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 内容: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九明修证无漏禅。 今明无漏有二种。 一者对治无漏。 二者缘理无漏。 故大集经云。 有二种行。 一者慧行。 二者行行。 行行者。 即是九想背舍等对治无漏也。 缘事起行对治破诸烦恼故。 名行行无漏行也。 二慧行者。 即是四谛。 十二因缘真空正观缘理断惑故。 名慧行无漏行也。 第一前释对治无漏。 此约九种法门明也。 一九想。 二八念。 三十想。 四八背舍。 五八胜处六十一切处。 七九次第定。 八师子奋迅三昧。 九超越三昧。 今此九种禅通说为对治无漏。 及次第浅深之义皆如前。 第一卷中说。 今就此九种法门中。 即有二种对治无漏道。 一者坏法道。 二者不坏法道。 坏法道者即是九想八念十想是也。 善修此三。 若发真无漏。 即成坏法阿罗汉也。 二不坏法道。 即是背舍胜处一切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超越等三昧。 具足此禅。 发真无漏成不坏法大阿罗汉也。 今通释第一坏法观中三种法门。 所以此三法门。 名坏法观者。 行人心厌六欲犹如怨贼。 故修九想以为对治。 作此观时虽破坏六欲而多生恐怖。 若修八种正念恐怖即除。 既贪欲心薄又无怖畏。 尔时欲断三界结使即应进修十想。 十想成就。 即便杀诸结贼成阿罗汉。 是人既坏灭欲界身相。 不能具足三界观练熏修三明八解。 故名。 坏法也问曰。 九想与十想有何异耶。 答曰。 有异不异。 异者九想如缚贼。 十想如杀贼。 九想为初学。 十想为成就。 九想为因。 十想为果。 故经云。 二为甘露门。 一者不净观门。 二者阿那波那门。 不异者善修九想。 即具足十想。 此义在下当明之。 初释九想观门者。 一胀想。 二坏想。 三血涂想。 四脓烂想。 五青瘀想。 六啖想。 七散想。 八骨想。 九烧想。 此九种法门通称想者。 能转心转想所谓能转不净中净颠倒想。 故名为想。 今释九想。 即开为四意。 一明修证。 二明对治。 三明摄法。 四明趣道。 一明修证者。 行人先持戒清净令心不悔易受观法。 能破淫欲诸烦恼贼。 故尔时当先。 观人初死之时辞谈言语息出不反忽已死亡气灭身冷无所觉知。 室家惊恸号天叫地。 言说方尔奄便何去。 此为大畏。 无可免者。 譬如劫尽火烧无有遗脱。 如偈说。 死至无贫富无勤修善法无贵亦无贱老少无免者无祈请可救亦无欺诳处无捍格得脱一切无免者死法名永离恩爱之处一切有生之所恶。 虽知可恶甚无得免者。 我身不久必当如是。 同于木石无所别知。 我今不应贪着五欲不觉死至同于牛羊。 牛羊禽兽虽见死者跳腾哮吼不自觉悟。 我既已得人身识别好丑。 当求甘露不死之法。 如偈说。 六情根完具智鉴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禽兽皆亦智欲乐以自恣而不知方便为道修善事既已得人身而但自放恣不知修善行与彼复何异三恶道众生不得修道业已得此人身当勉自益利行者思惟是已。 即取我所爱人若男若女。 脱衣露体卧置地上于前如死尸想一心三昧观此死尸心甚惊畏破爱着心。 此则略说死想以为九想前方便也。 复次九想有二种。 一者利根。 二者钝根。 若利根之人悬心存想死胀等事悉得成就。 若钝根之人悬作不成必须见人初死至尸所取是相已系心修习。 既见相分明心想成就即发三昧。 于后虽离死尸随想即见。 一胀想者。 行者对死尸边见胮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 此身中无主妄识役御视听言语。 以此自诳今何所趣。 但见空舍胮胀项直。 此身姿容妖媚细肤朱唇素齿长眼直鼻平额高眉如是好身令人心惑。 今但见胮胀好在何处。 男女之相亦不可识。 即取此相以观我所爱人。 作此诃责欲心臭屎囊胮胀可恶。 何足贪着为此沉没。 自念我身未脱此法。 一心三昧除世贪爱。 二坏想。 行者复观死尸风吹日曝转大烈坏在地。 六分破碎五脏屎尿臭秽盈流恶露已现。 我所著者以此观之无可爱乐。 我为痴惑为此屎囊薄皮所诳。 如灯蛾投火。 但贪明色不顾烧身之祸。 自念我身亦尔。 未脱此法。 一心三昧除世贪爱。 三血涂漫想。 行者复观死尸既见破坏处处脓血流溢从头至足点污。 不净臭秽腥臊胮胀不可亲近。 我所爱者以此观之无可爱乐。 我为痴惑坐是沉沦污秽不净好在何处。 自念我身未脱此法。 一心三昧除世贪爱四脓烂想。 行者观死尸风热水渍日渐经久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处处脓烂。 滂沱在地臭气转增我所爱者以此观之好容美貌为此昏迷。 今见臭烂甚于粪秽何可贪着。 自念我身未脱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贪爱。 五青瘀想。 行者复观死尸脓血稍尽风日所变皮肉黄赤瘀黑青[黑*敢]臭气。 转增我所爱者以此观之桃华之色诳惑于我今何所在。 自念我身未脱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贪爱六啖想。 行者复观死尸虫蛆唼食乌挑其眼狐狗咀嚼虎狼[國*瓜]裂身残缺驳脱落可恶我所爱人以此观之本时形体清洁服饰庄严娇态自惑。 今见破坏本相皆失甚可厌恶。 自念我身未脱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贪爱。 七散想。 行者复观死尸禽兽分裂身形破散风吹日曝筋断骨离头首交横。 我所爱人以此观之人相何在。 自念我身未脱是法一心三昧除世贪爱。 八骨想。 行者复观死尸皮肉等已尽但见白骨。 见骨有二种。 一者见筋相连。 二者筋尽骨离。 复有二种。 一则余血膏腻染污。 二则骨白如珂如贝。 我所爱人以此观之髑髅可畏坚强之相甚于瓦石。 柔软细触一旦皆失。 自念我身未免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贪爱。 九烧想。 行者复到死尸林中。 或见[卄/積]多草木焚烧死尸腹破肥出爆裂烟臭甚可惊畏。 或见但烧白骨烟焰洞然薪尽火灭形同灰土。 假令不烧不埋亦归磨灭。 我所爱人以此观之身相皆尽甚于兵刃。 沐浴香熏华粉严饰软肥细体清温谄佞。 以此惑人今皆磨灭竟何所在。 自念我身未脱此法一心三昧除世贪爱二明九想对治者。 行者修九想既通。 必须增想重修令观行熟利。 随所观时心即与定相应。 想法持心无分散意。 此则能破六欲除世贪爱。 六欲者。 一者色欲。 二形貌欲。 三威仪恣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 六人相欲。 此六欲中能生六种着。 色欲者有人染着赤色。 若赤白色若黄白色黑色若赤黑色若青色若青白色若桃华色。 无智愚人见此等色没溺迷醉。 若形貌欲有人。 但着形貌面如满月。 修目高眉细腰纤指相好端严。 心即惑着。 威仪欲者有人着威仪恣态行步汪洋扬眉顿脸含笑娇盈便生爱染。 言语欲者有人但爱语声若闻巧言华说应意承旨音词清雅歌咏赞叹悦动人心。 愚夫浅识为之迷惑细滑欲者有人但爱身形柔软肥肤光悦犹若兜罗之绵。 寒时体温热时体凉。 按摩接待身服熏香。 凡情没溺为此危丧。 杂欲者。 有人皆着五事。 人相欲者。 有人皆不着五事。 但着人相若男若女虽见上五事。 若不得所爱之人犹不染着。 若遇适意之人则能舍世所重顿亡躯命。 如是六欲世世诳惑众生。 沉沦生死没溺三涂。 不得解脱。 若能善修九想对治除灭。 则六欲贼破散疾证涅槃。 所以者何。 初死想破威仪语言二欲。 次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 次血涂漫想青瘀想脓烂想多破色欲。 次骨想烧想多除细滑欲。 九想除杂欲及所著人相欲啖。 想散想骨想偏除人相欲残啖离散白骨中不见有人可着故。 以是九想观能破欲结嗔痴亦薄。 三毒薄故九十八使山皆动。 渐渐增进其道以金刚三昧摧破结使山得三乘道。 九想虽是不净观因是能成大事。 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依之即得度也。 三明摄法者。 是九想法缘欲界身色想阴摄。 亦身念处少分。 或欲界摄或初禅二禅摄。 未离欲散心人得欲界系。 离欲人得色界。 系胮胀等八想欲界初禅二禅中摄。 净骨想欲界初禅二禅四禅中摄。 三禅中乐多故无是想。 四明九想趣道者。 修九想有二种。 若按事而修此则但能伏欲界结后别修十想以断见思成无学道。 二者若善修九想即具十想从事入理此。 则不烦别约余门修十想。 所以者何如。 行者观人死时动转言语须臾间忽然已灭。 身体胮胀烂坏分散各各变异。 是则无常。 若着此身无常坏时是即为苦。 若无常苦不得自在者是则无我。 不净无常苦无我故。 则世间不可乐着。 观身如是。 食虽在口脑涎流下与唾和合成味。 而咽与吐无异。 下人腹中即为粪秽。 即是食不净想。 以此九想观观身无常变易念念皆灭。 即是死想。 以是九想厌世间乐。 知烦恼断即安隐寂灭。 即是断想。 以是九想遮诸烦恼即离想。 以九想厌世间故。 知五阴灭。 更不须生是处安隐。 即是尽想。 若能如是善修九想即具十想断见思惑。 当知是人必定趣三乘道。 复次摩诃衍中说若善修九想开身念处门。 身念处开三念处门。 四念处开三十七品门。 三十七品开涅槃门。 入涅槃故则灭一切忧苦。 菩萨怜愍众生故。 虽于九想能入涅槃。 而亦不取实际作证。 所以者何。 若色中无味相众生即不应着于色若。 色中无离相今亦不应从色得解脱。 以色中有味故众生则着于色。 色中有离相故众生从色得解脱。 而味不即离离不即味。 离味处无脱处离脱处无味处。 当知色即非缚非脱。 尔时不随生死不证。 涅槃但以大悲怜悯一切众生。 于此不净观中成就一切佛法。 大品经云。 九想即是菩萨摩诃衍。 次释八念法门。 所言八念者。 一念佛二念法。 三念僧。 四念戒。 五念舍。 六念天。 七念入出息。 八念死。 此八通称念者。 一心缘中忆持不忘失故。 名之为念。 今释八念即为三意。 一明教门所为。 二明修证三明趣道之相。 一明教门所为者。 佛弟子于阿兰若处空舍冢间山林旷野。 善修九想外不净厌患其身而作是念。 我云何将是底下不净臭屎尿囊以自随逐。 尔时啬然惊怖举身毛竖。 及为恶魔作种种形色来恐怖之。 欲令其道退没。 以是故念佛。 次九想后说八念以除怖畏。 如经中说。 佛告诸比丘。 若于阿兰若处有惊怖心。 尔时应当念佛恐怖即灭。 若不念佛应当念法恐怖即除。 若不念法应当念僧恐怖即除。 故知三念为除怖畏说也。 问曰。 经说三念因缘为除怖畏后五念复云何。 答曰。 是比丘自布施持戒怖畏即除。 所以者何。 若彼破戒畏堕地狱。 若悭贪畏堕饿鬼。 及贫穷中自念。 我有是净戒布施。 则欢喜上诸天皆是布施持戒果报。 我亦有是福德。 是故念天。 亦能令怖畏。 不生十六行中。 念阿那波那时细心觉尚灭。 何况怖畏粗觉。 念死者念五阴身念念生灭。 从生已来恒与死俱。 今何以畏死。 是五念佛虽不别说。 当知是为深除怖畏。 所以者何。 念他功德以除恐怖则难。 念自功德以除怖畏则易。 以是义故不别说。 二明修证八念。 念佛者若行者于阿兰若中。 心有怖畏应当念佛。 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乃至婆伽婆。 十号具足。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大慈大悲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 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度无量十方众生。 是我大师救护一切我当何畏。 一心忆念恐怖即除。 二念法者。 行者应念是法。 巧出得今世果无诸热恼。 不待时能到善处通达无碍。 巧出者善说二谛不相违故。 是法能出二边故名巧出。 得今世果者诸外道法皆无今世果。 唯佛法中因缘展转生。 所谓持戒清净故得心不。 悔得心不悔故生法欢喜。 生法欢喜故得心乐。 得心乐故则能摄心。 摄心故得如实智。 得如实智故得厌离。 得厌离故得离欲。 离欲故得解脱。 解脱果报故得涅槃。 是名得今世果报。 无热恼者无三毒生死热恼也。 不待时者。 诸外道受法要须待时节。 佛法不尔譬如薪遇火即然不待时。 到善处者若行佛法必至人天乐果三乘涅槃之处。 通达无碍者得三法印故通达无碍也。 我修如是等法当何所畏。 一心忆念恐怖即除。 三念僧者。 行者应念僧。 僧是佛弟子众。 具五分法身。 是中有四双八辈二十七人。 应受供养礼事。 世间无上福田。 所谓若声闻僧。 若辟支佛僧。 若菩萨僧神。 智无量能救苦难度脱众生。 如是圣众是我真伴当何所畏。 一心忆念恐怖即除。 四念戒者。 行者应念是戒。 能遮诸恶安隐住处是中戒有二种。 所谓有漏戒无漏戒。 复有二种。 一律仪戒。 二定共戒。 律仪戒能遮诸恶身得安隐。 定共戒能遮诸烦恼心得内乐。 无漏戒能破无明诸恶根本得解脱乐。 我修如是之法当何所畏。 一心忆念恐怖即除。 五念舍者。 行者应念。 舍有二种。 一者舍施舍。 二者诸烦恼舍。 舍施有二种。 一者舍财。 二者舍法。 是二种舍皆名为舍。 即是一切善法根本。 行者自念我有身已来亦有如是舍施功德。 我当何畏。 一心忆念怖畏即除。 六念天者。 行者应念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彼诸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 得生彼处长夜快乐。 善法护念我等复当忆念。 天有四种。 一者名天。 二者生天。 三者净天。 四者义生天。 如是等天果报清净。 若我有戒施之善。 舍命之时必生彼处。 当何所畏。 一心忆念恐怖即除。 七念阿那波那者。 如前六十特胜初门中说。 行者若心惊怖即当调息缘息出入觉知满十。 即当发言念阿那波那。 如是至十六神即归。 一心念息恐怖即除。 次念死者。 死有二种。 一者自死。 二他因缘死。 是二种死常随此身。 若他不杀自亦当死。 何足生怖。 譬如勇士入阵以死往遮则心安无惧。 如是一心念死怖畏即除。 是则略说八念对治恐怖。 是中法相并如摩诃衍广分别。 三明八念趣道之相者。 若如前说止是权除怖畏及诸障难。 今明善修八念即是一途入道法门。 释八念入道有二意。 一者次第修行入道之相。 二者一一念各得入道。 次第修行入道者。 行者欲求解脱烦恼之病。 先当念佛如医王念法如良药。 念僧如瞻病。 念戒如禁忌饮食。 念舍如将养。 念天如身病少差。 念阿那波那使发禅定。 念死即悟无常四谛。 若三界病尽即得圣道。 二者明一一念各是入道方法者。 念佛即是念佛三昧入道之相。 如文殊般若及诸经中说。 念法者如经说。 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若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中道实相。 如是等法皆是入道之法。 念僧者如观世音三昧药上等经中说。 念戒如前十种戒中说。 念施如摩诃衍中檀波罗蜜入道相中说。 余三念者若念天及第一义天即入道。 若念阿那波那入道之相。 具如通明中说。 念死如下死想义中说。 当知八念随修一念即得入道不须余习。 菩萨为求佛道故行是八念心无依倚。 大悲方便广习法门以化众生。 当知八念即是菩萨摩诃衍也。 次释十想法门。 十想者。 一无常想。 二苦想三。 无我想。 四食不净想。 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 七不净想。 八断想。 九离想。 十尽想。 今释十想即为三意。 一明次位。 二明修证。 三明趣道想第一所言次位者。 于佛教所说诸法中有三种道。 一见道。 二修道。 三无学道。 今此十。 想即约三道以明位次。 所以者何。 坏法人于干慧地已具九想伏诸结。 使今修无常等三想即是总相观。 为破六十二见诸颠倒法。 入见道中得初果故。 次有食不净想等四想。 此为须陀洹斯陀含人入修道中。 欲断五下分结证阿那含果故。 说是四种别相事观助成正观。 断思惟惑。 后断离尽等三想。 为阿那含人行阿罗汉向修无学道。 为欲断离色无色爱证阿罗汉故说。 当知十想约三道以辩次位。 一往义则可见。 第二明修证。 一无常想者。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故。 名无常想。 所以者何。 一切有为法新新生灭故。 属因缘故。 不增积故。 生时无所从来。 灭时无所去处。 故名无常。 是中无常有二种。 一者众生无常。 二者世界无常。 众生无常者。 行者观我及一切众生。 从歌罗逻来色心生灭变异。 乃至老死无暂停时。 所以者何。 一切有为悉属生住灭三相迁变。 故知无常所谓欲生异生欲住异住欲灭异灭。 如是变易无常刹那迅速无暂停息。 故知一切众生悉皆无常。 世界无常者。 如偈说。 大地草木皆磨灭须弥巨海亦崩竭诸天住处皆烧尽尔时世界何处常复次如佛说无常观有二种。 一者有余。 二者无余。 一切人物皆尽唯有名在。 是名有余。 若人物灭尽是名无余。 所以者何。 若言以三相故。 一切有为法为无常者。 三相自不可得。 云何有无常。 如生时无住灭离生时亦无住灭。 若生时即有住灭即坏生相。 以生灭相违故。 若言离生有灭住亦坏三相义。 若离生则灭无所灭故。 当知三相不可得。 若无有三相。 云何言无常。 若不得无常相即见圣道。 是名无常想。 问曰。 若尔佛何故说无常为圣谛。 答曰。 为对治破着常颠倒故。 是中不应求实。 若心计无常为实者即堕断见。 复次有余无常想如上特胜通明中说。 无余者在下慧行中当广说。 问曰。 何以圣行初门先说无常想。 答曰。 一切凡夫未见道时各贵所行。 或言持戒为重。 或言多闻为重。 或言十二头陀为重。 或言禅定为重。 如是各各所行为贵。 更不复勤求涅槃。 佛言。 是诸功德皆是趣涅槃道分。 若观诸法无常是为真涅槃道。 如是种种因缘故。 诸法虽空而说是无常想。 二苦想者。 行者应作是思惟。 若一切有余法无常迁变即是苦想。 所以者何。 从内六情外六尘和合故。 生六种识。 六种识中生三种受。 谓苦受乐受舍受。 是三种受中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盛等。 八苦之所逼切故名为苦。 复次是苦受以事即是苦故。 一切众生所不欲。 是乐受以为顺情故。 一切众生所爱。 若生贪着无常败坏即现受众苦。 后受地狱畜生饿鬼等苦。 如是等种种诸苦皆从求乐生故。 知乐即是苦。 舍受虽复情中不觉苦乐不取不弃。 理实无常迁逼亦为大苦。 如是观时于三界中不见乐相可生贪着。 心生厌畏是名苦想。 问曰。 若无常即是苦者。 道圣谛有为无常亦应是苦。 答曰。 道圣谛虽无常而能灭苦不生诸着。 又与空无我等诸智慧和合故。 但是无常而非苦也。 三无我想者。 行者当深思惟若有为法悉是苦者。 苦即是无我。 所以者何。 五受阴中悉皆是苦。 若是苦者即不自在。 若不自在是则无我。 何以故。 若有我自在者则不应为苦所逼。 知苦即是无我。 复次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 诸法从缘生则无自性故。 若即阴离阴。 更求我等十六知见皆不可得。 既不得我则舍一切诸见执着心无所取。 便得解脱。 是名无我想。 是无常苦无我三想观行深细。 在下释苦谛中更当广说。 问曰。 无常苦无我。 为是一事为是三事。 若是一事一事不应说三。 若是三事佛何故说无常即苦。 苦即无我。 答。 三是一事。 所谓受有漏法观门分别故。 有三种异。 无常行想应是无常想。 苦行想应是苦想。 无我行想应是无我想。 无常不令入三界。 苦令知三界过罪。 无我则舍世间。 复次无常生厌。 苦生怖畏。 无我拔出令得解脱。 复次无常者遮常见。 苦遮令世涅槃见。 无我者遮着处见。 无常者世间所可着常法是。 苦者世间计乐处是。 无我者世间所可计我牢固者是。 如是等种种分别并如摩诃衍中广说也。 四食不净想者。 行者虽知无常苦空无我。 若于饮食犹生贪着。 当修食不净想以为对治。 谛观此食皆是不净因缘故有。 如肉是精血水道中生。 是为脓虫住处。 如酥乳酪血变所成。 与烂脓无异。 饭似白虫羹如粪汁。 一切饭食厨人执作汁垢不净。 若着口中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 然后成味。 其状如吐。 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煮。 如釜熟糜滓浊下沉清者在上。 譬如酿酒滓。 浊者为屎清者为尿。 腰有三孔风吹脓汁散入百脉。 先与血和合凝变为肉。 从新肉生脂骨髓。 以是因缘故生身根。 从新旧肉令生五情根。 从此五根则生五识。 次第生意识分别取相筹量好丑。 然后生我我所心等诸烦恼及诸罪业。 观食如是本末因缘种种不净。 知内四大与外四大则无有异。 但以我见力故强计为我。 有行者如是思惟知食罪过。 若我贪着当堕地狱饿鬼吞热铁丸。 或堕畜生猪狗之中啖食粪秽。 如是观食则生厌想。 因厌食故五欲亦薄。 即是食不净想。 五一切世间不可乐想者。 行者若念世间色欲滋味眷属亲里服饰园观国土人事等。 则生乐想。 恶觉不息障离欲道故。 行者应当深心谛观世间过罪之相。 过罪有二种。 一者众生。 二者国土。 众生过罪者。 一切众生皆有八苦之患无可贪着。 复观众生贪欲多故。 不择好丑犹如禽兽。 嗔恚重故乃至不受佛语不敬闻法不畏恶道。 愚痴多故所求不以道理不识尊卑。 或悭贪憍慢嫉妒很戾谄诳谗贼邪见无信不识恩义。 或罪业多故造作五逆不敬三宝轻蔑善人。 世间众生善者甚少弊恶者多。 深观如是烦恼过罪应生厌离。 如是不可亲厚国土。 过罪者。 如偈说。 或有国多寒或有国多热有国无救护或有国多恶有国多饥饿或有国多病有国不修福如是无乐处行者深观欲界恶事如是无有乐处。 乃至上三界果报破坏时忧苦甚于下界。 譬如极高处堕落摧碎烂坏。 经言。 三界无安。 犹如火宅。 众苦充满。 甚可怖畏。 若常观是相则深生厌离爱觉不生。 是名世间不可乐想。 六死想者。 行者若修上来诸想多少懈怠心生不能疾断漏。 是时应须深修死无想。 如佛说死想义。 有一比丘偏袒白佛。 我能修死想。 佛言。 汝云何修。 比丘言。 我不望一岁活。 佛言。 汝为放逸修死想者。 复有比丘言。 我不望七月活。 有比丘言。 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活。 佛言。 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者。 有比丘言。 从旦至食。 有一比丘言。 一食顷。 佛言。 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者。 有一比丘偏袒白佛言。 我于出息不保入息。 入息不保出息佛言。 善哉善哉。 是真修死想者。 是真不放逸行。 若能如是修死想者。 当知是人破懈怠贼。 一切善法恒得现前。 是名修死想也。 七不净想者。 如前通明观。 见身三十六物五种不净。 是中应广说。 八断想。 九离想。 十尽想者。 缘涅槃断烦恼结使故名断想。 离结使故。 故名为离想。 尽诸结使故名为尽想。 问曰。 若尔者一想便足。 何故说三。 答曰。 如前一法三说。 无常即苦苦即无我。 此想亦如是。 断想有余涅槃。 尽想无余涅槃。 离想二涅槃方便门。 当知坏法人成就十想。 即成阿罗汉具足二种涅槃故说。 九想十想为坏法道也。 十想义种种分别。 具如摩诃衍中广说。 第三明趣道相者即有三种一者渐次入坏法道。 具如前说。 二者非次第坏法道。 从初发心即具修十想断诸结使得阿罗汉果具足二种涅槃故。 摩诃衍云。 若于暖顶忍世间第一法。 正智慧观离诸烦恼是离想。 得无漏道断结使是断想。 入涅槃时灭五受阴不复相续。 是名尽想当知从初干慧地来即说离想等。 此则异前所说三想并在后无学道中也。 三者随分入道。 若于十想之中随修一想善得成就。 即能断三界结使得阿罗汉。 证二种涅槃。 故经云。 善修无常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三界结使永尽无余。 当知无常即是具足入道不烦恼想。 下九想亦当如是。 一一分别趣道之相。 复次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时心广大故。 欲为一切众生习甘露法药。 虽知诸法毕竟空寂。 而亦具足成就十想。 是菩萨于一一想中。 次第入一切法门旋转无阂为众生说。 当知十想即是菩萨摩诃衍也。 发布时间:2025-02-04 13:13:0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8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