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郑石岩:禅语空人心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 内容: 第九讲 人人心中有净土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唐朝六祖慧能? ?今天我们能在净行法师主持的灵山讲堂,聚集一会,共飨佛陀法食,真是因缘殊胜,悦乐万分,共同参赞这灵山法会的妙悦。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创造心中的净土。 在未开讲之前,我们把题目稍作解释。 经上说,佛要从心中作,不是向心外求,而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为什么还要去创造心中的净土呢? 是的,吾人自性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但是由于我们受境所牵,受到情染,心生愚迷,虚妄烦恼,以致性地受到污染。 正因为人的性地受到污染,精神生活不能提升,自性般若不能显现,所以现在不能过实现的生活,未来(人生的终点)不能超生于佛界(一真法界或精神世界)。 所以我才订下这个题目,说明净的本质,净的创造性与喜悦,净的培养,和净土的宇宙观。 ?心中自有太阳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内在的心理世界,它与外在的世界一样,有山河大地,有时雨春风;每当风雪交加之后,总是恢复晴空万里,万物峥嵘。 你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光明力量吗? 那是在这个内在心理世界里,有一个伟大的法体,一颗纯真的心,一股活泼的创造力量,那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它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治愈我们的创伤,光耀亮丽我们的人生。 它赐给我们朝气和活力,让我们有毅力转败为胜,化挫败为积极,转逃避为进取,扫除贪、睼、痴三毒,化烦恼为菩提,去过喜悦实现的人生。 ?你必须懂得应用心中自己本有的光明性智,这光明性智是本自具足,本来就有的。 只要你扫除心中消极的念头,你的光明性智就会出现:只要你不被物欲所蒙蔽,你的智慧的太阳就会高照,只要你宽容别人,你的心中即刻晴空万里。 ?在《华严经》中讲到宇宙的主体和精神世界的基元,现出毗卢遮那佛,你知道这尊佛代表什么吗? 这尊佛象征着光明自在。 毗卢遮那佛的意思就是光明遍照的醒觉,所以这尊佛的汉文译名就是大日如来佛。 它就是法身佛,就是精神生活的主体,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本来就有的光明面,本来具足的智慧,本来自在的菩提。 ?现在我们要注意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每个人既然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佛,那么我们的光明觉性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呢? 各位仔细想想,你的光明觉性真的一点也显现不出来吗? 真的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世界,一点儿光明面都没有吗? 不然,你其实表现了许多光明面,比如说你崇尚客观和理性,通情达理和实践善行,表现慈悲和同情,发挥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 这些都是光明面,这些都是我们心中自性如来,光明遍照的力量。 但是,你我的心中也未必始终光明如一,总是有贪婪和憎恨,免不了为爱欲而烦恼,破除不了虚妄的名利,熏染其中而不能自拔。 这些又是我们的消极和烦恼。 因此,我们正生活在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心理世界。 ?为什么我们会处于喜悦自在与烦恼痛苦之间呢? 为什么佛陀要强调般若(智慧)和烦恼是同体呢? 为什么我要生活在有恨也有爱,有喜也有悲,有同情又有憎恨,有善良又有罪恶之中呢? 各位请注意! 昆卢法性是绝对光明的,我们心中的太阳是绝对光明的。 我们所以会生活在光明与黑暗的矛盾,善良与罪恶的矛盾,爱与恨的矛盾,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了障碍,有了成见,有了执著,有了一口咽不下的怨恨之气。 这些障碍就像是乌云一样,障蔽了阳光,阻隔了光明的来源,所以我们的心情也跟着阴霾起来,快活不起来。 禅家告诉我们,你必须扫除心中的障碍,那就是净的功夫,使你的心中成为净土。 风和日丽,万物并育,免于狂飙和霜雪的凌虐,免于雷电的袭击,免于一切烦恼和坏念头的危害。 ?人只要彼此能把成见放下,就能和谐相处;只要不拘泥在已学的知识,我们就懂得创造;只要不斤斤计较过去的恩怨,一切自然平静;只要你放下贪婪之念,你再也不会穷困;只要你不再自我中心,只顾想到自己,你就不再觉得别人亏待你。 这就是净心的真谛,也就是促进光明醒觉的唯一途径。 ?净心能使智慧的光明性显露出来。 精神生活的智慧没有成规可以引用,没有过去的教化可以直接套用,因为它必须建立在自由自在的光明觉性上。 所以六祖慧能说:?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光明。 ?? 每一个人都必须净化自心,使自己真正从许多偏见、自私和欲望中解脱出来,那才能放旷而行。 真正的公义不是用一些现成的规范来衡量,而是用净心不偏私来实现。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纵自己,为所欲为,而是从欲望的纠缠中解脱出来。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价值观念是多元的,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们的意见是分歧的,所以众说纷纭;如果我们不去实践净行,就会生活在盲目和肤浅的躁动之中。 ?我们生活在多元的社会体系之下,人的交往是复杂的,所以我们很容易陷于纠纷;彼此之间的竞争是剧烈的,所以很容易摩擦。 因此,如果没有净行,我们无法获得安稳。 ?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请净一净心,把一些无关紧要的顾虑放下,光明本性自然发挥功能,发现最好的解决之道。 当你有了什么苦闷情绪时,记得把它摆开,去旅行,或者找个朋友聊聊天,你的恶劣情绪一过,积极的活力将再露光芒,因为你心中自有太阳。 洗去心中的忧闷每个人都要懂得洗去心中的浊恶情绪与愤怒,才能恢复本有的自在与活力。 生活在这个紧张复杂的工业社会,想要保持恒常的清净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学会如何排遣忧闷,获得自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唐朝神会和尚说:? ?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 ??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身在尘世,要如何才能常生清净心呢? 关于这个问题,属于北禅的神秀禅师认为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虽然这是一种消极的方法,但对于现代人如何修持净的功夫,仍然不失为好方法。 因为我们生活在烦浊的社会中,总免不了要发生紊乱,产生心理困扰的。 因此,我很推崇一位心理学家所说:你每天都要打扫一下心理殿堂,在出门时,记得提醒自己,今天就是一个快乐如意的日子;回家时,记得把你沾染的灰尘和烦恼掸落,回复清净之身。 ?最近我读到高登(Arthur Gordon)所写一则亲身体验的故事。 他说,他到壮年,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可是最近却觉得心灰意懒,有着莫名的苦闷与空虚。 渐渐地愈发觉得严重,一直到有一天,不得不去看医生了。 他去看一位医生,告诉他自己的身心情况。 ?你并没有什么玻医生说:如果你想治疗你现在所说的病,我倒愿意开个处方给你试试1医生随即拿起笔纸,在四张纸上各写了几个字,分别把它摺好,放在一个药袋里,送给他说:你明天要照我的话服用,九点钟以前自己到海边,不能带报章杂志,不能听广播,可以带一点午餐,到了海边,分别在九点、十二点、三点和五点,依序各服用一帖。 ?他半信半疑地走出诊所。 第二天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下了车,看着无垠的大海,海风迎面吹拂。 九点钟到了,他打开第一个处方,上面写着谛听。 他真的静下心来谛听,他听到海涛声,海鸟的啼叫声,海风拂面声,望着一碧万顷的海和天边的浮云,听着大自然的节奏。 慢慢地,他忘掉了自己,而投入属于大自然才有的安宁。 他的心胸与大自然的壮阔似乎拥抱吻合为一体了。 他的郁闷被海风吹散了,被海涛洗净了。 他甚至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自然节拍,陶醉在无忧与忘我的清净世界。 ?到了中午,他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着回忆二字。 他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去。 想到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想到创业时期兢兢业业的精神,想到事业初有所成的喜悦。 他在海滩上优游地漫步,想着过去偌多的绮丽往事,父母的慈爱,兄弟间海滩的嬉戏与追逐。 ?太阳已渐渐移到三点钟的位子,他打开第三个处方,上面写着检讨你的动机。 他坐了下来,仔细地想着自己做事的动机,觉得早年创业时代,总是为了服务的观点,热诚地工作,而现在呢? 自己好像都是为了利益,彼此强烈敌对,只顾赚钱,失掉了经营事业的喜悦,他告诉自己,人毕竟是要关怀别人才有温暖。 想到这里,自己已深有所悟了。 ?到了傍晚,他打开最后一个处方,上面写着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他走到沙滩,写下烦恼两个字,一波海浪随即淹没了它,洗净了它。 他走向归途,深悟人生的道理。 ?从此以后,他再度恢复活力。 因为他知道自己该怎么生活,该做些什么。 医生的教诫,虽然只有四张小纸条,但它的效用,岂是药物所能及。 ?禅学非常注重反省与忏悔。 《六祖坛经》是禅学的宝典,其中传香忏悔那一品,六祖慧能传授了无相忏悔。 它的本义,就是要个人从许多名利色相中解脱出来,心生清净,发大智慧。 他说:?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 当我们透过净化的过程,使自己的身、口、意三方面真正清净无染时,我们就获得心灵的自由。 把现在、过去和未来三世的错误与痛苦一起忏悔改正,我们就能从烦恼中解脱,去过现实的生活。 ?转识成智是净?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免不了受到外境的干扰,而产生种种错误的想法。 这些错误想法是导致我们生气、愤怒、忧郁和苦闷的原因。 使我们变得不净,变得痛苦万分,很想解脱这些痛苦,但却无从着手。 ?如果我们去求助于禅家,他会告诉你,真正使你痛苦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为自己预设了一个痛苦的圈套,然后钻入其中呀! 六祖慧能说:? ?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 ?? 有一位禅门弟子,对于一切烦恼源自取,既取之,又如何解脱,颇感困惑。 于是很有技巧地问他的老师。 他说:? 老师,如果一个人从小就钻进一个缸子里,当他慢慢长大之后,想要爬出来,却无从脱困,请问怎么办? ?他的老师在他说完问题之后,叫了弟子的名字一声,弟子随即应喏。 ?老师说:这不是已经出来了吗? ?人在何时醒觉过来,何时就能离开那虚妄的意识,在我的辅导经验中,许多人有了情绪困扰,都是因为把一切事情看成非白即黑。 稍有不如意,就会以全盘尽失的心情去看待它,不断往坏处联想。 所以就作茧自缚,坐困其中。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认为我们所有的困扰和苦闷都是因为认识偏差所引起, 为了要消除这种心理困境, 贝克( Aron T. Beck) 研究了所谓认识治疗法(Cognitive therapy)。 他的结论是:情绪并不能够决定思想。 恰恰相反, 是思想决定了情绪,所以你的思想正确,你就会觉得舒泰。 从认识疗法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则:? 你的不净的心情是由于你思想运作的结果。 ?你的抑郁是你的思想被消极性所吞噬;你总认为事情就是如你所想的那么糟,所以才更痛苦。 但事实并不如此,是自己扭曲了事实。 ?消极的意识,足够扭曲事实,把你带入痛苦的意识之牢。 ?认知疗法就是要指导一个人能正确的认知。 禅学又何尝不是呢? 有一天一位学生问司空本净禅师说:? 十二部经教,都是为了接物度生,如果有一个人心中都是不净的虚妄,如何才能转变他,让他看到真实呢? ?本净禅师说:因为有虚妄的错认,所以要引他去发现真实;要让他认识到他的意识思想本来就是一场空想呀! ?禅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破除虚假的意识假相,只有这样心地才真正净露出光明的本性。 不过,禅家也使用转识成智的方法,在情存一念悟中,去宁愈昔时迷。 这怎么说呢? 现在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今年的春天,有一位陈先生来看我。 他说他跟家里的人失和,每天总是吵个没完。 他总觉得别人都在存心捣蛋,刁难他,给他为难,他觉得非常痛苦,每天心头气得发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谈话,我发现那都是陈先生自己在挑剔别人。 他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听的,鼻子所嗅的似乎都是不好的。 于是我教他每天去寻找别人的优点,去欣赏别人的优点,要他重新去认识别人。 当一个人能认识到别人对他是和善的时候,一切就自在下来。 这位陈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情绪生活改善了很多。 ?我拿这个例子供教育系学生作认知教学的研讨。 结果有一位学生跟我讨论到进一步的假设。 他的问题是:如果陈先生的家人确实让他看不惯,又不能离家出走,那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因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克服这种问题,一定每天气愤不堪。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要能承担。 在禅学中有一个故事。 唐朝的时候,招提慧朗带着困惑和苦恼去参访石头希迁,问说:如何是佛? ?石头回答说:你没有佛性。 ?招提又问:那么飞禽走兽等蠢动含灵是否有佛性呢? ?石头说:蠢动含灵却有佛性。 ?招提不解地问:那么我为什么没有佛性? ?石头说:因为你不肯承担。 ?不肯承担的人就缺乏宽容,缺乏宽容的人心中必然拥滞,一切放不下心来,产生邪知邪见,因其不净,所以障蔽佛性。 ?各位! 一个人怎样才能承担呢? 现在我再举一个例子。 有一位女士告诉我她的不幸遭遇,希望我能给她一点意见。 她说,她的丈夫另寻新欢,外头另有女人,使她在婚姻生活上受到严重的创伤与困扰。 她忍无可忍,经常和丈夫吵架,现在她已绝望,决定要跟他离婚。 问我的看法如何? ?我告诉她说,你有两三个孩子,在还没有离婚之前,他们至少还能看到父母亲,离婚之后,他们会如何呢? 你以为离婚了问题就不存在,事实上问题可能更严重。 我问她:? 你先生真的一无是处? 他从来不回家? 不负担家计? 她摇摇头,因为她先生每天回家,按月负担家计。 经过一番咨商,她同意我的看法:不离婚确实比离婚好得多了。 现在的问题是:感情的这口气她咽不下去。 于是我告诉她说:你是虔诚的佛教徒,信佛学佛,你有没有听说过烦恼即菩提这句经文呢? 今天你所遭遇到的感情纠纷固然是痛苦的,但是这些痛苦正是你性灵修养的资粮。 你如果学会不被这种感情纠纷所刺伤,你就多增加一分金刚般若。 日子久了,你的般若自性大放光明,福慧必然兼得哪1? 这位女士突然若有所悟,脸上的忧郁顿然减轻。 一段时间之后,她告诉我说,她已能泰然自若了。 ?放下即是净? 放下一件压抑在心头的东西,就是一种净化工作。 它使一个人获得真正性灵生活的自由。 各位也许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吧! ?从前有一位和尚跟他的师父一起行脚。 有一天两人要过河,正巧遇上一位姑娘也要过河。 姑娘怕水就央求老和尚背她过河,老和尚就背她过河了。 过了河,走了好长的一段路,小和尚不解的问:? 师父,有道是男女授受不亲,你怎么可以背着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却到现在还抱着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一直有一种念头,像打死结一样老不通达,那就是不净。 ?唐朝时一位比丘尼去问赵州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赵州用他惯用的启发法,伸手拧了他的手臂。 那就是告诉他:就在这个会痛会动的驱体里头,有一尊大自在的清净法身佛。 这位比丘尼被拧了之后,很生气地说:想不到你还有这个! 赵州回答说:想不到你还有这个! ?这个公案就在于说明净心的重要性了。 当你是净的时候,你就能直接悟出活泼的知见。 当你是不净的时候,起心动念总是摆脱不了它的浊恶。 ?戒即是自净本心戒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格律,没有它我们就失去自治和自制的能力。 戒不只对佛门弟子极为重要,其对现代人也一样重要。 因为它砥砺我们的心志,使我们变得真正的刚健与自由。 ?什么是最基本的戒律呢? 我想在家佛教徒只要有五戒也就够了。 五戒是指: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饮酒。 这五戒是什么意思呢? 现在我讲禅学上的一则故事,给各位参研参研。 ?唐朝嵩岳元皀禅师是一位高僧,后来结庐于嵩岳之南。 有一天有山神来求戒,峨冠? NFDA6? 褶而至,从者甚多,轻步舒除,称谒大师。 神稽首说:? 我听明正直,讵知师有广大的智辩,请授我以正戒,令我度世。 ?元皀禅师说:你既乞戒,即既戒也。 ?山神说:我还是要请大师正式为我授戒,收我为门弟子。 ?元皀禅师应允他的请求,准备几案炉香,为他授戒说:付你五戒,若能奉行,就说能:不能奉行,就说不能。 ?元皀禅师说:你能不淫乎? ?山神答道:我已娶了妻室,怎么办? ?元皀禅师说:不是为此,而是能否不邪淫。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授第二戒说:你能不偷盗吗? ?山神说:我是山神,一点也不缺乏财物,怎么需要去盗取呢? ?元皀禅师说:盗不是指这个意思,而是只要给你好处,即使坏人你也纵容他;没有给你好处,连善良的人也要受害。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又问:你能不杀吗? ?山神说:我实操权柄,哪有不杀的呢? ?元皀禅师说:杀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滥杀无辜,无好生之德。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又问:你能不狂妄吗? ?山神说:我为人正直,哪有狂妄的事呢? ?元皀禅师说: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一个人的起心动念待人处世不纯厚如一。 ?山神说:能。 ?元皀禅师又问:你能不遭酒败乎? ?山神说:能。 五戒于是授毕。 元皀禅师总结五戒的精要,由于文字简练,我来念给大家听,一起互相勉励: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 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不为动,毕尽寂然不为休。 信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胮也。 若能无心于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失不为妄,胮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 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熟为戒哉! 从这个禅学公案中我们可以了解,戒就是为了培养净。 能净就无伪,就是无心。 无心之心就是真心,这时才有创造性,才能持平判断,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获真解脱。 ?自性净土与诸佛净土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内在的宇宙,又同时生活在外在的宇宙。 内在的宇宙就是我们的精神生活,而意识决定了这个精神生活的品质。 每个人的生活现象都因为意识或思想的改变而改变,你有了强烈的防卫别人的意识,就会表现出与别人对立的态度与行为。 你惧怕别人会伤害到你,自然产生焦虑不安的行为。 当你相信某个地方有鬼,那儿就会有鬼出没。 所以佛经上说万法唯心。 ?心中充满贪婪,就永远不能知足,永远要受一种饥饿意识的驱使,那就是饿鬼。 心中充满恶毒、嫉妒愤恨,长久受暴戾之气所驱使,面目狰狞丑陋,所以成为阿修罗。 罗欲不止,色心猖狂,被淫欲所驱,邪淫颠倒,散乱愚痴,所以叫做畜生。 焦虑困苦,烦恼不止,被无明所驱,丧失心灵的自由,痛苦万分,有如火狱冰牢,所以叫地狱。 ?反之,自心清净,般若光生,慈航普度,喜悦自在。 过实现的人生,就是菩萨,也是大乘法器。 人的精神依自己的存心而发展,由精神生活之提升而参入一真法界,这就是内在宇宙与外在宇宙不二的道理。 所以称为不二法门,又称为即心即佛、非心非佛。 唐朝慧忠国师说:? ?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 ?? 学佛就是为了调养自心,让心不被境转,不被色相所迷,自净其意,落落实实,自自由由,去过实现的生活,那就是等参法界。 ?我讲一个公案给各位参究。 唐朝天台山国清寺,有一位高僧,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名字就叫拾得。 他很自在,很逍遥,不落境转,直参大乘。 但总是做一些打扫或粗重的工作,常常在别人吃过饭后,才在厨房找些剩菜吃。 有一天来国清寺念戒的信众(出家人)很多。 拾得就在大家念戒时拍手说:聚在一起想那事又能如何呢? 维那就责叱他。 拾得于是回答了下面这段像荒漠甘泉的禅偈:? ?大德且住! 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 ?戒与净是分不开的,戒造就了自性净土。 自性净土与西方极乐净土不二,亦不二于十方诸佛国土。 所以说一念万年,无在不在。 ?诸位居士大德,佛门同修,我们以此共勉。 ?(1987年春讲于灵山讲堂) 发布时间:2024-10-11 14:01:3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