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香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内容: 中国人很早就把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一炷香、两瓯茶,朋友聚会时闻香、品茗、弹琴、作画,案前要焚香助兴,甚至连洗澡时也有沐香的习俗。 到了唐代,香道已经很盛行,宋元时期更是和茶道、花道、挂画并称为中国人的四雅。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香的使用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属精神范畴,又属物质范畴。 从人类衣食住行的生存环境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生活,从民间崇拜祭祀乃至社会各群体与香的关系,可以将香文化体系定位在中国香道这个座标。 香道是华夏民族与自然和谐的智慧结晶,展现出大自然之美与人性化香韵的传承历史,留住了祖辈人的惊喜、愉悦、以至爱和梦想。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行列中香道占有相当重要的成分。 香之所以成为道,是大自然芳香物质数千年来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未因朝代和政治变迁而消亡;它凝聚民族情感、链接公共意识、展现社会再生活力、传承历史文化的生命特征正是道的博大精深之处。 从华夏文明初创迄今,塑造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气质的也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史,它的理论框架,让全世界的人望其项背。 追溯道文化的历史,华夏人文初祖创说的太极模式。 一个黑点一个白圈代表恒定,一个白鱼和一个黑鱼互抱互回代表恒动。 恒动的阴阳鱼承载着恒定的黑白鱼眼,形成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生生不息的阴阳运动模式。 这个运动模式平面地、简明地、朴素地揭示了宇宙大自然的运动规律,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观,是道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 所以我们说阴阳太极图即是道。 它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创了一条巨河大川,容纳了万象自然。 中国的香文化在万象自然中形成的香道体系,正是老子《道德经》中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产物。 中国香道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理念。 它源自岐黄故里的医文化,所以甘肃东部的庆阳是中国香道的发源地。 中国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将此升华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寻找出一种凭借理由,将它纳入道的范畴,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学术界的争鸣,作为岐黄故里的我们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探索、研究、发掘它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促使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方方面面原始素材,于是我们在庆阳市连续六届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中得到启迪, 香的文化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经验,为此书的编写找到了一个切入口、生发地,让我们看到了香文化的广阔道路和辉煌前景。 香道博大精深,并不只是狭隘地指佛道所供的香。 从香道在中国的历史来看,汉代之前用香是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 隋唐五代用香的风气更盛,东西文明的融合,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 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 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 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 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 到如今,更是乏人知晓香道一词,令人扼腕。 我国早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古人董说(若雨)所着《非烟香记》,提到所谓的振灵之香。 他说﹕振灵香屑,是能熏蒸草木,发扬芬芳振灵之香成,则四海内外百草木之有香气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 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故曰振灵。 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而已。 《圣经.出埃及记》之中,上帝指导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纯洁和神圣的东西,将它当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对于香的重视程度,香已经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也提到笔者称之为香道的理想国的遥远地方。 这个国度距离我们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遥,众香国里的如来,佛号香积,在这个佛土里上,亭台楼阁充满着香气,土地是香的,花草园林也都会产生香气,佛菩萨们所吃的是香气,毛孔当然也散发着妙香。 这是个完全笼罩着香气的清净乐土,所以说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如此可爱的香道的理想国能不令人向往吗? 或许今天提倡环保的人士,应该以这个香道的理想国为追求的目标吧 发布时间:2024-11-28 10:40:3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7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