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瑛法师:念佛可度众生 内容: 法门无量。 而有大小乘之分。 小乘但求自利。 独善其身。 大乘志在利他。 广度群品。 或问念佛之人。 厌苦求乐。 愿生净土。 舍此娑婆。 取彼极乐。 但求己利。 是为小乘。 而菩萨发心广大。 舍己利他。 不辞劳苦。 不求安乐。 涉世度生。 大作佛事。 不懂人中勤修万行。 乃至泥犁(地狱)苦趣。 饿鬼道中。 马腹驴胎。 时出时入。 苦乐情亡。 取舍见泯。 方合大乘之道。 大小比较。 何啻沧海蹄涔。 念佛者、何不善择也。 答曰、念佛修行。 正是最稳当大乘之行。 可以报答四恩。 而能济度三有。 若不发心念佛。 即欲救度众生。 只恐于他无益。 于己有损。 譬如有人。 不能渡水。 便欲入海救人。 不特不能救人。 而反自取沉溺。 其危险孰甚。 今之徒慕大乘。 便欲度生。 不修念佛法门。 求生净土者。 亦复如是。 大凡欲修大乘者。 发心则易。 不退为难。 经中有云。 ‘鱼子庵罗花。 (此二譬喻因多果少)菩萨发大心。 三事因中多。 及其成就少。 ’舍利弗过去劫中。 曾发大心。 欲修菩萨利他之行。 是时天人知而试之。 化一婆罗门。 从途中号泣而来。 菩萨问曰。 为何悲伤。 答曰、吾母有病。 乃告云。 母病则请医诊治。 何须大哭。 答曰、医已请。 药不可得。 又云、有方必有药。 如何不可得。 答曰、医云我母之病。 须用发道心人之眼珠。 煎汤服之。 方能得救。 否则必死。 因求此药不得。 是以痛哭。 菩萨心思。 如来累劫行施。 舍头目脑髓。 救度众生。 我今已发大心。 当施我眼。 而救其母。 即告之曰。 汝不须哭。 我今发大乘心。 修菩萨行。 当施我眼。 为汝母作药。 婆罗门曰、感谢。 菩萨即以手、将右眼取出付之。 (此难行能行也)婆罗门曰、取错了。 医云左眼方可。 右眼用不得。 菩萨暗想。 右眼既不可用。 应当早说。 何待取出方说。 又想既欲利他。 当勿吝惜。 复将左眼取出与之。 (此难舍能舍也)婆罗门接向鼻中一嗅曰。 此眼臭气如是。 安可做药。 遂将此眼抛掷于地。 菩萨心中动念。 (此难忍而不能忍也)叹曰众生难度。 众生难度。 于是退失大心。 此皆由末得无生法忍。 虽然欲学菩萨。 难行能行。 难舍能舍。 而难忍则不能忍。 遂致六心堕落。 尘劫声闻。 (小乘)由是未敢再发大乘之心。 若欲修行大乘。 广度众生。 必须念佛。 求生净土。 见佛闻法。 得无生忍。 然后普入十方尘刹。 发四无量心。 修六波罗密。 饶益有情。 同出苦轮。 同生极乐。 此虽先求己利者。 实正欲利他也。 岂彼小乘求出三界。 求证涅槃者。 所可比耶。 夫念佛法门。 以一心念佛。 求生净土。 离苦得乐。 一往观之。 似属小乘。 但为自利。 实际论之。 正是大乘。 可以利他。 何以故。 念佛往生。 花开见佛。 亲闻佛法。 证无生忍。 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 普入尘刹。 广度众生。 而因中厌苦者。 正欲拔众生之苦也。 即菩萨之大悲心。 因中求乐者。 正欲与众生以乐也。 即菩萨之大慈心。 何得谓念佛是小乘。 而非大乘耶。 三轮不思议业者。 一身轮现通。 一身能现无量身。 或现佛身。 或现菩萨身。 或现辟支佛身。 或现声闻身。 或现六道等身。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遍入十方佛土。 饶益无量有情。 二口轮说法。 具四无碍辩。 说六波罗密。 四谛、十二因缘。 十善五戒。 世出世间。 一切诸法。 随机教化。 拔济众生。 三意轮鉴机。 能鉴众生。 根机大小。 智慧浅深。 易度不易度。 应以何身得度。 即现何身。 应以何法得度。 即说何法。 如观世音菩萨。 应机示现。 无作妙力。 自在成就。 一身不分而普现。 万机咸应以无违。 是为不思议业。 得是业已。 自可报答四恩。 济度三有。 若不念佛求生净土。 虽发心广大。 自救尚且不了。 安能救度众生。 惟有念佛修行。 专心励志。 毕命为期。 内仗自心之念力。 外仗弥陀之愿力。 会二力于一时。 收成功于一念。 往生净土。 见佛闻法。 证无生忍已。 然后乘大愿轮。 回入娑婆世界。 以及微尘刹土。 显六神通。 行四摄法。 广度有情。 同生极乐。 去来自在。 不被业牵。 方能大作佛事。 报答四恩。 一者 可以报答佛恩。 佛为我故。 于无量劫来。 不曾弃舍于我。 我昏迷时。 佛则指示于我。 我作业时。 佛则怜愍于我。 我沉沦时。 佛则救拔于我。 我得人身。 佛则忻慰。 此恩此德。 莫可言喻。 若肯念佛修行。 自度已毕。 然后度他。 广宣净土法门。 代佛宏化。 普令众生。 念佛往生。 横超三界。 而畅佛怀。 则真报佛恩也。 内典云、‘假使顶戴恒沙劫。 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说法度众生。 是则不名报恩者。 \’二者 可以报答亲恩。 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所有恩德。 昊天罔极。 父也、养我教我。 一生经营。 无非为我。 爱我如掌上之珠。 望我若凶年之谷。 母也、十月怀胎。 三年乳哺。 咽苦吐甘。 移干就湿。 鞠育顾复。 无微不至。 若但生奉甘旨之供。 死尽丧葬之礼。 均未足以为报恩。 必须念佛。 求生净土。 然后还来此土。 度脱亲灵。 永出苦轮。 得生乐国。 方得报答亲恩。 又我等自无量劫来。 舍身受身。 生生皆有父母。 或生人中。 或堕苦趣。 肉眼不知。 无由报答。 若念佛往生。 得六神通。 不独可度此生父母。 且能度脱生生父母。 其为孝也乃大。 则真是报答亲恩。 三者 可以报答师恩。 父母生我。 为生身父母。 师长教我。 为法身父母。 若无师长。 我之智识。 无由开发。 我之学问。 无由增进。 我之道德。 无由成就。 师恩浩大。 更有过于父母。 若欲报答。 惟有念佛。 求生西方。 自度已毕。 然后度他。 如鸠摩罗什法师。 初从槃头达多法师。 学小乘。 后从苏利耶须摩法师。 学大乘。 深明法性理体。 自悔从前学小乘之非。 因念旧师。 归为演说大乘真理。 令师得悟。 而沾胜益。 其师反拜为师。 罗什不敢受。 师曰。 我是汝小乘师。 汝是我大乘师。 如罗什者。 可谓真真报师恩也。 四者 可以报答众生恩。 或问、众生于我。 何以有恩。 答曰、农人种植。 而我得食。 女人纺织。 而我得衣。 百工技艺。 所成众器。 而我得以受用。 或曰、我以钱财购得。 何足称恩。 答曰、虽有钱财。 若非彼等劳力所成。 何从购得。 而受用耶。 又一切众生、或是我过去父母师长。 亲朋眷属。 不过改形易报。 不能认识。 未可谓众生。 与我全无关系。 乃至耕田之牛。 守夜之犬。 于我亦皆有恩。 应当报答。 念佛求生净土。 虽则自度。 实欲普度众生。 而报其恩。 若以此现前。 未得无漏之身。 欲学菩萨。 度生之行。 诚非易事。 譬如破船拯溺。 非但不能救人。 而反自遭沉溺。 生净土已。 见佛闻法。 证无生忍。 如前所说。 得身口意三轮。 不思议业用。 可以广度十方。 一切众生。 则真报众生恩也。 既能报答四恩。 自可济度三有。 其胜益殊勋。 岂语言之所能尽耶。 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 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 三界、何以曰三有。 因三界之内。 六道众生。 随善恶以升沉。 善业则升。 生天、人、阿修罗(译非天福报不及天)、三善道。 而受福乐。 恶业则沉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而受痛苦。 若善业更兼禅定不动之业。 则生色界无色界。 因善恶不动三业。 起轮回性。 有因必定有果。 因果不亡。 故谓之曰有。 若以三界九地论。 则名九有。 九地者、六欲天以下。 名五趣杂居地。 五趣众生。 混杂而居。 例如人间。 人鬼禽畜同居故。 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 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 三禅天、名离喜妙乐地。 四禅天、名舍念清净地。 并四空天。 空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 无所有处地。 非想非非想处地。 广名二十五有。 都是有因有果。 随业受报。 念佛之人。 自度已毕。 发心度他。 乘愿利生。 竖穷三界。 如金刚经所云。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而灭度之。 \’是谓济度三有。 故曰念佛可度众生。 发布时间:2024-11-22 13:13:5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