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10】 内容: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壹、悲化有情二、老实念佛(二)判别教法2. 出世本怀(1)入佛知见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 第以众生之根性不一,故如来之教法万殊。 是以一代时教,随机演畅。 法门虽浩若尘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归元,皆证即心自性。 (增广上. 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法华会上方畅佛怀佛祖种种言教,无非指示众生本具心性,令其返迷归悟,复本还元而已。 然众生机有浅深,迷有厚薄。 不假种种言教开导,种种法门对治。 则迷云障于性空,何由令其一一彻见心月也哉? 以故如来最初成道,演大《华严》。 直谈界外大法,不与权小所共。 俾宿根成熟一类大机,同证真常,诞登觉岸。 复以钝根众生,未能得益。 遂为循循善诱,随机演说。 或以五戒十善,摄彼人天二乘,令其种入佛道之胜因。 或以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摄彼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令其得证佛道之近缘。 始自「阿含」,以迄「般若」。 莫不曲顺根性,而为宣说。 令其渐次增进,就路还家。 佛之本怀,秘而不宣。 迨至《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 人天权小,皆是一乘。 客作贱人,实长者子。 普授三根之记,大畅出世本怀。 与最初《华严》,始终互映。 可谓一大事因缘,全体咐嘱,了无余蕴矣。 (增广下. 佛光月报序)(2)畅说净土欲畅佛怀别开净土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所谓大事者,欲令一切众生,悉皆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各得成佛而已。 以众生根性,大小不一,致如来法门,权实不同。 由兹如来普度众生之心,不能大畅。 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俾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出此苦域,生彼乐邦。 上根则顿证法身,中下亦同登不退。 令众生同出生死,畅如来出世本怀。 其为利益,莫能名焉。 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 (续编下. 南京三汊河创建法云寺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本妙心,轮回生死。 示生世间,成等正觉。 随众生机,说种种法。 虽大小权实不同,偏圆顿渐各异。 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 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又为末世众生业障深厚,智慧浅薄,寿命短促,知识稀少,匪仗佛力,决难了脱。 于是特开一「总摄初中后法,普被上中下根」之净土法门。 俾彼已证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断烦惑者,亦出轮回。 其为利益,超出一代时教之上。 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 譬如跛夫,尽日只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洲。 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 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 (续编下. 企庐莲社缘起〔民二十四年〕)真如法性,生佛体同。 迷悟攸分,苦乐天殊。 故我世尊特垂哀愍。 虽于尘点劫前,早成佛道。 又复悲运同体,慈起无缘。 不违寂光,示生浊世。 出家修行,成等正觉。 拯彼迷流,同登觉岸。 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随顺机宜,循循善诱。 大机则示以五蕴皆空,六尘即觉,毕竟一法不立,直下万德圆彰。 小机则曲垂接引,为实施权,令其渐培佛种,以作得度因缘。 如上随机所说种种法门,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 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出生死。 故于如来普度众生之怀,未能究竟舒畅。 由是于诸法外,又复特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一门。 指极乐世界,以为本有家乡;指阿弥陀佛,以为无上慈父。 令其发菩提心,持佛名号,以深信愿,求生西方。 果能拳拳服膺,念兹在兹。 则以己信愿,合佛誓愿。 生佛相契,感应道交。 现生则业障消灭,福慧增崇。 临终则蒙佛接引,托质宝莲。 其有惑业已断,则即登补处,速证佛乘。 纵令博地凡夫,通身业力,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既往生已,即得迥出凡流,高预海会。 惑不期断而自断,真不期证而自证。 此之法门,全仗佛力。 喻如跛夫日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则顷刻之间,遍达四洲。 是轮王力,非己力也。 毕世修行者,固然如是。 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 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 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悯。 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 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 由迷背故,起惑造业,锢蔽本心,不能彰显。 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 性本不失,月属固有。 故得历劫情尘,一念顿断。 喻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 遍透九界之机宜,极畅如来之本怀。 猗欤懿哉! 何可得而思议也。 及至大教东来,庐山创开莲社,一唱百和,无不率从。 千五百余年来,潜修显化者,多难胜数。 举其尤者,元魏则有昙鸾,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善导、怀感、飞锡、承远、法照、少康、大行。 如上诸师,悉皆道超十地,德震九重。 无一法而不通,惟此法以是尚。 宋则有永明、昭庆、四明、长芦。 永明则汇禅教律,归于一心,作四料简,偏赞净土。 昭庆则血书《华严》,社结净行,宰辅牧伯,争先归依。 四明则钞述《妙宗》,理极观道。 长芦则拟结莲社,大圣书名。 明则有楚石、妙叶、莲池、蕅益,清则有省庵、梦东。 莫不宗说兼通,行解相应。 专重净土,普劝修持。 (增广下. 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岩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诸法本源一道同归净土法门者,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也。 为诸法之本源,举凡圣而悉度。 上中下三根普被,禅教律一道同归。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允为九界众生归真之快捷方式,大畅本师释迦出世之本怀。 溯自法流东震,远公首开莲社。 从兹志慕西方高人,各承宗风,化被全国,兼及外域。 虽千余年来,不无隆替之迹,而众生心中,常存归向之诚。 (续编下. 无锡西方殿缘起碑记〔民二十二年〕)特说三经全收九界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 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钧陶。 以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 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 因兹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郁而不畅。 众生即生了脱之大法,卷而未舒。 《华严》虽已导归西方,而人天权乘未闻。 诸经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门纲要未着。 由是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特于方等会上,说弥陀净土三经。 普被三根,全收九界。 阐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 机理双契,凡圣齐资。 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 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 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 大畅如来,出世度生本怀。 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续编上. 续编发刊序)诸佛舒舌证诚决疑众生心性,与佛同俦。 由迷背故,轮回不休。 如来慈愍,随机说法。 普令含识,就路还家。 无奈根性,万有不齐。 非出格人,决难出离。 因兹特开,净土一门。 普摄一切,上中下根。 五逆十恶,地狱相现。 一念投诚,即登彼岸。 等觉菩萨,德与佛齐。 尚须往生,方证菩提。 博地凡夫,具足烦恼。 不肯念佛,如何是好。 寄语世人,同生信愿。 执持佛号,始终莫变。 待至临终,蒙佛接引。 顿出五浊,直登九品。 见佛闻法,亲证无生。 乘大愿轮,普度有情。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 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 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 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 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 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 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 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惟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 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 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 (增广下.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代王弘愿作〕)预鉴机宜特开此门净土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通规。 亦为末法时代一切众生,仗佛慈力,即生了脱之要道。 良以如来所说一切法门,无非令众生出生死,成佛道耳。 但以上根者少,中下者多,故能于即生了脱者,虽在正像,尚不多见,况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邪外纵横之时乎? 由是如来预鉴机宜,特开净土一门,俾一切若圣若凡,上中下根,同事修持,同于现生往生净土。 上根则速成佛道,下根则亦预圣流。 较彼一代所说仗自力法门,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佛力法力不可思议,加以众生信愿行力,则无论功夫浅深、罪业轻重,皆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 以故如来于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如《华严》、《法华》、《楞严》等。 其专说者,则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此三经中,凡弥陀之誓愿、净土之庄严、三辈九品之生因、十方诸佛之赞叹,悉皆显示无遗。 而《阿弥陀经》,言简义周,最易受持,由是古人列为日课,无论若宗若教若律,皆于暮时读诵,是举天下之若僧若俗,无不以净土为归者。 然虽如是行持,若不谛审佛祖立法之所以然者,犹然不以求生西方为事,殆所谓「日用不知,习矣不察」者乎? 即通宗通教之高人,尚多崇尚自力法门,不肯仰仗佛力。 其志固高,其事实难即生做到。 倘惑业未能净尽,再一受生,多半迷失。 不但所期皆成画饼,且有「因福造业、后生堕落」之虞。 由是言之,诚堪畏惧。 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 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 佛说难信,盖即指此。 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 (增广下.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而其全体大用,悉在众生一念心中。 但以迷而未悟,遂致于本无生死中,妄受生死轮回之苦。 故我释迦世尊,特垂哀愍,示生世间,以施拯济。 于是弃舍国荣,出家修道,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欲使一切众生,悉皆彻证自心,圆成佛道。 于是随机说法,应病与药。 俾彼善根成熟者,顿证无余涅槃;善根未熟者,随分各得利益。 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虽则大小权实不同,偏圆顿渐有异。 在佛本心,无非欲直授己所证之觉道,以机多不契,故不得不曲垂方便以摄受耳。 致于出世本怀,未能顿畅。 由是于常途教理外,开一特别法门,所谓念佛求生净土,使彼若圣若凡,若愚若智,同于现生,出离生死。 俾已破无明者,圆证法身;具足烦惑者,亦登不退。 其功勋利益,出于一代时教之上,诚可谓至圆至顿之教外别传也。 以故一切大乘经中,无不显阐赞导;一切菩萨祖师,无不依教奉行。 以其为三世诸佛普度众生之大道,九界众生圆证佛果之妙法也。 及至大法东来,远公大师,首于庐山东林,宏扬此法。 一时缁素高人,咸皆云集川赴。 而庐山之名,净土之法,人皆景仰而修持焉。 自兹厥后,所有律教禅密,莫不以求生净土为返本还元之末后一着,以故莲风扇于中外,法利遍及古今。 况兹时丁末法,人根陋劣,更宜专修此法,以期现生了脱。 (增广上. 庐山青莲寺启建莲社缘起疏)净土法门,乃如来普度众生之特别法门也。 如来愍念众生,示成正觉。 俯顺群机,循循善诱。 大根则令其悟一心之具造,断惑证真,以直趣菩提。 小器则令其明三世之因果,趋吉避凶,为入道方便。 虽则大小不同,权实各异。 皆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可出离分段生死。 倘惑业未尽,道果未成,纵有修持,不能自主。 久经生死,进少退多,以道不胜习,业能缚心。 譬如坯器未烧,经雨则化。 虽有前功,了无所益。 以是之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 俾若凡若圣,或智或愚,同以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此则以己信愿,感佛慈悲。 感应道交,必蒙摄受。 迨至临欲命终,即得随佛往生也。 既往生已,则已断惑者,速证无生;具业缚者,亦登不退。 从兹亲炙弥陀,参随海众。 熏陶化育,染如来之妙香。 障尽智圆,复本具之佛性。 俯提劣机,曲护初心,惟此法门,最为第一。 如来之恩,广大周至。 虽天地父母,莫能喻其万一也。 (增广下. 西方公据重刻序)一代时教皆莫能及娑婆世界,以音声作佛事;生死苦海,非念佛莫出离。 而芸芸众生,迷真逐妄,背觉合尘,久经长劫,轮回生死。 于是动我释迦世尊同体悲心,特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门,俾上中下根,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 其成就大机,顿证法身;俯提劣机,速出生死。 一代时教,皆莫能及。 以故西天东土之出格高人,莫不以此自行化他,由其为「入道之妙门,成佛之快捷方式」故也。 (增广下. 生西金鉴序)念佛法门,为一切法门之大海。 非其它法门,如小小沟渠可比。 (三编下.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圣诞日开示法语)畅佛本怀惟在于净了君大事惟修净,畅佛本怀在往生。 (续编下. 楹联/ 念佛堂)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 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 一代时教,浩若渊海。 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惟净土一法而已。 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 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 仗佛慈力,与惟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 (增广下. 往生论注跋)此一段光明,非因非果,非圣非凡,非断非常,非生非灭,亘古亘今,照天照地。 佛未出世,祖未西来,人人具足,无余无欠。 无奈众生在迷,怀宝受困。 反承此照天照地之光,起惑造业,轮回六道。 于是世尊欲施济度,示成正觉。 当其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时,乃浩然叹曰:「奇哉! 奇哉!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 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于是随机施化,对病发药。 由众生根器不等,故其所说,或渐或顿,或实或权,种种不同。 虽则设诸方便,无非曲诱众生,令其各各彻证此之心光,究竟成佛而已。 所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始则千机并育,终则一道同归也。 又以钝根众生,现生不能了脱。 则轮回生死,了无底止。 以故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俾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速证法身。 普使上中下根,若圣若凡,同证真常,诞登彼岸。 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彻获众生本具之佛性。 猗欤佛恩,穷劫莫赞。 及至大教东流,遂以此法,目为「莲宗」。 以其念佛求生西方,莲花化生,得预莲池海会,亲炙弥陀世尊,及观音势至,诸上善人故也。 (增广下. 刘圆照居士摸象诗序)仗自力者,百千万人,难得一二即生了脱。 以其必须定慧具足,惑业净尽,方可如愿。 倘惑业尚有丝毫未尽,则生死轮回决难出离。 仗佛力则信愿真切,万不漏一。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根则速证法身,下根则带业往生。 如来度生之怀,唯净土法门,方能究竟舒畅耳。 (增广上.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 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 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 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 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 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 文殊发愿,普贤劝进。 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 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 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脚注」也。 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也。 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 广说其可尽乎? (增广上. 与悟开师书)善护群机归于净土如来知见,众生同具,佛若不说,谁能自知? 故我世尊,示生世间,成等正觉,普为九界众生,随机宣说妙法。 必使机理双契,解行俱圆,以致断惑证真,复本心性而已。 又以「钝根众生,断证难期,一经再生,进一退万」、「一乘上士,亲证法身,不历僧祇,速成佛道」等因缘,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法门。 俾九法界上圣下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 上士则圆满菩提,下根亦亲登不退。 其保护抚育之恩,穷劫说不能尽矣。 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也。 当此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希少,魔外纵横,若无此法,其何能淑? 以故法流震旦,二千年来,所有知识,或专或兼,或显或潜,各修此法,以期究竟自利利他也。 (续编下. 圆瑛法汇序〔民二十二年〕)甚矣! 众生之昏迷倒惑,莫能自悟也。 背本具之如来智慧,逐幻现之众生根尘。 于空花幻影之声色货利,起爱憎执着之贪瞋痴心。 贪瞋痴既起之于心,杀盗淫便作之于身。 自兹久经长劫,互相报复,从苦入苦,无所底止。 纵或戒善禅定自修,得生人天善道。 而惑业未断,福尽犹复堕落,轮回六道,了无已时。 然得人天者如客居,堕三途者如家乡。 如是则不但三途可畏,虽人天亦复可畏也。 于是大觉世尊,特垂哀悯,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众生,说种种法。 大根则直说一心具造之理,令彼亲得证悟;小根则详示三世因果之事,令彼渐次修持。 既知此理此事,谁肯怀珠作丐,求乐得苦? 其背尘合觉,返迷归悟,以期复我本具之天真佛性,不容已也! 虽然,烦恼深厚,未易消除,非多劫善根成熟者,实难现生即得超出轮回之外也。 故我世尊,以大慈悲,特开一仗佛慈力往生净土法门,俾彼上圣下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实为抚育保绥之要道,亦是速证菩提之妙法。 以一切诸佛,非此法莫能圆满菩提;一切众生,非此法莫能即出生死。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也。 (增广下. 佛法要论序)果能彻见,是名为悟。 然烦恼未断,依旧莫出轮回。 若能断尽世间烦惑,方可高超三界。 是知证之一事,大非易易,以故不得不依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以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 谛思此义,知如来特开净土一门,不独为接引普通行人,实为保护于宗于教有所悟证,而未至凡情圣见俱不可得、烦惑净尽、翛然解脱者。 夫已悟已证,未至其极,若无净土法门为之保护摄持,则此诸行人,再经受生,沉没者居多,而进修者甚少矣。 感佛恩德,不禁令人哽咽涕零。 (续编下. 佛祖心灯禅净双勖合编流通序〔民二十年〕)大事因缘以此圆满今日是释迦佛成道之日,亦是我等成道之日。 何以故? 释迦佛今日成道后,即为众生说种种成佛之法。 我等但能依法修因,即可成就佛果,与我释迦佛无异。 《梵网经》中,佛已与我等授记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大众能知自己是当成之佛,即能奋勉,不复暴弃,扫除一切业障,积集一切功德。 当来成道,今已决定,故曰亦是我等成道也。 《法华经》云:「如来为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欲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佛说法门,其旨趣无非欲令众生成佛。 但以众生根器不一,根器大者,修习大法,现生成佛。 根器小者,不能修大,更设方便,教令渐修。 现生能了生死者,虽有其人,甚少甚少。 佛以大慈大悲,在一切仗自力法门之外,设一仗佛力法门,即是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 于是根器无论大小,皆得仗佛力以了生脱死。 而我佛大事因缘,亦于是得以圆满矣。 现在我等寿命又短,智慧又少,皆应依念佛法门修持,往生西方。 切不可自大,以为西方何足生,轻视念佛法门。 须知念佛,则汝心是佛。 若不念佛,则汝心不是佛。 《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人即不念佛,不能无念。 既不能无念,则若不念佛,必念六凡。 妄想颠倒,皆成生死根株,所以应当念佛。 行住坐卧,不离此念。 念来念去,念到生死根断。 西方去时,便是上品上生也。 教下诸宗,性相教理,精深浩博,研究非易。 即能研究,亦只是语言文字上道理,非是心性上道理。 要究彻心性上道理,甚少甚少。 此是仗自力的法门。 宗下或密宗,理多是妙。 非根基浅薄者,所能领悟。 宗下用功,要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佛成佛。 但亦尚是宗门初步,既悟之后,再须修道,广行六度,于一切境上,断除烦恼习气。 教下用功,先要大开圆解,与宗门彻悟是同。 既开悟后,亦再须广行方便,断除习气,甚难甚难。 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 往生之后,即不退转。 寿命无量,一生成办。 彼修禅宗已经彻悟者,念佛往生,固是上品上生,证菩萨地位,便能化身他方,普作佛事。 若不念佛往生,未断烦恼习气,仍不能了生脱死。 非若念佛法门,无论悟与不悟,烦恼习气,纵尚未断。 但得往生,便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也。 修密宗者,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但不善用心,即易着魔。 即善用心,修此法门,便与其它法门相隔。 非若修净土法门,与其它法门多无妨碍。 故修密宗者,若能得益,固然是好。 若一着魔,便成废物。 我佛法门无量,总要量自己身分,择法而修,莫使求益反损也。 净土法门,是十方诸佛下化众生,诸大菩萨上求佛道,所常用之法门也。 根无大小,皆可修持,有大便宜,快修快修。 不要听人说何法,便修何法。 今日张三,明日李四。 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堕,心地上丝毫也用不着。 所以古来大法师、大宗师,对此净土法门,莫不提倡。 有不提倡者,不知此法门之广大故也。 今试言之,惟此法门,未成佛前,仗以自修;已成佛后,赖以度世。 三根普被,凡圣兼资。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子。 高之不能超此外,卑之亦能预其中。 广大圆满,无以复加矣。 证诸《华严经》,善财菩萨经历百城,遍参知识,其第五十三次至普贤菩萨所,其时善财已证等觉之位,与诸佛齐等。 而普贤为之赞叹如来胜功德后,对彼善财及《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教以广发十大愿王。 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良以圆满佛果,舍此末由也。 其闻此法者,最下亦是初发心菩萨。 修此十大愿王功德,皆须回向西方,方能胜进。 再证诸《十六观经》,下品下生,是五逆劣根。 临命终时,地狱相现。 遇善知识,教以念佛。 仗佛愿力,灭罪往生。 即得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净土法门,神妙难思。 苟于此信得极者,修此法门,万牛莫挽矣。 ……切不要谈玄说妙。 即能谈说,亦须脚踏实地。 但能谈说,不能受用,如画饼不可充饥。 修佛法如食,要他不饥才好。 明楚石禅师净土诗有云:西方有路少人登,一句弥陀最上乘。 把手牵他行不得,但当自肯乃相应。 (三编下. 世界佛教居士林释尊成道纪念日开示法语)静言思之能不愧死吾人一念心性,直下与释迦弥陀,无二无别。 而释迦弥陀,已成佛道于尘点劫前。 又复数数示生,数数示灭,以行化导。 欲令吾人,继其芳踪。 而吾人以烦恼惑业,无力断除。 直至今日,尚在生死轮回中,头出头没,渺不知其何所底止。 纵令往劫曾闻佛法,依教修行。 但以自力劣弱,不能断惑,依旧常沉溺于生死苦海中,莫之能出。 静言思之,能不愧死? 释迦弥陀,有鉴于此,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令其仗佛慈力,横超三界。 俾上中下根,同得往生西方。 可谓真慈大悲,至极无加矣。 (增广下. 阿弥陀经直解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生佛不二,凡圣一如。 佛由究竟悟此心故,彻证涅槃。 众生由究竟迷此心故,长轮生死。 缅想从无始来,我等众生,与释迦世尊,同为凡夫,同受生死之剧苦。 世尊以能自振拔,具大雄猛力,精修戒定慧。 遂致三惑全断,二死永亡,安住三德秘藏,普度九界群萌。 论其时劫,则尽剎尘而莫算。 论其法门,则罄海墨而难书。 于此时劫,布此法化,我等众生,岂无闻法修行,欲证此心之一世? 但以烦惑深厚,无力断除,再一受生,又复迷失。 兼以未遇仗佛慈力,即生往生之法。 或修此法,由自力薄弱,无人辅助。 或自力充足,临终被眷属多方破坏。 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 纵蒙佛化,依旧徒具与佛无二之心,而不能得与佛同证真常之果。 上孤佛化,下负己灵。 每一思及,五内如焚。 今者幸闻如来悲愍末劫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俾一切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 则已断惑者,高登补处;尚具缚者,亦预圣流。 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上而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 下而逆恶凡夫,亦可预入其中。 故得十方共赞,九界同遵。 况我等凡夫,舍此将何所恃乎? (续编下. 饬终津梁序〔民十九年〕)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11-16 14:55:4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