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郑颂英:佛法基本原理 第四章 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 内容: 第四章、究竟应当怎样修行佛法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 佛法之修行,被蒙上了太多的神秘色彩。 结果,不仅佛门之外的人如堕五里云中,难明真象,而且连诸多佛门之内的人亦感到阡陌纵横,难觅正道。 其实,修行佛法不应当有那么多的神秘色彩,而应当力求简明易行。 就是说,既要让人们容易理解,容易操作,又要能确保不偏离佛法之正道。 这就需要适当地概括和提炼了。 佛教有显、密之分。 显教以诵读经文、阐释教义为主;密教以诵持咒语为主。 至于禅宗,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创的另一种形式,主张不立文字,直指心性,以参禅悟道为主。 其中,除了密教具有较为浓厚的神秘色彩,其余都不该有什么神秘色彩。 因为,就本质而言,所谓佛教,乃是佛的教诲,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宗教。 既然是佛的教诲,也就是一种教育,有什么神秘可言呢? 那么,佛法的修行怎样才能既简明易行又不偏离正道呢? 这就正如沈善登居士所言: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 就是说,要遵循佛法的原理去正确对待世俗社会的各种事物,同时要在妥善处理各种世俗事务的过程中去印证佛法的原理。 沈居士这两句话,本是专就净土宗而言的,但对于所有佛教修行者同样是适用的。 因为任何修行者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俗社会,哪怕你出家为僧,仍然免不了接触世俗社会的人和事,以及世俗社会所提供的生活资料。 这样,就不能不涉及对待世俗社会人和事物的问题。 如何对待呢? 只有两种选择:或者遵循佛法;或者违背佛法。 显然只有前者才是真修行,而后者则是假修行。 因此,能否不离佛法行世法便成了检验真假修行的试金石。 再说,佛法强调普度众生、破迷开悟,倘若你对众生的疾苦不闻不问,对面临的世俗事务不能妥善处理,又如何去证得佛法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和佛法的的圆融无碍? 因此,唯有在不废世法的情况下能够证得佛法,才是真正的证佛法。 不然的话,如果不能在处理世俗事务方面印证佛法,就算把全部佛经倒背如流,也只是挂在嘴上的佛法而已。 以下,就让我们以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为核心,展开论述佛法的修行观。 佛法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统称世出世法。 世间法主要讲今生今世如何做人的道理。 出世间法主要讲今生以后如何安排的道理。 所以,佛法可谓最广意义的教育学,既不是简单罗列的信条,更不是什么迷信。 佛法的根本目标是超凡入圣。 所谓圣,就是脱离六道轮回、达到不生不灭境界的圣人。 所谓出世间法,就是超凡入圣之道。 佛法的圣界,包括阿罗汉(简称罗汉)、辟支佛、菩萨、佛。 佛教对于罗汉、辟支佛的界定是自觉,即自己彻底觉悟;对于菩萨的界定是自觉觉他,即不仅自己彻底觉悟而且要教导众生彻底觉悟;对于佛的界定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不仅自己彻底觉悟,教导众生彻底觉悟,而且在觉行方面达到了圆融无碍的最高境界。 其中,罗汉与辟支佛是小乘佛教的最高境界,即只求自度、不求度人者的最高境界;菩萨与佛则是大乘佛教的最高境界,即不仅自度而且普度众生者的最高境界。 究竟意义的佛教,是指大乘佛教。 佛法认为,每个人乃至所有众生都可以成佛,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只是本具的佛性被染污、被埋没了,所以总是在六道之中生生灭灭而未能成佛。 只要通过修行,拂去尘垢,不受业染,使本具的佛性重新显现,便能够成佛。 这个过程就是所谓明心见性。 什么是佛性? 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宇宙本原之性,也就是同宇宙本原一样,如如不动又炽然变现,炽然变现又如如不动。 佛法浩如烟海,把握不住其中的精髓,便很容易迷失方向。 而一旦弄错了方向,学佛就变成了学魔,是必须慎之又慎的! 佛法的精髓究竟何在? 一言以蔽之,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就是不住于相。 这就要领悟到,一切表象都只是本质的显化,而并非本质。 正如禅宗六祖惠能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因此,我们不应当为虚假的表象所迷惑,以至贪恋于表象、执着于表象。 只要不贪恋于表象,不执着于表象,便能不受染污,这就叫无住,也就是寂。 生心,就是生发普度众生的大愿心。 这就要领悟到,尽管一切表象均非本质,但所有表象又都蕴含着本质,正所谓其相虽幻,其性皆真。 因此,我们不能抛开表象去寻找本质,而应当透过表象去把握本质。 领悟了众生之相虽妄,众生之性皆真,就应当全力以赴地诱导众生破迷开悟,舍妄求真,脱离苦海,超凡入圣。 这就叫生心,也就是照。 有一点值得注意:愿与求不是一回事。 要发大愿,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贪求;一有贪求,便生执着,也就住相了。 这就是说,既要全力以赴地普度众生,又不能贪求任何果报,甚至连自己与众生都不应加以区分,就跟没有作过任何努力一样地淡泊于心、无萦于怀。 《金刚经》有言: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菩萨作了那么多的福德,仍然不能自满,不能有丝毫贪求之心,我们这些修行人所作的福德(奉献)少得可怜,就更不值得自满,更不应该怀抱贪心了。 可见,既要无住又要生心,既要生心又要无住,这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宇宙本原之性,也就是佛性。 佛的境界实在是太高太高了,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不断的渐修与顿悟过程中逐步达到。 渐修,就是持之以恒、不辍不止的修行。 顿悟,就是豁然开朗、突然而至的觉悟。 有的人是通过渐修而得以顿悟,有的人是由于顿悟而付诸渐修。 必须注意,所谓顿悟,尽管是突然开悟,但绝不等于彻底觉悟,而只是一定程度的觉悟。 就是说,最初的觉悟只是明白了一个躬行正道的方向,而认清方向并不等于达到了目的地。 因此,认清方向之后还须沿着正道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这一步步地前进,就是渐修。 只有在长期不断的修而悟、悟而修的往复过程中,才能最终达到佛的境界。 作个形象的比喻。 我们去游览名山,最初只是来到山口,知道了上山的道路(可谓一悟);顺着山道往上走了一段路之后,可能见到一处风韵别致的山景(又可谓一悟);见到别致的山景之后,仍须继续前行;又走一段路之后,可能又见到一处新奇的山景(又是一悟);见到新奇的山景之后,还是要继续前行;如此前行而观景(修而悟)、观景又前行(悟而修),直到把山路走尽,才能达到风光无限的绝顶。 可见,认错了路(不悟),不行;认准了路而不向前走(不修),不行;走一段停下了,也不行。 尽管每走一段路都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收获,但要想达到绝顶,则必须走完全程。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仅仅是指领悟了成佛之道而已,绝不是已经成佛。 这样的人,由大迷而大悟,可能决心特别大,进步特别快,但同样有个悟而修、修而悟的过程。 正因为佛的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佛法有究竟门与方便门之说。 所谓究竟门,就是登堂入室、超凡入圣的究竟彻底之门,主要指出世间法。 所谓方便门,就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方便进入之门,主要指世间法。 出世间法讲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净无垢,一切平等(所以究竟门又称平等门)。 世间法讲有善有恶,有是有非,有净有垢,严格区别。 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究竟门与方便门,两者看起来截然相反,其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不仅佛门之外的人无法理解,就连佛门之中的人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全然颠倒了是非。 因此,这是一个关系到学佛还是学魔的重大原则问题。 出世间法之所以叫出世间法,就因为这是超越世俗,从宇宙之宏观来讲的道理,也就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不能用世俗的心胸去包容。 从宇宙的宏观看,连一切天体的成、住、坏、空,都只是整个宇宙演化链的一个个链环。 既然都是链环,又有什么区别呢? 因此,就一个个具体的天体而言,有成、住、坏、空的区别;可是就整个宇宙的宏观而言,哪有什么成、住、坏、空的区别? 如果机械地看问题,既然连天体的成毁都没有区别、不必计较,那么,我们在这里做学问、论是非、关注社会、忧虑生态岂不全都毫无意义了吗? 所以,从宇宙的宏观看问题与从世俗的立场看问题,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为什么无善无恶? 例如太阳,它照得万物生息繁衍,但并非有意行善;它晒得大地七窍生烟,但也非存心作恶;你赞美它也好,诅咒它也好,它都同样给你阳光。 它只是按自然的规律运行演化而已,有什么善恶? 既然无所谓善恶,也就无所谓是非。 例如太阳的所作所为,你说它哪件事作得对哪件事作得不对呢? 为什么无净无垢? 因为一切物体都不过是物质的组合形态,有什么脏不脏呢? 人的粪便可谓再脏不过了吧,狗不是照样拿它当食物吗? 庄稼不是照样靠它作营养吗? 人类不是也同样以粪便滋长的蔬菜、五谷作食品吗? 可见,从究竟的道理看,是无净无垢的,而从日常的生活看,则是有净有垢的。 人类认为很脏的东西,在自然演化中是无所谓脏不脏的。 前面第一章第二个专题谈到佛法八不(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生不灭)之说。 从世俗的常理看,不一则异,不异则一;不断则常,不常则断;不去则来,不来则去;不生则灭,不灭则生;这八不之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成立的。 但从宇宙本原之性来看,这八不之说则是义理圆融的万事万物各不相同,故谓不一,但万事万物本原无二,故谓不异;宇宙本原具有波的性质,故谓不断,宇宙本原又具有粒子的性质,故谓不常;宇宙的本原与其每一部分全息对应,故谓不去不来(无所谓去来);宇宙本原遍宇不虚,亘古不绝,不增不减,故谓不生不灭。 其实,就连我们世俗社会中也是不乏此例的。 例如就人的感觉而言,大地是不动的;但实际上,地球既在自转也在公转,而且随着太阳在银河系中运转,是飞速运行的。 又如,在一般人看来,光线是绝对直的直线;但天文学家发现,光线也是会发生弯曲的。 再如,在形式逻辑中,A是A(同一律)是最重要的定律;可是在辩证逻辑中,则认为A既是A又不是A。 还有,在欧基里德几何学中,三角形三内角和等于180;可是在非欧基里德几何学中,三角形三内角和可以大于180。 还有,一般说来,缘木求鱼是很荒谬的;但非洲有一种鱼却会爬树,你要捉这种鱼不是也要上树吗? 还有,一般说来,南辕北辙是绝对达不到目的地的;但若有人沿着地球经线一直走下去,越过南极和北极,岂不是往南走也能到达北方的目的地吗在所有这些例子中,究竟谁是谁非呢? 可以说都对,关键在于看你是就哪个领域、何种意义而言的。 所以,出世间法讲无善无恶、无净无垢、无乐无苦、无生无灭,是从宇宙之宏观、究竟之意义而言的。 在佛的境界,超越了一切时空,消除了一切差异,故而是法平等(一切事物都本原无二,故而平等无异),就连法与非法都是毫无区别的。 四川新都宝光寺一副对联的上联写道:世外法,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这就是说,法与非法本无区别,因而所谓非法也同样是法。 但须注意,这是就圣界而言的,不是就尘世而言的,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不然的话,你若去干了非法的事,遭到法律的追究,却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道:法无定法,非法法也。 这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佛法认为,大千世界若一微尘,一微尘含大千世界;无量劫若一刹那,一刹那等无量劫;自身与他人没有区别,佛与众生佛性平等既然一切差异都消除了,哪还有什么善恶、净垢、苦乐、生灭之别? 这就是出世间法的奥义。 但如此深奥之义,世俗之人是难于领悟的,只有修行到很高的境界才能彻底领悟。 出世间法是佛法的根本道理,可谓绝对真理,但这么深奥的道理又非初初修行之人所能领悟,那又如何指导初学者修行呢? 基于这个原因,佛法在出世间法之外,又有一套世间法,即在究竟门外又开了方便门,让人们从方便门进来修行,然后由究竟门升堂入室。 这一点,如果弄不清楚,是很容易出大偏差的。 佛教的圣境,有如一座瑰丽的殿堂,究竟门只有一个,方便门则有很多。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指的就是方便门。 为何要开那么多方便门? 就是为了让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人都容易进入。 世俗社会的人是千差万别的,职业不同,地位不同,贫富不同,品质不同,爱好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知识层次也不同。 所谓方便门,就是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材,实施不同的教育,可以说,从学前班到博士后都应有尽有,因而是多多益善的。 开设方便门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世人便于进去修行,等修到一定的程度,再由究竟门进入圣境之殿堂继续深造。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四点。 第一,方便门相当于佛法的基础教育,目的还在于让世人打好基础,日后进究竟门深造。 第二,究竟门相当于佛法的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前提,要入究竟门必先入方便门,若是连门都未入,又岂能升堂入室? 第三,世间法(方便门)如同凡、圣之间的一座桥梁,虽然终端接近圣界,但始端毕竟搭在凡间,因而所讲的道理一则尽可能浅显易懂,二则尽可能通于世俗,即所谓方便善巧。 这就是出世间法讲无善无恶、一切平等,而世间法讲有善有恶、是非分明的缘故,这跟高等数学讲非欧基里德几何而初等数学讲欧基里德几何,是一个道理。 第四,方便门虽然数量众多,形式各异,但无一不是通往究竟门的,正所谓万法归宗。 既然方便门形式各异而宗旨无殊,因而所有方便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从上面归纳的四点,可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进了方便门固然也有所收获,但毕竟无以领悟佛法之真谛,因而宜继续精进,不宜半途而废。 其二,有人想不经方便门而直趋究竟门,这是绝无可能的。 其结果必然是,或者根本不能入门,或者误入左道旁门。 其三,出世间法只能是针对高层次修行者而讲的,有的人还没修好世间法,尚未做到善恶分明、彻底弃恶从善,就随便谈论无善无恶、是法平等,结果往往弃善就恶,甚至纵容作恶,完全背离了佛法的正道。 其四,一切方便门本质无异,因而一切门户之见、高下之分、尊卑之别、宗派之争,都是有悖佛道的。 对此,佛门中人尤须警醒。 可以说,凡是争名争利争地位的,不论何人,都不是真修行人。 总而言之,方便门、究竟门,既有门之名,又无门之形,二者既要加以区别,又不能予以割裂。 就像万里长江,分则各段名称有别,合则一江之水无异,既贯通又分段,既分段又贯通。 佛法最为殊胜的特点,即在于圆融无碍,也就是事事相机而理理圆融,若行云流水,不粘不滞,无挂无碍。 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方便门与究竟门的问题上,如果不能领悟佛法之圆融无碍,只知在文字上计较分别而不知在义理上融会贯通,乃至拘泥于文字之相,固执于门户之见,沉迷于派别之争,各持一端,混战一团,把活脱脱的佛法变成了硬邦邦的教条,形似而神不似,岂不就弄巧反拙、面目全非了吗? 成都文殊院的一副对联说得好: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若将这副对联翻译成世俗的白话,大致如下:佛陀的教育有上万种方法,但根本的精神与宗旨并无区别,因此不应当固执某种教法,不应当背离某种教法,不应当否定某种教法,也不应当否定那些不同于某种教法的教法;佛教的境界本来就是一个,但修行者的根器与因缘各不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人分别讲述低层次教理(下乘)、中层次教理(中乘)、高层次教理(上乘)以及最高层次的教理(上上乘)。 这副对联,有助于我们领会佛法的方便门与究竟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之间的关系。 修行佛法,怎么个修法? 就是要躬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所谓布施,就是要为他人为社会尽可能地作出贡献,有钱捐钱,有力出力,有物赠物,能弘扬佛法就弘扬佛法。 佛教的布施分为三类: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就是施舍财物,乃至施舍自己的身体器官。 法施就是向别人宣讲佛法,或劝导别人信奉佛法。 无畏施就是为别人排除恐惧。 人生最大的恐惧莫过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最重要的无畏施是向别人讲解三世因果,让人们明了今生今世只是因果链中的一环,从而自觉地弃恶从善,净化心念,多积福德与功德,以求跳出三界、超凡入圣,彻底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所谓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最起码的,要持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最多的,达三百七十多戒。 而最高的戒是不戒而戒,即在领悟佛法真谛之后,不去刻意守戒也毫不犯戒。 但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所以要从严格持戒做起,不断提高自觉性,逐步达到不戒而戒。 所谓忍辱,就是要有慈爱之心,不去计较别人的长短,即使受到无端的损害也不生嗔恨。 这个问题,一般人既难做到也难理解。 其实,只要有了慈爱之心,将世人都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也就自然不去计较了。 人的心量越大,胸怀越广,连天地都可以包容,还有什么不能忍让呢? 最高的忍是不忍而忍,当一个人看空名利的同时也看空侮辱,也就无所不能忍让了。 许多青年都知道一句格言: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这句话说得不错,但要知道,如此广阔的胸怀并非每个人都具备的。 只有心量大到能够包容天地的人,才具备如此广阔的胸怀;而心量能否扩大,关键就看能不能宽容。 比如说,你只是一棵小草,那么,别人踩你一下都受不了;你若是一株大树,那么,别人爬上来玩一玩,甚至折断一两根树枝,又有何妨? 如果你是一座大山,那么,即使别人来放上几炮也无所谓了;倘若你是大海,是天空,是宇宙,还有什么能伤害你呢? 可见,只有能容,心量才能拓展;如果这也不能容那也不能容,心量也就永远大不起来了。 在弥勒菩萨像前另有一副对联写道: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近相亲,怎不满心欢喜? 世上诸多难奈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这是菩萨的胸怀,也是修行人应当争取达到的广阔胸怀。 其实,一切磨难都是宝贵的锻炼机会。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智,空乏其身以增益其所不能。 《菜根谭》有云: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 能受其锻炼者,身心交益;不堪其锻炼者,身心交损。 其所谓能受其锻炼,有三重境界:第一层,是强忍,即挺得住,不倒下,可获小益;第二重,是宽忍,即放得下,不怀忿,可获中益;最高一重,是不忍而忍,即能够将苦变成甜,对一切磨难生起欢喜与感激之情,方可获大益。 关于这三重境界,有个形象而生动的例子。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被太上老君扔进八卦炉,用五昧真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 孙悟空起初被烧得毛焦火辣,又叫又骂;后来渐渐觉得不那么烫了,也就不叫不骂了;最后,他不仅不觉得热,反而感到清风徐来了。 当太上老君把炉盖揭开,孙悟空蹦的一下跳出来,就成了钢筋铁骨、火眼金睛。 什么是钢筋铁骨? 就是再大的困难都压不垮的钢铁意志。 什么是火眼金睛? 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高度洞察力。 所以,尽管太上老君想把孙悟空置于死地,并且确实把他置于死地了,但孙悟空还是应当感谢太上老君如果不是太上老君把他扔进八卦炉,他哪来的钢筋铁骨、火眼金睛? 这就是第三重境界变得甜,生欢喜,以德报怨。 在这样的境界,对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都能由衷感激,心生欢喜,哪里还有什么怨恨之情? 自然也就不忍而忍了。 事实上,《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后来对太上老君何曾有过报复之举、怨恨之情? 这就是孙悟空的修行,也是我们所有修行人的生动榜样。 所谓精进,就是要在修行方面奋力前进,不能疏懒懈怠。 佛法不仅仅是佛学,即不仅要懂得道理,还必须努力实践。 知而不行,行而不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然,这种精进要以自觉为基础,越自觉越精进,越精进越自觉,形成良性循环。 所谓禅定,就是精力集中,一心不乱。 禅定的关键在于神凝心定,而不在于某种具体的形式。 六祖惠能有言:何名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这就是说,只要领悟到富贵荣华、声色犬马等一切相的本质皆属虚幻,不受其诱惑,不产生贪恋,内心湛然澄明,不为所动,便叫做禅定。 因此,若能一心一意地度人自度,自度度人,便能做到行、住、坐、卧皆在定中,达到不定而定。 所谓般若,就是生发智慧。 但这种智慧不是指世俗的聪明才智,而是指洞彻宇宙和人生真谛的大智大慧。 《老子》说大智若愚,佛教的般若正是这种若愚的大智。 以上六度,是层层深入、步步跟进的。 即:能够慷慨布施,才能严格持戒;能够严格持戒,才能切实忍辱;能够切实忍辱,才能勇猛精进;能够勇猛精进,才能深入禅定;能够深入禅定,才能洞悉般若,大彻大悟。 当然,这不是说只有做好一件才能去做另一件,而是说六度在层次上有递进的关系。 因此,修行的时候应当广行六度,以求相得益彰,只不过随着修行的进步,一段时间有一段时间的侧重点,而起步阶段必须是布施。 若连布施都做不到,其余五度就根本无从谈起,也就全然不配做个修行之人。 六度又可简化为三学(戒、定、慧),因为广义的戒是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包括了布施(戒悭吝),忍辱(戒口真恨)和精进(戒疏懒)。 佛教的修行,本质上可分为三步:首先是拨邪念归正念(相当于戒),然后是化繁念为一念(相当于定),最后是由一念达无念(相当于慧)。 所谓无念,就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就是躬行不辍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又躬行不辍;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在这种状态中,便能生发无与伦比的般若智慧。 其实,这第一步,正是世间法;这第二步,属于过渡阶段;第三步,正是出世间法。 为什么出世间法必须以世间法为基础? 因为只有首先真正成为一个心灵纯正的好人,才有可能超凡入圣。 也就是说,唯有正念才入正定,唯有正定才生正慧。 倘若满身恶行,满口秽语,满脑邪念,便绝不可能超凡入圣,纵然能够超凡也必定只能入魔。 出世间法讲无善无恶,是在修行人达到纯善无恶的境地来讲的。 这是教导修行者一方面躬行善举,另一方面又不住善相(即不要想着自己在行善)。 这样才能达到无缘大慈(即不分爱憎地行善)、同体大悲(即不分彼此地救苦)的最高精神境界。 如果还没能做到拨邪念归正念,便口口声声讲无善无恶,岂不是纵容邪恶? 正因为如此,世间法必须讲有善有恶,以诱导人们弃恶从善,净化心灵;只有达到纯善无恶的境地,才能修习出世间法无善无恶、是法平等的最高真理,以保证入圣不入魔。 禅宗讲定慧双修,没有提戒。 这不是对戒的否定,而恰恰是在戒的前提下而言的。 有的人或者不明确这一点,或者故意无视这一点,抛开戒去修定慧,结果根基不深、不正,陷入迷途而无以自拔。 这是值得警戒的。 事实上,在六祖惠能之后,不少修习禅宗的人之所以陷入迷途,就因为抛开了戒律去修定慧。 佛法如此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义理幽玄,能不能加以浅化呢? 能。 佛法的极至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只要能将这种最高境界一步步引向通俗,就能以最简明的语言涵盖整个佛法精髓。 第一步浅化,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因为,无住便是寂,生心即是照,所以,无住而生心,生心而无住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第二步浅化,是只顾耕耘,不问收获。 因为,只顾耕耘即是生心,不问收获便可无住。 所以,只顾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最后一步浅化,是尽心尽力,不贪不求。 因为,不贪不求正是不问收获,尽心尽力正是只顾耕耘,所以既不贪不求又尽心尽力,既尽心尽力又不贪不求,正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最浅显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最明确的实践途径。 肯定有人不以为然:佛法三藏,十二部,万卷之宏,岂是如此简单的八个字所能涵盖? 当然,我说涵盖,是指涵盖其精髓,不是指涵盖其全部内容。 但也无须讳言,一切真理的本质,正在于精髓;把握了精髓,便领悟了真谛;认不清精髓,便坠入了迷惘。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曾请教过鸟巢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 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如此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 禅师说:三岁孩童虽会说,但是八十岁老翁未必了解其意。 真理是朴实无华的,同时又是生机无限的。 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样,尽心尽力,不贪不求这八个字也是三岁孩童会说而八旬老翁难解其意、难以做到的,是朴实无华而又生机无限的。 可以说,这八个字既简明又深邃,既易行又难竟。 说它简明,是因为小学生都会认,文盲都能懂,又不会发生岐义,可谓简而又简,明而又明。 说它深邃,是因为其内涵之丰厚深远,将宇宙圣哲、人生真谛、治国之方、安邦之策、入世之本,出世之道,尽皆贯穿一线,融合一体,可谓悠悠万事无所不摄,冥冥玄机无所不显。 说它易行,是因为无论任何人,只要自己愿意,便可立即付诸实践。 说它难竟,是因为要想将这八个字做到尽善尽美,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实在难之又难,甚至毕其一生也未必能够究竟。 尤其在不贪不求这个方面,不仅要不贪那过眼云烟般的荣华富贵,而且要不贪一切果报(包括现世界报、来世果报和出世果报),这的确是极其难得的。 大家不妨看看现在的修行人,无论在家的居士还是出家的僧侣,究竟有多少人真正领悟了佛法的精髓? 又有多少人真正躬行于佛法的正道? 问题的关键何在? 就在于没能在去贪方面狠下功夫有的贪求现世果报,有的贪求来世果报,有的贪求出世果报。 而凡有贪求,就偏离了佛法的正道。 当然,去贪不可能一下子彻底做到,最初有所贪求不足为怪,但若不在去贪方面时时用功,步步前进,而是一直抱着贪心去修行,那就只能永远沉迷、终生不悟了。 关于这八个字的简明、易行、难竟,已不必多言;至于这八个字的深邃,就须稍加展开了。 就人生而言,不贪不求便可无疚,尽心尽力便可无愧,无疚无愧便是自在自得的畅达人生。 就社会而言,不贪不求则于世无求、与人无争,因而绝不会危害社会与生态;尽心尽力则于世有益,与人为善,因而必定造福于社会和生态。 只要能将这种尽心尽力,不贪不求的人生价值观念弘扬开去、蔚然成风,何患国不治,邦不安? 若能进一步将这种利人以自利的处世哲学扩展到国际关系和地球生态之中,又何愁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03页)? 那大同社会岂不是指日可待了吗? 就宇宙圣哲而言,不贪不求正顺乎有乃空现,尽心尽力则应了空在有中。 这种贯通一致,证明这八个字的人生真谛是契合宇宙圣哲的。 就太极和谐原理而言,尽心尽力,不贪不求体现了利他以自利的原则,是完全合乎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这种强调和谐发展的太极和谐原理的。 就世间法而言,尽心尽力与布施、精进一致,不贪不求与持戒、忍辱相通;唯有不贪不求方能诸恶莫作,既能尽心尽力自然众善奉行。 当一个人既尽心尽力又不贪不求,既不贪不求又尽心尽力,心无旁骛,意不他迁,则已经趋于不定而定之佳境,并且是由正念而入的正定。 至于出世间法的般若,不贪不求即不住于有,也就达于我空、法空;尽心尽力即不住于空,也就达于空空。 如此空有不住、中道圆融,正合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实相般若。 此外,尽心尽力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度人自度;不贪不求则意味着不受福德,因而躬行这八个字也就是修行菩萨道。 以上可见,尽心尽力,不贪不求这八个字内涵之深邃与圆融,并且是贯通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其始端可延展到方便门之外,其终端则可越过究竟门而达到佛的境界。 必须强调一点,即尽心尽力,不贪不求这八个字不是什么刻板的模式或具体的标准,而是一个光明的修行方向,一条广阔的修行道路。 其方向之光明,可使佛门中的每个修行者心明眼亮,不入邪途。 其道路之广阔,可容佛门内外一切有志者和衷共济,不遗不弃。 然而,这八个字毕竟只是一个方向,一条道路,明确了方向,认清了道路之后,还须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前进。 知而不行,行而不力,依旧是无果的空花。 这就是说,尽心尽力,不贪不求是一个弃恶从善、由凡入圣的过程。 一起步,便踏上了利人自利的正道。 每走一步,便多尽一分心力,多除一分贪欲,越走心里越明,越走心情越畅,可谓步步莲花。 走了一程,能够不贪荣华富贵等现世果报,便可成为世俗的楷模;再走一程,能够不贪来世果报,便可成为佛门的高徒;继续往前走去,能够不贪出世果报,则由凡入圣了;继续拾级而上,当心力尽到头,贪欲除到底,便可达到佛的境界。 这是一个悟而修、修而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没有方便门与究竟门的明显界限,却在不知不觉中从世俗社会穿越了方便门和究竟门,直趋佛境。 以上的展开论述,看似偏离了不离佛法行世法,不废世法证佛法这个中心论点,其实恰恰是在为这个中心论点夯实基础。 修行究竟修什么呢?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修行的根本还在于修心。 因为,佛法所说十法界(包括圣界的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和凡界的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本质区别就在于心念的正与邪,故佛法有一心十法界之说。 修行固然有一定的形式,如梵香、礼拜、念佛、诵经、参禅、持咒,等等,但所有这些形式全都是为着修心这个宗旨。 反过来说,倘若不在修心方面诚诚恳恳地用功,一切形式都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有些人,一面烧香磕头,一面想着争权夺利,那更是对佛的亵渎,同时也是在给自己造恶业。 修心如何修? 就是要按照佛的教诲,领悟空而不空的真谛,领悟因果报应之必然,放下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等一切幻象的执着,生发普度众生、脱离苦海之大愿,一心一意地在因上努力而不在果上计较,逐步涤除自己历来所受的染污,让自己本具的佛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真如本性)重放光明,就像珍珠洗去污垢即现晶莹。 修心在哪里去修? 应当在世间去修,也就是在社会生活中去修。 为什么呢? 因为修心的实质就是修炼我们抵御各种诱惑的能力能抵御一切诱惑,保持心念如如不动,便是觉,便是圣;反之,不能抵御各种诱惑,听任心念随其牵动,便是迷,便是凡夫。 这种抵御诱惑的能力如何修炼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到各种诱惑纷至沓来的社会生活中去面对种种诱惑,经受其考验,以逐步炼就不被其驱遣、不受其染污的过硬本领。 这种本领,就叫做即境而离境。 所以禅宗有言: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廛。 因为,小隐者功力不济,定力不深,只好借助山林以求得身隐;大隐者功力强劲,定力深厚,可以混迹市廛而保持心隐。 可见,这世俗社会正是陶冶人的大熔炉、检验人的试金石。 究竟是真修行还是假修行,关键不是看一个人能背诵多少佛经,而是看他如何对待世俗社会的各种事物,看他能不能时时处处胸怀慈悲之心、躬行慈悲之举。 六祖惠能说得明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什么叫做不受诱惑,不被驱遣,不遭染污? 例如,当官者不贪恋官位,只求为民众造福,便能不因求保官位、攀升官职而违心地办事,便能不沾上官场作风,不染指不义之财,而做到清正廉明。 例如,经商者不贪图厚利,只求为消费者服务,便能不搞假冒伪劣,不搞欺瞒诈骗,在质量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在服务方面做到周详热情。 例如,行医者不贪求报偿,只求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便能不分亲疏地一视同仁,恭守医道,弘扬医德,急患者之所急,以患者之康复为最大的欣慰。 可见,所谓不受诱惑,不被驱遣,不遭染污,就是保持一颗清清纯纯的赤子之心,追求一种活活脱脱的美好人生,不受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之类的诱惑、驱遣、染污。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即单纯的克制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以不断深入领悟宇宙和人生之真谛,逐步认清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之浅薄无聊为基础。 因为,如果你对这些身外之物心有所好,你的心灵已经被诱惑,被染污,在这种情况下,强行克制着自己的身躯不被其驱遣,何能长久? 何济于事? 当然,在最初阶段,有所克制总比放任自流好,事实上,作为修行的起点,也必须从规范开始。 这正是持戒的意义。 但是,在持戒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增加自觉的成分而减少克制的成分,即不仅要恪守戒律而且要参悟戒理,以求最终达到完全自觉、不戒而戒的高度。 在这样的精神境界中,尽管你身处世俗社会,过着与常人无异的生活,但无论金钱、权势、地位、荣耀,还是各种各样的感官刺激,对你统统失去了诱惑力。 当任何身外之物都不能牵着你的鼻子走的时候,你便回到了真实而自由的本我,也就随时随地处于坦荡超然、愉悦轻安的美妙境界之中。 这便是即境而离境。 为此,我写了一个偈子供大家参考:身在红尘中,心在红尘外,即尘不染尘,方为大自在。 修行佛法的途径很多,即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在中国,主要是禅宗、密宗和净土宗,此外还有律宗、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真言宗,等等。 这里专门对净土宗作些梗概的介绍,因为净土法门是最为方便易行而且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净土宗以往生净土(即西方净土,亦称西方极乐世界)为修行的宗旨。 其主要修行方式是诵经、念佛,故又称为念佛法门。 何谓西方净土? 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的佛国。 前面谈到的大千世界就是佛国。 一个大千世界称为一个佛国,每个佛国只有一位佛。 我们所在的这个大千世界称为娑婆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 西方净土称为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教主。 在阿弥陀佛的佛国,没有任何作恶的条件,因而只可能做善事,发善语,存善念,不可能做恶事,发恶语,存恶念,故称为净土。 那里的人们纯善无恶,有喜无悲,一意修行,心无旁骛,故谓极乐。 人们为何能够往生净土? 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发过大愿,要救度一切真心实意向往其佛国的人往生净土。 就是说,人们是依赖阿弥陀佛及其弟子的接引才得以往生净土的。 当然,前来接引的,其实是阿弥陀佛及其弟子(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应身(即应现之身);被接引的,也只是人们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亦即藏识、种子识)。 佛和菩萨的报身(即果报之身)只有一个,但其应身则有无数个。 这就像天上的月亮虽只有一个,但凡是有水之处皆可映现出月亮,故映现的月亮无数。 被接引的阿赖耶识,像种子包含各种遗传基因一样,包含着善业与恶业。 由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纯善无恶的,因而往生者虽带有恶业却永远不会成熟,也就不会遭受恶报,但其恶业的业债仍然是记录在案的。 人们在极乐世界专心修行,等到修成正果之后,还是要回到他原来所在的世界去偿还业债。 当然,这种偿债同一般的业报已有本质的差异,即他在受报之后可以返回极乐世界,因为他已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而一般人在受报之后依旧在六道之中轮回不已。 所谓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是指我们人和动物这类具有物质形体和各种欲念的众生。 色界,是指虽有物质形体却没有欲念的众生。 无色界,是指既无物质形体又无欲念的众生。 所谓六道,是指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这六种境遇。 尽管六道之间的差别很大很大,但都在三界之内。 这三界的众生都是因各自的善、恶业力而感受各种业报。 由于没有彻底觉悟,不能断除无明,也就不能跳出轮回,所以统属凡界。 只有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和佛才属于圣界。 初到极乐世界的人,并未达到圣界,只是借助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免于轮回。 只有当他们修成正果之后,才真正进入圣界。 既入圣界,便不再属于凡界,自然也就不再轮回受报了。 净土宗最突出的优点是什么呢? 就是可以带业往生。 本来,八万四千法门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遵循正道,依法修行,都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目的。 但是,其他各种法门都必须彻底净化心灵,消除一切业障之后,也就是修成正果之后,才能脱离轮回,超凡入圣,因而需要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甚至长达若干亿年之久)坚持修行,不辍不止,一旦有所懈怠,背离正道,便可能前功尽弃;唯有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即带着业债往生净土,等到在那里修成正果之后,再来偿清以往的业债,因而可以在一生一世之中脱离轮回,到极乐世界去继续修行。 虽然往生净土并非超凡入圣,但可以保证最终超凡入圣,而不会有前功尽弃的危险。 这就是净土宗最突出的优点。 前面谈到,净土宗的修行方式以诵经、念佛为主。 诵什么经? 主要是诵净土三经,即《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佛经》,也可只诵其中一经。 其他的经,如《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心经》(全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等,都可以经常读诵。 至于念佛,自然是念阿弥陀佛,有的也念观世音菩萨。 修净土法门的人,一般都在家里设置了佛堂,供着佛像和菩萨像,有时还供着鲜花和水果,每天早晚梵香、跪拜之后,便诵经念佛,称早课、晚课。 每次功课结束之前,都应念一遍回向偈,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广大众生。 较普遍的回向偈是这样四句: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需要强调的是,诵经、念佛并不是为了给佛和菩萨听,而是为了给自己听。 因为,经常诵经犹如学生朗读课文,学而时习之,通过反复的读诵,一步步加深领会经文的内涵;经常念佛则是不断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按照佛的教诲去修正自己不良的行为、言语和心念。 像这样诵经、念佛,天长日久,便能深刻领悟佛法,切实实践佛法,领悟愈深,实践愈力,实践愈力,领悟愈深,最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不一定要念出声,默念也可,观想也可,行动、静止、端坐、睡卧皆可念佛,关键是从内心深处尊崇佛之伟大,自觉实践佛的教导。 因此,如果诵经念佛不往心里去,嘴里念的一套,心里想的一套,甚至满脑恶念,满口恶言,满身恶行,那么,纵然形式上再隆重,也不是学佛,而是谤佛! 真正修行佛法的人,应当心口如一,言行如一,在畅达的境界中,逐步涤除尘垢,圆满佛性。 有些人认为,净土法门只是诵诵经,念念佛,不强调静坐参禅,不主张远避深山,没有什么严密的仪轨,甚至也不热衷于钻研佛学典籍,似乎比较浅薄。 其实,这是他们不了解阿弥陀佛圣号极为深广的内涵所致。 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展开来便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展开来便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展开来便是《华严经》;《华严经》展开来便是整个佛教的《大藏经》。 因此可以说,一句阿弥陀佛圣号正是全部佛法浓缩的结晶,把全部佛教教义尽赅其中了。 关键是看能不能做到真心诚意,身体力行。 事实上,当一个人口念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并且随时随地遵照阿弥陀佛的教导去待人接物,他便能与佛陀灵犀相通,进而跳出三界、超凡入圣了。 正因为如此,禅宗才有不立文字,直指心性之说。 学习佛法主要是靠领悟,而不是靠记忆。 心不真,意不诚,如何与佛祖相应相通? 不能与佛祖相应相通,如何领悟佛法真谛? 不能领悟佛法真谛,纵然把佛教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又有何益? 所以,诵经念佛必须真心诚意,唯有以一心净念为因,才能达成得生净土之果。 修行佛法不等于研究佛学,光说不做是不行的,这也就是佛法的实践性。 有的人把佛法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尽管也能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但与自己的言行不搭界,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 其结果,轻者得不到实实在在的利益,重者于佛法有悖,于众生有害,于自己造下深重的罪业。 所以,修行佛法必须身体力行,在实践中接受考验,在考验中检测修行,念佛不断,实践不辍,以求一步步臻于完善。 正如唐僧取经,身遭八十一难,每一难都是考验与锻炼。 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会知道净土法门其实是说浅也浅、说深就深的浅到愚夫愚妇也能修习,深到高僧大德赞叹不已。 事实上,多种大乘佛教经典中都说极乐净土殊胜,劝人求生阿弥陀佛的佛国;大乘显教和密教的各宗各派,大多以往生极乐净土为修行的归宿;就连许多修行其他法门卓有建树的佛教徒,最终也转向了净土法门。 修行净土法门,尤其是在家修行的人,须注意不要违背常情常理。 因为,既然生活在世俗社会之中,如果与世俗社会的人们格格不入,一方面会招来他人的物议,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 例如,若家庭中只有自己一人学佛,其余成员不信佛,那么,就不必坚持设立佛堂,不必强调吃斋,念佛也最好默念或小声念,以免干扰其他成员。 又如,在与朋友,同事的交往中,如果别人不信佛,也就不要强调自己的居士身份,以免影响正常的社交活动。 再如,布施、结善缘也宜量力而行,不宜勉强,以免自己的生活过分窘困。 我们有些修行人,为布施而布施,超出了自己的经济能力,结果反而增添了烦恼。 其实,这是一种贪求果报的心理,是不宜提倡的。 总之,佛教修行重实质而不重形式,心中有佛,便处处有佛,时时与佛相应。 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修行中就是要既顺应客观环境又坚守佛法真谛,既坚守佛法真谛又顺应客观环境。 再说得明白一点,如果能在日常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中常怀慈悲之心,以布施为乐事,以忍辱为高风,便叫做不离佛法行世法,也就是随缘不变;而如果能在坚持修行、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常的心态和平凡的面貌,便叫做不废世法证佛法也就是不变随缘。 最后强调一点,就是临终的修行要领。 由于修行净土宗的人以往生极乐净土为一生中的终极目标,因而临终时刻的所作所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临终一刻心念清净,对阿弥陀佛的崇敬不减,对极乐净土的向往不退,则必定蒙佛菩萨接引而往生;反之,若心念纷乱,甚至恶念频频,那么,就只会前功尽弃,甚至堕入恶道了。 临终一刻的心态,实质上是对自己一生修行成果最后也最严格的检验,比学生的毕业考试还要严格许多倍,是真是假? 是善是恶? 那是没有一点含糊的。 除了修行人自己在临终时要一心一意地念佛,其亲友的作为也非常重要。 做得好,对修行者大有助益;做得不好,对修行者大有妨碍,甚至使其修行的功德毁于一旦! 亲友们应当怎样做呢? 第一,不要哭闹。 因为,往生者需要心念清净,才能一心向往极乐净土。 一哭一闹,本来很清净的心念,也被扰乱了;本来不够清净的心念,更加纷乱了。 弄不好,修行者由于眷念亲情而突然放弃了往生净土的念头,其毕生修行便成了无果之空花,岂不太可惜了吗? 何况,往生净土其实是生不是死,是好事,而且是莫大的好事,我们为何不为之祝福呢? 第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宜请善知识(即对佛法具有正知正见的人,无论出家修行者还是在家修行者均可,关键是要有正知正见)为亡者说法、诵经、念佛,这称为助念。 一直到命终24小时之后,才移动遗体,为之沐浴,更衣,并继续以助念代替伴灵,以求用佛法开示亡者,使其一心皈命极乐净土。 皈,音归,意亦同归。 若难以找到善知识,则可由亲友为之助念(即使仅念阿弥陀佛四字亦可),同时用念佛机为之助念,或播放佛教的录音带、录相带、光碟为之助念。 总之要在宁静祥和的气氛中,不间断地为之助念,少则三日,多则七日。 助念时,声音宜小不宜大,杜绝一切喧哗,一来避免干扰四邻,引起反感;二来有益亡者清净,顺利往生。 第三,整个丧礼过程,力求庄严、肃穆、简单、祥和,不宜铺张浪费,不宜杀生设宴,不宜燃放爆竹,不宜焚烧纸钱等冥物。 因为,铺张不如施舍,杀生徒增恶业,爆竹有扰亡灵,纸钱等冥物毫无意义。 灵堂之中,宜焚香,宜供鲜花、水果;接待客人宜用素餐;交谈之中宜回顾亡者的功德,祝愿其往生净土;若能借丧事之机多做布施,则为更好。 所有这些要求,不仅适用于亡故的修行者,而且对一般亡故的世俗之人也是适用的。 因为,一般人虽不能往生净土,但能够避免堕入恶道也是好事。 而要不堕恶道,就要尽可能增其善业、善缘,绝不可增其恶业、恶缘。 现在不少家庭办丧事,大放爆竹,大声喧哗,大肆吃喝,既惊了四邻,又扰了亡灵,还造下了恶业,于死者于生者都是大为不利的。 真想尽孝心,就应当诚心诚意、实实在在地促成亡灵往生净土或趋向善道,不必搞那些排场做给别人看。 亡灵虽不会说话,但确实是能感受的。 综观本章,应当说,真正的佛法是积极入世的,而绝不是消极避世的。 佛门之外的人,如果认为佛法是消极避世的,便属于误解;佛门之内的人,如果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修行,则属于盲修,正如六祖惠能所说: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 因此,一个真修行人,就应当在世俗的事务中经受陶冶,接受检验,并以自己的善行、善言、善念来印证佛法。 发布时间:2024-10-16 14:05:4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