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二)-海仁老法师(16) 内容: 以上总明相妄。 或问:九界之相,可谓虚妄;佛界妙相,全由修得,云何亦名虚妄。 佛顶文句云:对迷说悟,对染说净;其体虽真,其名则妄。 譬如演若达多,忽悟本头,非从外得;头虽是实,而悟得两字,全无实法,不过因于迷失而言之耳。 所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此之谓也。 殊不能知以下,是显性真。 亦即上文: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此相妄性真之理,唯佛与佛能知,诸大菩萨分知;其余九界圣凡,皆不能知。 内之根身似有去来,外之器界似有生灭,实则其性本如来藏;如华性即空性,空性何曾因狂华之生灭而有去来? 藏性亦然。 四科相有生灭,性无变动,谓之如;性虽不变,而能随缘,谓之来;四科唯是一心,一心总括真俗,谓之藏;此如来藏,即生佛同具之本觉理体,此理体周遍一切时,无生无灭曰常;用遍一切处,无去无来曰住;相妄性真,寂照不二曰妙明;三世不改,四相不迁曰不动;竖穷横遍曰周;无德不具曰圆;一心圆具三谛,三谛不离一心曰妙;此理历劫不坏曰真;此心不因众生往返生死,而动摇丝毫曰如;不因众生沉溺烦恼,而更改分厘曰性。 此性虽常住妙明,虽不动周圆,虽属妙真如性,但众生从来不知,故曰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或问:佛界之性,可名为真,而九界众生,全属迷染,云何亦名性真。 佛顶文句云:醉见屋转,屋实不转;迷南为北,方实不移;狂走怖头,头实不失;疑绳作蛇,绳原是麻;全水成冰,冰性元湿;清水成浊,浊外致水。 故曰:观相元妄,观性元真。 谓观性家之相;则无相非妄,故十界皆得名妄。 若观相家之性,则无性非真,故十界皆得名真。 性真常中等四句,明真本无妄。 真常性中,本无迷悟,亦无生灭去来;既无生死可了,亦无菩提可证。 众生迷时,求迷相固不可得;即诸佛悟时,求其悟相,又何曾得,此即空如来藏。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有灭,是不空如来藏。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即空不空如来藏。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辛二别明分四。 壬初明五阴性分二。 癸初总征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总征。 佛于阿含时,说五阴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 在方等时:为诸菩萨,说五阴皆从缘生,故有无量差别。 在般若时,说五阴缘生无性,当体即空。 本经为利根者,称性而说,究竟之谈,故曰: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阴是生死因果;如来藏妙真如性,是菩提涅槃。 又五阴是苦集二谛;如来藏妙真如性,是道灭二谛。 今五阴即藏性;无异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矣。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癸二别释分五。 子初明色阴即藏性文至迥无所有,是喻明色阴即藏性,其人无故以下显因缘生法。 有人指世间普通之人,若世间有人,以清净目无翳之眼,观于晴朗明净无霞之虚空,则唯一晴空,迥无所有。 众生无翳之眼,喻未迷时之如如智,晴空喻如如理。 众生未迷,以如如智,照于如如理,一如无二如,唯一清净真心,更无所有。 其人无故以下,是喻从真起妄。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因而瞪以发劳;因目劳故,而于虚空,别见狂华乱舞,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红或绿,此皆幻现,全非现量境。 故曰狂乱非相。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喻最初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瞪以发劳,喻转相,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见分。 则于空中,别见狂华,喻依能见分而有所见之相分。 即下文云: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以一心清净,本无同异,由于一念妄动,遂成能所,因而炽然成异。 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喻粗显之色阴。 犹内之根身,有生老病死;外之器界,有生住异灭。 故曰狂乱,然根身器界,生灭去来,本无所有,故曰非相。 又外道,妄计即色是我,或离色是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或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种种依色阴而起之邪见,皆名狂乱非相。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是以法合喻。 色阴之虚妄,犹如翳眼之见空华。 空本无华,因净眼人,瞪以发劳,故见群华乱舞。 若能合眼休息片刻,则狂华自谢。 喻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而有见相二分,遂幻现内身外界,妄执实我实法;若能舍执,反观自心,不再分别,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所谓颠倒不生,斯即如来真三摩地。 六祖大师云:有境即烦恼,离境即菩提。 正是此理。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此破华从空来。 初三句是总明狂华,来无所从。 若言空中狂华,是从空来,则应灭时,还从空入;如人从何处来,则归还何处。 然虚空本无内外,不应有所出入;若有所出入,则成内外而非虚空。 若虚空已成非空,即已变成实法,自然不能再容,华相起灭;如汝阿难自体,更不能容其他阿难,在汝体中出入。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 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 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净眼? 此破华从目出。 若谓空华,是从目中出,既从目出,入当还目。 又华从目出,则目为能出,华为所出,能所应该一致,能出华之目既有见性,则所出之华,亦应有见。 若谓从目而出之华,是有见者,则华从眼出时去既为华于空,旋归之时,合当见眼。 若华能见眼,则华已成有情而非无情矣。 若谓从目所出之华,是无见者,则体同外物,出去之时,既翳障于空,旋归还时,亦当翳障其眼。 又则华从目出,正见华时,华已离目,目中应当无翳,而号之为清净眼。 云何而今,见狂华时,正是翳眼;而见晴空,方名清净眼。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以法合喻,华如色阴,空喻如理,目喻如智。 华非空非目出,喻色阴非从如理如智来。 若从如理来,还应入理;如理若有能入所入即非如理;既非如理,即同于物,物不容物,岂容色阴,生灭去来? 若谓色阴从如智出,则色阴亦应有照明之功,能了知前境;色阴若能了知前境,则不名色阴矣。 或曰:色阴实从如智出,诚有照明之功,然则色阴出时,在于如理;色阴入时。 应见如智。 若见如智,岂非一身兼有二知? 若谓从如智所出之色阴,是无见者;则能生有见,所生无见,于因果不类。 又此无知之色阴,出时既障翳于如理,归时亦应障翳于如智。 又则当此色阴,离如智而出时,如智应无复障翳,而得名真智。 云何而今,见色阴时,正名妄想。 能观常寂光土,方名真智。 以是之故,当知色阴,非从如理来,亦非如智出;而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相妄性真,若性若相不离一心。 此不离一心之色阴,非如理有,亦非如智有,故非因缘;又非离如理有,亦非离如智有,故非自然。 佛顶文句云:四科文中,皆有四节,瞪目见空华,即因缘生法;华非空出,亦非目生,是因缘即空;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是因缘即假;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是因缘即中。 前色阴如此,后受想行识,亦然。 因缘即空,是空如来藏;因缘即假,是不空如来藏;因缘即中,是空不空如来藏。 故四科七大,本皆三如来藏。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子二明受阴即藏性受以领纳为义,领纳顺境,而生乐受;领纳逆境,而生苦受;领纳顺逆俱非境,而生不苦不乐受。 众生于乐受生贪,于苦受生嗔,于不苦不乐受生痴。 故受是遍行心所之一;本属虚妄,众生迷罔不知,而起见浊。 三界凡夫,因领纳同居士六尘,而起我见;三乘因领纳方便土六尘,而起无我见;菩萨领纳实报土六尘,而起亦有我、亦无我见,或非有我、非无我见。 九界圣凡,皆名见浊;唯佛了知受阴即藏性,永离诸见,不名为浊。 发布时间:2025-02-17 14:33:2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8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