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 内容: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济群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种种功德利益。 《华手经》又称《华首经》、《摄善根经》、《摄福德经》等,10卷,姚秦鸠摩罗什译。 全经共35品,叙述初期大乘一切法相、毁訾菩萨道所得之苦报、护持大乘之功德福报、依大菩萨行所得之位不退转、造像及供养塔之功德等。 《华手经》:“菩萨有四法,转身当作善来比丘,莲华化生,现增寿命。 一、自乐出家,亦劝助他人,令其出家。 二、求于佛法,无有懈倦,亦劝他人。 三、自行和忍,亦劝他人。 四、习行方便,深发大愿。 ”①①《佛说华手经》卷9菩萨有四法,转身当作善来比丘,终不受胎,莲华化生,即于现身续增寿命。 何谓为四? 自乐出家,亦劝他人令行出家,亦为佐助出家因缘,即出家已,为之说法示教利喜,是名初法。 复次阿难,菩萨自能勤行求诸佛法,亦化他人勤行求法,是第二法。 复次阿难,菩萨自行和忍,亦化他人令住忍中,是第三法。 复次阿难,菩萨自能习行方便,深发大愿,亦化他人令行方便及发大愿,是第四法。 (T16-196中)这段经文出自《华手经》不退转品,叙述撰择童子出家七日后得五神通,转生阿閦佛土妙喜世界,其时大地震动,现种种祥瑞。 佛陀因阿难请问,为之宣说出家功德。 “《华手经》,菩萨有四法,转身当作善来比丘,莲华化生,现增寿命。 ”善来比丘,于佛陀座下得具戒者,由佛陀呼“善来比丘”而当下得戒。 《华手经》说,菩萨如果能成就四种法,未来将成为善来比丘,从莲花中化生而出,现生则能延年益寿。 那么,是哪四种法呢? “一、自乐出家,亦劝助他人,令其出家。 ”其一,不仅自己非常向往出家生活,还能劝导并辅佐他人,使其早日圆满出家的因缘。 “二、求于佛法,无有懈倦,亦劝他人。 ”其二,不仅能精进修学佛法,从不懈怠,从不退心,也能劝导他人精进修学。 “三、自行和忍,亦劝他人。 ”其三,常修忍辱,保持柔和心态,也能劝导他人如是修行。 “四、习行方便,深发大愿。 ”其四,发起甚深广大的菩提心,并修习种种度化众生的方便,也能劝导他人如是修行。 此处所举四法,分别为解脱、精进、忍辱、饶益,其中又以解脱为正因。 菩萨若能于此四法自行化他,便能成就莲花化生、现增寿命的果报。 《出家功德经》1卷,东晋所译,失译者名。 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功德,谓出家功德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 《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 譬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边。 又如起七宝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 ”①①《佛说出家功德经》卷1(佛告阿难)若有于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于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尽。 是故阿难,汝满百岁尽寿问我,我至涅槃说此功德,亦不能尽……后若起塔庙,种种珍宝花香璎珞、幡盖伎乐、悬诸宝铃、扫洒香水、以诸偈颂赞叹供养所得功德。 若有人为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T16-814中-815上)《出家功德经》记载,佛陀在毗舍离国时,观察到梨车王子鞞罗羡那七日后即将命终并堕落地狱,便令阿难度其出家。 王子得知后很是苦恼,请求阿难让他继续享乐六天。 到第七天,王子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净戒后命终。 经中,佛陀为阿难讲述王子由出家一日所感种种乐果,并应阿难请求,宣说出家功德和阻碍出家的过患。 这段经文是以校量功德的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同意家人或奴婢出家,将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这个功德究竟有多大呢? 律祖转引了其中两点。 其一,若供养东西南北四天下(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所有罗汉,而且长达百年,其功德不如有人为证得涅槃而一日一夜出家受戒。 其二,若建造七宝佛塔,高达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同样比不上出家功德的甚深广大。 校量功德是大乘经典经常出现的叙述方式。 在我们熟悉的《金刚经》中,就反复运用校量功德的方式进行说明。 或许有人会觉得夸张,如果一日一夜出家就有如此功德,那我们出家这么长时间又该有多少功德呢? 事实上,我们似乎并没有多少感觉。 原因何在? 因为这里所说的出家是有明确目标的,那就是为了涅槃,为了出离和解脱。 只要真正发起这个愿力,哪怕时间再短,也会在内心种下解脱之因,并由此引导我们出离轮回,成就解脱。 否则的话,即使供养修得再多,也是轮回中的有漏福报,终是有限而不究竟的。 而出家修道所成就的是解脱,是无上菩提,其功德利益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 《大智度论》《智论》云:“出家人虽破戒,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莲华色尼本生经》说。 如佛度醉婆罗门,以无量世来无出家心,因醉发心,后当得道①。 ”因说出家偈②。 ①《大智度论》卷13复次,佛法中出家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 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 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 ”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 ”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 ”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 ”答言:“堕地狱便堕。 ”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 ”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 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 自恃贵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 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 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 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 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 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 ”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 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 佛勅阿难与剃头着法衣。 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 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 ”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 ”(T25-161中)②《大智度论》卷13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 如偈说:“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 恬澹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 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 ”(T25-161上)《大智度论》这段引文,出自“释初品中赞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三”,以莲华色尼出家因缘和佛度醉婆罗门两段故事,说明出家对于解脱的重要意义。 “《智论》云:出家人虽破戒,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 ”《大智度论》说,作为出家人,虽然破戒是要堕落地狱的。 但在地狱罪报结束之后,因为曾经种下解脱之因,终能获得解脱。 对于发心出家者来说,不会开始就破戒,总是有过或多或少的出离心,有过或长或短的持戒生活。 比起那些从未出家求解脱的人,自然更有成就的希望。 “如《莲华色尼本生经》说。 ”本生,佛菩萨因地修行的记述,十二部之一。 在《莲华色尼本生经》中,莲华色尼针对某些人害怕出家破戒的畏惧心理,现身说法,告诉大家:我现在之所以能出家成为阿罗汉,就是因为过去生曾在演戏时扮演了僧人。 由于种下此因,在迦叶佛教化的时代出家,后因破戒而堕落地狱。 辗转反复,到释迦佛教化的时代,再次出家,成就阿罗汉果。 所以说,出家关键是要发心正确,具备这一前提,即使偶尔因烦恼现前而破戒造业,只要出离心不退,将来还是有希望的。 但若开始就以其他目的混入僧团或从未生起出离心,就另当别论了。 “如佛度醉婆罗门,以无量世来无出家心,因醉发心,后当得道。 ”《大智度论》接着又举一个例子。 有位婆罗门无量世来不曾生起出家修道之心,却在一次喝醉后要求出家,佛陀就让阿难为他剃度了。 虽然他酒醒之后就翻悔了,但因为种下这份善根,未来也能走向解脱。 “因说出家偈。 ”论中,佛陀还就出家功德说了一个偈颂。 在《四分律行事钞批》、《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等注释中,都说此偈为“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大智度论》卷3,T25-84中)”。 孔雀虽然有美丽的外表,却不如鸿鹄能展翅飞翔,邀游天空。 白衣虽然有世间的富贵,但不如出家能精进道业,成就无量功德。 不过,《大智度论》举莲花色尼出家和佛度醉婆罗门例之前,还有一个出家偈,那就是“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 恬澹得一心,斯乐非天乐。 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 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 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 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 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这一偈颂正是对出家清净生活的真实写照。 《本缘经》经文出处见大正藏第三册“本缘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名《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8卷,唐代般若译。 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而成佛道。 《本缘经》云:“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 ”①①《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4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 (T03-312中)在《心地观经》“厌舍品”中,智光长者等听闻佛陀演说报恩之法后,心怀踊跃,发心出家以酬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所以,佛陀又为他们讲述出家功德:哪怕仅仅是一日一夜,由此所种的善根,也将使我们在二十劫内不再堕落恶道。 《僧祇律》《祇律》:“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①。 ”①《摩诃僧祇律》卷29若人百千岁,供养百罗汉,不如一夜中,出家修梵行。 缘此之福祚,得离于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之苦恼。 (T22-466下)《僧祇律》这段引文所叙述的事件,和之前《佛说出家功德经》的记载相同。 佛陀观察到离车(毗舍离城的刹帝利种族)童子只有七日寿命,且命终将入地狱。 为了让他摆脱即将到来的噩运,佛令阿难“教化此人,劝令出家”。 离车童子出家不久,即便命终,其他比丘和他的家人都很悲痛,佛陀就说了这个偈颂,告诉他们:“即使一日一夜出家修习清净梵行,也能远离六千六百六十年的恶道之苦。 ”一日一夜出家所以能感得如此功德,关键有二:一是发起出离求解脱之心,二是如法奉行出家生活。 如果做到这两点,即能种下出世解脱之因,功德不可思议。 发布时间:2024-12-05 13:09:5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7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