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远大师:维摩义记卷第一(本) 内容: 维摩义记慧远大师 著刊维摩经义记序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 维摩经义记四卷。 慧远撰。 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 于维摩经想亦当然。 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 余得之欣然。 读之虽不如素意而其释最委。 至其伸释一义多先征起后方解之。 实不忘本母之体。 关中嘉祥不得抗衡也。 吾祖释义事理两圆。 而以理观为主。 事解稍略。 故先读斯记而后以智者融谭则可乎。 但脱误尤多。 后之得善本者幸正之时正德壬辰冬十月既朔比睿山宝珠沙门可透谨序维摩义记卷第一(本)沙门慧远撰圣教虽众要唯有二。 其二是何。 谓声闻藏及菩萨藏。 教声闻法名声闻藏。 教菩萨法名菩萨藏。 声闻藏中所教有二。 一是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 声闻声闻者是人本来求声闻道常乐观察四真谛法成声闻性。 于最后身值佛欲小。 如来为说四真谛法而得悟道。 本声闻性故今复闻声而得悟道。 是故名为声闻声闻。 经言为求声闻者说四真谛。 据斯为论。 缘觉声闻者是人本来求缘觉道常乐观察十二缘法成缘觉性。 于最后身值佛为说十二缘法而得悟道。 本缘觉性于最后身闻声悟道。 是故名为缘觉声闻。 经言为求缘觉者说十二缘法。 据此为言。 此二虽殊同期小果。 藉教处齐等。 以是义故齐号声闻。 对斯二人所说之法名声闻藏。 菩萨藏中所教亦二。 一是渐入二是顿悟。 言渐入者是人过去曾习大法中退住小后还入大。 大从小来谓之为渐。 故经说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我今亦令入是法中。 此即是其渐入菩萨。 言顿悟者有诸众生。 久习大乘相应善根。 今始见佛即能入大。 大不由小目之为顿。 故经说言或有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 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此是顿悟。 渐入菩萨藉浅阶远。 顿悟菩萨一越解大。 顿渐虽殊以其当时受大受处一是故对斯二人所说为菩萨藏。 圣教虽众不出此二。 故龙树云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 文殊阿难在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 地持亦云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 结集经者集为二藏。 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 说菩萨所行为菩萨藏。 地持复言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 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故知圣教无出此二。 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教满教等。 名虽变改其义不殊。 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 为根熟人顿教*轮。 已知教之分齐。 次释其名。 今言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者盖乃树经部别名也。 诸经所以皆首题其名者为示所明法。 此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故始标举。 但诸经立名不同乃有多种。 或就法为名如涅槃经波若经等。 或就人为目如萨和檀须达拏等。 或就事立称如枯稻芉经等。 或就喻彰名如大云经宝箧经等。 或人法并彰如胜鬘经等。 或事法双举如彼方等大集经等。 或法喻俱题华严经法华经。 或人事双立如舍利弗问疾经等。 如是非一。 今此经者人法为名。 维摩所说是其人名不可思议解脱是其法名。 法藉人通故须标人。 法是所显故须举法。 但诸经首列人有四。 一题说人如胜鬘等。 二举问人如彼弥勒所问经等。 三举所说人如睒子经萨和檀等。 四举所化人如玉耶经须摩提女等。 今举说人。 说者不同有其五种。 一是佛说。 二是圣弟子说。 三是诸天说。 四神仙等说。 五变化说。 此经维摩中圣弟子说。 然此经中三会差别。 初会佛说。 第二会是维摩说。 第三一会是佛及维摩共说。 由佛有说故。 下文言佛说经已大众欢喜。 由维摩说故始举之。 以不思议解脱之法寄其人故。 始标举。 维摩诘者是外国语。 此方正翻名曰净名。 随义傍翻名无垢称。 良以其人法身体净妙出尘染。 内德既盈美响外彰寄名显德名无垢称亦曰净名。 又复其人内怀真道能权化无方。 虽不同尘俗而心栖累表。 即染无污。 故名为净亦曰无垢。 无垢净德妙出言顽。 假以名显令人归趣。 显德之名谓无垢称。 言所说者此维摩诘智慧内盈道尊众圣。 能以无量大悲方便现居毗耶。 托疾招问以通法化宣德被人故称为说。 经者外国名修多罗此翻名綖。 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贯花。 是故就喻说之为綖。 綖能贯花经能持纬。 其用相似故复名经。 若依俗训经者常也。 人别古今教义恒定故名为常。 经之与常何相阁预。 以常释经经者是其经历之义。 教之一法经古历今恒有曰常。 一名不思议解脱就法以名。 前约说人已立一称。 今后就法更立一号。 故曰一名。 不可思议解脱是一名矣。 此第十地所得无量诸解脱中初解脱门。 彼维摩诘德充法界。 随其化相偏住此门以彰其目。 今于此经说自所得令人趣求故始举之。 然此不思议解脱之门乃是神通化用之本。 诸佛菩萨证入此门神知永亡取舍心灭。 直以解脱法门之力能现种种神通化事。 如如意珠虽无分别而能普雨一切种物诸佛菩萨所得法门例皆同尔。 不可思者叹深之辞。 不思据心不议就口。 解脱真德妙出情妄心言不及。 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分别有三。 一就体论。 此不思议解脱之门真心为体。 体绝名言心意不及名不思议。 二就相说此解脱门诸德为相。 德穷法界难以限算妙过情分名不思议。 三就其用。 此解脱门神通为用。 体虽妙寂而是缘起作用之性。 诸佛菩萨证入其中能现无量神通化用。 毛孔纳海芥受须弥。 种种变现情缘莫测名不思议。 言解脱者出其法体。 前言不思议通众德。 未知是其何法不思。 为简余德故彰解脱。 然其解脱亦复漫通。 故须约前不思以别。 真德绝累无碍自在故称解脱。 分别亦三。 一就体论。 真心体净性出尘染。 自体无绮故名解脱。 二就相说。 羁碍永除净德无累故曰解脱。 三就用辨。 妙用无方所为自在故称解脱。 问曰此法名为解脱。 于彼心慧二解脱中何门所收。 释言兼通。 体则心脱用则慧脱。 真识之心离染名脱故。 体是心慧用无为名解脱故用是慧故。 涅槃中说慧解脱开出五道。 明知通用悉是慧脱。 又问此解脱有为无为二解脱中何脱所收。 义亦兼通。 体则无为离染寂灭用则有为妙用烦兴。 此举通名佛国品者就初以列。 诸经立品大例有三。 一是从广。 如菩萨行品等是。 彼品初首非菩萨行。 从其后广名菩萨行。 二者从略。 如下文中观生品初首少许经文明观众生余者悉非。 摄广从略名观众生。 三者当相。 如下文中弟子品等。 今言佛国从广为名。 若从初略应名序品。 言佛国者佛如后释。 标人别处故举其佛。 国犹处也。 经亦名土又亦称界。 安身曰土摄民称国。 国土不同分别称界若论其土有身皆有。 若说其国统王者有不王者无。 今就如来统王以彰故言佛国。 此国实与众生共居。 佛穷土实为化之主故偏言耳。 法身平等实无栖托示化在方故言佛国。 又复身土虽复平等随其义门身土恒异。 故以其平等法门之身还依平等法门之土如海十相亦以相依故云佛国。 品者品别。 前品所明异于后品所明。 后品所明异于前品所明。 故云品别。 亦可品者是其品类。 义留类相从称为品。 此经始终品别十四。 此品建始故云第一。 此经始终四门分别。 一就处分别二就会分别三就义分别四就文分别。 言就处者据今一说次第以论。 处别唯二。 一庵罗树园二维摩诘舍。 若通维摩一世所说处别众多。 言就会者据今一说次第以论。 会别有三。 一庵罗会二维摩室三重会庵罗。 若通维摩一世所说会别无量。 言就义者此经宗归不思议解脱之义。 此不思议解脱之法是法界中一门义也。 门别虽一而妙旨虚融义无不统。 无不统故一切诸法悉入其中。 所摄之法虽复众多要唯二种。 一是理法二是行法。 理谓真如。 如随诠异门别种种。 故下文中或时宣说如法性实际以为理法。 或说三空或说二谛或二无我不二门等。 行谓因果。 因谓法身净土之因。 果谓法身净土之果。 故下文中具以显之。 显相如何。 人多粗判。 初之二会偏明如来净土因果。 第三会中偏明如来法身因果。 细求则通。 是义云何。 如初中合盖现变显示如来不思议力是法身果。 宝积赞叹发心愿求即法身因。 宝积复即是显示净土因果。 第二会中从初极尽入不二门广明如来法身因果。 香积一品显示如来净土因果彼初明果修十修八是净土因。 第三会中菩萨行品双明法身净土之因。 见阿閦佛品双明法身净土之果。 彼见释迦及无动佛是法身果。 现妙喜界是净土果。 故下佛言菩萨欲得清净佛土学无动佛所行之道。 下文复言愿一切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 明知彼文亦显净土。 此皆为明不思议法寄事显之。 所辨虽众莫不皆成一不思议解脱门矣。 此不思议法显证在人。 二者所谓诸佛菩萨。 据此一化且就维摩释迦以显。 故下文中初会寄就释迦以显。 后之两会寄就维摩而以显之。 然不思德成之在内。 内德难彰寄就用相而以显之。 显相云何。 下初会中令盖现变案地令净显示如来不思议相。 第二会中借座灯王取饭香积显示维摩不思议相。 第三会中掌持大众往至庵罗。 远接妙喜安置此土。 以显维摩不思议相。 此是第三就义分别。 次第四门就文分别。 文中细分有其八分。 相从唯三。 言其八者三会之中各有序正则有六分。 经初如是我闻之言是其一部证信通序。 别以为一。 佛告舍利汝见妙喜无动不下明其一部流通之义。 别以为一。 通余说八。 相从三者。 此之八分要摄唯是序正流通。 于中进退凡有五阶。 第一偏约维摩现说以为正宗。 是则从初乃至独寝一床已来悉为由序。 善来文殊不来相下是其正宗。 佛告舍利汝见喜无动不下是其流通。 问曰初会云何作序。 由其初会大众云集后得告命令往问疾故得为序。 第二一品现病为由。 弟子品后因苦起发故故得为序。 昔来相传多依此判第二约对维摩一世所说之法悉为正宗。 是则从初乃至方便现身有疾来悉为由序。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皆往问疾下悉为正宗。 正显维摩一世所说不思议法令人学故。 流通如前。 问曰初会云何为序。 此义似前因其初会大众云集如来告命令往问疾广显维摩一世所说故得为序。 第二品初列人叹德起后所说故亦名序。 第三通约佛及维摩所说之法悉为正宗。 是则从初尽偈已来见其由序。 宝积请后是其正宗。 正显所说令人学故。 流通如前。 第四通约诸佛菩萨不思议德以为正宗。 是则从初乃至蔽于诸来大众判为由序。 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宝积下悉为正宗。 显不思议解脱德故。 流通如上。 第五约对三会别经以别三分。 是则最初如是我闻以为一部证信通序。 一时佛在毗耶离下三会别经。 流通一文备如前判。 此与华严大况相似。 彼经最初如是我闻是其一部证信通序。 一时佛在摩竭提下八会别经。 流通一文外国不来。 此经科分粗与彼同。 今即依此最后一判科分解释。 就解证信通序之内三门分别。 一解如是我闻有之所由。 二解如是我闻达立之意。 三正解如是我闻之言。 有之所由者诸经之首何因缘故悉有如是我闻之言。 阿难立故。 阿难比丘何因缘立。 由佛教故。 佛何故教。 阿难请故。 阿难比丘何因缘请。 阿尼楼驮教故。 彼何因缘教。 由见阿难以忧恼故。 阿难比丘何故忧恼。 由见如来般涅槃故。 佛将灭度。 在于双林北首而卧。 阿难尔时以佛将灭在佛绳床后。 悲号啼泣莫能自胜。 阿尼楼驮见其悲泣开觉阿难。 汝是传法人。 何不请佛未来世事。 徒悲何益。 阿难对曰我今心没忧海。 知何所问。 阿尼楼驮遂教阿难请佛四事。 一问世尊灭度之后诸比丘等以何为师。 二问佛灭后诸比丘等依何而住。 三问恶性比丘云何共居。 四问一切经首当置何字。 阿难被教心少惺悟受教请佛。 佛依请而答。 一切比丘何为师者。 当依波罗提木叉为师。 若我住世无异于此。 木叉是戒比丘所学故说为师。 诸比丘等依何住者。 当依四念。 何谓四念。 所谓比丘观内身修身观精勤一心除世贪忧。 如是观外身内外身。 身受心法亦复如是。 是谓比丘所依住处。 故经说言若住四念名自境界。 不为魔缚。 若行五欲名魔境界。 为魔所缚。 恶性比丘云何共者。 梵檀治之。 若心调伏为说离有无经。 梵檀是其默不共语。 一切经首置何字者。 共者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某聚林等。 由佛教置故有斯言。 次第二明立意。 佛本何故教置如是我闻之言。 为生物信。 如是之言若为生信。 言如是者阿难彰己信顺佛语。 导佛所说为如言佛所说为是。 令他众生同己生信。 我闻云何生信。 阿难自是不足之人。 若言此法是己所说人多不信。 由言此法从佛闻故人皆归信。 信有何义而为生乎。 信者入法初门摄法上首。 凡入佛法要先起信。 故华严中说信为手。 如人有手至珍宝所随意采取。 若常无手空无所获。 入佛法者事亦同尔。 有信心手随意采取道法之宝。 若无信心空无所得。 信有此要故为生之。 次第三门解释如是我闻之言。 先解如是。 于中初先就人以定后正解释定之云何。 昔来相传就阿难释。 所言如者阿难所传如于佛语故名为如。 为欲简去相似之如故复云是。 如世人言此物似彼得称为如。 不妨体非不得言是。 今言如者不同彼如故须彰是。 究寻此言乃是就佛非就阿难。 云何得知。 如龙树释言如是者信顺之辞。 其信顺者言是事如是。 其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阿难信顺佛语故。 名佛语以之为如。 导佛所说以之为是。 非是阿难自信己语道己所说为如为是。 故温室经初言阿难曰吾从佛闻于如是。 故知名佛所说为如道佛所说以之为是。 但方言不同。 彼温室经顺此方语。 是故先道吾从佛闻后出所闻。 如是之法余经多[怡-台+責]外国人语先举如是却云我闻。 定之粗尔。 解释云何。 言如是者阿难道佛所说之法如于前事故名为如。 说理如理说事如事。 说因如因说果如果。 如是一切如法之言是常道理故名为是。 乖此之言名为非故。 如法之言得称为是。 此约法解。 若约人论。 阿难道佛所说之法如过去佛所说不变故名为如。 如诸佛说是正非邪故复言是。 准涅槃经释如来义亦有此相。 言我闻者。 阿难对彼未来众生陈己餐说故曰我闻。 闻实是耳得言我。 诸根之别皆我用具。 是故就主说言我闻。 法中无人。 何处有主而言就主说我闻乎。 释言法中虽无定主非无。 假名绾御众生故得就之宣说我闻。 故涅槃云譬如四兵令以成军。 虽无定主亦得称言我军勇健我军胜彼。 此亦如是。 故得称我。 问曰阿难得理圣人。 以何义故同凡说我。 释言阿难虽复说我不同凡夫。 云何不同。 说我有三。 一见心说我。 谓诸凡夫我见未亡我见心中称说有我。 二慢心说我。 谓诸学人见使虽言慢使犹在。 我慢心中称说有我。 三随世流布宣说有我。 谓无学人见使久除慢使亦尽。 随世流布所以说我。 阿难常于结集法时身居无学。 直是随世流布说我。 非见非慢故不同凡。 问曰无我真谛有我世谛。 无我是胜有我是劣。 何不从胜宣说无我。 就劣说我。 化我众生法须如是。 若不说我何由可得标别彼此。 令人识知故须说我。 是故乃至佛对众生亦常说我。 上来明期证信通序。 下次明其三会别经。 尽此品来是期初会。 方便品下是第二会。 菩萨行品下是第三会。 三会何异。 异有三种。 一由序异。 初会之中佛众云集而为由序。 第二会中维摩现病以为由序。 第三会中维摩持众往至庵罗而为由序。 二明法异。 法义众多难可具论。 大约粗分唯因与果因异有二。 一约人分别。 前之两会为化娑婆秽土众生专教求净。 所修所行专求净土。 后之一会为化众香净土菩萨专教随染。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二常法分别。 初会之中直出法体未辨修相。 后两会中明修成相。 于中前会教修趣寂。 破舍有无趣入不二。 第三会中从寂起用。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是其用也。 因异如是。 果异如何。 先就身论后就土说。 身中初会明应身果。 下寄宝积叹而显之。 始在佛树力降魔等悉是应也。 第二会中明报身果。 宣说佛身从于无量功德生故。 第三会中明法身果。 如下文说。 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 如是等也。 细实兼通粗分且然。 若论其土初会寄就释迦显净土。 第二寄就香积如来辨净。 第三会寄就无动如来彰净。 初寄释迦即染彰净明净土体。 第二寄就香积如来染外彰净明净土相。 第三寄就无动如来取之置此彰净随染明净土用。 法异如是。 细求兼通非全一向。 三利益异。 三会之中得益人别。 就初会中先序后正序正不定进退两判。 一唯取如来所说为正。 是则从初尽偈。 已来通判为序。 偈后为正。 因请正说净土因果序中有二。 一佛众云集。 二毗耶离有长者子名宝积下现相起发。 盖中普现十方佛国起后所说净土因果。 二通摄如来所现神变不思议德悉以为正。 是则从初尽蔽大众判为由序。 从宝积等献盖已后悉为正宗。 正显如来不思议解脱之德。 准胜鬘经叹佛章后齐为正宗此亦应然。 序中有三。 一明佛化主。 二从与大比丘已下辨其徒众。 三彼时佛与无量众下总明佛众云集所为。 前中有三。 初言一时明佛化时。 第二佛标列化主。 第三在毗耶下彰其化处。 释一时中先序异说次辨过非后正议。 异说如何。 昔来相传。 传言佛说时阿难闻时更无先后。 简去传闻成上我闻故云一时。 异说如是。 次辨过非。 先以事验后引文证。 事验如何。 如经说。 阿难是佛得道夜生。 如小乘中。 佛成道已过六七日即便说经。 何难尔时犹在怀抱身不豫会。 佛成道已过二十年方始出家。 三十年后方为侍者。 自斯已前所说诸经多不亲闻。 虽不亲闻而所集经亦云一。 明知一时非简传之辞。 又小乘中不得说言阿难是权。 何由得言说听一时。 人复反征云何得知。 阿难是佛得道夜生。 将来破我为证此义。 须知阿难立字因缘。 阿难陀者是外国语。 此名欢喜。 欢喜之名三因缘立。 一过去因缘如经中说。 释迦过去行菩萨道时作一陶师名曰大光。 值过去世释迦文佛。 父名净饭该? ?J陶叩茏用? 话⒛选9? 辆焓羧缃裎薇稹R蚣捶⒃浮T肝业崩闯傻梅鸬阑谷缃穹稹S伤贡驹附竦贸煞稹9式袷陶呋棺职⒛选6? 衷谝蛟怠0⒛驯惹鹈婷捕苏? J廊思? 吣? 换断补首只断病J枪示? 性尢景⒛选C嫒缏? 履咳羟嗔? 7鸱K? 氚⒛研摹H? 改噶⒆忠蛟怠S胱只断蚕彩鄙? 省:握呦彩彼? 饺缋吹玫酪故薄H缋词? 袍u城出家。 既出家已五年习定六年自饿身极羸瘦。 父王遣人恒往瞻伺。 知极微惙常恐不全。 菩萨后时知饿非道受食乳麋欲取正觉。 魔作是念。 若佛道成空我境界。 曼道未成当败其志。 遂卒官属十八亿万持诸苦具来怖菩萨。 菩萨于时入胜意慈定。 令魔眷属颠倒堕落。 魔既被降便作是念。 菩萨力大非我能胜。 当恼其父。 遂便往诣净饭宫上唱如是言。 悉达太子昨夜了矣。 王时闻已从床而堕。 良久乃苏更为伤叹。 念子在家当为轮王。 何期出家空无所拔。 未久之间菩提树神以佛道成复持天华庆贺父王。 当成佛时天雨妙华而为供养。 故持庆王。 其时亦往净饭宫上唱如是言。 大王当知。 地天太子昨夜明星出时降魔兵众成佛得道。 王时生疑。 向者有天言我子死。 今复有天云子成道何者可信。 菩提神曰我言可信。 向者是魔故相恼耳。 我是菩提树神。 以佛于我树下得道故相庆贺。 王时作念。 我子在家当为轮王。 今日出家为*轮大王。 彼此无失。 自者闻死今忽闻活一重大喜。 复闻道成两重大喜。 未久之间王弟斛饭夜生阿难。 寅抱诣王。 弟于昨夜生此一男。 王时对曰我子成道汝复生男。 众庆并集。 与字欢喜。 以斯准验定知阿难成道夜生。 阿难既是得道夜生。 何由得言说听一时。 事验如是。 次以文证。 佛初成道。 在波罗捺仙人鹿苑为五比丘转四谛法名转*轮。 经佛灭度后阿难比丘先集此经。 将集此经先升高坐说偈自言。 佛初转*轮。 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 佛游波罗捺为五比丘众转四谛*轮。 彼经之中道己传闻复言一时。 明知一时非简传之辞。 辨非如此。 次显正义。 言一时者就佛解释。 为化之辰目之为时。 于佛一代化时众多。 为简余时是故言一。 一时之言经中大有。 如涅槃说。 我于一时在加尸国。 我于一时在恒河岸。 我于一时在尸首林。 我于一时在王舍城。 如是非一。 今言一时共彼相似。 云何得知一时从复非是属前。 准依地经所以得知。 华严大本十地品初云言尔时佛在天中。 龙树别传改尔为一。 尔时之言不可成上。 改尔作一宁不属下。 云言佛者标列化主。 佛天竺语此翻名觉。 觉有二义。 一者觉察二者觉悟。 言觉察者对烦恼障。 烦恼侵害事等如贼。 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 此之一义如涅槃释。 言觉悟者对其智彰。 无明眠寝事等如睡。 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 故名为觉。 所对无明有其二种。 一是迷理。 性结无明迷覆实性。 翻对彼故觉知自实。 如来藏性从本常寂无为不动故名为觉。 二事中无知迷诸法相。 翻对彼故觉知一切善恶无记三聚之法故名为觉。 故地持言于义饶益聚非义非非义饶益聚平等开觉故名为佛。 义益善义利人故。 非义不善不利人故。 非非义是无记。 于此悉知故名为佛。 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云言自觉简异凡夫。 道言觉他简异二乘。 觉行穷满别异菩萨。 是故独此得名为佛。 下彰化处。 在毗耶离就通举之。 此翻名为广博严事。 庵罗树园随处别指。 人谓此园饶庵罗树名庵罗园。 事实不尔。 盖乃从其园主彰名。 有女从于庵罗树生。 即呼以为庵罗树女。 与经中说奈女相似。 此园是其庵罗女园。 从主作名名庵罗园。 佛至其国。 此女舍园造立精舍。 故仍本名名庵罗园。 游化更中目之为在。 法身平等实无栖托示化有方是故言在。 上来明佛下列其众。 众别细分有其十七。 一声闻众。 二菩萨众。 三梵。 四释五余天众龙鬼八部。 通前十三。 人众之中四部差别。 通前十七。 相从为五。 一声闻众。 二菩萨众。 三是天。 四鬼神众。 五是人众。 要摄唯二。 圣与凡。 前二是圣后三是凡。 圣中先列声闻之众后列菩萨。 诸经多尔。 何故而然。 泛解有四。 一近远分别。 二形相分别。 三就德分别。 亦云约教。 四多少分别。 言近远分别者。 声闻弟子多近如来故随近先列。 菩萨不尔在后而列。 何故声闻偏多近佛菩萨不近。 解有两义。 一声闻弟子习道未久。 虽得圣果进止威仪常须佛教。 为是近佛。 是故如来乃至涅槃常为制戒。 如制声闻不食害等。 又如律中制阿那律不听与其女人同宿。 制婆伽随不听饮酒。 如是等辈虽得圣果。 须佛教制故多近佛。 近故先列。 菩萨之人久闲道法不假佛教。 故不近佛。 以不近佛在后而列。 二声闻弟子现蒙佛度。 舍凡成圣荷恩深重。 虽得圣果常随如来围侍供养。 菩萨之人虽荷佛恩。 摄化众生利物为事故不近佛为是后列。 此是第一近远分别。 次第二门约形分别。 声闻之人同佛出家。 执持威仪形相似佛世共尊敬为是先列。 菩萨随化形仪不定或道或俗先列人怪故后列之。 次第三门约德分别。 亦得名为约教分别。 如龙树释。 教有二种。 一显示教彰相隐实。 二秘密教翻相显实。 显示教中宣说罗汉及辟支佛同佛漏尽。 宣说菩萨现行烦恼不断诸结。 于此教中若闻菩萨在罗汉上人多惊怪。 以是义故先列声闻后列菩萨。 若依甚深显实之教。 菩萨德尊理须在先。 声闻行卑宜须后列。 如华严经。 次第四门多少分别如涅槃经。 一切诸众少者先列。 声闻众少为是先列。 菩萨众多是故后列。 此后一义居在涅槃。 今此文中先列声闻后列菩萨具前三义。 就声闻中先标众别后列其数。 与大比丘是标众也。 约佛辨众以身兼彼目之为与大者叹辞。 外国语名曰摩诃。 此翻有三。 一者是多。 众数非一如世多人名为。 大众此通凡圣。 二者胜。 胜过余众。 于诸异学最殊胜故。 此亦该通。 三翻名大。 旷备高德过喻近学。 今言大者义当第三。 言比丘者是外国语。 义翻有五。 一名怖魔。 就始彰名。 初出家时魔心战怯故名怖魔。 比丘出家何关魔事乃令魔怯。 魔性妒弊惧他胜己。 又恐其人出家之后化他同出空其境界。 为是战怯。 二名乞士。 既出家已无所贮畜乞求自活。 三名净命。 于乞求时正命乞求离五邪命故曰净命。 五邪命法如龙树说道品义中具广分别。 此之两名据中以立。 四名净持戒。 精持禁戒无所毁犯。 五名破恶。 以持戒故能离诸过。 此后两名据终以立。 非一称众。 八千人俱彰其数也。 略无叹德。 何故而然。 大教有二。 一渐二顿。 若论渐教藉少而入须叹声闻。 语其顿教不由小入故不叹小。 此经顿教不藉小入。 为是不叹。 次列菩萨文别有五。 一标别其众。 二辨其数。 三叹其德。 四列其名。 五总结。 初言菩萨标别众也。 外国名菩提萨埵。 翻译之者不殊烦广。 菩下去提萨下略埵直云菩萨。 此方翻之名道众生。 菩提名道萨埵众生。 良以此人内心求道备有道行。 以道成人名道众生。 若尔声闻缘觉皆求道并有道行同以道成。 以何义故不名菩萨。 释言贤圣名有通别。 通则义齐。 涅槃说乃至须陀亦名菩萨。 求索尽智无生智故。 亦名为佛。 正觉共道不共道故。 但今为分贤圣之别。 隐显异名等分贤圣。 何故独偏名菩萨。 解有三义。 一就愿心望果解释。 唯此众生求大菩提余悉不求。 是故独此名道众生。 故地论言上决定愿大菩提独言菩萨故。 二就解心望理解释。 凡夫著有二乘住无。 有无乖中不会中道。 是故不得名道众生。 唯有菩萨妙舍有无契会中道。 是故偏得名道众生。 三就行分别。 入佛法中有三门。 一教二义三者是行。 教浅义深行为最胜。 声闻最劣从教为名故号声闻。 声者是教餐声悟解故曰声闻。 缘觉次胜从义立目。 缘者是义于缘悟解故名缘觉。 菩萨最上从行立称。 以能成就自利利他俱利之道故名菩萨。 故地持言声闻缘觉但能自度。 菩萨不尔。 自度度他是名道胜。 以道胜故名道众生。 三万二千辨其数也。 众知识下叹其德也。 初无别叹。 如是一切功德具足总以结叹。 菩萨德度非别不彰故先别叹。 非别能尽故复宜须总结显多。 别中初先叹其所成自分功德。 近无等下叹其所修胜进功德。 自分先成是故先叹。 胜进后起为是后叹。 己所成处名为自分。 仰习之所说为胜。 诸经叹德多依此二。 前自分中文别有三。 一明其人。 行德显著为众知识。 二名闻下明其成。 行德宽广名闻十方。 三名称高下明其所成。 行德殊胜名称高远。 就初段中先明其人。 为众知识大智本下辨其行德。 成前知识。 就初段中众知识者谓知其德识其形也。 亦可下人咸共闻知上人同识。 就下辨德成知识中先明自利。 为护法下明其利他。 行能益己名为自利。 行能兼润说为利他。 诸经叹德多皆依此。 前自利中大智本行皆成就者直叹行成。 佛威建立明成所以。 由佛威神教化建立所以成就。 亦可前句叹其行成佛威建立叹其德就。 就前句中言大智者是佛智也。 佛慧深广故名大智。 言本行者约果显因。 菩萨所修能为佛因故名本行。 斯具名皆成就。 就后句中诸佛威神诸佛神力名佛威神。 菩萨修成名为菩萨之所建立。 始起名建功德曰立。 下利他中为护受法明能护正。 能师子吼明能摧邪。 亦可初句为护受法利他方便。 轨则名法法能遮防名为法城。 为护此法不令他人违谤毁灭故须受法。 护法之相如涅槃经金刚身品说。 又如地经说护有三。 一护教法。 于佛教法书写读诵为他宣说。 书写读诵自行护持。 为他演说外他护持。 二护证法。 自证教他自证自护教化他护。 三护行法。 自依修行。 他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 此之三护皆须知法故须受持。 饮法称受愠守名持。 所持非邪故云正法。 能师子吼正明化他。 借喻名法。 所说决定心无性惧如师子吼。 说能摧邪如师子吼。 说能寤寐如师子吼。 说能安立如师子王。 能安群辈如师子吼。 说能教告如师子王。 教告诸子名师子吼。 如涅槃说。 师子吼者为十一事如来是也。 菩萨亦然。 不可具列。 自下第二彰其德广名闻十方。 于中初先举名。 显德宽广故名十方。 名称号等有何差别。 通释是一随相别分非无差异。 异相如何。 显体为名标德为称。 名称外彰号令天下说之为号。 今言名者通相言耳。 由名矣大十方共闻。 众人不下辨德显名。 于中亦二。 自利利他先明利他悉已净下明其自利。 前利他中初明教正。 降伏魔下明其摧邪。 前教正中众人不请友而安者为化始也。 不待物请强为非友。 化令住正名友安之。 解有两义。 一所化众生无机感圣名为不请。 菩萨强化为作因缘名友安之。 二所化众生虽有道机无其乐欲不知求圣名为不请。 菩萨随机而为强化名友安之。 绍隆三宝使不断绝为化终也。 其义云何。 如华严经明法品说。 彼有三憣。 其一憣能令众生发菩提心。 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开示演说十二部经深妙法藏。 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受持一切威仪行法。 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第二憣中赞叹大愿。 是故能令佛宝不断分别显示十二缘起甚深之义。 是故能令法宝不断修六和敬。 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第三憣中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牙。 是故能令佛宝不断护持正法不惜身命。 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善御大众心无忧悔。 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此之三憣亦有阶降。 初下次中第三最上。 先就佛宝以显不同。 第一憣中令生发心标果令求。 此为初始。 第二憣。 中赞大愿者赞起行愿令人修行。 此以为中。 第三中下佛种子于生田者化人成行。 此为最上。 化人成行堪为佛因名下佛种于生田矣次就法宝以显不同。 第一憣中开示演说十二部经宣通教法。 第二憣中分别显示十二缘起辨释理法。 第三憣中护持法者兴建行法。 教浅义深行为最胜。 次就僧宝以辨阶降。 第一憣中受持一切威仪法者僧行方便。 第二憣中修六和敬行成不乖。 第三憣中善御大众德成摄他。 此亦初下次中后上。 以此教他传学不息故令三宝永不断绝。 上来教正。 下明摧邪。 先除众魔后制外道。 魔罗胡语此云杀者。 害人善故。 泛论有四。 或广说八。 言其四者。 一烦恼魔。 谓贪嗔等一切烦恼能害善法。 二者阴魔。 谓五阴身共相摧灭。 三者死魔。 能坏命根。 四者天魔。 于彼第六他化天上别有魔天好坏他善。 四中初一是生死缘。 中间阴死是生死果。 此之四种大小通说。 所言八者如涅槃说。 前四种上更加无为四倒之心合为八也。 无为四倒能坏大乘常乐我净四种正解故。 涅槃中说之为魔。 小乘法中未以为患故多不说。 又此通亦烦恼中收。 故诸经中多亦不说。 魔法如是。 通论此八并须降伏。 何故如是。 烦恼阴死无为四倒妨违自行故须降伏。 伏法不同。 彼烦恼魔小乘多用谛观降伏。 大乘多用空慧降伏。 阴魔小乘多用无余涅槃得灭舍故。 大乘多用常住法身。 无为四倒于大因中正解降伏。 于大果中菩提涅槃真德降伏。 天魔一种妨于自行亦妨化他故须降伏。 用法不同。 自行因中正智降伏。 知邪不从彼自退故。 自行果中十力降伏。 十力固牢不为魔邪所倾动故。 自行如是。 化他之中用法不定。 若在因中。 自身降魔多用神通。 教他降魔多用神咒。 彼无神通能降伏故。 若在果中。 自身降魔多以慈心。 教他降魔亦用神咒。 彼无慈力能降伏故。 降魔如是。 今就利他偏降天魔。 菩萨自降多用神通下制外道。 法外妄计斯称外道。 此亦妨于自行外化。 并须制伏。 但随行别用法不同。 自行因中正见降伏。 正见道理不从邪故。 自行果中无畏降伏。 外道邪智难佛无德。 如来有德于彼不怯能降伏故。 自行如是。 化他纯用四辨降伏。 四无碍辨广知法义能难论故。 今就化他。 四辨摧邪名制外道。 上来利他不明自利。 于中初先明其断德。 心常安下明其行德。 前断德中悉已清净明其摄治。 永离义等彰其离障。 又悉清净明离恶业。 正习斯亡名悉清净。 永离盖缠明无烦恼。 盖谓五盖。 贪欲嗔恚睡眠悼悔及疑是也。 广如别章。 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为盖。 盖众生故盖净心故。 缠谓十缠。 无惭无愧睡眠悔悭嫉掉眠忿及覆是其十也。 亦如别章。 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为缠。 缠众生故缠传心故。 于此盖缠正习斯亡故云永离。 下行德中文别有二。 一随德别叹。 二布施下随位别叹。 前随德中心常安住无碍解脱空解脱也。 亦可安住一切法界无碍解脱此即十地解脱大也。 念谓正念。 念门不同。 或说三种念佛法僧。 或说四种身受心法。 又如地论上念同法功德求义亦是四也。 或说六种。 念佛法僧戒施及天如涅槃释。 或说八种如龙树说。 前六种上更加二种。 一念出入息系心住于数息法门。 二者念死常修死相。 或说十种如大智论摩诃衍品说。 前八种上更加二种。 一者念灭念彼涅槃无为寂灭起意趣求。 二者念身自念己身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修行厌离。 或说十一如地经说。 念佛法僧念菩萨行念菩萨波罗蜜念十地念不坏力念无畏念不共法乃至不离念一切智。 广则无量菩萨悉念。 定者所谓九次第定。 八禅灭尽是九定也。 亦可一切所得三昧悉名为定。 此即十地三昧大也。 言总持者是陀罗尼。 此即十地大陀罗尼。 言辨才者四无碍辨。 知法辨了名之为辨。 又说辨了亦名为辨。 言辞才巧故名为才。 念念常现故云不断。 又说无间亦言不断。 上来第一随德别叹。 人言此叹地前功德。 当应不然。 叹地前行多不举此胜上功德。 自下第二随位别叹。 初地至十地德何故须然。 菩萨住于一地之中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故历诸位而以叹之。 言布施者初地功德。 言持戒者二地功德。 言忍辱者三地功德。 言精进者四地功德。 言禅定者五地功德。 言智慧者六地功德。 六度之义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 今释名。 言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与他名之为布。 惙己惠人目之为施。 言持戒者胡名尸罗。 此方正音名为清凉。 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 戒能防息故号清凉。 此清凉行有能禁防止息之义故复名戒。 坚守名持。 言忍辱者他人加恶名之为辱。 于辱能安说之为忍。 言精进者陈心于法名之为精。 精心务达说以为进。 言禅定者禅那胡语。 此翻名为思惟修习。 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 又亦名为功德丛林。 此乃从其所生为名。 能生多德是故为功德丛林。 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观达称慧。 此六经中名波罗蜜。 是外国语。 此名度。 又亦翻之名到彼岸。 所言度者地持论中说有三义。 一者时度。 此之六行种性已上度三阿僧祇方始成满。 二者果度。 此六能得大菩提果。 三自性清净度。 此六能得破情相到法实际。 具此三义故名为度。 言到彼岸者如龙树说。 解有三义。 一能舍离生死此岸到于无上涅槃彼岸。 同前果度。 二能舍离生死涅槃有相此岸到于平等无相彼岸。 与前自性度义相似。 三能舍离六弊此岸到于六度究竟彼岸名到彼岸。 因修至成故名始修为能到矣。 具此三义名到彼岸。 此六同时随位且分。 檀寄初地乃至波若在第六地。 如地经说。 及方便力无不具足七地功德。 七地修习十方便慧发起胜行名方便力无不具足。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八地功德。 逮谓及也亦曰至也。 无生所得者理中无净可得。 此诸菩萨破去情相到无得处。 是故名为逮无所得。 不起法忍犹是经中无生法忍。 由逮无得是故便成不起法忍。 不见净法可生起故。 已能随等九地功德。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是九地中说成就矣。 谓能随生转妙*轮久堪化益故曰已能。 化顺物机名为随顺。 说授名转。 不退轮者经中或说三业为轮。 或复宣说佛法为轮。 今此所论名为轮者。 如彼转轮圣王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虚空。 佛法如是。 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上入佛道故名为轮。 一得永住故故不退。 善解法相是九地中智成就也。 知众生根是九地中入行成就。 盖诸大众得无畏下十地功德。 盖诸人众得无所畏利他功德。 十地学穷故盖大众。 起说不怯故得无畏。 功德已下明其自利。 功德智慧以修心者妙德严心。 功者是其功德庄严。 智慧是智慧庄严。 此二庄严广如别章。 此应具论。 然今且可释其名字。 其功德者亦名福德。 福谓福利。 善能资润福利行人故名为福。 是其善行家德故名福德。 如清冷等是水家德。 功谓功能。 善有资润利益之功故名为功。 还是善行家德故名功德。 言智慧者。 依如毗昙决断名智对诸忍故。 若依成实无著名智别想识故。 通相以论。 知法名智观达称慧。 此智与慧通释一物。 随义别分非无差异。 异相如何。 依如地持知世谛者名之为智。 知第一义说以为慧。 故彼文言于一切法部分知者名智波罗蜜。 于第一义开觉名波若波罗蜜。 涅槃亦然若。 依地论证第一义名随智者。 了达教法名随慧者。 皆德无伤。 此二经中名为庄严亦名律仪亦曰助法亦复说之为菩提具。 言庄严者如涅槃说。 能严行人故曰庄严。 又复诸行共相庄饰亦曰庄严。 如庄严具众宝间错。 言律仪者如地持说。 此二内调故名为律令法称仪。 言助法者望果为言。 资顺菩提故云助法。 能为佛因故复说之为菩提具。 依此二行修练己心故曰修心。 相好已下胜相严身表德名相。 惬情称好。 用此庄形故曰严身。 相好严身过余世报名色第一。 不假余莹故舍世间所有饰好。 自下第三彰德殊胜故名高远。 于中先举名称高远显德殊胜。 名闻上彻名为高远。 高远如何踰于须弥。 踰谓过世。 须弥胡语。 此名妙高山亦名安明山。 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 纵广亦然。 四宝所成。 六万诸山而为眷属。 深信坚下辨德显名。 于中有三。 一明其信二深入缘起下彰其解三无有量下显其行。 此三分中皆利自他。 就初分中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是其自利。 决定名信。 信门不同。 或说为二如地经说信菩萨行及诸佛法。 或分为三信佛法僧。 或说四种信佛法僧及以信戒如成实论说。 或说八种如地持说信佛法僧即以为三。 信佛菩萨神通之力通前为四。 信种种因果是其世谛。 信真实义是其真谛。 通前为六。 得义为七。 得方便八。 无上菩提名为得义。 一切菩萨所修学道名得方便。 随别细分亦可无量。 愍厚曰深难坏称坚。 此是法说。 犹如金刚喻以显之。 下明利他。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明真能益。 法宝普照慧法教人。 闻思修等三慧之法名之为法。 此法可珍又能照曜故说为宝。 随机等示故名为普。 开晓明心除其闇彰说之为照。 而雨甘露功德教人。 世间甘露能除燋渴。 功德善法能润行人故名甘露。 授之称雨此明能益。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彰其能说。 说前法时能宣吐也。 谓于世俗言音之中最为第一。 第二解中深入缘起断邪见等。 是自利行。 入深缘起明其摄治。 观穷曰深解顺名入。 言缘起者谓十二缘。 经名因缘亦称缘起亦曰缘集。 藉因托缘诸法得生故名因缘。 法藉缘起故曰缘起。 法从缘集故称德集。 名字是何。 谓从无明乃至老死。 云何深入因缘之法。 唯真不生单妄不成。 真妄和合方得集起。 于中开合广略不定。 或分为二唯真与妄。 据妄统摄十二因缘皆妄心起名之为妄据真统收皆真心起说以为真。 或分为三。 一事缘起。 十二因缘皆从六种事识所为。 二妄缘起。 据妄统收十二因缘皆是七识妄相心作。 如梦所见。 故经说言三界虚妄皆一心作。 妄心作矣。 三真缘起。 据真统摄十二因缘皆真心作。 如波水作。 此如地经六地中说。 故彼经言十二因缘皆一心作。 谓阿梨耶真心作矣。 细分有六。 于前事识因缘之中义别有二。 事相因缘。 三世流转非我我所如毗昙说。 二虚假因缘。 十二因缘皆是名用。 虚假之有无有自性。 如成实说。 于前妄识因缘之中义别亦二。 一妄相因缘。 十二因缘皆是虚约妄相之有。 如化如炎。 无相为相相即无相。 不但无性相亦叵得。 二妄想因缘。 十二因缘皆妄心起。 心外无法如梦所睹。 但是心见心外无法。 于前真识因缘之中义别亦二。 一真用因缘。 如来藏性不染而染起十二缘。 故经说言如来藏性是其一切善不善因。 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犹如伎儿变现众趣。 又经亦言即此法界轮转五道名曰众生。 此等皆是真用因缘。 真体因缘。 如来藏性是因缘体。 名因缘而此因缘相。 良以真实如来藏性是缘体故。 经中宣说。 十二因缘以为佛性。 见十二因缘名为见佛见法见僧。 因缘如是。 此诸菩萨皆能穷达故曰深入。 此明摄治。 下明离障。 断诸邪见正使永亡。 五见非一说以为诸。 法外推求名为邪见。 见实除舍目之为断。 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残气亦尽由证因缘。 非有无性故。 使有无二边之见永无余习。 下明利他。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自心不怯。 其所讲说为如雷震说能益物。 又演无畏说能摧邪讲如雷震语能生善。 前中初言演法无畏法说利他。 依大智论。 菩萨别有四种无畏。 一总持无畏。 于法广知不畏屈短。 二知根无畏。 明了诸根随而授化不具违失。 三断疑无畏。 随问能决不惧不堪。 四益难无畏。 随难能通不惧屈滞。 如师子吼喻以显之。 后中讲说利他如雷喻显。 天雷一动卉蓻生牙。 法音一阐道根普长。 故取为喻。 第三行中初无有量已过量者明其自行。 行德深广无有分限故曰无量。 非是世人算数能及故曰过量。 又非世人算数能及名为无量。 超出世人算数之限故曰过量。 集众法下明其利他。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摄他方便。 法如珍宝门别非一名众法宝。 导人趣求名集法宝。 如海导师喻以显之。 海中导师导人采宝。 菩萨如是。 导人求法故取为喻。 了达已下化德成就。 先知法药后知众生。 知法药中了达诸法知世谛也。 了达深义知真谛也。 知众生中言知众生往来所趣知过未也。 知过去因名为知往。 知未来果名来所趣。 及心所行知现在也。 其知现在心行善恶而教化之。 上叹自分下叹胜进。 于中先明修法身行。 无量功德皆成就下修净土行。 此二之中各利自他。 修法身中先明自利。 关闭已下明其利他。 前自利中近无等等明修至果。 佛比余生名为无等。 佛佛道齐故复言等。 克证不遥故名为近。 佛自在慧辨出等。 佛智无碍故曰自在。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显自在慧。 言十力者一处非处力二者业力三者定力四者根力五者欲力六者性力七者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 义如别章。 此应具论。 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能说彰道四能说尽苦道。 备如后释。 所言十八不共法者毗昙宣说。 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为十八。 依大品经别有名字。 三业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是其初六。 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智慧为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是其中六。 三业随慧行了达三世是其后六。 亦如后释。 下利他中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自无恶因。 三涂修罗是其恶趣。 诸业烦恼通人趣入名恶趣门。 圣道遮防称曰关闭。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随物现受。 三涂人天是其五道。 若分修罗道别有六。 初入名生终出称现。 为大医下随生摄益。 为大医王疗治众病总明化益。 能治曰医自在名王。 医王中胜故名为大。 下别显之。 应病与药量宜授法。 贪教不净嗔教慈心。 如是等也。 令得服等筋物修习。 令得服者教起闻思摄受法也。 令得行者教使依法起修行也。 下净土中先明自利。 无量功德皆成就者净土因成。 如下文说。 无量佛土皆严净者净土果就。 自报离染名之为净。 又用自在亦名为净。 净满法界故曰无量。 下明利他。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亲近益也。 见形闻名皆得益也。 诸有所作亦不唐捐顺行益也。 唐谓虚捐谓弃。 无有顺行虚然唐去世名不唐捐。 上来别叹。 如是一切德具足总以结叹。 言皆具者解有两义。 一就人以论。 所列菩萨齐具前德故云皆具。 二就德而辨。 于前德中无不备之故云皆具。 次列其名。 菩萨众多文中具列五十二人。 菩萨之名皆依德立。 言等观者多观真谛平等法也。 不等观者多观世谛差别法也。 等不等者二谛通观。 此约慧别。 定自在王依定立称。 此前约行。 其法自在及与法相约法以别。 如是等也。 如是菩萨三万二千第五总结。 上列圣众下列凡众。 于中初先列其天众次列鬼神后列人众。 鬼神是其天之辅从次天以列。 天中初先列其梵众次列帝释后列余天。 梵中初言万梵天王列数辨众。 此皆应是初称梵王尸弃列名。 此云顶髻盖乃是其偏发梵王。 下言螺髻应是其人。 从余天下辨其来处。 此言稍略。 若具应言从余四天下。 上来之诣佛所至听法所。 就帝释中复万二千举其数也。 天帝辨众。 帝犹主也。 忉利天主名为天帝。 亦从余天还彰来处。 在会所至。 下列余天。 道言并余大威力者辨前兼后故说为并。 谓欲界中余天众也。 次列鬼神。 龙是畜生。 于中具有四生差别。 有大神德能来听法故今列之。 夜叉是轻捷鬼也。 乾闼婆者是天乐神亦鬼道摄。 阿修罗者人释言名不酒神。 不知是非。 或云劣天。 依如毗昙修罗唯鬼。 依法念经有鬼有畜。 如彼罗睺阿修罗王是师子儿体是畜生。 依伽陀经有天鬼畜三种差别。 修罗凡有五地之别。 一在地上众相山中如地经说。 势力最下。 二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名曰罗睺。 统领无量阿修罗众。 三罗睺下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 名曰勇健。 四勇健下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王。 名曰华鬘。 五华鬘下复过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 名毗摩质多。 亦统领无量阿修罗众。 毗摩之母本从天生故名劣天。 劫初成时有诸天女。 来海中洗浴。 水触其身遂失精气。 流在水中成一肉卵。 迳八千岁乃生一女。 有九百九十头。 头有千眼有九百九十九口。 口有四牙。 牙上出火犹如霹雳。 二万四千九百九十九脚。 此女后时在海浮戏。 水精入身生一肉卵。 迳八千岁生毗摩质多。 有九头。 头有千眼。 口中出水。 有九十九手。 脚唯有八。 其形四倍大于须弥。 纯食淤泥及与藕根。 多与天诤如法念说。 迦楼罗者是其鸟神。 于中有其金翅之鸟。 纯食诸龙。 有四生别。 有化生者。 食四生龙。 其胎生者食三生龙除其化生。 其卵生者食二生龙除化生除胎。 其湿生者唯食湿生。 此四天下有一化生迦楼罗王。 名曰正音。 受八千岁。 日别啖食一大龙王五百小龙。 绕四天下周而复始。 次第食之。 命终时诸龙吐毒不复能食。 饥火所烧耸翅直下。 至风轮为风所吹而复上来。 往还七返无处停足。 遂至金刚轮山顶命终。 以食诸龙身肉毒气遂发猛火。 其难陀龙王及跋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遂降大雨渧如车轴以灭其火。 身肉消敬唯有心在。 大如人脾纯青琉璃。 轮王得之用为珠宝。 帝释得之为结中珠。 紧那罗者此名疑神。 体是畜生形状似人。 面极端正顶有一角。 人见生疑不知为人为鬼为畜故曰疑神。 此亦是天之乐神。 摩睺罗伽是腹行神。 世人相传是魔神也。 下列人众。 比丘如上尼犹女也。 优婆塞者名为善宿男。 怀善而居亦云近善住亦云清信士。 优婆夷者如前。 姨犹女也。 上来第二列其从众。 彼时下第三大段明其徒众云集所为。 于中初明佛与诸众围绕说法。 说何等法。 文中不辨不知说何。 下明如来于众独胜。 譬如须弥显于大海喻说显胜。 高显独出在于大海名显于大海。 蔽于诸众合以显胜。 上来由序。 自下约对不思议德悉为正宗。 如胜鬘经叹佛功德正宗所收。 此亦应然无劳致疑。 此正宗中文别有二。 一因宝积献盖如来显示不思议德令人愿求。 二宝积说偈已下因宝积启请如来宣说净土因果令人习学。 前即是法身因果。 后即是其净土因果。 初之一段望前为正宗望后仍有起发之义故亦名序。 由其盖中现十方国起后所说净土因果故得名序。 于中有三。 一宝积等献盖为由。 第二如来合盖现变。 三宝积等睹之敬叹以显愿求。 初中尔时献盖时也。 当尔佛在庵罗园时次举献人。 毗耶离城出其生处。 有长者子标别其人。 名曰宝积论其名讳。 与五百等兼列其众。 下明献盖。 持盖诣佛献奉方便。 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正明献盖。 第二如来现变之中先合为一次广合大。 后于盖中广有所现。 前合一中佛威神者明合所由。 此不思议解脱之力说为威神。 约通而辨。 是约通力非余通等。 通有几种而言非余。 通有四种。 一如意通运变自身大音普遍。 二者幻通。 转变外事。 三法智通。 通达诸法。 四圣自在通。 能于苦中生乐想。 于乐法中生于苦想。 苦乐法中生不苦不乐想。 如是一切不随缘变名圣自在。 今转外事故是幻通。 何故悉受合之为一。 为令施者众圣满足故悉受之为成一用故合为一。 如佛初成受四王钵合之为一。 又欲显示不思议力故合为一。 次广令大。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经说。 一四天下有一须弥。 四大海水铁围围绕以为一界。 数之至千名小千界。 小千为一数复至千名中千界。 中千为一数复至千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此三千世界同时成坏故合为一名世界刹。 数此至于恒河沙数名世界性。 此性为一数复至于恒河沙数名世界海。 海复为一数至于恒河沙数名世界种。 种复为一数之至于恒河沙数名一佛界。 依如华严如是转增凡有十重。 最后名为世界须弥。 今言三千一刹为言下明所现。 所现有二。 一现此界二又十方下现他方事。 现此之秽令人同厌。 现他方净使人同忻。 现此界中事别有五。 一现地相。 广长悉现。 二现诸山。 三现众水。 四现日月星辰等事。 五现诸天龙神宫等。 现他方事言少可知。 自下第三明宝积等睹前神变敬叹发心于中初先明诸大众赞叹礼敬。 尔时大众举敬叹人。 睹佛神力敬叹所由。 叹未曾有口业叹也。 合多为一广小令大普现诸事。 昔所未见名为未有。 合掌礼等身业敬也。 观佛无厌故目不舍。 下明宝积说偈广叹。 先举叹人。 佛前叹处。 偈颂叹相。 何故偈叹。 解有两义。 一偈言要略。 少字之中能摄多义。 宝积今欲以其略言摄佛广德故须偈颂。 二偈言美妙。 诸赞叹者多以偈颂。 宝积今欲赞佛美德故须偈颂。 下出叹辞。 辞中合有三十六行。 四句为偈有十八偈。 人科种种今判为五。 初有两行以为初收。 叹美佛德。 次有两行为第二段。 颂叹向前所现之事。 法王法力超群生下有十三行为第三段。 乘叹余德。 今奉世尊此微盖下有四行偈为第四段。 讼叹向前所现之事。 大圣法王众所归下有十五行为第五段。 广叹难余德。 就初段中初先正叹。 后故稽首总以结敬。 就正叹中分别不同乃有三种。 一叹身叹德二门分别。 初句叹身余文叹德。 就叹身中偏叹佛眼。 何故而然。 六根身中眼根为首。 就始偏叹余略不论。 又人身中头最为上头中眼胜。 就胜偏叹。 又人相见先目相睹。 随见先叹故偏叹眼。 言目净叹其眼净。 净有二种。 一清白分明色无闇浊名之为净。 二照瞩分明说之为净。 言修广者叹其眼相。 修谓长也广犹阔也。 如青莲者类以叹之。 如有两种。 一净如青莲喻前净也。 二形如青莲喻修广。 下难德中叹三学行。 心净已度诸禅定心毕竟离染超出余人一切正受名度诸禅。 久积净业称无量者叹佛戒行名戒净业。 佛修曩劫劫故云久积。 纯净业故名称无量。 举称无量彰业净矣。 导众以寂叹佛慧行。 由慧明胜故能利人。 举能利他彰慧胜矣。 由前见佛为众说法故叹导众。 寂是涅槃导众入中。 又寂真谛导人趣入。 故经说言一切世谛若于如来悉第一义。 为令众生得第一义故说世谛。 第二约就身戒心慧四门分别。 目净一句叹佛身净。 心净一句叹佛心净。 此二一对身心分别。 久积净业依身叹戒。 导众以寂依心叹慧。 此二一对福智分别。 此即涅槃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四种果也。 第三约就叹身叹德叹名叹德四门分别。 目净一句赞叹佛身。 心净已度久积净业叹佛行德。 心净行体净业行德。 此二自德。 称无量者叹佛名称。 导众以寂重叹佛德。 此二化德。 下结敬德。 佛备前德故我稽首。 此初段讫。 下次颂前所现神变。 既见大圣以神变者讼叹向前合盖之事。 既谓己也以犹用也。 前以见佛用神通力合盖为一故云既见以神变矣。 普现已下讼前盖中所现事也。 向前盖中通现此土及他方事。 今此偏讼他方之事。 此土之事在后别讼。 普现十方无量土者现其化处。 其中诸佛现其化主。 演说法者现其化相。 于是一切悉见闻者由佛普现于是会中一切大众悉见十方无量佛土及见彼佛闻其说也。 自下第三乘叹佛余德有十三行相后从为三。 初有五行叹佛说巧。 次有六行叹佛化能。 下有两行叹佛心等。 就初段中前之三行叹说世谛不违第一。 后之两偈叹说第一不违世谛。 前中初行明说益人。 中间一行明说合法。 末后一行牒以结敬。 就初行中法王法力超群生者叹佛说德殊胜过人。 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 知法有余称曰法力。 此得过人名超群生。 常以法财施一切者说能益物法能资润名为法财。 常以法财能常说也。 言施一切能广益也。 第二行中能善分别诸法相者巧说世谛。 于第一义而不动者不违真谛。 第三行中以于诸法得自在者牒前初行中法王法力。 自在是王之义也。 是故稽首此法王者就之结敬。 就下两行明说真谛不违世谛中。 初行说真不违有果。 后行说真不违有因。 说法不有亦不无者能说真谛。 此明法空为真谛矣。 真谛离相亦复离性名为不有。 而有而有实性故曰不无。 如地持说。 又复真谛约对名有约对名无。 就实亡对名非有无。 以因缘故诸法生者不违世谛。 就真虽说非有非无随世恒说从因得果故云以缘诸法生矣。 所谓以其善恶因缘苦乐法生。 无我无造及无受者能说真谛。 此明生空为真谛矣。 真中无有我人可得名为无我。 以无我故无人作因名为无造。 无人受果名无受者。 善恶之业亦不亡者。 真中虽无世谛恒有用之牵果故曰不亡。 自下第二叹其化能。 初先别叹。 常礼法海总以结敬。 前中初先叹其化始。 以斯妙法济群生下叹其化终。 又复前叹小乘法化。 后则叹其大乘法化。 复就前中初先别叹。 三宝于下总以结之。 别中明佛宝现世。 始在佛树力降魔者成佛方便。 佛依树成所依之树或名佛树或称道树或复称之为菩提树。 树下成佛名为佛树。 树下得道说为道树。 树下证得菩提之果名菩提树。 将成托此故云始在。 魔于尔时恐佛道成而来恼乱菩。 菩萨即入胜意慈定神力伏魔名力降魔。 又以慈力令魔摧伏名力降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者正明成佛。 得甘露灭明证灭谛。 世间甘露能除燋渴。 灭谛涅槃能除渴爱。 是故约喻名甘露灭。 随化现证故名为得。 言觉道成明得道谛。 觉者是佛道是菩提克就就成。 前得此成言左右耳 发布时间:2025-02-05 12:40:0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