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六度 内容: 六度布施度 持戒度 忍辱度 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 自他苦 从此度梵语六波罗蜜,汉译六到彼岸,或六度。 意谓以此布施等六法认真修学,自能由生死苦海的此岸,度化到解脱自在的涅槃彼岸,故名六度。 1、布施度:此有三种:①法施,②财施,③无畏施。 如悲悯众生愚痴,解除众生迷惑,成就众生善根,而为众生宣说正法正教,故名法施。 如悲悯众生贫穷,拔除众生饥寒,延续众生生命,而施与一切饮食、衣服等资生众具,故名财施。 如悲悯众生灾难,除遣众生怖畏,令其获得安隐,而为众生施与一切力与方便,故名无畏施。 《摄大乘论》世亲释云:由法施故,资他善根;由财施故,资益他身;由无畏施故,资益他心。 以是因缘,故说三施。 《瑜伽师地论》说布施威力中有四相,如该论卷三十七云:谓诸菩萨修行惠施,能断悭吝,施所对治,是名第一,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资粮,亦即能作布施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于三时中,常心欢喜,以自饶益,亦能除他饥渴寒热种种疾病,所欲匮乏怖畏众苦,以饶益他,是名第三;于当来世,在在生处,恒常富乐,得大禄位,得大财宝,得大朋党,得大眷属,是名第四。 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2、持戒:此有三种:①律仪戒,②摄善法戒,③饶益有情戒。 防护一切恶不善法而不造作,如杀生等十恶性罪戒及招人讥谦的遮罪戒,是名律仪戒;摄受广修一切善法,如悲悯他人苦厄所修的施戒忍等,明因识果通达真理的闻思修等,福慧双修,积集资粮,以成熟一切佛法,故名摄善法戒;对诸有情,常行四摄,力修六度,拔苦与乐,广行利益,故名饶益有情戒。 《摄大乘论》世亲释云:三种戒中,律仪戒者是依持戒,为欲建立其余二戒,是故安立。 所以者何? 住律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引修集一切佛法,证大菩提。 复能建立益有情戒,由此故能成熟有情。 以是因缘,故说三戒。 《瑜伽师地论》说持戒威力有四相,如该论卷三十七云:谓诸菩萨受持清净身语律仪,能断犯戒,戒所对治,是名第一。 即所受持清净尸罗,能为自己菩提资粮,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受持净戒,舍离犯戒为缘所生怖畏众罪怨敌等事,寝寤安乐,以自饶益。 又由净戒,无悔欢喜,乃至心定,以自饶益。 受持净戒,不损恼他,普施一切有情无畏,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由是因缘,身坏以后,生于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3、忍辱:此有三种:①耐怨害忍,②安受苦忍,③谛察法忍。 谓于一切有情不饶益事,打骂讥毁,种种违害,以慈悲心,不生嗔恚,而忍耐之,故名耐怨害忍;谓修正行,于正行时,所有饥寒渴热险难劳累,皆能安受,而不退转,故名安受苦忍;于佛圣教,坚固信受,于诸邪教,力摧决了,道心坚固,永不移易,故名谛察法忍。 《摄大乘论》世亲释云:三种忍中,耐怨害忍,能忍受他所作怨害,勤修饶益有情事时,由此忍力,遭生死苦而不退转。 安受苦忍,能正忍受所遭众苦,由此忍力,于生死中,虽受众苦而不退转。 谛察法忍,堪能审谛观察诸法,由此忍力,建立次前所说二忍。 以是因缘,故说三忍。 《瑜伽师地论》说忍辱威力有其四相,如该论卷三十七云:谓诸菩萨修行忍辱,能断不忍,忍所对治,是名第一。 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资粮,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由此忍辱,济拔自他大怖畏事,饶益自他,是名第三。 由是因缘,能令菩萨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离隔,无多忧苦;于现法世,临命终时,心无忧悔;身坏以后,生于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是名忍辱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4、精进:此有三种:①被甲精进,②加行精进,③无退转、无怯弱、无喜足精进。 谓求无上正等菩提,为度无量受苦有情,于中应行种种难行,大誓庄严,勇决无畏,如将上阵,身披铠甲,勇往向前,故名被甲精进;谓于止恶修善、自利利他之事,精勤加行,不怠不逸,故名加行精进;谓修加行时,设遇阻挠,心不退转,设遇艰险,心不怯弱,设诸所行如愿成就,心无喜足,如是便能不屈不挠,精进不息,直趋无上正等菩提。 《摄大乘论》世亲释云:三精进中,其体差别,即薄伽梵契经说:有势、有勤、有勇、坚猛、不舍善轭。 由被甲精进故,最初有势;由加行精进故,于加行时,能有精勤;由无怯弱、无退转、无喜足精进故,如其次第,于此后时,有勇、坚猛、不舍善轭。 所以者何? 或有最初为求无上正等菩提,虽有势力,而加行时不能策励,故说有勤。 虽复有勤,心或怯弱,为对治彼,故说有勇。 由有勇故,心无退屈。 应知怯弱,即是退屈;心虽无怯,逢生死苦,心或退转,由此退失所求佛果,为对治彼,立无退转。 无退转者,即是坚猛,故无退转,显示坚猛。 由坚猛故,逢苦不退,有虽逢苦,能不退转,而得少善,便生喜足,由此不证无上菩提,是故次须说无喜足,是不得少生喜足义,此即显示不舍善轭。 以是义故,说三精进。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说精进威力有其四相:谓诸菩萨,住勤精进,能断懈怠,精进所治,是名第一。 即此精进能作自己菩提资粮,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勤精进故,得安乐住,不为一切恶不善法之所杂乱,后后所证,转胜于前,倍生欢喜,以自饶益,勤修善品,不以身语损恼于他,令他发生精进乐欲,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由此因力,于当来世,受乐殊胜,士夫工业,是名第四。 是名精进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5、禅定:玄奘译为静虑。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云: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 此有三种:①安住静虑,②引发静虑,③成所作事静虑。 谓于所观境(菩萨藏法),专注一趣,心不散乱,无倒分别,如理思维,得现法乐住,远离慢见贪爱,身心适悦,无染无罪,故名安住静虑;以此静虑,能引广大神通,及无量智慧,故名引发静虑;又能成办所作,饶益有情,除自他苦,得乐法乐,故名成所作事静虑。 《摄论》世亲释云:三静虑中,安住静虑者,由此能安现法乐住。 引发静虑者,由此引发六种神通。 成所作事静虑者,谓依此故,成立所作,利有情事。 《瑜伽师地论》说静虑威力有其四相,如该论卷三十七云:谓诸菩萨入静虑时,能断烦恼语言寻伺、喜乐色想等随烦恼,静虑所治,是名第一。 即此静虑,能作自己菩提资粮,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现法乐住,以自饶益,其心寂静,最极寂静,远离贪爱,于诸有情,无损无恼,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由此因缘,智得清净,能发神通,于当来世,生净天处,得静虑果,是名第四。 是名静虑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6、般若:此有三种:①文字般若,②观照般若,③实相般若。 梵语般若,此属五不翻中的尊重不翻,汉译为清净无漏智慧。 《摄大乘论彼入因果分》中称为:①无分别加行慧,②无分别慧,③无分别后得慧。 《解深密经地波罗蜜多品》中又称为:①世俗谛慧,②胜义谛慧,③饶益有情慧。 《成唯识论》中更称为:①生空慧,②法空慧,③俱空慧。 此中依于文字圣教受学通达所获智慧,名文字般若;依解起行,观照诸法事相因果之智,名观照般若;实证法性,言忘虑绝,心行处灭,名实相般若。 依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位,努力修学四寻思,得四如实智,名无分别加行慧;加行至极,见道开悟,一相无相,豁然现前,名无分别慧(根本无分别慧);见道之后,方便善巧,借用语言,广度众生,名后得无分别慧。 如理如量通达蕴、处、界等诸法,也就是通达尽所有性一切性,名世俗谛慧;通达染净凡圣一切诸法平等法性的七真如,名胜义谛慧;不取不舍,真俗圆融,自他两利,同得解脱,名饶益有情慧。 通达能取之性本空,无实人我,名生空慧;通达所取之性亦空,无实法我,名法空慧;通达我空、法空及以空空,名俱空慧。 是名诸慧差别。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说般若威力有其四相:谓诸菩萨,具足妙慧,能断无明,慧所对治,是名第一。 即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资粮,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于所知事,如义觉了,能引广大清净欢喜,以自饶益,普为有情,称理说法,令其获得现法当来利益安乐,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由是因缘,摄诸善根,能正能作,于当来世,能证二障离系,谓烦恼障离系及所知障离系,是名第四。 是名般若威力四相。 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另外:除上六度,还有方便、愿、力、智四度为其助伴。 此中方便助前布施、持戒、忍辱三度。 谓修此三度时,方便善巧,权衡度量,或先施财,或先施法,或先施无畏。 或三戒并守,或舍律仪而守摄善法和饶益有情戒。 或安受众苦,或发愿除遣;或耐他怨害,或善巧劝阻;抉择审量,不可拘溺。 是故《解深密经》卷四佛对观自在菩萨云:谓诸菩萨于前三种波罗蜜多所摄有情,以诸摄事,方便善巧而摄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说方便善巧波罗蜜多与前三种而为助伴。 此中愿助精进波罗蜜多。 谓诸菩萨修正行时,若欲远离懈怠及以放逸,无喜无足,不舍善轭,有勇坚猛,大雄无畏,无有怯弱,亦无退转,勤修加行,精进勇猛,烦恼不侵,具大威势,则必须大愿恒住其心,方可成办;犹如良将,披甲入阵,勇决无畏,而获全胜。 《解深密经》云:若诸菩萨于现法中烦恼多故。 于修无间,无有堪能,羸劣意乐故,下界胜解故,于内心住,无有堪能,于菩萨藏不能闻缘善修习故,所有静虑,不能引发出世间慧,彼便摄受少分狭劣福德资粮。 为未来世烦恼轻微,心生正愿,如是名愿波罗蜜多。 由此愿故,烦恼微薄,能修精进,是故我说愿波罗蜜多与精进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此中力助静虑波罗蜜多。 谓诸菩萨,发大愿心,于十二分教,听闻受持,如理思维,无倒分别,能于其心,正知而住,已能获得殊胜的上界胜解,是名为力。 由此力故,能使其心,住正念中,是名力助静虑。 《解深密经》云:若诸菩萨,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为因缘故,转劣意乐,为胜意乐,亦能获得上界胜解,如是名力波罗蜜多。 由此力故,于内心住,有所堪能,是故我说力波罗蜜多与静虑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此中智助般若波罗蜜多。 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缘修习,已能获得闻思修慧及以神通,安住、引发、成所作事三种静虑亦现在前,是名为智。 由此智故,能够引发出世间慧,是故说名智助般若。 《解深密经》云:若诸菩萨,于菩萨藏,已能闻缘,善修习故,能发静虑,如是名智波罗蜜多。 由此智故,堪能引发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智波罗蜜多与慧波罗蜜多而为助伴。 问:六波罗蜜多,为何不五不七,而数唯有六呢? 答:据《摄大乘论》说总有三因:一者、成立对治所治诸障;二者、证诸佛法之所依处;三者、随顺成熟一切有情。 所谓成立对治所治诸障者:所治诸障,指不发趣因、发已退还因、虽不退还而已失坏因三种,由此建立施等六度以对治之,是故六度不多不少。 不发趣因者:谓具大乘菩提种姓的人,贪著世间财位,及著妻儿室家,不能发起上成下化的菩提大心,由此因缘,佛立布施、持戒二波罗蜜多以对治之。 此中布施能治贪著世间财位,持戒能治贪著妻儿室家。 此二对治,方可发起上成下化的菩提大心。 发已退还因者:谓菩萨众,从初发心,至证菩提,并非易事,中间必经种种苦恼及长时广大加行,若不忍苦及起倦怠,虽发上成下化菩提大愿,则已退还;由此因缘,故佛立忍辱、精进二波罗蜜以对治之。 此中忍辱能治菩萨处生死中、有情违犯所生众苦而不能忍。 精进能治善品加行长时倦怠。 此二对治,便能获得不退大愿。 虽不退还而失坏因者:谓菩萨众,虽不顾恋财位及著室家,亦能忍受众苦及离倦怠,于已发大愿而不退还,然心常散动,不能得定,又由邪恶杂慧而起邪证,于不真实不究竟义中谓为真实,谓为究竟,由是因缘,于证菩提即已失坏,故佛立静虑、般若二波罗蜜多以对治之。 此中静虑对治掉举散动,般若对治邪恶杂慧。 此二对治,便能于证无上菩提永不失坏。 如上三障,六度能治,故立六数,不多不少。 所谓证诸佛法之所依处者:佛法谓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清净无漏功德善法,如是佛法,依于般若大智证得,般若复因静虑而起,静虑更因施、戒、忍、精进而得。 此中前四度为不散动因,第五静虑为不散动果,由是因缘,发生真实智慧,如实遍知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故此六度是一切菩萨证诸佛法之所依处,故立六数,不多不少。 所谓随顺成熟一切有情者:谓由布施波罗蜜多,于诸有情能正摄受;由戒波罗蜜多,于诸有情而不毁害;由忍波罗蜜多,虽遭毁害,而能忍受;由精进波罗蜜多,能于现实生活中止恶修善,舍染趣净,积集无量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由般若波罗蜜多,能令有情心未定者,令其得定;由般若波罗蜜多,能令有情心已定者,开悟见道,解脱出离。 是故六度能够随顺成熟一切有情,故立六数,不多不少。 问:何故施等六法通名波罗蜜多? 答:施等六法最为殊胜,超过一切世间及以二乘所有施等善根,能到究竟涅槃彼岸。 《解深密经》说有五种因缘名为波罗蜜多:一者无染著,二者无顾恋,三者无罪过,四者无分别,五者正回向。 是故施等通名波罗蜜多。 又于因中能破悭吝,及能引发广大福德资粮;果中能破贫穷,及能招感广大财位,故名为施。 又于因中能息恶戒及得等持;果中能灭恶趣及得善趣,故名为戒。 又于因中能灭忿怒怨仇之心而无恚恼;果中自无仇敌,不损恼他,能使自他善住安隐,故名为忍。 又于因中能治懈怠怯弱,及少得为足,果中能出生无量善法及令增长广大,故名精进。 又于因中摄心一境,远离烦恼所有散动;果中能使其心获得等引、等至及得广大现法乐住,故名静虑。 又于因中能使其心无倒思维,如理分别,简择诸法因果真理;果中自能不迷不惑,转识成智,获得广大圆满自在,故名般若。 是故六度通名波罗蜜多及名布施乃至名为般若之由。 问:六度以布施为始,般若为终,为何建立如是次第? 答:由三因缘建立次第。 一者、对治;二者、生起;三者、异熟果。 所谓对治者:由布施故,不著财位,以治悭贪;由持戒故,不著室家,以治毁禁;由忍辱故,慈悲众生,以治嗔恚;由精进故,勤修诸善,以治懈怠;由静虑故,一心禅寂,以治散乱;由智慧故,简择诸法,不落二边,以治愚痴。 所谓生起者:诸菩萨众,对于身财无有顾恋,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能忍他恼,便修忍辱;由忍辱已,于诸善品,勤修加行,便发精进;发精进已,离诸放逸,能触妙善心一境性,成办静虑;办静虑已,便能引发现见一切诸法真实相的出世间无漏智慧。 所谓异熟果者:诸菩萨众,于现法中精勤修习施等六法,于当来世便可获得种种外妙珍财,并可获得五种自体圆满。 五自体圆满者:由持戒故,便能往生人、天善趣之中,大生所摄,寿命殊胜,是为第一圆满;由忍辱故,堪忍他恼,不乐恼他,是为第二圆满;由精进故,普于一切所作诸善坚固勇猛,是为第三圆满;由静虑故,于其自心能自在转,心有堪能,于一切义速证通慧,是为第四圆满;由般若故,于一切义其慧广大聪敏捷利,是为第五圆满。 问:六度有几最胜相? 答:六度有六最胜相:一者、所依最胜:谓以无上大菩提心而为所依。 何以故? 六度定为发菩提心者所行持。 二者、事最胜:谓诸菩萨所行六度无不具足现行。 如行施时,内身外财,头目髓脑、国土城邑,皆能施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 三者、处最胜:谓诸菩萨所行六度,并非只为一人,而是把所有一切众生摄为一体,普为令其获得利益安乐。 四者、方便善巧最胜:谓诸菩萨行六度时,常以无分别智而摄受之,方便善巧,远离过咎,其中无实修行之人,亦无实六度为其所修,内心清净,三轮体空,如是修学六度,功德最大。 五者、回向最胜:谓诸菩萨所行六度别无他求,唯以一心自觉觉他,令其获得无上菩提。 六者、清净最胜:谓行六度,分分能破我法二执及断烦恼所知二障,异诸二乘,成就转依,究竟证得清净法身。 问:六度由几学所摄? 答:施等六度,由三学所摄。 如布施、持戒、忍辱三度摄于戒学之中,静虑定学所摄,般若慧学所摄,精进一度,遍通三学。 《解深密经》卷四佛告观自在菩萨云:善男子! 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 问:六度能摄多少善法? 答:六度能摄一切善法。 如十一善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此是六度的自体因缘;信、惭、愧、精进、轻安、行舍、不放逸、不害,此为六度的随顺增上缘。 又如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大悲、愿智等,此是六度的等流果。 更如四摄中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是六度中财、法、无畏三种布施所摄,也是饶益有情戒摄,还是精进及定慧各一分摄。 其他如四无量心,既是静虑所摄,也是整个六度所摄。 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四念住者,六度中慧所摄;四正勤者,精进所摄;四神足者,静虑所摄;五根、五力者,后三度摄;七觉支者,后二度摄;八道支者,戒、定、慧摄;六神通者,定慧所摄;方便、愿、力、智者,六度助伴所摄;十地、佛地诸果者,六度果摄。 是故一切善法,六度尽摄。 问:六度能治多少染法? 答:六度能治一切染法。 如一切染法中的悭吝、犯戒、嗔恚、懈怠、散乱、愚痴,此是六度所治的自相;不信、放逸、掉举、昏沉、失念、不正知等,此是六度所治的杂染法因;由彼所起诸不善业恶行恶果,是此悭吝、犯戒等果。 当知六度,既能对治六度所治的自体,又能对治杂染法因,更能对治杂染法果。 是故一切染法皆为六度之所对治。 问:如是六度,几是福德资粮所摄? 几是智慧资粮所摄? 答:如是六度,初三布施、持戒、忍辱,是福德资粮所摄;最后般若是智慧资粮所摄;中二精进、静虑,遍通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解深密经》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 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于一切。 问:如是六度,凡经几时修学圆满? 答:如是六度要经三无数大劫,方能修学圆满。 谓从最初发菩提心,至胜解行地后入现观边位,中间修行六度,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常现行,未能制伏,但能在此位中由下品转至中品,由中品转至上品,此时名为波罗蜜多。 后从见道登初地至第七地后,修行六度,渐复增上,成就善法,而诸烦恼虽犹现行,然能制伏,是名近波罗蜜多。 再从八地以上至成佛时,修行六度,转复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而无量功德皆得圆满,是名大波罗蜜多。 《解深密经》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 若诸菩萨经无量时,修行施等,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未能制伏,然为彼伏;谓于胜解行地软中胜解转时,是名波罗蜜多。 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渐复增上,成就善法,而诸烦恼犹故现行,然能制伏,非彼所伏;谓从初地以上,是名近波罗蜜多。 复于无量时,修行施等,转复增上,成就善法,一切烦恼,皆不现行;谓从八地以上,是名大波罗蜜多。 问:修学六度以何为因? 以何为果? 得何义利? 答:修学六度以无量大悲为因,以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以圆满无上广大菩提为大义利。 谓悯他贫穷,施之以财;悯他愚痴,施之以法;悯他惊惧,施之以无畏。 自持净戒,引摄众生,止恶修善等等。 如是一切,是以无量大悲为因。 谓得大财富,往生善趣,无怨无坏,多诸喜乐,为大众师,身无恼害,得大眷属,是为以微妙可爱诸果异熟饶益一切有情为果。 谓得大圆镜智相应心品、平等性智相应心品、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成所作智相应心品及法身、报身、化身的圆满大菩提,是为以圆满无上广大菩提为大义利。 问:六度修满,可得多少自在? 答:六度修满,可得十种自在,谓布施修行圆满,可得资具自在(财施招感)、心自在(法施招感)、寿自在(无畏施招感);净戒修行圆满,可得生自在(律仪戒招感)、业自在(摄善法、饶益有情二戒招感);忍辱修行圆满,可得解自在(谛察法忍招感);精进修行圆满,可得愿自在(被甲精进招感);静虑修行圆满,可得神力自在(引发、成所作事二静虑招感);般若修行圆满,可得智自在(能证的无分别智)、法自在(所观的有为、无为诸法)。 是为六度修满,所得的十种自在。 总之,六度属菩萨藏法,也是菩萨修证佛果的唯一法门,如法修习它,既与因果律相符合,又与无我律相符合;既不落于有边,也不落于空边;既能随顺俗谛,又不舍离真谛;既能积福,又能积慧;既显大悲,又显大智;既能体现言传,又能体现身教;即是于法不增,又是于法不减;既是不取于相,又是不舍诸善;既可不住世间,又可不住涅槃;既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又是因果不爽,历历分明。 真可谓是:三藏之精华,万行之纲宗,苦海之舟楫,黑夜之明灯,四生依之,咸得解脱。 发布时间:2024-10-08 12:34:2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