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梁乃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四 内容: 圆觉讲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4时间:2009年5月9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整理:周雅容、汪满妹「(16)复次,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读了这部佛经,应该是有很多功德和福报的,如果你读了经还是被人家看不起、欺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前世所种的恶业,人家稍微轻贱你一下,你后面的灾难就免除了,不会堕入三恶道了。 所以这是好事啊! 不要因此就认为我读这个经没用啊,没有福报啊! 不是,还是有福报! 只是因为你的罪业太重了,本来要堕三恶道的,现在被人家轻贱一下,就等于已经受过那个三恶道的果报了,受完了还可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由他」就数不清了,八百四千万亿个「那由他」,表示多得无量无边;祂在燃灯佛的时候,曾经遇到这么多佛。 每位佛祂都供养承事,一个都没有漏掉。 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来比的话,我的功德不及他的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分之一。 意思就是,你得的功德很大、很多嘛。 如果我把读了这部佛经会得到什么功德,通通把它说出来的话,有人听到以后心会狂乱、会发神经、会狐疑不信,会说:哪有这回事? 这部佛经的义理是不可思议的,它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17)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 须菩提!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 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 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 须菩提!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 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降伏其心」,也可以把它解释成「摄伏其心」。 如何安住其心? 意思是,我要发菩提心的话,要怎么做? 哦,你要发菩提心的话,要生出这样的心。 怎么样的心呢? 就是:我要度一切的众生,把一切的众生都度完了,实际上,没有度一个。 整段要一次念,是完整的、不能分段。 发这样的心,就是发菩提心。 为什么要那样才算是发菩提心呢? 因为这样才能离四相;否则,就是有四相,就是有相! 怎么样是有相呢? 我应该再解释一下:「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都灭度了,这样就是:「你看,所有的众生都被我度啦,成绩很好、很有绩效。」有成果、有绩效就是相;只要是有相,就必然是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当中的任何一个,那就是有相。 有相就不是菩萨! 什么状况才没有相呢? 他已经这样做了,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得度。 ──这样就没有相了。 那我只要一个众生都没有度,是不是就OK了? 是不是也发了菩提心啦? 不是,那还是有相。 他一定要度了一切众生,而实际上一个都没有度,两个合在一起,才是离了相。 重点就是这个。 这里所教的是离相,怎样离四相或无四相。 所以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就不是菩萨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可以用来发菩提心的。 如果有这样的法,就有法相,没有那样的法。 祂就问须菩提:我在燃灯佛那里,是不是有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法? 须菩提回答:没有,我所了解的,如来您在燃灯佛那里,没有得到一个法,可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没有的。 佛就说:对啦,对啦。 实际上没有一个法,让如来得到菩提心;如果真有一个法,可以让我得到菩提心,燃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说:你以后会成佛,佛号是释迦牟尼。 因为实在没有一个法,可以得菩提心,所以燃灯佛才给我授记,说:以后,你会做佛,佛号是释迦牟尼。 是不是好奇怪? 如果用我们世间人的观点,看到这里会觉得:「干什么? 你们在做假的啊?」对吧? 他们就是这样,这才是《金刚经》。 为什么是这样呢? 如来是什么呢? 就是诸法真如。 「如义」的「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如果有人说,如来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错的;须菩提! 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可以让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 我们说如来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不是实的,也不是虚的──什么都不是! 所以,如来会说:一切法都是佛法。 接着就补充:哦! 什么是一切法? 一切法就不是一切法,这样才是真正的一切法。 又回到《金刚经》的句型了,这个部分我们已经说了很多次了。 前面那两个都是有相;到「是名一切法」这里,是离相的。 ──只有「一切法」的本质,而没有相了。 我们只要说一个「人身长大」,就是说这个人的身体非常高大;须菩提马上懂得祂的意思了,说:「人身长大,就是非长大身;是名长大身」所以祂只要说一个名称,这么一抛出来,那个名称都是指「是名状态」。 虽然祂有时候不见得把那个句型补上去,但是祂说的时候,都是这个意思。 意思就是,祂说了等于都没说。 所以,祂一说:「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马上就知道祂说的人身长大,指的就是是名状态的,因此他就把这个句型补上去了。 菩萨也是这样,如果有菩萨说,我要灭度一切众生,他就不是菩萨。 为什么呢? 因为实际上没有这个菩萨的,菩萨也是虚的,也是在是名状态的。 也可以说,为什么不名菩萨呢? 因为有相。 如果这个菩萨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这个时候,祂的心态停留在这个句子,并没有到是名状态;没有到是名状态,就不是菩萨。 要怎么样才是到达是名状态呢? 必须是:我度无量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 这样才是所谓的菩萨。 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果有一个菩萨,这么想、或者这么说:我要庄严佛土。 这就不是菩萨。 为什么呢? 如来说庄严佛土,都是在说是名状态;只有在是名状态,才是祂的真意。 我也可以说:我当庄严佛土。 我这个庄严佛土,是在是名状态,那就OK了;但是,为了要表明我是是名状态,我就要用这个句型,来让别人知道。 就如同说,我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这样子就把相完全对销,只剩下度无量众生的本质,没有相。 庄严也是一样,「庄严佛土,即非庄严」,那就是。 如果说的时候,你的心是在是名状态,你可以说:我当庄严佛土。 但是如果有人怀疑你的时候,你就马上补上「即非庄严」;如果没有人怀疑,马上接受,那就不用补;就这么彼此心心相印,沟通良好。 这边的无我法,代表的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法。 如果菩萨通达了无我法,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亦即能够离相,才是菩萨;菩萨就是要能够做到离四相。 「(18)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须菩提! 于意云何? 恒河中所有沙,如来说是沙不?」「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谓肉眼,就是我们现在大家都有的这个眼睛。 天眼就是第三只眼睛,天眼在哪里呢? 有些佛像都会画三个眼睛,额头这里画了一个眼睛,就是天眼。 我们都把天眼画成像眼睛这样,实际上它就是一个穴道。 有天眼的人,他自己感觉心中有一个屏幕,那个屏幕就是天眼。 所以开启天眼的锻炼,开头都是先看到一个屏幕;那个屏幕一打开以后,就是天眼。 那慧眼是不是还再开一个位置? 没有啊,就是天眼这个位置。 天眼会看到东西,但是无法解释背后的意义。 慧眼不但能看到情况,而且能正确的理解里面的意义。 有些天眼也会说看到意义,会做一些解释,但是那个意义不正确,那就不算是慧眼。 如果能够看到天眼所看见的景象,又会得到正确的意义,那就是慧眼。 法眼又比慧眼再高一级,他会看到诸法实相,就是看到那个景象背后的本质;也可以说,可以看到是名状态。 佛眼跟天眼、慧眼、法眼又不同了。 佛眼是什么呢? 佛眼无见,佛眼什么都看不见。 因为看不见就是无相嘛! 如果还看东看西,那不是佛眼! 佛眼就是无见。 那么它干什么? 你修到的时候,自己就知道了。 有佛眼是不是就是佛了? 还不是,但快了,快要是佛了。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要注意哦! 这边说的都没有用《金刚经》的句型哦,对不对? 但是,这里每一个都在是名状态。 因为须菩提已经很懂了,所以不必立刻说一个相反的相来对销。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恒河里面的沙,每一个恒河里面的沙又是一条恒河,这么多恒河沙数的恒河,里面所有的沙,每一个沙就是一个佛世界;这样的话,多不多? 那当然多了。 要注意哦! 这个多是在是名状态哦,已经不再加那个句型了,这里都没有加了。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刚才说的那么多佛世界里面的众生,哇! 那又不知道多少众生了,是不是? 一个佛世界里面就有好多众生,那么多佛世界里面的所有众生,每一个众生又有好多心,如来全都知道。 那如来的脑袋会炸掉吗? 为什么? 如来说:那么多的心都不是心,这样才是心。 说了半天,又是在是名状态。 那个很多、很多,都是在有相的状态;而在是名状态的话,就离了相,所以不会受到很多、很多那些东西的限制──根本就超越了那些限制! 为什么这么说呢?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有的心都可分成三种:不是过去的,就是现在;不是现在,就是未来;这三种心没有一个心可以得到,也就是说这三个心都没有,等于都是在是名状态。 它不可得,意思就是你没有;你没有,就是没有相啊! 所以所有的心,都已经离相了。 我们的心为什么不可得呢? 过去心,它已经过去了,当然你得不到;未来心,还没有来啊,你怎么得到? 那么现在心呢? 现在它会走掉啊,立刻就变成过去啦,所以你还是得不到。 所谓得不到,是指这个心你想要把它留下来,是留不下来的。 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心留不下来呢? 你去入定,当你的定力已经到达能够观察自己的心念的时候,一个心念起来了,你说你要让这个起来的心念停在那边不准走,你做做看,它一定走掉,留不住它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这些心是不可得的。 「(19)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佛陀说: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这个人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当然多啦。 这么回答过以后,佛又告诉须菩提:须菩提啊! 如果这个福德是真有的话,那我就不会说福德多啦! 为什么说这个福德多呢? 因为这个福德是没有的,所以才说福德多。 当我们听到福德多,这个就是有啊! 因为有,我们才会说多嘛,对不对? 祂不是,祂是因为它无,才说它多;如果它真的是有的话,祂就不会说福德多。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福德是有的话,它就不会多;怎么都多不起来,一定是有限的。 只有这个福德是无,它的本质是无的时候,那么它就不会受有限量的限制,那样才是多。 如果有多有少的多,不算多;要超越了有多有少,已经是无数量的、不可衡量的多,才是真的多! 「(20)须菩提! 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祂说啊,我们要找如来,怎么找呢? 哦! 祂有三十二圣相,八十种随形好,这些相都具足了,我们就说:啊! 这个就是如来。 那就像我们看东西,要看它是不是有正字标志,哦! 有正字标志,这个就是好东西。 这里也一样,这个人是不是诸相具足了? 若每一个相都具足了,哦! 这个就是佛。 可不可以这样? 不可以! 当然也有人说,那是不是要找一个不具足的相? 当然更不可以! 具足不可以,不具足更不可以了。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如来说:具足色身,就不是具足色身,这样才是名具足色身。 祂是在「是名具足色身」的状态,这个状态是离相的,只有本质,只有具足色身的本质,而没有具足色身的相。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这个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具足诸相,各种相都具足了,来鉴别祂是不是如来吗?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可以,不应该以这样来见如来。 「何以故?」为什么?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所以祂真正的意思是「是名诸相具足」──这个状态已经没有相了,只有本质。 「(21)须菩提!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 须菩提! 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佛陀说: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会这么想:我应该说法;你不要这样想! 你不要想如来会认为自己在说法! 为什么? 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好严重哦! 你认为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谤佛! 因为这样说,就是不了解我说的东西。 说法者,无法可说,说法就等于没有说法;说法就等于没有说法,这样才是说法。 所以如来做的任何一件事情,说的任何一件事情,做出来的任何一个举动,都是在是名状态。 「慧命须菩提」,就是须菩提。 因为须菩提的慧眼已经开了,所以他可以看到法,并且分辨正邪,知道什么是正法,什么不是正法,会了解这些法的意义,所以称他为慧命须菩提。 慧命须菩提听到「以为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的说词时,他就跟世尊说:「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他说:世尊啊! ,在未来世的那些众生啊,他们听到这样的说法,会相信吗? 他是真的担心啦! 他说,我听了这样的话,都很震惊了;那以后的人听到的话能接受吗? 能相信吗? 佛言:「须菩提!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 须菩提! 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你说众生,什么是众生? 那也是在是名状态的众生。 如果在是名状态的众生,那就没有生不生信心的问题。 不过我觉得,佛这样回答,应该只是把须菩提的嘴巴堵住啦,他心里面的疑问可能还没有解,只是把他的嘴堵起来罢了。 读到这里,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问题:《金刚经》这样的无住、无住生心,离相、离四相这样的是名状态;我们现在的人能做吗? 能够去实践吗? 我想有困难。 还是只能听听而已? 那听一听呢你看,现在来听的人数愈来愈少,听了都觉得,离开我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很遥远,有一点高攀不上,有这样子的状况。 关于《金刚经》的内容,大家若没有听到我的解释,反正也不懂,不知道祂在干什么,所以不会产生问题;现在听懂了,「哦,原来是这样讲的,是这样一个状况。」那么我们现在能够做吗? 能够用吗? 能够去实践吗? 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我想这个问题,恐怕是目前大家最需要听的;现在我就来解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是什么状态? 绝对不是离相的状态,而是着相的状态。 我们一定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全都着啦! 而《金刚经》是在离相的状态。 我们不但是在着相的状态,而且是在有住的、有为的状态;那么《金刚经》呢? 它讲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无住的、无为的状态。 我们实际的状态是在着相的、有住的、有为的;而《金刚经》是讲离相的、无住的、无为的。 那我们能做吗? 我们直接做到《金刚经》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要在着相中去做离相,有住中去做无住,有为中去做无为。 这样我们就可以做了,因为我们实际的状况,就是在着相的状况;我们在着相的状况,去达到离相。 而不是说我们就直接去做到离相,不是。 我们现有的状况是什么? 就是着相啊! 着什么相? 着四相,四个相都着。 最明显的就是,一定是我执深重嘛,对不对? 我们就是在着相的状况下,努力的去达到离相;当然只能离一点点,完全的离,是做不到的。 能够离一点点,我们就已经很辛苦,已经受用很多了。 比如说,我执很重,若能稍微轻一点,就离了一点了,那就已经受用啦! 有住也一样,我们就是在有住的状况嘛,《金刚经》讲,你若有住,就好像人关在暗房里面,什么都看不见;如果你能够无住的话,哦,就好像有眼睛的人,在大太阳下,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就是有住啊,我们就是在暗房里面啊! 我们在暗房里面呢,找个萤火虫,有一点萤光,让我们看到一点;就是从有住往无住推进了一点点,那我们就已经很happy了。 我们要修的,就是修这个状况。 我们也在有为中,我们都习惯鼓励人:「你要做个有为的青年。」对不对? 就是要有为嘛,是不是? 如果说,有的时候你要做一个无为的青年,那你干什么? 是不是? 我们一定是有为的嘛,要有所作为、要有目标、要有成就,是吧? 那么我们在有为当中,怎么去修呢? 就是在有为中,去达到一点无为──有一点向无为靠近。 这是我们能够修的,这才是我们能够做的。 举个实际的例子:以前我讲这个爱啊,是要「无条件的爱」。 那就是「无住的爱」啦! 那个怎么能做? 我们所有人的爱都是有住的,都是着相的。 譬如:你为什么会爱对方啊? 就是对方长得漂亮啊,长得帅啊,又有才气、聪明才志、又潇洒,才会爱啊! 哪有人会说,他不潇洒,我不管他的形象是什么,美丑都不管,就爱起来了。 有人会有离相的爱吗? 没有啊! 一定是着相的爱呀! 所以谈恋爱的爱,一定是着相的爱,绝对不会是离相的爱。 如果说我们的爱,一开始就是离相的爱,大家都没有什么美丑,什么都没有了,我就不知道他们在爱什么东西了。 是不是? 所以大家在爱的时候,一定是着相的爱;而且这个恋爱,不能有第三者。 若有人在恋爱的时候,他要博爱,天下人他都要去跟他恋爱;那他的对象一定早就气昏了。 所以,这个爱一定只能限制在两人的小小范围,只有我们两个,第三个都不行! 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状况。 这样的爱是着相的、有住的、有限制范围的。 在这样的爱中,学到两个人之间彼此的无分别;爱到后来,什么你侬我侬、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的心中有我,我的心中有你,不分彼此──这样是不是跟无相、无分别靠近一点了? 当两人真的达到不二、无分别了,那他们是真的很相爱。 在两人的小范围中,彼此的我相都可以离开,能够有一点点的成就,所以我说,这样子的《金刚经》、这样子的离相是我们可以修,是我们可以做的。 如果说,让我们做的是超过的范围,再放个第三者进来,也跟他不分彼此的相爱,行吗? 不行。 所以我说,我们可以实践的,是小范围的;从中去体验一下那个无分别的、离相的滋味是什么。 很多事情,一定是从有住的状况开始;而且是在一个小范围里面起步,只在这个小范围里面达到无住,超出这个范围,不可以,不能做到。 这样子的修练,是我们现在的人可以做的。 事实上,你体验到这样子的时候,对那个无分别、无住的滋味,是知道的;但是你的实践是限制在这个小范围里。 ──这个状况比较像《维摩诘经》的「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内容。 事实上那一段内容就是我刚才讲的,在某一个小范围的有住的状况,把它达到无住状况。 这个对人来讲,是最美的、最向往的、最喜欢的;这个状况就是所谓的「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不是完全的有为,也不住在完全的无为,是在有为中,达到了无为的状态。 在小范围里面达到了无住的、无为的状态,那个无住、无为的滋味,跟大范围的无为、无住的滋味,是一样的。 这个对人来讲,是最美的状态,又是我们人可以实践、可以做的。 至于像《金刚经》、像菩萨们他们那种大范围的,唉呀,我们人玩不起这么大格局的东西。 我讲《金刚经》,一直都觉得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做。 我知道大家很难做;但是我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当我做到的时候,人家都认为我不是人,说:「你都不像人啦,你都不像我们一般人。」会觉得你这个人太特殊了。 我也知道各位的那种习惯、那种困难,我知道的。 所以,我就想出一个实践《金刚经》的方法,要让现在的人能够真正的享受《金刚经》而不被它所困──做不到啊,反而变成一个困难。 像我现在这样的说法,你们就会晓得可行了,这个是我今天补充给大家的东西。 【现场问答】问:佛说没有一个法可以定义菩萨,那《华严经》〈十地菩萨品〉不就是定义菩萨吗? 是否有矛盾之处? 师:没有矛盾之处,定义即非定义,是名定义。 问:佛教讲的爱,强调是大爱、慈悲,要把对夫妻、子女的小爱,化为大爱,那修行人如何维持夫妻关系? 如果爱太深,又怕来世再度结为夫妻,无法解脱生死轮回;如果爱的太平淡,又恐怕会引起另一半不满,尤其另一半非修行人,或许会导致外遇、离婚。 夫妻之爱应该到什么程度才是适中? 如果一方用无分别的爱,另一方却无法做到无分别,则又该如何? 师:佛教讲的爱是大爱、是慈悲,要把对夫妻、子女的小爱化为大爱。 这个是可以化的;恐怕大家还不要急着先化成大爱,先把夫妻、子女之间的怨恨,化成小爱就不错了。 一些抱怨啊、一些纠葛啊,能够化为小爱就已经很有本事了。 至于要化成大爱呢,那么就像我刚才所建议的,就算你做到无住、无相、无分别了,那也是在你那个小范围里面去无分别就好了;你要扩大,不是不可以,只要你的本事够,你有多少本事,你就扩大到多少,这个不用勉强的。 我们修《金刚经》,是要拿来好好享用的,不是要给自己找麻烦的。 它有很多好处的,你不要把那些你做不到的部分,要强说好像一定要那样;我现在已经告诉你,你就在小范围里去玩就好了,你就很享受了。 尤其是把你们心中的那些夫妻之间的疙疙瘩瘩,能把它化成小爱啊,很好了啦,很赚了啦。 再来,他说修行人如何维持夫妻关系,如果爱太深,又怕来世结为夫妻,无法解脱生死轮回;如果爱的太平淡,是否引起另一半不满,尤其另一半又是非修行人的时候,而导致外遇、离婚,那夫妻之爱应该到什么程度才是适中? 第一个爱太深,还怕来世结为夫妻──不用怕啊,来世就结为夫妻嘛、再来爱一次嘛,有什么不好呢? 佛教徒有个说法,什么无法解脱生死轮回,我们现在的人太怕这个了。 其实这个观念是错的,我们在生死轮回里面才能修行呀,所以不要害怕生死轮回。 生死轮回就是给你一个修行的机会──之所以会生死轮回,是因为你不懂得在小范围里面去实践《金刚经》啊! 你不会用啊! 如果你会用的话,生死轮回的这个世界,就是佛世界啊! 啊! 生死轮回即非生死轮回,是名生死轮回。 记得啊,不要怕这个东西。 我们佛教徒常常会被这个生死轮回吓住了,吓住了就叫做着相;能够到是名生死轮回,才是离相。 所以,根本没什么爱得深一点、平淡一点的问题;没有关系啊,你可以爱得既平淡、又很深,不是很好吗? 这就是《金刚经》的深就是平淡,平淡就是深,那就是「是名深」。 你在是名深没问题了,在是名平淡也没有问题,所以你在你那个小范围里头维持在是名状态就好了。 《金刚经》讲的那个状态,太大了,大到吓死人。 现在我也不要大家在大范围里面去实践是名状态;就在你的小圈圈里面,在你的爱的小窝里面,很享受的。 如果一方用无分别的爱,但另一方却无法做到无分别,则该如何? 这个是两个人的事情,要两个人都做到才算;你一个人做到无分别,另外一边如果不会,这个无分别也不算无分别。 所以根本没有你这个问题,如果另外一方不会,你就是不会,你怎么算会啊? 没有这个东西的。 问:如来在是名的状态中说法,请问是名状态是否是入定的状态? 师:对,是在入定的状态。 那么大家又会讲,入定的状态是什么? 我告诉你,入定的状态,就是即非入定状态,是名入定状态。 所以,所有的问题,《金刚经》都能答的。 问:因佛菩萨都在入诸定中说法,而人要如何入诸定中过生活? 师:一样呀,还是在是名状态呀,这个没问题啦。 问: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在所知世界中,是否有提醒众生,莫陷于好为人师的毛病(牢笼)中? 而人师的本质,是否是在皈依自性师? 师:对。 问:五眼和眼根皈元有关吗? 它是眼根皈元的指标吗? 师:可以这么说,对。 问:请问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有次第性吗? 还是可以在天眼未开时,可以先开慧眼? 师:可以,是可以跳的,不见得一定要有次第。 问:老师,您曾在《往生要诀》上说过临终成就的办法,请老师解释何谓临终成就的办法? 师:哦,那个要来上课才会讲到,讲《金刚经》没有时间讲这种法。 问:老师,请问如何念诵经文? 是不是像老师现在念经文的方式? 师:念诵经文也是要在是名状态。 不,像我一样的念的方式,即不像我一样的方式。 问: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名庄严,是否是无所住而生的心? 师:对。 问:无穷多的状态,是否像有了神灯、聚宝盆般,可不断生出来,永远也用不完的状态,才是无穷多的意思? 说出来、有相的,总有尽头、有限制的,只有不断生出、无中生有的能力,才是是名状态吗?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达到是名状态吗? 师:是,六祖那个「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祂就是达到了这个状态,在这个状态才有。 但是前面说的,只有不断生出、无中生有的能力,才是是名状态,这个不见得正确。 这个问题问得就不正确,因为这样子的叙述不是是名状态。 是名状态,不能说它是只有不断生出,无中生有的能力;它也不是这个,它就是什么都不是。 你只要说它是什么的时候,就不对了,就不是它了。 问:须菩提的担心,未来众生无法了解佛的说法;未来心不可得,此种心念是否就是未来心有染呢? 师:不是,须菩提的这个担心,是觉得以后的人可能会听不懂,是担这个心。 就算听懂,像我们现在,也知道就算听懂,也做不到,不能做。 祂担的应该是这个心。 那我呢,现在知道大家做不到,所以就变一个戏法,变一下、调整一下,你们就可以做到了。 问:修行的目标就是要朝向离相、无住、无为吗? 师:是。 问:在生活中,往离相、无住、无为的过程,就是修行吗? 师:是。 问:佛世界才是做到无限制的,而世人做的,就是有限制的,是限制版的吗? 师:是。 我们人世间,一来到人世间就已经被限制了;一入世、一成为人,就已经有限制了。 问:请问佛的本质是什么? 众生的本质是什么? 师:都是那个不可说的菩提心,一样的。 问:老师,我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无为之心去做,《金刚经》与《老子道德经》都是这样的精神,一致的。 一言以蔽之,就是以无为之心去做有为之事,包括谈恋爱、赚钱、辩论、各种竞赛、选举等等。 师:如果你能够做到,用无为的心去做有为的事,那是不错,因为你一开始就是无为的。 但是我认为这个很难,因为大部分人,一开始就是有为,所以实际的状况,都是在有为之中,做无为的事,朝向无为在努力,是这个部分。 想要容易成功呢,就是把这个我要做无为的范围圈得小一点,那就比较容易成功。 问:在工作上,需要目标、绩效,如何做到无为? 师:有目标、有绩效,是有为;要在这个有为的目标绩效之下,去达到无为。 你不要太斤斤计较绩效、目标──是否只差了一分啦,只多了一分啦,就不要太计较了嘛,这样子就算有一点无为啦。 问:这是实际发生在现今社会的事,有五女共事一夫,和谐相处而无分别;五女从不争执,他们要示现世人爱可以不占有,共有是可以做到的;等于六人合一了,心量可大到如此。 师:这个也没有很大呀,只有六个人而已。 OK,是会有这样的事情;当然,对人来讲是不容易的,他们能做到也不简单啦! 但是你要说大,才六个人算什么大? 问:众生喜欢搞小圈圈,在企业里各搞小圈圈、派系;小圈圈内相处融洽,对其他派系外的人就排挤,对其他派系圈圈就排斥、陷害、对立,最后造成企业不合、公司瓦解,这就是小范围的无分别,渐渐走向整体的瓦解、破灭是吗? 师:如果小圈圈走好了,那么再来把小圈圈之间做好,那就进步了。 当然小圈圈之间要做好,那是整个大圈圈的那些负责人要去处理的;至于小圈圈里的人,他们只要管小圈圈就好了。 所以甲、乙小圈圈之间的问题,应该是甲乙之上的,那个大圈圈的负责人要去努力做的事情。 所以还是可以一层一层做的啦! 当然如果这个地方没有做好,彼此攻来攻去,那就散掉了。 我们是可以从小范围先做好;小范围做好后,我们再扩大范围一点,这样一步一步来,可以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发布时间:2024-11-01 12:29:1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