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四)-海仁老法师(6) 内容: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此明藏性随净缘,故有佛界妙用。 我是释尊自称,概括一切诸佛。 佛知七大唯心,达七大相妄性真;于七大中,不生取舍,而以妙明无分别智为本修因,故于如来藏性,非合而合。 而如来藏,随佛觉悟之净缘,唯一妙觉明心,圆照法界。 圆照即如智,法界即如理;佛以如智照如理,故不但照事法界,亦照理法界,名圆照法界。 其所照之法界,是清净法身;能照之智即般若德。 是故于如来藏性之中,能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即解脱德。 佛因背尘合觉,圆证三德,故能称性起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是理事无碍。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是事事无碍。 一谓一真法界之理,无量即十法界差别之事,以一真之理,遍于无量之事,即理即事;以无量之事,遍于一真之理,即事即理。 一不为少,无量不为多,一无一相,无量亦无无量之相,唯一真法界,自在无碍,谓之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亦即一多无碍。 又一即一心,无量谓宇宙万法,一心能现万法,是一为无量;万法唯是一心,即无量为一。 经云:明相精纯,种种变现。 ,是一为无量;种种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即无量为一。 又虚空藏菩萨云: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即一为无量;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即无量为一。 又弥勒菩萨云: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即一为无量;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 是无量为一。 一为无量,是依理成事;理不碍于事;无量为一,是即事显理,事不碍于理。 此即理事无碍法界,为华严经十玄门中,一多相容门。 大小指事相而言,如净名丈室,能容三万二千狮子之座,一一狮子座,皆纵广八万四千由旬,丈室无需扩大,狮座无需缩小;以丈室望狮座,即小中能现大相;以狮座望丈室,即大中现小。 狮座丈室,皆属事相,丈室容狮座,狮座入丈室,彼此不相妨碍,是为事事无碍法界,亦即广狭自在门。 一为无量等四句,是先标四义,以明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法界。 不动道场以下,是展示四义,及二无碍法界之相。 佛证一心之理,清净本然,既无自他去来,亦无迷悟生死谓之不动;然有机则应,无感不通,应身无量,度脱众生,谓之遍界,此释成一为无量相。 属于理不碍事,亦即一不碍多。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是释无量为一,身谓法身,亦即一真法界之理。 十方虚空中,国土无量,众生无量,诸佛亦无量;无不皆含于一身中,是事不碍理,亦多一无碍。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是释小中现大相,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释大中现小相。 一毛端是正报中最小者,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亦即三千大千世界,是依报中最大者。 今能于一毛端之小,现一佛刹之大,是以正报摄依报,而依报入于正报。 在正报之最小毛端中,望于所现依报最大之佛刹,佛刹亦不小,谓之小中现大,属事事无碍,亦即狭不碍广相。 微尘是依报中最小者,转法轮即现身说法,身是正报中之最大者。 今以全身正报之最大,坐在依报最小之微尘中转法轮,是以依摄正,正报入于依报中,在依报之微尘望于所包正报之身相,微尘亦不大,即大中现小,亦事事无碍,即广不碍狭相。 故小中现大,大中现大,皆属事事无碍法界,是广狭无碍自在门。 灭尘合觉以下,是总结解脱妙用。 尘指七大,佛知七大相妄性真,观其相妄,如空华灯影,故本无七大可得,则七大之尘不灭而自灭。 观其性真,本如来藏故,觉不合而自合,因是灭尘合觉,无所障碍,故能显发本具之真如妙觉明性。 性对相言,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迷真逐妄,执相遗性,即理而成事;诸佛灭尘合觉,融妄相而归于真性,即事显理,即相即性,故得理事无碍,以及事事无碍。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癸二明随缘不变体分三。 子初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前科明藏性不变之体,而有随缘之用;今科明藏性用虽随缘,而其体不变。 此如来藏随缘不变之体,即众生本具之本妙圆心。 此心本无迷悟,而能为迷悟之所依,以其本无迷悟故,十界俱非,而为空如来藏;以其能为迷悟之所依故,十界俱即,而为不空如来藏;此心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双遮双照,遮照同时,而为空不空如来藏。 今先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故此藏性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心即七大中根识二大,属心法。 空、地、水、风、火五大属色法。 非眼非耳,乃至非意识界,谓藏性非十八界,亦即非阴入处界四科。 总显藏性,非三界众生之四科七大。 非明无明等四句,谓藏性非出世缘觉法。 明是僻支佛能观能断之智,无明是十二因缘之初支;明是道谛,无明是集谛。 众生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是流转门;圣者依法修行断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老死皆灭,是还灭门。 经文中非明无明,乃至非老非死是流转门;非明无明尽乃至非老死尽是还灭门。 此中尽字,但尽分段生死,非尽变易;总明藏性,亦非缘觉法。 苦是三界果,集是三界因;灭是出世果,道是出世因。 声闻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能证是一切智,所得是偏空理;故苦集灭道智得,皆声闻法。 今云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即明藏性亦非声闻法。 檀那,译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尸罗译持戒,亦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三种。 毗梨耶,译精进,有事理之别。 前后五度,精勤修习谓之事精进。 内不见身心,外不见有世界,观一切法空,不见能修所修,谓之理精进。 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大智度论云:身口意业,寂然不动,名大精进。 羼提译忍辱,有生忍,法忍,无生忍,无生法忍,寂灭忍之别。 又忍有事忍,理忍,合之有六:一力忍:谓凡遇逆境极力忍之;退一步让三分者是。 二反忍:凡遇人加辱,反而责己;由已种因,故遭其果。 三忘忍:谓心宽量广,虽然受辱,毫不介意。 四观忍:辱境现前,以智观察,能所双亡,何辱之有? 五喜忍:谓逢人加辱于我则喜,以能成就我之忍辱波罗蜜故。 六慈忍:对横加毁辱之人,怜彼愚痴无智,不知礼让,不明因果;因而兴慈运悲,誓必度之。 前三忍属事,后三忍属理。 如释尊昔为歌利王时,受辱不嗔,反愿度之,即慈忍,亦即理忍。 禅那译静虑,静是止,虑是观;止观不二名禅那。 有世间禅,出世禅,及出世上上禅之分。 世间禅又有凡夫禅及外道禅之别。 凡夫禅谓四禅八定,但能伏烦恼,不能了生死。 外道禅与凡夫禅同,但比较执著或误解。 如证初禅误以为证初果;或迷有漏天,作无为解;或计常计断等。 二俱未能超越三界,在世间中,有得有失,此即七趣中之四禅及四空天;亦即五十重阴魔中之外道禅。 出世间禅乃佛子所修,或观身不净,观受是苦,劝心无常,观法无我。 或修空,无相,无作三三昧。 或修四念处,断三界我执,苦因既灭,苦果不生,因而超三界,了生死,身心俱得自在,谓之出世间禅。 出世上上禅有二,一名菩萨禅,二名如来禅。 菩萨禅未达万法唯心,不解即空即假即中,圆融三观。 利根者修空、无相、无作、三三昧;钝根则修无常观,断三界我执,不住小果,从空出假,广学四教四门,以作利生之方便。 假观成,得总持,知根,问答,决疑等四无所畏,鉴机设教,广利有情,位在十行,复出假习中;由十行进观中道,凝然不动,渐伏无明,位在十向。 中观成,登初地,分破无明,分证法身,能一身现无量身,上供诸佛,下济含灵,名菩萨禅。 如来禅,亦名圆顿禅,悟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常寂灭不动,既无生死可了,亦无涅槃可证,固无烦恼可断,更无菩提可成。 但由于无始习气未除,故于无修中而修,虽修万行,不生住著,初发心时,便观诸法实相,故名圆顿禅。 本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又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又云: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圆觉经亦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华严经云:观一切法即心自性,若诸菩萨,与如是观行相应,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皆如来禅,亦即圆教上上禅,本经纯显如来禅。 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妙三观门;及佛所许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固然是如来禅;而佛于本经,节节开示,从始至终,又何曾不是显示圆顿止观,如来上上禅。 般剌若,即般若,译云智慧。 亦有世间智,出世智,出世上上智之别。 能通达世间琴棋书画,诸子百家,医卜星相,工巧技艺,天文地理等,名世间智。 若能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三界烦恼,证得无生法忍,名出世智。 若达万法唯心,观诸法空寂,所谓: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是出世上上智。 本经显四科七大,本如来藏,正是出世间上上智。 波罗蜜多,译云事究竟,亦名到彼岸;六度中随修一法,究竟圆满,谓之到彼岸。 般若经云:若菩萨修前五度,但能成就世间法,尚不能证声闻缘觉二乘小果;若有般若力,则能成就世出世法,乃至成就无上菩提。 显然般若于六度中最尊,前五度如七宝,般若如摩尼宝王;前五度如盲人,般若如明眼者。 但修前五度,只名度不名到彼岸,必加般若,方名到彼岸。 此六度是菩萨法,今云非檀那,非尸罗,正显藏性亦非菩萨所修之六度。 发布时间:2025-02-15 13:58:39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8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