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2) 内容: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 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 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前匿王答佛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故佛按其言云:汝今自己伤感,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但汝今时观此恒河之见,与昔童年所观恒河之见。 是否亦有童耄之分? 王言:不也,世尊。 意谓观河之见,并无童耄之别。 佛言以下,正显见性不灭,因面有皱,始知其变,因其有变,知有生灭。 故佛以皱及不皱,以定其变与非变。 进而以变及非变,以定其生灭与不生灭。 面属色法,有形相可见,故知其时刻在变。 见属心法,既无形相,何来有皱。 见精指第八识之识精,性指元明之性。 此识精元明之见性,既未曾皱,当然未变。 有变化之色法,固受生灭;而此不变之见性,元本不生不灭,云何于汝身中,同受生死。 而犹引彼以下是责迷,末伽黎,译云不见道,外道六师之一,以断灭为宗,故曰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家,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子三领悟匿王闻佛开示,见性不灭,因而信解,悟知此身,死后不致断灭。 舍此生后,再趣他生,顿除心中所疑。 故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海公认为,经文应在舍生趣生之后,加见性不灭四字,如是悟知此身,死后舍生趣生,是俗谛理;自此知因识果,努力向善,不堕恶道;悟知见性不灭,是悟真谛理。 从今精进修行,菩提可期,不沦外道邪见,始不自负负人。 否则,既负自己所请,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亦负佛所许,我今示汝,不生灭性;更负佛所开示,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 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癸四约垂手显见性无灭分二。 子初疑问初三句是经家叙仪。 次二句是阿难重牒佛语,以为问端。 云何等三句,是怪佛前文所责不当。 最后二句是请示。 因阿难闻佛上科开示,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遂起疑端,彼意以为,性有生灭,始可遗失,今此见性既无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也许我等二障所缠,致不明所以,但愿我佛,兴慈悲云,降甘露雨,洗涤我等烦恼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子二示答分二。 丑初顺世立喻母陀罗,译云宝印。 佛说法时,手常结印,表与所说之法相应。 今因见性不失之义难明,遂以臂之正倒,其手不失,以显心之正倒见性不失。 故于阿难疑请之时,即垂金色臂,以千辐轮手,下指于地,而问阿难:汝见我手,为正为倒? 阿难因多番所计,均为佛所破,今见佛垂手而问,一时未明佛意,为免再次被呵起见,乃借世人意见而答曰: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阿难,则不知何者是正,何者是倒? 佛顺其所答复追问之,若世人以佛垂手,名之为倒,则世人以何为正? 阿难答言:如来竖臂,以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上指于空,对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海公认为,颠倒二字,应作倒正;因问答中,皆曰倒正。 首尾二字,应作上下,因有眼耳口鼻之处曰首,无则属尾;又居前为首,殿后曰尾。 手无此义,故无首尾之分,竖手垂手,不过上下相换而已。 世人以垂手为倒,佛手未减;世人以竖手为正,佛手未增;看法虽二,臂不曾失。 故曰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又手原无倒正,世人以为手有倒正,已然是迷;若更执上指为正,下垂为倒,岂非更加倍迷。 佛手喻见性,佛手倒正,不曾增减,以例见性,迷悟都无得失。 虽然,但见性随染缘,而成九界生死,不失似失;随净缘成佛界涅槃,非得似得。 故佛说汝等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有何不可?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丑二正以法合分二。 寅初直举法合佛之清净法身有二:一谓自性清净法身,即众生本具之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如本经云: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性觉真空,性空真觉。 皆指此清净法身。 二谓离垢清净法身。 是诸佛以般若力,断惑证真,所显之真如妙性。 今云:如来清净法身,正属后者。 汝身,指阿难父母所生之色身,今以阿难父母所生之色身,合如来垂手之倒,以佛清净法身,合竖手之正。 手有正倒,而臂不失。 以喻生佛本具之清净法身,迷之不失,悟之不得。 虽然,但因佛背尘合觉,熔妄纯真;众生背觉合尘,迷真逐妄。 故二者比较,类通发明,则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正知是实智,遍知是权智。 前者是如如理,后者名如如智。 权实不二,理智互融,名一切种智。 法身是体,正遍知是用。 法身是大般涅槃;正遍知是无上菩提。 菩提涅槃,体用不二,名正遍知。 众生于无常、苦、空之身,妄计常乐我净,由颠倒业,感颠倒之身,故号性颠倒。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寅二敕令谛观手之倒正易知,身之颠倒难明;今佛敕其于身中谛观,何处名为颠倒。 意欲其求颠倒不可得,即可豁然大悟;顿入如来,正遍知海。 奈阿难等迷来已久,未悟佛旨,唯有瞪瞢瞻佛。 双目直视曰瞪,昏闷不解曰瞢;瞻仰于佛,目睛不瞬,乃待教于佛。 因彼等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实则颠倒之由生,皆因迷执;身固无颠倒之相,而心亦不因迷而成真颠倒,心中何来颠倒所在?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寅三备明倒因分二。 卯初示无倒性佛因阿难等不知颠倒所在,而瞻仰待教。 故兴慈悲,拔其不知之苦,与其正知之乐。 海潮普遍而不失时,如佛音圆满,正应阿难等待发之时而发。 诸善男子,实概括四众弟子。 我常说言以下是佛自引昔日言教,以显万法唯心之理。 色以质碍为义,共有十一:谓内之五根及外之六尘,为八识之相分;心指八种识心,属于见分。 诸缘,即能生色心二法之缘,亦即能生色法之亲因缘,增上缘;以及能生心法之亲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等四种。 心所使,又名五十一心所法。 为八种心王之所使,共分六位:一、遍行五,即作意、触、受、想、思遍于八种心王。 二、别境五:谓欲、胜解、念、定、慧。 三、善法十一:谓信、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 四、根本烦恼六:谓贪、嗔、痴、慢、疑、邪见。 五、随烦恼二十:即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正念、散乱、不正知。 此二十种烦恼,是随根本烦恼而起,谓之随烦恼。 六不定法四:即寻、伺、掉举、睡眠等。 诸所缘法:即二十四不相应行。 谓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依、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此二十四法,不与心法相应,因非能缘之心故;亦不与色法相应,以无质碍,非所缘境故;更不与真如相应,因是生灭法故。 古颂: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六无为指: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受想灭,真如等无为法。 此百法括尽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发布时间:2025-02-16 13:25:0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8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