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内容: 中国香道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以汉武帝为界,前面为第一期,可称初始期。 其间,所烧的香有以下几种:柴,玉帛,牲体,香蒿,粟稷等。 烧香的作用是唯一的,用来祭祀。 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 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禋”或“禋祀”。 《诗. 周颂. 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 ”笺:“文王受命始祭天。 ”即是说,这种祭制始于周文王。 其具体祭法为:将牺牲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 《周礼. 春官. 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熈燎祀司中司命。 风师雨师。 ”注:“禋之言烟。 ”“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 ”疏:“禋,芬芳之祭。 ”(用《十三经注疏》本,下同。) 可见,所谓禋祀,一是点火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 以香烟祭神,那么这就是后世所谓“烧香”了。 这一期,香事有以下特点:一是香品原始,为未加工的自然物,还不是后世正规意义上的“香料”(树脂加工而成);二是自然升火,不用器具如后世的“香炉”;三是专用于祭祀,而祭祀由国家掌握,即,烧香还没有生活化,民间化。 明周嘉胄《香乘》引丁谓《天香传》谓:“香之为用,从上古矣。 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 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荐,而沉水熏陆无闻也。 其用甚重,采制粗略。 ” 第二期,从汉武帝到三国,可称引进期。 汉武帝于中国香事的发展,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其一,武帝奉仙,为求长生,是神就敬,而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的垄断。 其二,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如置椒房储宠妃、郎官奏事口衔舌香等,打破了香必用祭的垄断,使香进入生活日用。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帝大规模开边, 就在这一时期,产自西域的真正的“香料”传入中国。 《说郛》卷35引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称:“又按汉武故事亦云,毗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 得其金人之神,置甘泉宫。 金人者,皆长丈余,其祭不用牛羊,唯烧香礼拜。 然则烧香自汉已然矣。 ”此外,武帝曾遣使至安息国(今伊朗境内),《香乘》卷二引《汉书》称:“安息国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至康居,其香乃树皮胶,烧之通神明,辟众恶。 ”树皮胶,即树脂,是为真正的香料。 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后世野史笔记屡称不绝。 什么焚“月支神香”解除长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汉武外传》),用东方朔“怀梦”香草在梦中与李夫人相见,直至烧“返魂香”使李夫人还魂--这个传说还传到日本(见《源氏物语》)第48回)。 香事繁盛,香具应运而生,不久,中国第一个香炉也发明出来了,称为“博山炉”。 传说上面还有刘向的铭文:“嘉此王气,崭岩若山。 上贯太华,承以铜盘。 中有兰绮,宋火青烟。 ”(见《香乘》卷38)。 刘向为宣帝时人。 从此,香品与香炉配,使中国的香事进入一个新阶段。 然而,从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始,降及东汉三国,在这三百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庭和上层贵族之中,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香乘》卷2引《五色线》称:“魏武与诸葛亮书云: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 ”为馈赠之礼品。 又《香乘》卷7引《三国志》称:“魏武令云: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 ”足见焚香即使在宫庭中也还是一种奢侈。 第三期,是普及期。 香的走向普及,是隋唐以后的事。 普及的原因有二:一是“西(域)香”由“南(两广、海南)香”所取代。 “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毕至矣。 ”(《香乘》卷1)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为普及提供了物质准备。 二是佛道二教从六朝以来大发展,轮番跻身于国教的至尊地位;二教尚香,“返魂飞气,出于道家;旃檀枷罗,盛于缁庐。 ”(颜氏《香史序》)从而,信徒汹汹,风气大展,造成烧香走向普及。 只不过,这时固有儒教还与释道二教时相对抗冲突,传统士人抵制特别是佛教,而使繁盛的香事略为减色。 迨至宋代,三教融合,烧香之俗,也便御风而行,为大家一致崇尚,士人拜祭孔子时也烧起香来。 这就出现了本文一开头所讲那种局面。 明屠隆总结道:“香之为用,其利最薄。 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 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 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 谓古伴月可也。 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 谓士助情可也。 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 更宜醉筵醒客。 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 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 发布时间:2024-11-09 10:38:1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7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