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吕建福:禅的基本见地与方法 内容: 一、禅的文化禅文化的发达显现了现代人心对古老智慧的需求。 但就禅的本义来说,非属东方,也与时间上的古老无关。 禅是令心灵觉醒的方法和觉悟心灵的智慧,原本不属于宗教,也不归属于特定的文化传统。 但禅又在各种文化传统中以各种形态、各种方式传播。 在中国文化中,早在宋代,就有妇人孺子抵掌谈禅之盛况。 宋元以来至今,禅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诚如太虚法师的总结:中国佛教之特质在禅。 随着近代学术研究的发达,佛学也被作为研究对象,成为一个领域。 禅遂成为一门禅学。 禅学热的现象有以学术文化广传禅学之利,也有了将禅误认为是一种哲学思想、心理修养、直觉思维或神秘经验乃至模糊逻辑等等之弊,障碍有缘学人从正途入禅。 二、禅的本义禅,超越东方、西方和南北,超越文化、国界、民族、种性、身份、男女等等。 但禅的传播,也依赖于各种文化形式而传。 于是情形变得有点复杂。 我们往往会将各种文化形式和不同宗教的法门与禅本身相混,以至于在禅修时不自觉地进入某种文化形式或暗示状态,就禅本身来说,这是较大的障碍。 譬如以空灵、超脱想象禅,会进入某种暗示心理;以清净、庄严想象禅,往往坠入宗教情结;以禅坐、寂默想象禅,于是有了造作的不动心等等。 三、止观禅修止禅是训练心的专注性,让心能专一、宁静、自如、堪能,也就是心能自己做主,而不象没受训练的心,念头如瀑布、情绪如野马,不受控制。 观禅是训练心的明晰性,让心清明、洞察、锐利、慧悟,而不象没受训练的心经常昏沉、蒙昧、失照、没有觉察。 修止的结果是能获得定境,心灵宁静、专一、自如,修观的成果是获得慧悟,有洞察力,乃至洞见心之本性,以至于大彻大悟。 可见止观是因,定慧是果。 止禅的训练概括起来共有三种:(1)有所缘的止禅(2)无所缘的止禅(3)法尔自性的止禅。 禅法分为五类:(1)外道禅(2)凡夫禅(3)小乘禅(4)大乘禅(5)如来清净禅四、两大传承从止观禅修的角度看,通常视为佛教伦理或伟大宗教情操的著名的大乘佛教精神慈悲、菩提心及各种方便善巧,都是辅助禅修的方法,也是以情绪为道的法门,有助于我们烦恼心的净化、软化而宁静、堪能,以这样自如的心修止修观,才可能开慧、证悟。 观禅运用的正理智慧,乃是大乘佛法精华所在。 大乘教义空有两宗,实际上是大乘禅观的两大传承,即龙树传承和弥勒传承,也常被称为空宗和有宗,属于是两种系统的禅观方法。 空宗或龙树菩萨的传承,是针对众生执着自我、执取边见或执取空的心态,建立观法,破除二元对立和抓取玩空的极端。 有宗或弥勒菩萨的传承则令众生认识心的本性,认识无二元对立的心,也就是法性实相。 五、禅宗之禅禅宗,乃汉传大乘佛教八宗之一,但对整体佛教而言,又号称教外别传,别立于称为教下的通途佛教,独称宗门。 原因就在于:禅宗之禅非教下之禅。 发布时间:2024-09-23 12:29:1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