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瑛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圆瑛大师(八) 内容: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此乃释疑。 前说身、心、生、死,由于无明;又说无明本空,何以而有生死? 故释之曰:一切众生,于圆觉本无生灭之中,妄见有生有灭,以是之故,说名轮转生死,非圆觉性,实有生死轮转也。 上喻空华灭时,不可说言,虚空有一定华灭之处,因本无生处故也。 法合:无明灭时,不可说言圆觉性中,有一定无明灭处,亦因本无生处故也。 华起华灭,总与虚空无干,无明起灭,亦与圆觉无干。 楞严经云: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此正是无生之理。 二明无明本空竟。 庚三 明妄尽还觉善男子!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此明以智断惑,确示顿悟妙门。 牒合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以显圆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 谓如来本起因地修圆觉者,而圆觉实无可修,但以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离念顿入,当处了知。 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无性,其体本空,同如空华,无体可得;则无明顿断,即无轮转。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者:根本既断,枝末自枯。 前迷时,妄见身心,实有生死;如病目,见有空华、二月。 现以离念真智,圆照清净觉相,五蕴皆空,故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本性无故者:作,是作意,加以功用也。 此言本无生死,非若声闻,析之使无,非同缘觉,推之使无,非如三贤菩萨,修种种幻行,以幻除幻,灭之使无。 但以圆照清净觉相,身心寂灭,本性自无,故不随生死轮转;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 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此泯智合觉,特显觉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无,方为大彻大悟之真知也。 上文所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必须不存知相,若存知相,便是幻知。 而非真知也。 彼知觉者:乃指知是空华之知,此知,乃称觉体所起之真知,即圆照觉相之智光,本来离念,不落有知,不落无知,故曰犹如虚空。 以真知之体,犹如虚空,不可以有知论,亦不可以无知论。 如起信论所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 性自神解,不落有无。 若存有知,知觉性如虚空,为有知者,即是执药成病,同于凡夫之知,故曰:知虚空者,即空华相。 如楞严所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是也。 若存觉性无知,即是斩头觅活,同时土木无知,故曰:亦不可说言,无知觉性。 如古德云:死水不存龙。 赵州云: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而此真知,不同妄识,仗境托缘,作意之知;不同太虚,空廓旷荡,断灭无知。 以真知无知,无所不知,不落有无二相。 永嘉云:若以有知、无知为知体,即是随顺无明,不名随顺净觉;必须坐断两头,有无俱遣,方是随顺清净觉性。 何以故? 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首句征,下释。 征云:何以故,必须有无俱遣,方为随顺净觉? 下释云:真心绝待,照体独立,不但不曾迷,亦且不曾觉! 以是常住寂灭相,喻如虚空性故;一法了不可得,湛然清净,常自不动故。 如来藏中者:承上如虚空性,常自不动,乃是如来藏。 此一句是法,下五句是义,末句出名。 如来藏,即是圆觉真心之别名。 楞伽经云:寂灭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 此经圆觉,即迷位众生,如来藏心。 浅显言之,谓如来之性,含藏其中,故曰如来藏。 如来之性即佛性。 佛性,含藏在众生心中,故诸大乘经皆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若但知是心是佛,不知佛本是而须修,未免流为狂慧。 若但知是心作佛,不知但向己求,休从他觅,未免骑牛寻牛。 以如来藏,具有不变随缘二义。 若随染缘,从真起妄,遂成世间,六凡法界:若随净缘,返妄归真,便成出世间,四圣法界。 虽成十界诸法,不出如来藏心之中。 无起灭故,无知见故者:此二句明空如来藏之义。 以藏性用虽随缘,而成六凡法界,生死染法,四圣法界,涅槃净法,而体本不变,染净诸法,无起无灭。 本经云:生死涅槃(六凡生死,四圣涅槃),皆如昨梦。 梦时诸法无起,醒时诸法无灭,故曰无起灭故;诸法当体全空。 承上句,既无起灭,惟是一真心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所有知见,无从凑泊。 即楞严经所谓: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故曰:无知见故。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此三句明不空如来藏之义。 法界性,与如来藏,体同义别。 别则有二:一者、在有情分中,名如来藏,在非有情分中,名法界性。 如智论明佛性法性之异。 二者、谓法界性,则统摄有情无情,包括佛性法性。 若称如来藏,但语诸佛众生,清净本源心体,故指如来藏,如法界性。 此法界性,即一真法界,具足十法界。 所有十界,不离一真,故曰究竟圆满(万法皆备,不空如来藏也),遍十方故。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者:此出其名也。 上说因地,以圆智照圆理,照空所幻身心之境,照破能幻无明之惑,并将能空之智,亦复不存,惟有如如照体独立,是则名为: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一酬答初请竟。 己二 酬答次请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此如来酬答文殊次请。 前文殊请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故酬答云:菩萨若能因(依也)此如来所修因地法行而修,自可圆成果觉,惟是大乘中,须发清净心。 大乘者,以一心三大之义为乘。 起信论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是以教发清净心,即直心正念真如,可离种种颠倒之病。 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则为正行,得正住持,自然不堕邪见。 一长行竟。 戊二 偈颂己一 标颂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尔时,乃佛说长行已竟之时。 世尊欲重宣此中如来因地法行、菩萨发心离病、末世众生不堕邪见等义而说偈言。 此三句是结集家所安。 偈,是偈颂,有二分别:一名伽陀,此云:讽颂;又云:孤起颂;又云直颂(不颂长行,故曰孤起,直以偈说法,曰直颂)。 二名祇夜,此云:应颂;亦云:重颂(应上长行之义,而为重颂)。 此为十二分教之二,今颂惟属第二,重颂长行之义。 古德于颂中,分超颂、追颂、广颂、略颂、补颂、义颂六种。 超颂者:长行在后,超前而颂故;追颂者:长行在前,更追而颂故;广颂者:文略颂广故;略颂者:文广颂略故;补颂者:补长行之阙故;义颂者:但取义而颂故。 经说重颂,佛有三意:一、应机施教,以应一类乐略之机也。 二、慈诲谆切,恐乍听遗忘,重说偈颂也。 三、法益普及,令后至之众,得沾法味也。 一标颂竟。 己二 正颂庚一 酬答初请辛一 明真因有力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 重呼文殊,诫以当知者:以文简意周,不可或忽也。 此四句告以十方诸佛通修之法。 诸佛从于根本,最初因地发心,皆以(用也)圆觉体中,所起之智慧,时时觉照,照彻清净觉相,故能了达无明,无非颠倒,本无实体,犹如空华。 无明有:生、住、异、灭四相,又名四种梦心。 辗转相起,从细至粗。 生相无明,即是最初一念不觉,故心动,即名为业(业相)。 业,是起动义,转如来藏,而成藏诸。 住相无明,依于动心,则能见(转相)、能现(现相)、能取境界(智相),起念相续不断(相续相);三细后二,六粗前二、皆住相摄。 异相无明,于所缘境,取著转深(执取相),分别种种假名言相(计名字相);六粗中二,属异相摄。 灭相无明,第五粗起业相,依惑起业;无明之功用,到此而止,故为灭相。 欲破四种无明,但用智慧觉照,照破无明无性,则四相顿破矣。 一真因曰有力竟。 发布时间:2024-11-20 13:20:1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7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