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周叔迦:八宗概要 绪说 内容: 八宗概要周叔迦绪 说在叙述八宗大义之前,必须先明了佛教的根本目的,因为各宗的思想体系、修养方法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为达到共同的佛教根本目的的。 佛教的教义不是承认人生的合理性,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进化,逐步改善;而是认为人生是不合理的,要求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彻底解决。 佛教的教义也不承认人们已得的知识是正确的,要求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追求新知;而是认为人们所有的知识是错误的,要求从根本上加以否定,彻底纠正。 所以佛教说:众生在颠倒之中。 所谓颠倒,就是指人生所以不合理和知识所以错误的程度,都是恰恰与真实道理与真实情况背道而驰的。 为了给人们指出人生的不合理性和知识的错误以及教导人们如何改造人生,如何纠正知识,佛教提出两大定律:就是(一)因果循环律,(二)性空无我律。 所谓因果循环律是说明人生是由因果的连锁感应而连续发展下来的。 人生中各各事物,都是由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条件集会而成,这事物又成为未来新生事物的内在因素或外在条件。 因此一事物是由众多的因素和条件集会而成,同时又对众多事物为其因素或条件。 所以任何一事物是果又是因,对过去事物来说,便是果,对来来事物来说,便是因。 人生就这样因果递逭的相续。 如若不设法加以改造,加以纠正,人生便前无始,后无终的相续而无止境。 所谓性空无我律是说在由因素和条件会合而成为事物时,并没有事物的自体,因为因素和条件还是些不同的事物,仍然是由众多因素和条件会合而成。 如此分析下去,是得不到最后的实质的。 事物既由因素和条件而成,便受因素和条件的限制而不得自在。 事物既须要由其他因素和条件会合,方能成立新生的事物,因此不得独自为主宰。 佛教所说无我,又名为无自性,也就是性空,意思是指二切事物不具有自在的,能主宰的独自的实质。 因果循环律与性空无我律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因为性空无我,所以才能因果循环。 正因为因果循环,才证明是性空无我。 假如性实有我,便是各各事物永恒的存在,既不由因生,也不转化为果,那也就无宇宙与人生了。 宇宙和人生都只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相互结合,刹那不住的生灭着,按照一定的规律变演相续,其中无有固定不变的统一的本体。 性空无我是因果循环的基础。 如若有我,便不可能因果递逭的变演。 因果循环是性空无我的作用。 如若没有因果,别无我便成断灭,不复有宇宙人生了。 所以因果循环和性空无我是不可分割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虽然不外乎这两大定律,但是解释这两大定律的方法和证明可以有种种不同,解释程度的深浅也可以有所不同,于是在佛教的内部有各宗派的成立。 各宗只是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说明因果循环和性空无我的道理,教人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体证因果循环和性空无我的真实境界。 假如离开因果循环和性空无我这两个基本原则,那就无论修学任何一宗都会误人邪途的。 但是有人只谈因果循环而忽视性空无我,从我见上谈因果,这就违反了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学佛所大忌。 总括起来说明这两大定律的方法,有五点如下:第一,佛教否认神权。 由于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相续而成,因此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 宇宙有成、住、坏、空的时期,事物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人生有生,老、病、死的阶段。 这都是循环而无始的,主要由众生自己的活动而不断的演变着。 所有客观的吉凶祸福、成败利钝,都是靠主观努力而成的,没有任何神能主宰于其间。 第二,佛教否认灵魂。 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性空无我,包括人在内,因此人生是由众多因素和条件综合而成。 虽是生死循环而无穷已,但不是由一个灵魂由此死而往彼受生。 只是由因素和条件的突然转变,在无穷已的人生中划分出明显的阶段,而人们便以为这是死和生而已。 第三,佛教既然肯定一切事物之间的因果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因此人生不是与宇宙对立的,而是与宇宙构成一个整体。 由于自我观念,使得人生与宇宙对立起来。 佛教修养的目的,就是要认识人生与宇宙相统一的组织原则,和事物因果循环的规律,从而断除自我观念而体证这统一的整体。 第四,佛教的因果循环律是说明事物之所以有,性空无我律是说明事物之所以空。 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空与有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空是万有的实质,有是空性的现象,因为万有各各无其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本体,所以说万法皆空而不是否认万法的存在。 万法之所以能因果相生而不停的生灭转变着,正是因为他无有自我实质,只依赖于众多因素和条件的综合而成。 空与有相反而适以相成。 因此空与有不可能相离而独立,所以说空与有是不一不异的。 由此可以进而推论,世间一切对立的事物都是相统一的。 佛教批评误解空为断灭的人为恶取空者,是诸佛所不救的。 第五,佛教认为人生与宇宙既是统一的整体,因此人与人的关系,扩大来说,人与一切有情的关系,应当建立在乎等和慈悲的基础上。 所以平等和慈悲是善的标准,违反平等和慈悲便是恶。 虽然有时必须应用威猛的手段来处理事务,但这也还是从平等和慈悲出发的。 佛教既以因果律和无我律为理论基础,这就说明宇宙人生是一大总体而不可分的。 人的本能也与宇宙的功能是一致的,无穷尽的。 但是人们由于我见的缘故,自以为与宇宙是对立的,在广阔无边,始终无尽的宇宙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因而人的本能也受到局限。 这犹如大海一沤。 如能破除我见,也就是断尽烦恼和无明,体证到人生和宇宙一致,体证到宇宙人生的总体,也就是使此一沤归于大海,那时人的本能也就全体显现而与宇宙一样的无穷无尽。 这就是佛教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各宗的根本目的。 佛教的修养方法,就是教给每个人自己断烦恼、破无明、而利益众生的方法。 这就是纠正知识改造人生的方法。 信仰佛教,就是相信佛教所说烦恼实在是烦恼,无明实在是无明,而凡夫是具足烦恼和无明的。 佛教徒就是立志要用佛教所说断烦恼、破无明、利益众生的方法来断除自己的烦恼和无明而作利益众生的事业。 佛教断烦恼、破无明的方法虽多种多样,总起来说,不外乎戒,定、慧三学。 戒学是教人注意身口的言语和行动合乎戒律,定学是集中意志思考一定的理论或注意于一定的事物,慧学是启发对于真理的领悟。 戒学是断烦恼、破无明的基础,定学和慧学是断烦恼、破无明的手段。 譬如建筑,戒是房基,定和慧是房屋结构。 如若建筑高大楼房,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的。 但是只有坚实的基础而不迭砌结构,这基础便成废物。 戒定慧也是如此。 只修学定慧而不持戒,定慧便不可能生起;只是持戒而不修学定慧,那戒便无所用。 戒是禁闭烦恼和无明的,定慧是断除烦恼和无明的。 不持戒便是放纵烦恼和长养无明,这是与定慧的作用背道而驰的。 这不仅使定慧无功,还可使定慧流人邪途。 因为戒定慧三学相当繁重,难予兼顾,于是专力定慧的人只可对于戒学采取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的态度。 在各宗之中,除了律宗是严持戒律之外,其他各宗都是在一定的戒律基础上专修定慧的。 定和慧是不可相离的。 无慧的定是祐定,无定的慧是狂慧,都是偏邪之道,是不能断烦恼破无明的。 定慧又叫作止观。 定慧是从所成立名,止观是从所修立名。 止就是定,观就是慧。 也可以说,由止观而生起定,也由止观而生起慧。 各宗之不同,就是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不同的止观法门观法。 修学各宗应当从实践各宗的观法上体会其理论体系。 如若忽略各宗的观法而只注重其理论的研究,那是买椟还珠的研究方式,是难有成就的。 由此可知,佛教所说的出世间,就是要经过修学止观,认清因果的规律和无我的真理,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业中断烦恼破无明而尽一切力量做利益众生的事。 反之,不明白因果规律,从我见出发,放纵烦恼和无明,作自私自利的事,就是世间。 所谓世间本是梵语路迦的译名,原意是可破坏的意思。 凡从我见出发所作的事业,其成果都是可破坏的;而从无我出发,随顺因果规律,对治烦恼和无明而作的利他事业,其成果是不可破坏的。 前者便是世间而后者便是出世间。 如若不明了世间的正确意义,而错误地以为社会就是世间,而因为佛教说要出世间,便要脱离社会,逃避现实,只顾个人的得失利害。 这样修学,无论如何都永远是在世间之中而不得出世间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虽然是如上所述,但是正因为佛教主张因果循环,于是历代统治者得以利用佛教来麻痹人民的意志,使之驯服于压迫之下。 一方面在广大群众之中强调神权,以为一心求佛保佑,便可以消灾免难,乃至一声佛号,便可以超生极乐;一方面又离开性空的规律单独强调三世因果之说,以为神魂受生,生天堂,人地狱,用以对人民施行威吓和利诱。 于是佛教论为宿命论和多神论的流类。 所以历代以来,除少数佛教大德对于佛教理论有所体会,修养有所成就外,佛教在社会上的流传久已丧失其真义。 使真正佛教徒久远以来就有形存而实亡之叹。 自解放以后,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佛教徒在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才有昭苏之望。 发布时间:2024-10-05 14:52:0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