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立道:介绍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 内容: 介绍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宋立道[1]一、上座部说或长老说:印度部派佛教之两大根本部派之一。 又译作圣上座部或长老说。 佛陀涅槃后百余年间,教团统一,此称为原始佛教。 其后,教团内部对戒律及教义产生异论,首度分裂成上座部及大众部二根本部派。 大众部是较进步革新的青年大众。 反之,上座部则忠实地遵守传统,并以保守的长老们为代表,因此又称为长老部。 不久,大众部再分裂成为七八部,上座部分裂成十一、二部,至公元前后,两部共计分裂成为18部或20部的部派佛教。 其中,从最初上座部分出的11~12部,是最广义的上座部系(theravada system),计有:说一切有部、正量部、上座部等三部。 最后的称为根本上座部(它传播于印度西方及南方以后传至斯里兰卡)。 至于锡兰(英文拼写为ceylon,那是欧洲人的称呼,应该来源于simbala(师子的国或岛),阿拉伯人称塞兰提布,欧洲人称zeiland,对照new zealand)。 至于今日的狭义上座部,只是指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区与国家的佛教。 它的经典采用巴利语来记录,所以又称巴利佛教。 斯里兰卡的上座部,在公元前3世纪中期由阿育王的儿子或弟弟叫摩哂陀,从印度传入。 摩哂陀在当时的首都建大寺。 一时佛教非常兴盛。 至公元前1世纪,伐陀伽摩尼王(vattag? mani)建无畏山寺(abhaya-giri-vih? ra),于是有主张上发生对立,至4世纪,甚至兵戎相见,将大寺焚毁。 后数百年间,无畏山寺常占优势。 大寺衰退之际,有只多林寺派(jetavana-vih? ra)兴起,于是楞伽岛上有三派佛教。 12世纪时,锡兰王普罗伽摩巴护(parakkamab? hu)支持大寺,认为无畏山寺与只多林寺不守戒律。 也正是此时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向东南亚。 [[2]]这里多说一句,东南亚的佛教更古老的时代已经有,公元前3世纪时,阿育王的传法史臣们就到过所谓金地国。 东南亚地区的今天佛教徒是这样认为的。 但从前3世纪到14世纪的1600-1700年间,那里的佛教多所变迁。 广泛意义上座部系与大乘佛教都在该地传播过。 这从我们中国僧传史料中可知,来自南海的不同僧人的学术传统,大小乘都有。 下缅甸及泰国沿海地区,似乎自古即有来自南印度的上座部佛教。 3世纪前半期译出的汉译《法句经》及《义足经》,原本极有可能来自泰柬。 13世纪以后,斯里兰卡大寺派上座部成为此地主流。 佛教有多宗,佛法仅一味(many buddhisms, one dhamma- vinaya):佛教的内在结构是三宝,而三宝之佛法僧所依存的从根本上看仍然是佛法(dahmma-vinaya)其内容仍然是佛所说的法(sermons)和佛为僧伽制订的规矩(vinaya)。 佛教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佛灭后,他的追随者对佛之言教的不同理解与解说。 佛法的基本内容与原则应该是没有根本性质改变的。 除了法,还有律,即戒律。 其实在印度,戒律并无完全对应的术语。 戒律是中国人的讲法。 南亚原来要么有戒(? īla)、要么有律(vinaya或别解脱律/波罗提木叉(pātimokkha / pratimok? a))总之,佛的所说法以后随解释不同而成为十八部或者二十部派,甚至最终形成大乘。 如果在不含贬意的情况下,我们把大乘之外的佛教派别称作小乘,而上座部是真正源远流长的最为接近佛所说口义的一个派别。 今天的上座部是唯一一个早期非大乘的部派(the sole survivor of those early non-mahayana schools)。 当然20世纪以后,通常人们更愿意使用另外一个称呼南方佛教(southern buddhism)或者与它相对的北方佛教(northern buddhism)。 二、巴利语佛教巴利语是上座部佛教的经典语言pali的本意就是文本和经典。 这种语言是佛陀时代中印度地方(摩揭陀与邬阇衍那/ujjayani)的方言。 佛陀逝后,至公元前3世纪这种语言成为向西发展佛教的主要语言。 在南传方面人们相信释迦牟尼当初用的就是摩揭陀语说法的,理由就是阿难在佛灭后诵出佛的教诲,每段经文前面都有evam me sutam(thus have i heard.)到公元前250年,三藏经典基本形成。 前3世纪斯里兰卡的僧人就已经在整理阿毗达磨藏。 公元5世纪,藏外经典(the post-canonical texts)也形成。 前250年左右,佛教三藏主要靠它来编纂记忆。 巴利语最初是口头语言,甚至没有书写字母,但在公元前1世纪时,僧团里开始发明记录巴利语音的字母这最先发生在斯里兰卡。 更早以前,这些文字僧人使用的是婆罗米字母来记录巴利语音。 当然以后的巴利语经典也采用更多的文字或字母来记录,比如有也有天城体(devanagari)的、泰文的、缅甸文的、罗马拼音的、还有西里尔(cyrillic)字母的。 19世纪以后,巴利语经典也有用英文字母来转写的。 尽管如此,上座部学者们仍然认为,要研究佛教上座部的理论,只有真正懂得巴利语才能知道其精义。 我们只能说,也许佛陀本人当初说法时用过摩揭陀语,或者用过类似巴利语的当地语言。 但今天不会有人再问这个问题。 不管怎样,巴利语的经典是最接近佛陀使用过的原始佛教语言的了。 三、上座部佛学的特色[[3]]上座部原在北方,后因说一切有部在北印和中印占有优势。 代表上座部的是化地、法藏一系。 南方上座部指从中印度传到斯里兰卡的那一支。 它以大寺住一派(mahavihara)为代表。 玄奘、义净在印度游学时,那里还有上座部流行[[4]]。 后来印度的上座部绝迹,而以斯里兰卡所传为代表了[[5]]。 上座系统除化地、法藏、斯里兰卡三派之外,还说有个雪山部。 说一切有部分裂出去后,摩揭陀一带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 迫使上座部向雪山方向转移,以后,根本上座即转为雪山部了。 从(斯里兰卡所传的)《善见律》看,阿育王派上座去雪山传教,人数最多,由末示摩率领五人去。 所传经典中有佛说的第一部经《转*轮经》。 考古资料方面,山崎大塔还有雪山部的铭文。 玄奘回国时就带来上座系统的三藏十四部,化地(弥沙塞)的三藏二十二部,法藏(法密)的三藏四十二部。 这里所指的上座三藏,可能也是锡兰的,仅有十四部,恐当时已不全。 据义净《寄归传》讲,上座三藏计十万颂,约合中国四百卷[[6]]。 上座系的论,汉译有一部完整的,也是唯一的《舍利弗毗昙》。 此书是姚秦时代译出,共三十卷。 旧译《十八部论》、《部执异论》都认为此书是犊子部的,实则此书与犊子部主张大都相反。 如犊子主张有补特伽罗,本书不谈;又犊子讲六道轮回(多阿修罗一道),本书则只讲五道。 从汉译的《舍利弗毗昙》系统(它在中国是化地、法藏系统传下来的)与南传有内在的联系。 南传七论是︰《法聚》、《分别》、《界说》、《人施设》、《论事》、《双对》、《发趣》。 其中除《论事》外,其余六论与《舍利弗毗昙》基本一样。 吕澂先生认为,研究部派思想,可以借鉴《成实论》的十大标准。 《成实论》的作者是诃梨跋摩。 他造论的目的是为了评议各部派的说法。 各家的根本主张为十论,即十主题或者论题,它们是︰1. 法这种存在物是否是实在的? 从时间系列上看现象,其真实性如何呢? 现在它是实在,过去和未来呢,是否也是实在? 这叫二世有无? 2. 一切有无? 即一切现象是否都有? 3. 中阴有无? 人死到再投生,中间的过渡状态叫中阴,有没有这个过渡? 4. 渐、顿现观问题。 通过禅定在实践领悟四谛道理,在直接经验中把握谓之现观,这种把握是渐得呢,还是顿得呢? 5. 罗汉有退还是不退? 6. 随眠(使人烦恼的习气)与心相应还是不相应? 7. 心性是否本净? 8. 未受报业是否还存在? 9. 佛是否在僧数? 10. 有无人我? 上座部对这10个问题的主张是:1. 否定二世有实体;2. 认为并非一切法都实有;3. 否定有中阴;4. 现观是顿得;5. 主张罗汉不退;6. 随眠与心不相应(南方有时也讲可相应);7. 主张心性本净(南方认为心性不一定净);8. 否定未受报业有体;9. 上座各派对佛是否在僧数看法不一致,化地特别主张佛在僧数,不能把佛孤立在僧外;10. 否定有人我。 佛家的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境,就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行与果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他们对世界的改造。 下面就上座系对这三方面的学说要点,进行分析研究。 上座系如此分析宇宙现象,就比较详细了。 按照十二处来分析宇宙现象,似乎很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出色、心两类。 而严格地联系心来讲法;也联系心讲认识[[7]];也联系心讲解脱。 解脱属于实践,也就是行与果二者。 上座系将解脱的主体归之于心,是心得解脱。 这就会要涉及心的性质,心能否能否解脱、怎样解脱? 对此,上座系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心的自性既然原来清净,为什么还会有受束缚的事呢? 这是由于心被外来烦恼所染污的缘故。 于是问题成为两面:就潜能言,心可以解脱;就途径言,心解脱必须去掉客尘。 与此有关的是另一问题:那么,烦恼与心是什么关系? 它们是否相应(是否时时不可分离)? 上座部认为,烦恼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眠,即烦恼习气,如人处于睡眠时一样,它是潜在的、与心不相应。 另一是缠,指烦恼的现行,它与心是相应的。 依上座系看,不论与心相应或不相应,烦恼的染污并不影响心的本质。 心尽管与烦恼同时同起,但本质上还是分离的,是两个东西。 这是上座部不同于其他部派学说的特点。 上座系的实践,就在去掉客尘,恢复本性。 采用的方法与原始佛学是一致的,即先见(见道)而后修(修道)。 见道是明白四谛的道理,所谓现观四谛。 修道即修行,主要是用禅定。 佛家修道的方法是禅定,上座系特别重视这一方法。 所以《舍利弗问经》在谈到化地部特点时,用禅思入微,究畅幽密来形容,可见该派的禅定功夫很深入,对禅定的理论讲得很细致。 《异部宗轮论》提到化地部主张时,也说道支皆是念住所摄。 道支一般都讲三十七菩提分,而化地却以念住(定)为中心,各菩提分皆与念住有关,可以看出他们重视禅定的特色。 他们的禅定并不是简单的不动心,而是从禅定中对心性加以认识、分析和研究。 他们对心理过程的分析是非常细致的。 南方上座的《法聚论》,对心的性质好坏、地位、阶段等详加分析,得出八十九种范畴[[8]]。 上座系把结生后的有分心看成为最初的,把死亡前的有分心看成为最后的,这一理论使佛教的学说带有我的倾向了。 原始佛学本是否认有作为人生主体的我的,但不承认是一回事,在实际中却又大讲业力和轮回;承认业力、轮回,没有我便讲不通,这就使得后来的犊子部就公开主张补特伽罗,别的部派则采取了变相的说法。 上座的有分心贯彻生死,成为生死之间的主体,也就是一种变相的我了。 南方如此,在北方的化地部发展成为穷生死蕴。 化地主张诸行(蕴)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一念蕴(即刹那灭行),一是一生蕴(即从生到死相续的)。 所谓一生蕴,不仅承认一期生死,而且承认还要再生,直到最终解脱才能结束,所以名之为穷生死蕴。 这种主张,与南方的有分心完全相似,更是一种变相的我了。 上座系学说出现我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原始佛学未能解决的问题逻辑地发展必然要有的结果。 在解脱理论上,上座部对原始佛学也是有所发展的。 原始佛学只讲人我空,上座部讲到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愿──也是一种禅定方法)中的空解脱门时,就进而讲到了法无我。 这一理论,在南方上座的着作中有明白的解说,北方上座的着作中则不甚明了。 一般认为小乘不讲法空、法无我,并且还以此为大小乘区分的标准,这可能由于北方材料不全而引起的误解。 由人空到法空,应该看成是对原始佛学的新发展。 上座部的佛学方法论在于分别说。 分别说的特点便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也就是联系不同的背景来看问题,提主张。 他们自己也承认,如南方上座自称是分别说上座。 不过,北传佛教对此种性质了解比较模糊。 所以,在化地、法藏外,又另立一个分别论者的名目,似乎另有一派似的。 关于分别论者,我们可以参考以下的说法:斯里兰卡(古锡兰)所传之上座部原属于分别说部。 属于南方流传的上座部学说,印度佛教史家均视之为上座部别传,常用分别说之名加以区别。 如玄奘所译无性菩萨《摄大乘论释》,其中提到上座部认为阿赖耶识为有分识[[9]]。 西藏所传的分别说部,异说甚多,就其本性言,与说一切有部关系密切,其下分出化地、铜鍱、饮光等诸部。 印顺法师所着《印度之佛教》、《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论》中,把分别说部归入上座部,在其中别成一系,其下出化地、饮光、法藏、(赤)铜鍱(传于锡兰者)等四部。 [1] 作者为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员。 [2] 阿育王时须那与郁多罗往金地传教。 此外,据出土古物、遗址,可知今日下缅甸之卑谬或泰国中部之佛统,在公元二三世纪时与南印度案达罗地之佛教关系密切。 古代东南亚,大小乘兴废交替不定。 7世纪末,下缅甸、泰国中部犹有信仰上座部者;占婆(今越南中部)则奉婆罗门教为主,兼有正量部、有部;柬埔寨曾流行印度教与佛教;爪哇、苏门答腊则受印度教或佛教密教支配。 12世纪,斯里兰卡大寺系佛教传向东南亚。 古代东南亚的佛教大乘影响颇大,着名的真谛三藏来自扶南,晋惠之末至于洛阳的天竺僧耆域;僧伽婆罗(扶南国人)天竺沙门求那跋陀之弟子也。 复从跋陀研精方等。 梁初又有扶南沙门曼陀罗者。 梁言弘弱。 大赍梵本,远来贡献,勅与婆罗共译宝云、法界体性、文殊般若经三部合一十一卷。 虽事传译,未善梁言,故所出经文多隐质。 (《续高僧译经篇》卷一)[3] 以下一段主要参考: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2章第2节)。 [4] 据义净记载,说一切有部分出之后,上座还分三部,但未举名。 吕先生说,可能指斯里兰卡的三座寺庙学统无畏山住、只多林住、大寺住。 窃以为应该指华地、法藏及根本上座三者。 [5] 汉文材料中言及斯里兰卡上座部特点的有《唐高僧传》《大唐西域记》等,前者卷第四中《玄奘传》殑伽南岸有波咤厘城垣北门外大菩提寺。 六院三层。 墙高四丈皆砖为之。 师子国王。 买取此处兴造斯寺。 僧徒仅千。 大乘上座部所住持也。 后者的卷第十《羯陵迦国》说羯陵伽国,周五千余里。 国大都城周二十余里气序暑热,风俗躁暴,性多狷犷,志存信义,言语轻捷,音调质正辞旨风则颇与中印度异焉,少信正法,多遵外道,伽蓝十余所,僧徒五百余人,习学大乘上座部法。 天祠百余所,异道甚众,多是尼干之徒也。 [6] 上座部三藏,汉译中保存的,经有安世高所译《增一阿含》片断,被称为《杂经四十四篇》,附在《七处三观经》之后。 它与巴利文《增一阿含》,完全可以对照。 律就是《四分律》和《五分律》以及《毗尼母经》(此经一向被认为是法藏部的律,经日本学者研究认定是雪山部律)。 论则有《舍利弗毗昙》。 以上为北传佛教资料。 南方巴利文资料,上座部三藏都完整。 中国译本中藏文有些南方经的零本,是从斯里兰卡传来的。 若汉文《善见律毗婆沙》。 [7] 讲法处都是就所知上说的,如色是所见的,声是所闻的等等。 所以尽管有法处,但决非独立存在,而是必须与心相连,以心为前提存在的。 另外,他们讲诸行无常,把无常讲到刹那灭的程度算是够透彻的了,所以后人称化地部为刹那论者。 问题是,他们讲刹那灭不是以时间为标准,也是联系心来讲的,因为心是刹那灭,被心所知的对象(外境)外界便是刹那灭的。 上座系根据这一观点推论现象中只有现在这一刹那是实在的,过去、未来,都不实在。 [8] 这八十九种心又可以依据另外的标准,归纳为一般表现的心理作用为十二心,再概括十二心为九类,是为九心:一、在平静的状态时,称为有分心。 二、动念时生起警觉,好像从睡眠醒来一般,名转向心。 三、由此随着五根有五类感觉作用,称为见心。 四、有了见便对境界感受苦乐,名受持心。 五、由此分别善恶,名分别心。 六、又安立了境界的相状,叫令起心。 七、这样决定发起作用,名速行心。 八、假使境界强盛,便继续引起反省或熏习的作用,名果报心。 九、从这里仍旧恢复到平静状态,复名有分心。 这种循环往复,有若轮转,唐人着作,如《唯识枢要》,称九心轮。 九心轮共有十二种作用,它可以体现在一件事情上,也可体现在人一生的过程上,人从有生命一开始,谓之结生心,以后按照九心轮发展下去,直到寿命完结,谓之死心。 由结生心至死心之间,中间不知经过多少次的有分心──有分心轮转,所以人的一生,九心循环往复,直到死心这一有分心时,才告结束。 [9] 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二(亦即陈真谛所译《论释》)、《成唯识论》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本。 发布时间:2024-09-27 11:39:4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