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慈航法师: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一)释疑篇 二、迷信的辩论 内容: 二、迷信的辩论在一个野外,遇到一班远足的朋友,我们的辩论会,就在一条小溪边,濯足的濯足,洗脸的洗脸,拭目的拭目情态下开始了。 起初由一个在旁边乱石上坐着而颇为滑稽的甲君,带讽刺、带玩笑的这样问着:“野和尚! 你们佛教徒,为什么都喜欢做一些迷信的勾当呢? ”你从那点觉得是如此呢? ——野僧这样的反问着。 因为你们都喜欢拜那些无知的木头啊! ——甲君。 请问先生:你们是信仰什么的呢? ——野僧。 我们是信仰孔老夫子的。 ——甲君。 那么,佛像的木头,和孔老夫子牌位的木头,两样比较起来,难道佛像的木头,没有他的好吗? ——野僧。 你们都是用木头,固然都是迷信,二五是一十,谁也不要讥诮谁! (P39)——乙君那末,请问你们又是用的什么呢? ——野僧我们是用铜像啊! ——乙君那末,我们也有用铜像的! 况且你我都是有像,不过是“木”和“铜”有一点差别;这样一十还是二五啊! ——野僧。 你们是要拜下去的啊! ——丙君。 你们呢? ——野僧。 我们不过是鞠躬而已! ——丙君。 为什么要鞠躬呢? ——野僧。 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所以对他行一个礼! ——丙君。 要知,我们拜下去,也不过是表示尊敬他的意思,并没有其他的特殊的意义,同样的是表示尊敬,为什么要说我们是迷信呢? ——野僧。 行礼就行礼,为什么一定要拜呢? ——丙君。 那末,行礼就行礼,为什么一定要鞠躬呢? ——野僧。 (P40)我们以为拜和鞠躬,都是迷信,谁也不要说谁吧。 ——丁君。 那末,你又是怎么呢? ——野僧。 我们不拜,也不鞠躬,不过对住像默念罢了。 ——丁君。 默念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野僧。 默念是表示祈祷。 ——丁君。 默念是祈祷,不算迷信;礼拜也是祈祷算迷信,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野僧。 你们祈祷就是乞怜于神,都是迷信,谁也不要说谁吧! 二五还是一十。 ——戊君。 乞怜于神者是迷信,那末,你又是乞怜什么呢? ——野僧。 我们以为,求人比较求神靠得住。 ——戊君。 真的吗? 求人都是靠得住吗? ——野僧。 求人虽然不能说完全靠得住,大约亦有几分数。 ——戊君。 靠得住,都是好吗? ——野僧。 (P41)当然。 ——戊君。 那末,杀了人,放了火,强了奸,偷了东西,去求人靠得住,都是好吗? ——野僧。 你们求神,或求人,都是不对! 最好,还是求自己吧! ——己君。 真的吗? 衣服自己去做,饭自己去煮,衣食住行和用具,样样都能够自己去做吗? 不然的话,怎样可以说不求人? 难道先把棺材买好了,死了之后,自己跑到棺材里面去,还要自己飞到坟墓里面去不成吗? ——野僧。 你们说的求神、求人、求己,迷信的定义,都不在这上面。 ——庚君。 那末,你又是以什么理由,来做迷信的定义呢? ——野僧。 我以为有的东西去相信,就不是迷信;若是没有的东西去相信,那才是迷信哩! ——庚君。 “有”和“没有”,又怎样知道呢? ——野僧。 看得见的东西,当然是有,看不见的东西,当然是没有。 ——庚君。 水中的月,镜中的像,梦中的事,都是看得见啊! 你能够说它是有吗? (P42)你的祖宗,我的父母,古代的圣贤,你都是没有看见过,难道都是没有吗? 那么再过一百年之后,谁又相信有你这个人? 那岂不是更迷信吗? ——野僧。 你们讨论迷信的中心点,都没有抓到痒处! ——辛君。 那末,你抓到痒处,又在什么地方呢? ——野僧。 有仪式和没有仪式的分别,我以为凡有仪式的都是迷信,若怕挂上迷信的头衔,非要打倒仪式不可! ——辛君。 有仪式的都是迷信,那末,开会有仪式,开学有仪式,结婚有仪式,做寿有仪式,出丧有仪式,其实食饭、睡觉、疴屎、放尿都不能离开仪式,你能一概说他是迷信吗? ——野僧。 晦气! 倒霉! 连我也跟你们弄得一身野气。 今天本来是取乐的日子。 你们无聊的谈起什么迷信不迷信,一个一个都被这“野和尚”辩输了,你们这一班自称伟大豪杰的人,丑不丑呢? 依我的意见,不如把这个“野和尚”大家打他一顿,再拖他下来,按倒在水里面灌他一肚子的水,岂不是更妙吗? (P43)——一个竖眉怒眼的“王君”这样说。 哈哈! 真是世所稀有,辩人家不过,就打起来吗? 那岂不是把辩论会,变成了“打架会”吗? 纵然你们就算打赢了,也不算什么本事。 十几个色力强壮的青年人,被一个五六十岁的野和尚打倒,我看你们有什么脸皮回去? 你们来尝尝这“少林寺”的铁锤——拳头——吧。 这野和尚就摩拳擦掌的,好像就要动武一样。 算了吧,我们肚子都饿了,大家把带来的野餐食饱了再说,这“野和尚”真是强词夺理的“好辩啊”。 ——一个眉开眼笑嘻嘻哈哈的“癸君”这样说。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又作。 ”……“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吾为此惧! 闲先圣之道。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 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 (见《孟子滕文公章》句下)能言距“邪僻”者,“佛陀”之徒也! ——野僧。 (P44) 发布时间:2025-02-13 11:26:3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