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1】 内容: 《灵岩法要》伍、决修学疑难一、法门辨异㈠禅宗与净土法门虽多其要唯二法门虽多,其要唯二。 曰禅与净,了脱最易。 禅唯自力,净兼佛力。 二法相校,净最契机。 如人度海,须仗舟船。 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众生,唯此堪行。 否则违机,劳而难成。 (增广上·与吴璧华居士书)禅之所悟绝非是证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 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 倘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此尚是悟,不是证。 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 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 其所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 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 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须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倘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 若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 以识得,而无烦恼可得,则可谓得道,此人已将生死根本斩断,故能了生脱死。 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生脱死耶? 此人虽比不识得者高超,然生死不了,再一受生,或反迷昧,则可怕之至,此谓真开悟者。 其以「误」为「悟」者,更不须说矣。 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故比念佛法门之利益,奚啻天渊悬殊。 念佛法门,乃如来一代法门中之特别法门。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上根如文殊、普贤之大菩萨,不能超出其外。 下下根如五逆、十恶之大罪人,亦可预入其中。 但具真信、切愿,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若真知佛力、自力之优劣,则断不至犹执著于唯究自心,谓识得即是道,而不须念佛求生西方也。 古人如圆观,知过去未来,尚不能了。 五祖戒、草堂清,所悟之禅,今人何能仿佛,而且又复受生。 是知:凡夫决定要修佛所开示之特别法门,则无论何等根性,均可了生脱死,以仗佛力故也。 若仗自力,恐梦也梦不着。 (续编上·致阮和卿居士书(民国二十年))「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 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 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 「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 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 「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 「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 识此「悟、证」之义,自然不起上慢,不生退屈。 而求生净土之心,万牛亦难挽回矣。 (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五)悟道容易证道甚难达摩西来,传佛心印。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然此所见所成,乃指吾人即心本具之天真佛性而言。 令人先识其本,则一切修证等法,自可依之进趣,以至于「修无可修,证无可证」而后已。 非谓一悟即成「福慧两足,圆满菩提」之究竟佛道也。 喻如画龙点睛,令其亲得受用耳。 由是腾辉震旦,炳焕赫奕。 即心即佛之道,非心非佛之法,遍布寰区。 天机深者,于一机一境,识其端倪。 则出词吐语,自离窠臼。 入死入生,了无挂碍。 得大解脱,得大自在矣。 倘根机稍劣,纵得大悟,而烦恼习气未能净尽,依然还是生死中人。 出胎隔阴,多致迷失。 大悟者尚如是,况未悟乎? 固宜专心致志于仗佛慈力之净土法门,方为千稳万当之计也。 (增广下·刘圆照居士摸象诗序)悟道容易,证道甚难。 今人多多皆未真悟,依稀仿佛,知其少分。 则以为无生死可出,无佛道可成,任心肆意,将来皆为阎罗之囚。 至此方知前来之悟,乃误也。 汝能于悟得原无一物之后,审知三毒习气,不易消除。 归心净土,以求现生了脱,可谓宿有善根。 彼聪明自负,不肯下真实工夫,卒成自欺欺人者何限。 愿始终秉此志,与令慈及妻子同念弥陀,同生净土。 庶可不虚此生,不虚此遇矣。 (三编上·复季国香居士书二)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非宿有净因,颇难生信。 禅者以见性成佛自雄,讲者以宏扬教观自矜。 不但不肯提倡,极力破斥者,居其多数。 末法众生,不遇净土法门,纵能明心见性,深通教观,谁能不断烦惑,了生脱死? (三编上·复化凡居士书)禅净二门宗旨各别禅净二宗,归元是一,修法各别。 禅以彻见本来面目为宗,净以信愿念佛求生为宗。 (增广上·复汪雨木居士书)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 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 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 (三编上·复张曙蕉居士书八)禅家说净仍归于禅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 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 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 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死,则不必论。 若但有工夫见此理,尚未实证,若无信愿,亦难往生。 禅家说净土,仍归于禅宗。 去信愿说,果能依之而做,亦可开悟。 而未断惑业,欲了生死,则梦也梦不着。 以凡夫往生,由信愿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今既不生信愿,又将佛一一说归自心,何由感佛? 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 以横超法,作竖出用,其得益浅而受损深,不可不知。 得益者,依彼所说,亦能开悟。 受损者,既去信愿,则无由仗佛慈力。 吾故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 (增广上·复何慧昭居士书)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何必问是谁,此道于今昭日月。 但能常系念,佛心无处不慈悲。 (续编下·楹联/念佛堂)禅与净土,理本无二。 若论事修,其相天殊。 禅非彻悟彻证,不能超出生死。 故沩山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云:「初心从缘,顿悟自性。 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悟自性,与佛同俦。 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 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 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 良由唯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 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 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 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 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 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 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 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 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 或声或默,无杂无间。 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 (增广上·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代悟开师作))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 须知即此真传,乃别传外之别传也。 汝等烦惑未断,道业未成。 切不可错认定盘星,高推禅宗,藐视净土。 致令临命终时,业识茫茫,无本可据。 虽有不可思议大慈大悲之佛力,由不信故,无从倚托。 依旧乘恶业力,轮回恶道。 从劫至劫,了无出期。 可不哀哉! 可不畏哉! (增广下·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高张其辞何有其益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 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遂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 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 何以言之? 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 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 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 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 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 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净也靠不住。 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 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 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 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 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 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 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 致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 此生既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 (续编上·复张纯一居士书)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禅宗求开悟为事。 其意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 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勿效此恶派。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自可决定往生西方。 彼唯重理性,不务事修者,乃「弄巧成拙,求升反坠」之流也。 若染此习,则了生脱死,须待驴年。 (三编上·复顾宗况居士书(民廿八 五月十五))每多中此空解脱病不执著等语,理则是,而事非博地凡夫之所能为也。 终日穿衣吃饭,侈谈不执饥寒,与终日枵虚,不得杯水粒米,饿且将死,而谓人曰:「吾视龙肝凤髓,直同秽物,思之即呕,况其下者乎?」同一空谈耳。 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 (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一)楞严一经利弊在人不知净土,《楞严》乃破净土之元勋;深明净土,《楞严》实宏净土之善导。 (增广下·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楞严》有何不可研究,但须以净土为主,则一切经皆发明净土利益经也。 《楞严》开首征心如是难,则知末世众生,犹欲以研究了事者,其为自误误人大矣。 而况二十五圆通,列势至于观音之前,其主持净土也大矣。 至于发明五阴魔境处,破色受二阴之人,尚有著魔之事,足见自力了生死之难,佛力了生死之易。 能如是研究,则其利大矣。 ……《楞严》一经,实为弘净土之妙经。 然未知净土法门者,每每因《楞严》而反藐视净土法门。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由己未具正眼,故以己意会经意之所致也。 (三编下·复周群铮居士书)《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土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 何以言之? 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 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 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为地狱种子。 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 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 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 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 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通家,无心了生死耳。 (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七)二种三昧力用各别《金刚经》,说心地法门。 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不知看经上文说的话,独以此两句,疑念佛求生西方。 不知有有相三昧,有无相三昧。 凡般若部中许多经,并禅宗所说,皆是依无相三昧发挥者。 凡诸大乘经,备明修因证果,并开示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是依有相三昧而发挥者。 汝完全不知世间道理,况出世间道理? 而复自作聪明,妄论佛法。 欲不招恶报,其可得乎? (三编下·答善熏师问)《金刚经》功德虽大,于净土法门,未能发明。 不如看净土五经,于亡于存,均有实益也。 (三编下·复王守善居士书)不达唯心妄生取舍拨置西方弥陀,以为心外取法,此参禅不得意人之通病。 唯执有心不知有净土与净土之教主也。 意谓一切唯心,弥陀既在西方,即是心外取法。 不知一切唯心,娑婆乃唯心之秽所感,极乐乃唯心之净所感。 西方之阿弥陀佛,即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吾人自性天真之佛,即西方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 不达唯心,妄生取舍,其过可胜道哉。 (三编下·复丁福保居士书十七)世之昧者,不知西方极乐世界,原是唯心净土;导师阿弥陀佛,原是自性弥陀。 遂舍实事执空理,令人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 竟将如来普利圣凡之道,认作表法寓言。 只期一悟,余皆不计。 致高明者反不如愚夫愚妇颛蒙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即得往生也。 其病由于好高务胜,实未深明高胜之所以然。 竟致弄巧成拙,求升反坠,甚可悲伤。 (三编下·净土生无生论讲义发刊序)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当处即是,无往无生,此理甚深,非法身大士,不能领会契证。 然法身大士亦不废事修,所谓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彼则唯论理体,此则理事双融。 故为上圣下凡,同修之道。 平生专精一志,则临终蒙佛接引,弹指即生。 (三编上·复卓智立居士书三)【注】心与境,本无二致,有什么心,即有什么境,此所谓依正不二、心境一如也。 禅重即心即境,故言心净国土净;净则即境即心,所以土净即心净。 未实证者,多执理性而舍事相,不知理事一如、心境无二也。 故大师于破此执理废事、执心舍境之偏见。 彻悟禅师亦有此论,大破其偏。 其云:「非谓唯心,便无外境。 且娑婆之秽苦,安养之净乐,皆唯心现。 唯心之秽苦既现,则遭大逼迫。 唯心之净乐既现,则得大受用。 既秽苦净乐皆唯心现,何不舍唯心之秽苦,以取唯心之净乐。 而乃久经长劫,甘为八苦之所交煎也哉!」执净土为心外求法者,须详审此义,舍凡心取佛心,舍秽国归净土。 一得往生,则契于究竟之无取无舍,透达唯心之究竟实义。 念佛一法取舍皆是究竟无取无舍,乃成佛已后事。 若未成佛,其间断惑证真,皆属取舍边事。 既许断惑证真之取舍,何不许舍东取西、离垢取净之取舍? 若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 彼不究法门之所以然,而妄以参禅之法破念佛,则是误用其意。 彼无取舍,原是醍醐。 而欲念佛者,亦不取舍,则便成毒药矣。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 不可相非,亦不可固执。 唯取其适宜,则有利无弊矣。 (增广上·复马契西居士书二)自心是佛更要念佛今之口谈大乘,自命悟道。 谓我即是佛,何必更去念佛? 烦恼即是菩提,何必断烦恼? 淫怒痴即是戒定慧,何必断淫怒痴? 由是之故,出言则高于九天之上,行事则卑入九地之下。 如斯之流,名为佛怨。 比之不知佛法而谤者,罪深万倍。 其曾研究佛法,非全无利益,但作未来得度之因。 其以身谤法之罪,不知经几何劫量,在三途中受诸罪苦也。 (增广上·复邓新安居士书)汝所说自心作佛,是佛心度自心,我即佛,佛即心,心即佛。 此种说话,上等人则得益,下等人则受病,不可注重于此。 若注重于此,或致生大我慢。 谓我即是佛,何用念佛? 须知由其心即是佛,故佛教人念佛。 若心完全与佛不相符合,如冰不可入炉烹炼。 唯其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念佛。 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之佛心。 俾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 唯留清净纯真之心,方可谓心即佛,佛即心。 未到此地位说,不过示其体性而已。 若论相事相与用力用,则完全不是矣。 佛之心,如出矿之金。 吾人之心,如在矿之金。 虽有金之体性,了无金之功能。 是以自心是佛,更须要认真念佛,求生西方。 愚人不知此义,不是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便是执理废事,妄谓证道。 (三编下·复周陈慧净居士书)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念佛圆通章》云:「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三编上·复韩觉安居士书二)念佛法门,其来尚矣。 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 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 由其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 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 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 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 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 了此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 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 即生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 (增广下·栖真常住长年念佛序)【注】世间万事万物无不存在一个缘字,如何于万缘中得解脱得自在,则为修行人用心之处。 菩萨因悟得「缘生无性」之理,故随缘皆自在,随处得解脱。 其于万缘不迎不拒,不粘不缚,虽身在缘中,而心超物外。 如古德所言:「万花丛中过,一叶不沾身。」故通途法门常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无数行者,即多以此为准,以「随缘」自誉,以「自在」自居,无论何缘,皆随而应之。 细细思量,缘都能随吗? 若是圣者,随缘不变,性自常明,自是无妨。 若是凡夫,随缘迷性,随缘被染,岂能任意随缘? 世间之缘,种种不同。 有善缘有恶缘,有净缘有染缘,有浅缘有深缘,有弱缘有强缘。 非佛界之缘,即九界之缘。 身为凡夫,欲得佛法实益,今生解脱,有些缘可随,有些缘实不能随也。 有些缘不能攀而当拒,有些缘则不能不攀也。 以遇缘不同,果报自异故。 如水遇极寒之缘,则结成冰;遇极热之缘,则化成气。 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故大师云:「缘之染净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缘之重要,以此可知。 故凡夫之修持,当择缘而行、择缘而居,所谓近朱而远墨。 若无不变之操守,妄效菩萨之行为,一任随缘,只会被「业缘」所牵,随波逐流,为心走使,岂能如菩萨一般随缘不变,悠然自在? 静静思量,凡夫所谓之「随缘」者,多是被业缘所牵而不得不为之也,冠以「随缘」之名,实无「不变」之实。 无始劫来,我们都在「随缘」,随的什么缘呢? 无非是轮回之缘,染污之缘,业力之缘。 至今犹在生死苦海,即是明证也。 善导大师云:「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可知我们无量劫来,所随的都非出离之缘,以致于常没常流转。 故生死凡夫,随缘当随解脱之缘、清净之缘。 然清净、解脱之缘何在? 善导大师言:「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可知好强缘是何等重要,观一代时教:一切解脱之缘中,弥陀本愿之缘,最为强大;一切清净之缘中,西方净土之缘,最极清净。 此一殊胜之缘,是为增上强缘。 缝遇增上强缘,随顺弥陀大愿,则无论何人,皆可一生成办,往生成佛。 有此无上大利,其他缘可不随不攀,此缘则不得不随,不得不攀也,而且当念念不舍,毕命为期。 未断惑业之凡夫,遇染缘则恶因增长,遇净缘则善因增长。 或永不得超生,或一念得解脱。 如何择缘,实关系甚大。 印光大师言:「不变随缘宜随净,随缘不变莫随讹。」可为吾人之指南也。 善导大师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更为净业行人指明当随之缘,当攀之缘。 舍随缘之杂善,修专复专之念佛,即是随顺出离之强缘,必得往生成佛之大益。 一佛亲宣,诸佛证诚,正欲「普令众生,缘念于佛」也。 变化无常之凡夫,随缘不如攀缘,攀净缘,攀强缘,如是方合于解脱之道,有益于己。 所谓「随顺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有此「佛界之缘」为依靠,守定宗旨,正念直来,再随缘而不变则可也。 宁按事说不按理说从前诸祖宏法,均按时机,导利后学。 不得谓为偏执,须谅当时苦心。 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语本无病。 病在学人不解圆义,死执一边,便同徐六担板耳。 宗家未得之人,只执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谓净土弥陀,皆非实有。 此种人本不知宗,何况净土。 净土诸古德所说之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乃谓西方净土,不出唯心;阿弥陀佛,不出自性。 性相,理事,因果,悉于此中圆彰。 阁下病其偏执,不能普摄。 谓学者根钝,难以领会则可。 谓古德此语有病,则不可。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与「生则实不生,去则决定去」,均理事并明之法言,何必过为计虑。 不过今人多是事理俱未了解,则宁可按事说,不宜按理说。 免致误会,以成豁达空耳。 (三编下·复温光熹居士书五)【注】净土法门,原本理事圆融,而又特指方立向,示依正庄严,即是融理于事,易为人知。 故善导等古德,多约事相发挥,以普利三根。 无论何人,但能往生,则巧入无生;归于净土,则自证唯心。 所谓生与无生,去与不去,事理兼说也,当善会其义。 若不明其理,则宁可执其事,犹不失得度之道。 若执唯心自性而诽弥陀净土,执无生而诽往生,此皆偏执谬见,理事未通,大失度生之道。 非但不知宗门玄义,何况净土事理无碍之? 为除众疑,彻悟禅师于「生、去」之义有详细发挥,其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二语,上句说事,下句说理。 事是即理之事,谓生即不生,非直以生为生也。 理是即事之理,谓不去而去,非直以不去为不去也。 两句作一句看,则事理圆融,所谓合之则双美也。 若两句作两句看,则事理分张,所谓离之则两伤也。 若不合此两句作一句,便当演此两句作四句,谓生则决定生,生而无生;去则实不去,不去而去。 虽为四句,义亦无增,合为一句,义亦无减,总一事理圆融耳。 与其执去则实不去之理,不如执生则决定生之事为得。 何也? 以执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 若执理废事,便不免落空之诮。 以事有偕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上智下愚最易得益念佛真利益,唯大智慧人及愚夫愚妇能得。 其似有智慧,不愿随愚夫愚妇之班者,皆不能得。 (三编上·复胡慧彻居士书二民廿八五月廿)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 若普通人,则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 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 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议。 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校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 以故愚夫愚妇念佛,易得益。 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 若唯以义理是卜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 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 参禅一法,非现今人所宜学。 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自性。 何以故? 一则无善知识提持决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 名为参禅,实为误会。 (增广上·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净土法门,唯上上根人与愚夫愚妇能得实益。 而通宗通教之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 (三编下·复秦铭光居士书)通与未通皆当念佛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 若论了生死这椿大事,很难很难! 我们凡夫,根机劣,知识浅。 而且五浊恶世,邪师外道甚多。 要了脱生死,究竟如何了脱呢? 唯有念佛法门,真信切愿,精进念佛,求生净土。 佛法之中,方便多门,参宗学教,都可以了脱生死,何必一定要念佛呢? 因为参宗研教,都要务到极处,如实修证,才有希望。 这是全仗自力,谈何容易! 念佛是攸赖佛的愿力加被。 是兼仗佛力,自然确有把握了。 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飞渡,仗佛力如驾慈航。 飞渡难免堕落之虞,驾慈航决定有到彼岸的日子。 其中难易安危,想大家都能辨别底了。 总而言之,仗自力参禅悟道,了生死,未证到家,总是不易了。 念佛求生净土,只要信愿真切,行持坚固,就有了脱的功能。 若论自力他力,禅净难易,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照四料简说来,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 就是通宗通教的,更要念。 虽通没有证,总要念佛了脱生死,才是道理。 (三编下·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诸宗知识以此密修显化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 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 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 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 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 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 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 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智者。 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 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 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中外矣。 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 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 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 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 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 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 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 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 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大五蕴而显心性也。 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 但未广显传述,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 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皆归净土。 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可以见其梗概矣。 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 方显垂言教,著书传扬。 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 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 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证涅槃之要道。 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 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 至莲池大师参笑岩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 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 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 自后蕅益、截流、省庵、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 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 若不如是,则众生不能得度矣。 (增广上·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发布时间:2024-11-16 12:28:5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