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 内容: 《华严经. 净行品》讲义 〈十〉南亭法师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十一愿。 “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 如果我们不幸,遇到以上的诸难之一,将有丧身失命之虞。 虽然如此,我们别忘记一切众生。 我们“愿”一切“众生”,能“随”你们自己的“意”愿,“自”自“在”在,所行之处,一切均无障碍。 但这不是凭你嘴说、心想的,要大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能如愿。 第二、出家受戒时,有十五愿。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十二愿。 “居家”,就是在家人。 因受佛法的薰陶,而有脱离尘俗的思想。 那么,他就应该作出家的准备。 因缘成熟的时候,削发披缁,投入寺庙而依僧安住了。 一人出家,一人得到解脱,多人出家,岂不多人得到解脱。 所以我“当愿众生”,和我一样,也来出家。 然而出家有什么好处呢? “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碍,就是障碍。 在家人如果家庭环境好,那么,穿的、吃的、交际应酬、家事、国事,一辈子理不了;家庭环境不好呢,所见到的是妻子啼饥、儿女嚎寒,你得作牛作马,为妻子谋衣谋食,这不就是障碍吗? 出了家,不娶妻生子,那就没有这些障碍了。 没有了这些障碍,我的心理上也就得到解脱而专心一志为佛法了。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十三愿。 十三、十四、十五之三愿为出家之方便。 “僧伽蓝”是梵语,译云众园。 僧伽,本来译为和合众,此处去了和合二字,就称为众。 花园、菜园、果园、树园,皆可称园,园者,范围的意思。 住僧众的地方名为众园,等于中国的寺、庙、庵、堂。 僧众住的地方,清静无染,唯有修学佛法,解脱自在。 我既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去处,我发心“当愿众生”,大家皆能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无乖诤法”,就是六种和合,也就是同住的规约。 六和合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 同遵、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有此六条规约,大家同住,事理一味,就不会有竞争的事发生。 乖者,乖违。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十四愿。 我们既住在僧团里,理应修学。 然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父是谁呢? 是大小师,所以说“诣大小师”。 “诣大小师”,就是去大小师的住处。 佛在世时,佛是大 师,和尚是小师。 佛灭度后,说戒和尚、羯摩、教授是大师,七尊证是小师。 “诣大小师”者,请益受教也。 “巧事师长,习行善法”:师长,就是大小师。 我们既 然亲近受业,就要循规蹈矩,是谓巧事。 “习行善法”,笼统的说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十五愿。 前两偈似乎还在准备阶段,这一偈才算正式出家。 “求请出家”:当你选择了你所敬仰的师父而要求其度你出家时,这在佛世及佛灭后的若干世纪中,要在僧团中作一白三羯摩的法事。 得到众僧的允许,你才能跟你的和尚出家。 当我出家时,同时要发愿,愿度一切众生,皆发心出家。 出家而后,可以获“得不退法”而使“心无障碍”。 “不退”者,不中途退悔。 按:不退有三:一、位,二、行,三、念。 1 天台宗还有四教的不同。 2凡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 有始、有终,才能有所成就。 然而在律部中允许三次出家,三次还俗,这是众生的业障。 出家要精勤自励,始能“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十六愿。 “俗服”:世俗所穿的服装,形式虽然随各国的风俗,大致是统一的。 但是在颜色上,尤其是女人,未免红红绿绿、鲜艳夺目。 在佛教徒是不合法的。 当我们“脱去俗服”时,我要“当愿众生”和我一样,我们应该“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善根”:最少礼佛一拜、念佛一声,都是善根。 “舍诸罪轭”:轭音厄,架在牛、马颈上半三角形的横木。 过去时用马驾车、用牛耕田。 这个横木架在牛、马颈项上,你得要拼命地拖和拉。 善、恶是我们行为上极端不同的两面。 行善,则上升;行恶,则下堕。 善恶因果昭然若揭,听不得你自由。 所以我们要舍去恶法而勤修善业。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十七愿。 “剃除须发”是佛教的制度,也是初出家时必须履行的第一道义务。 在家人讲究仪容,所谓“美须眉”。 出家人也讲究相貌庄严。 释迦牟尼佛不是有三十二相吗? 诸如眉如秋月、两耳垂肩,这是多生多劫修因的结果,不是人工修饰。 须发长了、多了,藏垢纳污;修饰、洗沐,花费时间,妨碍道业,所以要剃除清净。 在剃除时,我要发愿,愿一切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须发纠缠不清,所以将它代表了烦恼,其实祗是烦恼的一部份。 俗语说“三千烦恼丝”,也许受了佛教的影响。 去除了烦恼,可以得究竟寂灭。 究竟寂灭,就是涅槃、菩提(待续)。 【注】1. 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七住已上。 二证不退初地已上;三念不退八地已去;今此近希位不退故。 若约圆教当位,从信入住得位不退。 2. 天台四教:指天台宗之判教。 天台宗之教相判释,有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类:以佛说法之内容(化法),分为藏、通、别、圆等四教。 以佛说法之形式(化仪),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 3. 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一:“罽宾禅师即耶舍三藏疏。 世人靡不有初等者,本即毛诗王注周易亦用此言,靡无也,鲜少也,克能也。 ”其原文出自《诗经》大雅? 荡之什? 荡,文意言国运初始,无不隆盛,而甚少能善其终也。 相关文章南亭法师南亭法师著:释教三字经讲话南亭法师著:六道轮回的问题南亭法师讲述:十善业道经讲话(三)南亭法师讲述:十善业道经讲话(二)南亭法师讲述:十善业道经讲话(一)更多相关 发布时间:2025-02-21 12:42:2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8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