥义,尽承念佛往生之法门。 道绰实际上为净土宗的奠基者,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示寂后,善导即赴长安,在光明寺、慈恩寺等弘传净土法门,倡导专心持名念佛,并将所得布施的钱财书写《阿弥陀佛经》十万余卷,又画净土变相图三万余壁。 唐调露元年(679年),善导奉唐高宗之命,在洛阳建奉先寺。 善导一生苦修,每入室则长跪唱佛,非竭力不休;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 除洗浴外,从不脱衣,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已任,护持戒品,丝毫不犯,举目不看女人,一切名利,心不动念。 传闻人皆看见其念佛一声,即有光明从口中吐出,十声至百千声,光亦如是。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善导大师忽谓人曰:此身可厌,诸苦逼迫,无暂休息,我将西归。 乃登寺前柳树上,向西祝愿:愿佛接我,菩萨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恐怖,得生安养。 愿毕,于其树上端身坐化。 唐高宗因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报之际精进如此,赐寺名为光明(即今西安香积寺)。 近代印光大师,更尊称他为阿弥陀佛化身。 1980年5月14日,中国佛协和日本净土宗佛教徒云集西安举行大法会,纪念善导大师示寂一千三百年。 现存善导大师著作有五部九卷,即《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往生礼赞偈》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和《念佛法门》一卷。 《观无量寿经疏》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教相教义,对净土的自力他力,佛力是报身还是化身,佛土是报土还是化土,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善导认为弥陀是报身,净土是报土。 认为净土的修行有正行和杂行。 正行者,专依往生净土经典所修行业。 正行有五,即:①读诵正行。 专门读诵《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 ②观察正行;③礼拜正行。 ④称名正行。 专重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⑤赞叹弥陀佛供养正行。 此中,又分正定业、助业。 正定业即一心念佛名号,即称名正行。 助业,即其他四种正行。 杂行是指正行外的一切诸善万行。 善导所倡导的净土法门,是舍去杂行,归正行,称念佛名,以冀往生为极乐净土。 强调凡夫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乃得往生极乐净土。 《观无量寿经疏》亦称《观经四贴疏》,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日本高僧源空据以创立日本净土宗,并尊善导为高祖。 慧日(680-784年)中国净土的三系,庐山慧远是常识性的论理派,以义解为主;善导一系是体解信仰的佛愿派,以愿为主;慈愍三藏一系,是不舍万行的妙有派,以修行为主。 慈愍三藏就是慧日大师,山东莱州东莱人。 唐中宗时出家。 出家后见义净三藏从印度回来,他便决心远游印度。 唐武周大足年间(701年),乘船经佛誓(今苏门答腊)、狮子洲(今斯里兰卡)等地到达印度。 其路程与义净大师的行程相同,但他中途曾到狮子国,在印度居住甚久。 在这期间,他四处寻找梵本,广学善问,后来通过陆路翻越雪岭东归,由西域返回。 前后共达七十多个国家,历经十八年,于开元七年(719年)回到长安,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唐玄宗赐号曰慈愍三藏。 天宝七年(748年)示寂洛阳罔极寺,世寿六十九岁。 慧日在印度时,遍向天竺三藏,学者所学皆赞净土,劝奉阿弥陀佛,所以他受净土思想影响很深。 回国后主要大力宣传净土法门宗旨,故尔,学术界把他的学说与庐山慧远和善导两派并列,称为慈愍派。 据载,他在印度北部看见观世音菩萨在空中摩其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 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 汝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说已还灭,慧日从中而悟道。 慧日的主旨在于禅、教、律、净四行并修,并提出了禅净一致的念佛禅。 当然他主要还是修净土。 他强调戒律修持的理论,为无照律师所推重。 慧日平生勤修净土之业,著有《往生净土集》行于世。 流传至今的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说》、《愿生净土赞》和《西方赞》。 《净土慈悲集》的全称为《略诸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此书已佚甚久,后三种著述收于唐法照所作的《净土五念佛经观行义》中。 承袭慧日学说一系有莲宗三祖承远与四祖法照。 承远(约712-802年)为莲示三祖,是一位传奇式的僧人。 汉州(四川广汉)人,俗姓谢。 始居衡山西南之岩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樵,所居之茅舍称为弥陀台,专修般舟念佛。 将阿弥陀佛圣号书于街头巷尾,刻石溪谷,人从而教化者数以万计。 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而成为弥陀寺。 代宗时之法照国师即其门人,代宗亦前来参礼,并先后赐其道场为般舟道场之号,弥陀寺之额。 贞元十八年(802年)示寂,世寿九十一岁。 柳宗元为撰碑文,立石于寺门之右。 弟子千馀人,其中以法照、日悟、惠诠、知明、超明等为著。 法照为承远之弟子,是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净土宗的重要人物,为莲宗四祖。 其生卒年及家世不见记载,只知道他是四川北部南梁州人。 在唐代宗水泰年中,尝游东吴,因慕慧远之风而入庐山,修念佛三昧,一日于禅定中蒙佛开示,遂往南岳师事承远。 大历元年(766年)至弥陀台,发每夏九旬勤修般舟三昧之愿,同年又受五会念佛诵经之法。 他的传教活动,主要是面向下层社会,宣传的方式则是现身说法。 据说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曾数次从僧堂粥钵内睹五彩祥云,云下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内五里左右有寺,金榜题为大圣竹林寺,又见五台山诸寺及文殊菩萨等一万圣众并在其中,并显现诸佛净国。 大历四年,入湖东寺(一作湘东寺),于寺内高台修五会念佛,又感见阿弥陀佛及文殊,普贤等圣众。 次年四月至五台山佛光寺,忽有二童子引领,始见先前钵中所现景物,普贤、文殊二菩萨并授其念佛之门要,他遂于其地建碑记之,令见闻者发菩提心,获大利益。 法照是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净土宗的重要人物,他依《无量寿经》所创之念佛法门称为五会念佛,又作五会真声。 他模仿《无量寿经》中风吹宝树,出五音声,而定五会念佛之法,令僧俗欣羡净土。 此仪式每集合音声佳美之僧俗数人,威仪齐肃,分为五会,依五种高低缓急之音调念佛。 其第一会平声缓念;第二会为平上声,亦缓声念;第三会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第五会阿弥陀佛四字转为急念。 此五会念佛具有除五苦、断五盖、截五趣、净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脱、能速疾成就五分法身等利益。 现今日本真宗本愿寺派,就持此念佛法门。 法照所创五会念佛,往来于五台山、长安之间,致力于宏法事业,故宫庭至一般社会皆广行念佛法门。 示寂后敕谥大悟和尚。 或有谓法照为善导之后身,而被尊之为莲宗四祖。 著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三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传于后世。 少康(? -805年)为净土宗五祖,缙云(浙江)仙都山人,俗姓周。 七岁出家,十五岁受戒于越州嘉祥寺,广诵经论,初习华严瑜伽。 后于洛阳白马寺,读善导大师《西方化导文》,遂决心专修念佛法门。 他将乞得之钱,令孩童念阿弥陀佛一声,即与一钱,一年后凡男女见少康大师,即皆称念阿弥陀佛。 后至睦州乌龙山开净土道场,每念佛一声,口随出一佛,念十声出十佛,时称之为后善导,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示寂。 著有《二十四赞》、《瑞应删传》各一卷。 发布时间:2024-09-09 12:31:06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