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第二上 内容: 摩诃止观卷第二上二劝进四种三昧入菩萨位。 说是止观者。 夫欲登妙位非行不阶。 善解钻摇醍醐可获。 法华云。 又见佛子修种种行以求佛道。 行法众多略言其四。 一常坐。 二常行。 三半行半坐。 四非行非坐。 通称三昧者。 调直定也。 大论云。 善心一处住不动。 是名三昧。 法界是一处。 正观能住不动。 四行为缘。 观心藉缘调直。 故称三昧也。 一常坐者。 出文殊说文殊问两般若。 名为一行三昧。 今初明方法。 次明劝修。 方法者。 身论开遮。 口论说默。 意论止观。 身开常坐遮行住卧。 或可处众独则弥善。 居一静室或空闲地。 离诸喧闹。 安一绳床傍无余座。 九十日为一期。 结跏正坐项脊端直。 不动不摇不萎不倚。 以坐自誓。 肋不拄床。 况复尸卧游戏住立。 除经行食便利。 随一佛方面端坐正向。 时刻相续无须臾废。 所开者专坐。 所遮者勿犯。 不欺佛不负心不诳众生。 口说默者。 若坐疲极。 或疾病所困。 或睡盖所覆。 内外障侵夺正念心不能遣却。 当专称一佛名字惭愧忏悔以命自归。 与称十方佛名功德正等。 所以者何。 如人忧喜郁怫举声歌哭悲笑则畅。 行人亦尔。 风触七处成身业。 声响出唇成口业。 二能助意成机感佛俯降。 如人引重自力不前。 假傍救助则蒙轻举。 行人亦尔。 心弱不能排障。 称名请护恶缘不能坏。 若于法门未了。 当亲近解般若者。 如闻修学。 能入一行三昧面见诸佛上菩萨位。 诵经诵咒尚喧于静。 况世俗言语耶。 意止观者。 端坐正念。 蠲除恶觉舍诸乱想。 莫杂思惟不取相貌。 但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 系缘是止。 一念是观。 信一切法皆是佛法。 无前无后无复际畔。 无知者无说者。 若无知无说则非有非无。 非知者非不知者。 离此二边住无所住。 如诸佛住安处寂灭法界。 闻此深法勿生惊怖。 此法界亦名菩提。 亦名不可思议境界。 亦名般若。 亦名不生不灭。 如是等一切法与法界无二无别。 闻无二无别勿生疑惑。 能如是观者。 是观如来十号。 观如来时不谓如来为如来。 无有如来为如来。 亦无如来智能知如来者。 如来及如来智。 无二相。 无动相。 不作相。 不在方不离方。 非三世非不三世。 非二相非不二相。 非垢相非净相。 此观如来甚为希有。 犹如虚空无有过失增长正念。 见佛相好如照水镜自见其形。 初见一佛。 次见十方佛。 不用神通往见佛。 唯住此处见诸佛闻佛说法。 得如实义为一切众生见如来。 而不取如来相。 化一切众生向涅槃而不取涅槃相。 为一切众生发大庄严而不见庄严相。 无形无相无见闻知。 佛不证得是为希有。 何以故。 佛即法界。 若以法界证法界即是诤论。 无证无得。 观众生相如诸佛相。 众生界量如诸佛界量。 诸佛界量不可思议。 众生界量亦不可思议。 众生界住如虚空住。 以不住法以无相法住般若中。 不见凡法云何舍。 不见圣法云何取。 生死涅槃垢净亦如是。 不舍不取但住实际。 如此观众生真佛法界。 观贪欲嗔痴诸烦恼。 恒是寂灭行。 是无动行。 非生死法非涅槃法。 不舍诸见不舍无为。 而修佛道。 非修道非不修道。 是名正住烦恼法界也。 观业重者。 无出五逆。 五逆即是菩提。 菩提五逆无二相。 无觉者。 无知者。 无分别者。 逆罪相实相相。 皆不可思议不可坏。 本无本性。 一切业缘皆住实际。 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是为观业即是法界印。 法界印四魔所不能坏魔不得便。 何以故。 魔即法界印。 法界印云何毁法界印。 以此意历一切法亦应可解。 上所说者皆是经文。 劝修者。 称实功德奖于行者。 法界法是佛真法。 是菩萨印。 闻此法不惊不畏。 乃从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 譬如长者失摩尼珠后还得之。 心甚欢喜。 四众不闻此法。 心则苦恼。 若闻信解欢喜亦然。 当知此人即是见佛。 已曾从文殊闻是法。 身子曰。 谛了此义是名菩萨摩诃萨。 弥勒云。 是人近佛座佛觉此法故。 故文殊云。 闻此法不惊即是见佛。 佛言。 即住不退地具六波罗蜜。 具一切佛法矣。 若人欲得一切佛法相好威仪说法音声十力无畏者。 当行此一行三昧。 勤行不懈则能得入。 如治摩尼珠随磨随光。 证不可思议功德。 菩萨能知速得菩提。 比丘比丘尼闻不惊。 即随佛出家。 信士信女闻不惊。 即真归依。 此之称誉出彼两经(云云)○二常行三昧者。 先方法。 次劝修。 方法者。 身开遮。 口说默。 意止观。 此法出般舟三昧经翻为佛立。 佛立三义。 一佛威力。 二三昧力。 三行者本功德力。 能于定中见十方现在佛在其前立。 如明眼人清夜观星。 见十方佛亦如是多。 故名佛立三昧。 十住婆沙偈云。 是三昧住处。 少中多差别。 如是种种相。 亦应须论议。 住处者。 或于初禅二三四中间。 发是势力能生三昧故名住处。 初禅少二禅中三四多。 或少时住名少。 或见世界少。 或见佛少故名少。 中多亦如是。 身开常行。 行此法时避恶知识及痴人亲属乡里。 常独处止不得希望他人有所求索。 常乞食不受别请。 严饰道场备诸供具香肴甘果。 盥沐其身。 左右出入改换衣服。 唯专行旋。 九十日为一期。 须明师善内外律能开除妨障。 于所闻三昧处如视世尊。 不嫌不恚不见短长。 当割肌肉供养师。 况复余耶。 承事师如仆奉大家。 若于师生恶。 求是三昧终难得。 须外护如母养子。 须同行如共涉险。 须要期誓愿使我筋骨枯朽。 学是三昧不得终不休息。 起大信无能坏者。 起大精进无能及者。 所入智无能逮者。 常与善师从事。 终竟三月不得念世间想欲如弹指顷。 三月终竟不得卧出如弹指顷。 终竟三月行不得休息。 除坐食左右。 为人说经不得希望衣食。 婆沙偈云。 亲近善知识。 精进无懈怠。 智慧甚坚牢。 信力无妄动。 口说默者。 九十日身常行无休息。 九十日口常唱阿弥陀佛名无休息。 九十日心常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或唱念俱运。 或先念后唱。 或先唱后念。 唱念相继无休息时。 若唱弥陀即是唱十方佛功德等。 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 举要言之。 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 意论止观者。 念西方阿弥陀佛。 去此十万亿佛刹。 在宝地宝池宝树宝堂。 众菩萨中央坐说经。 三月常念佛。 云何念。 念三十二相。 从足下千辐轮相。 一一逆缘念诸相乃至无见顶。 亦应从顶相顺缘。 乃至千辐轮。 令我亦逮是相。 又念我当从心得佛从身得佛。 佛不用心得不用身得。 不用心得佛色。 不用色得佛心。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 故不用色心得三菩提。 佛色已尽乃至识已尽。 佛所说尽者痴人不知智者晓了。 不用身口得佛。 不用智慧得佛。 何以故。 智慧索不可得。 自索我了不可得。 亦无所见。 一切法本无所有坏本绝本(其一)如梦见七宝亲属欢乐。 觉已追念不知在何处。 如是念佛。 又如舍卫有女名须门。 闻之心喜。 夜梦从事。 觉已念之。 彼不来我不往。 而乐事宛然。 当如是念佛。 如人行大泽饥渴梦得美食觉已腹空。 自念一切所有法皆如梦。 当如是念佛。 数数念莫得休息。 用是念当生阿弥陀佛国。 是名如相念。 如人以宝倚琉璃上影现其中。 亦如比丘观骨骨起种种光。 此无持来者。 亦无有是骨。 是意作耳。 如镜中像不外来不中生。 以镜净故自见其形。 行人色清净所有者清净。 欲见佛即见佛。 见即问问即报。 闻经大欢喜(其二)自念佛从何所来。 我亦无所至。 我所念即见。 心作佛心自见心见佛心。 是佛心是我心见佛。 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 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泥洹。 是法无可示者皆念所为。 设有念亦了无所有空耳(其三)偈云。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见心。 心起想即痴无想即泥洹。 诸佛从心得解脱。 心者无垢名清净。 五道鲜洁不受色。 有解此者成大道。 是名佛印。 无所贪无所著。 无所求无所想。 所有尽所欲尽。 无所从生无所可灭。 无所坏败。 道要道本。 是印二乘不能坏。 何况魔邪(云云)。 婆沙明新发意菩萨。 先念佛色相相体相业相果相用得下势力。 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势力。 次念实佛得佛上势力。 而不着色法二身。 偈云。 不贪着色身。 法身亦不着。 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 劝修者。 若人欲得智慧如大海。 令无能为我作师者。 于此坐不运神通。 悉见诸佛。 悉闻所说。 悉能受持者。 常行三昧。 于诸功德最为第一。 此三昧是诸佛母。 佛眼佛父无生大悲母。 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 碎大千地及草木为尘。 一尘为一佛刹。 满尔世界中宝用布施其福甚多。 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畏。 况信受持读诵为人说。 况定心修习如[(殼-一)/牛]牛乳顷。 况能成是三昧。 故无量无量。 婆沙云。 劫火官贼怨毒龙兽众病侵是人者无有是处。 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皆共护念称赞。 皆共欲见共来其所。 若闻此三昧如上四番功德皆随喜。 三世诸佛菩萨皆随喜。 复胜上四番功德。 若不修如是法失无量重宝。 人天为之忧悲。 如齆人把栴檀而不嗅。 如田家子以摩尼珠博一头牛(云云)。 ○三明半行半坐。 亦先方法次劝修。 方法者。 身开遮。 口说默。 意止观。 此出二经。 方等云。 旋百二十匝却坐思惟。 法华云。 其人若行若立读诵是经。 若坐思惟是经。 我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 故知俱用半行半坐为方法也。 方等至尊不可聊尔。 若欲修习神明为证。 先求梦王。 若得见一是许忏悔。 于闲静处庄严道场。 香泥涂地及室内外。 作圆坛彩画悬五色幡。 烧海岸香然灯敷高座。 请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 设肴馔尽心力。 须新净衣鞋屩。 无新浣故。 出入着脱无令参杂。 七日长斋。 日三时洗浴。 初日供养僧随意多少。 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师。 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 对师说罪。 要用月八日十五日。 当以七日为一期。 决不可减。 若能更进随意堪任。 十人已还不得出此。 俗人亦许。 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也。 口说默者。 预诵陀罗尼咒一篇使利。 于初日分异口同音。 三遍召请三宝十佛。 方等父母。 十法王子。 召请法在国清百录中。 请竟烧香运念三业供养。 供养讫礼前所请三宝。 礼竟以志诚心悲泣雨泪。 陈悔罪咎竟。 起旋百二十匝。 一旋一咒不迟不疾不高不下。 旋咒竟礼十佛方等十法王子。 如是作已。 却坐思惟。 思惟讫。 更起旋咒。 旋咒竟。 更却坐思惟。 周而复始。 终竟七日。 其法如是。 从第二时略召请。 余悉如常。 意止观者。 经令思惟。 思惟摩诃袒持陀罗尼。 翻为大秘要遮恶持善。 秘要秖是实相中道正空。 经言。 吾从真实中来。 真实者寂灭相。 寂灭相者无有所求。 求者亦空。 得者著者。 实者来者。 语者问者悉空。 寂灭涅槃亦复皆空。 一切虚空分界亦复皆空(其一)无所求中吾故求之。 如是空空真实之法。 当于何求。 六波罗蜜中求(其二)此与大品十八空同。 大经迦毗罗城空。 如来空大涅槃空。 更无有异。 以此空慧历一切事无不成观。 方等者。 或言广平。 今言。 方者法也。 般若有四种方法。 谓四门入清凉池即方也。 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 令求梦王。 即二观前方便也。 道场即清净境界也。 治五住糠显实相米。 亦是定慧用庄严法身也。 香涂者。 即无上尸罗也。 五色盖者。 观五阴免子缚起大慈悲覆法界也。 圆坛者。 即实相不动地也。 缯旛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 旛坛不相离。 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 香灯即戒慧也。 高座者诸法空也。 一切佛皆栖此空。 二十四像者。 即是逆顺观十二因缘觉了智也。 肴馔者。 即是无常苦酢助道观也。 新净衣者。 即寂灭忍也。 嗔惑重积称故。 翻嗔起忍名为新。 七日即七觉也。 一日即一实谛也。 三洗即观一实修三观荡三障净三智也。 一师者。 即一实谛也。 二十四戒者。 逆顺十二因缘发道共戒也。 咒者嘱对也。 璎珞明十二因缘有十种。 即有一百二十支。 一咒一支。 束而言之秖是三道。 谓苦业烦恼也。 今咒此因缘即是咒于三道而论忏悔。 事忏忏苦道业道。 理忏忏烦恼道。 文云。 犯沙弥戒乃至大比丘戒。 若不还生无有是处。 即忏业道文也。 眼耳诸根清净即忏苦道文也。 第七日见十方佛闻法得不退转。 即忏烦恼道文也。 三障去即十二因缘树坏。 亦是五阴舍空。 思惟实相正破于此。 故名诸佛实法忏悔也。 劝修者。 诸佛得道皆由此法。 是佛父母世间无上大宝。 若能修行得全分宝。 但能读诵得中分宝。 华香供养得下分宝。 佛与文殊说下分宝所不能尽。 况中上耶。 若从地积宝至梵天以奉于佛。 不如施持经者一食充躯。 如经广说(云云)。 约法华亦明方法劝修。 方法者。 身开遮。 口说默。 意止观。 身开为十。 一严净道场。 二净身。 三三业供养。 四请佛。 五礼佛。 六六根忏悔。 七绕旋。 八诵经。 九坐禅。 十证相。 别有一卷名法华三昧。 是天台师所著流传于世。 行者宗之。 此则兼于说默。 不复别论也。 意止观者。 普贤观云专诵大乘不入三昧。 日夜六时忏六根罪。 安乐行品云。 于诸法无所行。 亦不行不分别。 二经本为相成。 岂可执文拒竞。 盖乃为缘前后互出。 非硕异也。 安乐行品护持读诵解说深心礼拜等。 岂非事耶。 观经明无相忏悔。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慧日能消除。 岂非理耶。 南岳师云。 有相安乐行无相安乐行。 岂非就事理得如是名。 持是行人涉事修六根忏。 为悟入弄引。 故名有相。 若直观一切法空为方便者。 故言无相。 妙证之时悉皆两舍。 若得此意。 于二经无疑。 今历文修观。 言六牙白象者。 是菩萨无漏六神通。 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 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 无漏无染称之为白。 头上三人一持金刚杵。 一持金刚轮。 一持如意珠。 表三智居无漏顶(云云)。 杵拟象能行表慧导行。 轮转表出假。 如意表中。 牙上有池表八解是禅体。 通是定用。 体用不相离故。 牙端有池池中有华华表妙因。 以神通力净佛国土利益众生。 即是因。 因从通生如华由池发。 华中有女女表慈。 若无无缘慈。 岂能以神通力促身令小入此娑婆。 通由慈运如华擎女。 女执乐器表四摄也。 慈修身口现种种同事利行。 财法二施引物多端。 如五百乐器音声无量也。 示喜见身者。 是普现色身三昧也。 随所宜乐而为现之。 未必纯作白玉之像。 语言陀罗尼者。 即是慈熏口说种种法也。 皆法华三昧之异名。 得此意。 于象身上自在作法门也。 劝修者。 普贤观曰。 若七众犯戒。 欲一弹指顷除灭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者。 欲发菩提心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不离五欲而净诸根。 见障外事。 欲见分身多宝释迦佛者。 欲得法华三昧一切语言陀罗尼。 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 于天龙八部众中说法者。 欲得文殊药王诸大菩萨持华香住立空中侍奉者。 应当修习此法华经。 读诵大乘念大乘事。 令此空慧与心相应。 念诸菩萨母。 无上胜方便从思实相生。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成办如此诸事无不具足。 能持此经者。 则为得见我亦见于汝。 亦供养多宝及分身。 令诸佛欢喜。 如经广说。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痴瞑无智者耳。 四非行非坐三昧者。 上一向用行坐。 此既异上。 为成四句故名非行非坐。 实通行坐及一切事。 而南岳师呼为随自意。 意起即修三昧。 大品称觉意三昧。 意之趣向皆觉识明了。 虽复三名实是一法。 今依经释名。 觉者照了也。 意者心数也。 三昧如前释。 行者心数起时反照观察。 不见动转根原终末。 来处去处。 故名觉意。 诸数无量。 何故对意论觉。 穷诸法源皆由意造。 故以意为言端。 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 次心筹量名为意。 了了别知名为识。 如是分别堕心想见倒中。 岂名为觉。 觉者。 了知心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 心中非有识亦非不有识。 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 意中非有识。 亦非不有识。 识中非有意亦非不有意。 识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 心意识非一故立三名。 非三故说一性。 若知名非名则性亦非性。 非名故不三非性故不一。 非三故不散非一故不合。 不合故不空不散故不有。 非有故不常非空故不断。 若不见常断终不见一异。 若观意者则摄心识。 一切法亦尔。 若破意无明则坏余使皆去。 故诸法虽多但举意以明三昧。 观则调直故言觉意三昧也。 随自意非行非坐准此可解。 就此为四。 一约诸经。 二约诸善。 三约诸恶。 四约诸无记。 诸经行法上三不摄者。 即属随自意也。 且约请观音示其相。 于静处严道场。 旛盖香灯请弥陀像观音势至二菩萨像安于西方。 设杨枝净水。 若便利左右以香涂身澡浴清净。 着新净衣。 斋日建首。 当正向西方五体投地礼三宝七佛释尊弥陀。 三陀罗尼二菩萨圣众。 礼已胡跪烧香散华。 至心运想如常法。 供养已端身正心结跏趺坐。 系念数息十息为一念十念成就已起烧香。 为众生故。 三遍请上三宝。 请竟三称三宝名。 加称观世音。 合十指掌诵四行偈竟。 又诵三篇咒。 或一遍。 或七遍。 看时早晚。 诵咒竟披陈忏悔。 自忆所犯。 发露洗浣已礼上所请。 礼已一人登高座。 若唱若诵此经文。 余人谛听。 午前初夜其方法如此。 余时如常仪。 若嫌阙略可寻经补益(云云)。 经云。 眼与色相应云何摄住。 乃至意与攀缘相应。 云何摄住者。 大集云。 如心住。 如即空也。 此文一一皆入如实之际。 即是如空之异名耳。 地无坚者。 若谓地是有。 有即实。 实是坚义。 若谓地是无。 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是事实。 皆是坚义。 今明毕竟不可得亡其坚性也。 水性不住者。 谓水为有。 有即是住。 乃至谓水是非有非无。 亦即是住。 今不住有四句。 亦不住无四句中。 亦不住不可说中。 故言水性不住。 风性无碍者。 观风为有有即是碍。 乃至谓风非有非无。 亦无无四句。 故言风性无碍。 火大不实者。 火不从自生。 乃至不从无因生。 本无自性赖缘而有。 故言不实。 观色既尔。 受想行识一一皆入如实之际。 观阴既尔。 十二因缘如谷响。 如芭蕉坚露电等。 一时运念令空观成。 勤须修习使得相应。 观慧之本不可阙也。 销伏毒害陀罗尼能破报障。 毗舍离人平复如本。 破恶业陀罗尼能破业障。 破梵行人荡除粪秽令得清净。 六字章句陀罗尼能破烦恼障。 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 六字即是六观世音。 能破六道三障。 所谓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 此道苦重宜用大悲。 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 此道饥渴宜用大慈。 师子无畏观世音破畜生道三障。 兽王威猛宜用无畏也。 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道三障。 其道猜忌嫉疑偏宜用普照也。 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 人道有事理。 事伏憍慢称天人。 理则见佛性故称丈夫。 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 梵是天主标主得臣也。 广六观世音即是二十五三昧。 大悲即是无垢三昧。 大慈即是心乐三昧。 师子即是不退三昧。 大光即是欢喜三昧。 丈夫即是如幻等四三昧。 大梵即是不动等十七三昧。 自思之可见(云云)。 此经通三乘人忏悔。 若自调自度杀诸结贼成阿罗汉。 若福厚根利观无明行等成缘觉道。 若起大悲身如琉璃毛孔见佛。 得首楞严住不退转。 诸大乘经有此流类。 或七佛八菩萨忏。 或虚空藏八百日涂厕。 如此等皆是随自意摄(云云)○二历诸善即为二。 先分别四运次历众善。 初明四运者。 夫心识无形不可见。 约四相分别。 谓未念欲念念念已。 未念名心未起。 欲念名心欲起。 念名正缘境住。 念已名缘境谢。 若能了达此四。 即入一相无相。 问。 未念未起。 已念已谢。 此二皆无心。 无心则无相。 云何可观。 答。 未念虽未起非毕竟无。 如人未作作后便作作。 不可以未作作故便言无人。 若定无人后谁作作。 以有未作作人。 则将有作作。 心亦如是。 因未念故得有欲念。 若无未念何得有欲念。 是故未念虽未有不得毕竟无念也。 念已虽灭亦可观察。 如人作竟不得言无。 若定无人前谁作作。 念已心灭亦复如是。 不得言永灭。 若永灭者则是断见无因无果。 是故念已虽灭亦可得观。 问。 过去已去。 未来未至。 现在不住。 若离三世则无别心。 观何等心。 答汝问非也。 若过去永灭毕竟不可知。 未来未起不可知。 现在无住不可知。 云何诸圣人知三世心。 鬼神尚知自他三世。 云何佛法行人起断灭龟毛兔角见。 当知三世心虽无定实亦可得知。 故偈云诸佛之所说。 虽空亦不断。 相续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 若起断灭如盲对色。 于佛法中无正观眼空无所获。 行者既知心有四相。 随心所起善恶诸念。 以无住着智反照观察也。 次历善事。 善事众多。 且约六度。 若有诸尘须舍六受。 若无财物须运六作。 舍运共论有十二事。 初论眼受色时。 未见欲见见见已。 四运心皆不可见。 亦不得不见。 又反观觉色之心。 不从外来。 外来于我无预。 不从内出。 内出不待因缘。 既无内外亦无中间。 不常自有。 当知觉色者毕竟空寂。 所观色与空等能观色者与盲等。 乃至意缘法。 未缘欲缘缘缘已。 四心皆不可得。 反观觉法之心。 不外来不内出。 无法尘无法者悉与空等。 是为觉六受观(云云)。 眼根色尘空明。 各各无见亦无分别。 因缘和合生眼识。 眼识因缘生意识。 意识生时即能分别。 依意识则有眼识。 眼识能见。 见已生贪。 贪染于色毁所受戒。 此是地狱四运。 意实爱色覆讳言不。 此鬼道四运。 于色生着而计我我所。 畜生四运。 我色他色我胜他劣阿修罗四运。 他惠我色不与不取。 于此色上起仁让贞信明等五戒十善。 人天四运。 观四运心。 心相生灭。 心心不住。 心心三受。 心心不自在。 心心属因缘。 二乘四运。 观己四运过患如此。 观他四运亦复如是。 即起慈悲而行六度。 所以者何。 六受之尘性相如此。 无量劫来顽愚保着而不能舍。 舍不能亡。 今观尘非尘于尘无受。 观根非根于己无著。 观人叵得亦无受者。 三事皆空名檀波罗蜜。 金刚般若云。 若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 是名住相布施。 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不住声味布施。 是无相施。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直言不见相略犹难解。 今不见色有相无相。 亦有无相非有无相。 若处处着相。 引之令得出。 不起六十二见。 乃名无相檀到于彼岸。 一切法趣檀成摩诃衍。 是菩萨四运。 又观四运与虚空等即常。 不受四运即乐。 不为四运起业即我。 四运不能染即净。 是佛法四运。 如是四运虽空。 空中具见种种四运。 乃至遍见恒沙佛法成摩诃衍。 是为假名四运。 若空不应具十法界。 法界从因缘生。 体复非有。 非有故空。 非空故有。 不得空有双照空有。 三谛宛然。 备佛知见。 于四运心具足明了。 观声香味触法五受四运心。 圆觉三谛不可思议亦复如是。 准前可知。 不复烦记。 发布时间:2025-02-04 13:51:1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8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