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倓虚法师:始终心要义记 内容: 夫戒为成法身之本。 定为成解脱之本。 慧为成般若之本。 故三学为成三德之法。 三学之理。 适见于经律论三藏中。 此文虽非三藏。 非佛所说。 然依三藏之理。 缀辑而成。 在宗下为语录。 教下名文书。 此文为天台宗第九祖荆溪尊者湛然大师所述。 盖佛说三藏。 文义深广。 此文依三藏之文。 诠三学之理。 虽仅二百余字。 实能摄取三学之要领也。 故学法者。 欲得诸法要领。 须从此入手。 设得此文旨趣。 然后可以博览群经。 遍窥教海矣。 但众生之根性不一。 有从广教入者。 有从略教入者。 今荆溪大师。 随众生机。 集此略文。 亦列祖古德之悲心善巧也。 倓虚今来京师。 亲见佛教各团体。 均有进展。 不胜欣庆。 又承各团体之优遇。 发起讲经法会。 殊觉惭悚。 因留京期促。 讲他经典。 最短者亦须二三星期讲毕。 因忆此文。 为荆溪大师精心之作。 以简赅文字。 括诸要义。 于此短期。 颇觉相适。 而妙义精微。 非可促通。 倓虚学识浅陋。 岂敢登座谈玄。 但藉斯法会。 与大众研究。 以结胜缘耳。 初详释题目始终心要始终心要四字为此文之题目。 全篇文义。 此四字摄尽无余。 举凡含识。 无论智愚。 孰不知有心。 既知有心。 故须研究。 佛学总名唯心法门。 所以学佛者欲求入理之捷径。 应以心法为方便法门也。 经云。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以及即心即佛等言教。 无非发挥唯心道理。 可知荆溪大师所明之心要法门。 非臆见也。 诸经论中。 广说此理。 今荆溪大师复摄撮三藏而集此略文耳。 兹引经以明。 如华严偈云。 「心造诸如来。 及种种五蕴。」等文。 意谓现前之一念。 即能修造诸如来。 如来者。 乃十通号之一。 从如而来。 故名如来。 如者体。 来者用。 用起于体故。 如来即证到究竟无学果之称。 如来极果。 尚为一心造成。 足见此心殊胜之力。 如来非一。 通赅十方三世。 故名诸如来。 既知三世诸如来以心而造。 何以吾人于此心法犹漫不注意。 空自放过。 而不深加探讨耶。 华严说三法一体。 不啻与众生当头一棒。 惊醒无始痴梦。 复次此心不但造诸如来。 且能造种种五蕴也。 蕴者旧译为阴。 读去声。 障覆义。 祇如行蕴剎那迁流。 障覆本性。 故新译为蕴。 其法非一。 其体积集故。 众生妄被一切有为锢蔽。 佛教众生自舍妄蔽。 显露本具之光明。 或可说为众生自积五蕴。 遮蔽自心。 佛为说法。 令复本心。 然则心要之理。 岂可不穷究之。 以期复我本有光明也。 其蕴有五。 故云种种。 即指十法界中下九界而言。 十法界者。 谓有十种世界也。 一佛法界。 二菩萨法界。 三缘觉法界。 四声闻法界。 此名四圣。 余名六凡。 一天界。 二人界。 三阿修罗界。 四畜生界。 五鬼趣界。 六地狱界。 即十界中除佛界余九界之五蕴也。 以菩萨有菩萨之五蕴。 乃至地狱有地狱之五蕴。 五蕴名相。 散见诸册。 今不赘述。 此等种种五蕴。 遮性具之本觉。 乃起九界之差别。 则不见法界平等之理矣。 华严偈。 下云。 一切诸法中。 无法而不造。 谓一切五蕴之中。 所造诸法。 及诸法中之诸法。 虽转变生生无已。 然无一不是一心所造也。 如人欲造楼阁。 即有高兀之楼阁出现。 例如五蕴种种诸法。 皆心所造。 心造诸如来等义。 如是如是。 偈下云。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二句乃承上文而明三法无别。 引华严至此。 意在证明一切唯心之理。 即心即佛之旨。 夫佛有心。 生亦有心。 心为现量。 境亦现量。 现量则不可思议。 一切诸法。 法尔心现。 故常平等常差别。 心佛及众生是常差别。 是三无差别。 是常平等。 今更伸其义。 所谓三无差别者。 三种仍是三。 一仍是一。 三无须将无差别推翻。 无差别无须将三推翻。 即三即一。 即一即三。 以世界一切法中。 一中含多。 多中含一。 一是不变。 三是随缘。 不变中有随缘。 随缘中有不变。 正不变时即随缘。 洽随缘时即不变。 法界之理。 法尔如是。 佛法与世俗知见相背。 初闻自然惊异。 及乎细加推寻。 其理实尔。 良以世人迷则背觉合尘。 圣人悟则背尘合觉。 但因迷悟。 乃有别耳。 世之凡夫。 以用废体。 圣教小乘。 执体废用。 大乘乃体用兼备。 以体用不可离故。 佛果乃成甚深缘起大用。 出没十方。 三轮显化。 随机应现。 通灵无碍。 生佛心为用。 无差别之性是体。 在三而无差别。 即体而兴妙用。 故云心佛众生即体上所起之用。 无差别即用上所显之体。 如人行住坐卧为用。 而四威仪中即是体也。 又一中有多。 多中有一。 如赢有子有皮。 人有六根之别。 合此差别即是一裸一人也。 如来出世。 欲令众生悟入此理。 以期二死永亡。 五住永灭。 设能悟入。 随顺起正观念。 犹如吾人。 承认衣食住三。 为切体之资具。 则于此三。 观念深厚。 久之观念纯熟。 则全妄成真。 今谓三无差别之理。 亦复如是。 苟能承认此理。 即起观念。 观念之深。 即是熏修渐成。 迷悟利害。 大相径庭。 安可不知。 克实而论。 修行即是观念。 令回生换熟耳。 何以故。 以有思想。 即分善恶。 善恶之分别。 系由环境而生。 分别之心。 复变起环境。 故善恶思想及环境。 迭互生起。 贪等烦恼可作善可作恶。 以之作善。 即为人天等果。 以之造恶。 即感地狱等果。 盖因迷有浅深。 故致苦有轻重。 贪等从思想而来。 思想自知识出生。 知识为知觉转成。 思想即心所。 知识为心王。 知识用得当。 乃可由之而成贤哲。 用得不当。 即能转入三途。 不当者。 即趋用忘体。 亦即知识之错谬。 设由用认体。 即知识而认知觉。 则不难即用以得体矣。 现前众生。 乃知觉转为知识。 所以惑业苦三。 流转不息。 头出头没。 永无止期。 故迷悟关头。 唯在知识之转不转耳。 复次心有三义。 即本觉所觉能觉。 今屡云知觉即指本觉。 非能所觉。 夫觉有佛菩萨及二乘之别。 迷之则成六道。 悟之即成四圣。 亦祇在个人之体认与否也。 始终心要者。 何以于三法中但说心名。 不名始终佛要。 始终生要耶。 以本觉即佛所证。 其法高深。 所知觉乃众生之迷。 其法太广。 所以去其高广之佛法众生法。 而折乎衷。 单就吾人现前一念能迷能悟之心。 用台教三观三谛之理。 阐明心法之扼要道理。 故名始终心要也。 夫心无始终。 而云始终者。 乃就用说故。 凡夫以用废体。 今乃对治此病而立名也。 谓从闻即心即佛之旨。 为入道之始。 经断惑至涅槃之极果为终。 复如台教所明五时八教。 始说华严。 终至涅槃。 又如佛初成道。 三转*轮为始。 鹤林入灭为终。 然此一切。 皆未离心。 无非以心为要。 故名始终心要。 大师用二百余字。 摄尽一代之教理。 诚足为始终心要矣。 以上详释题目竟。 荆溪湛然大师述二略释本文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此段发端标起三谛之妙理。 谛者审实不虚之义。 妙理有三。 故曰三谛。 何以须三谛耶。 以但说一谛显理不圆故。 克实而言。 法界妙理。 尚无其-。 何况有三。 本不可说。 何况再说重说。 但为悯众生故。 分别开显。 法界法尔具足之三谛妙理也。 既称法尔具足。 可知此理非是佛创。 亦非祖造。 故云天然之性德也。 当知此理无始常住。 实无所从来。 只如现前皆是妙理。 试观无量国土。 恒沙佛界。 随举一色一香。 无非三谛之理。 是以国土众生。 虽属无尽。 而三谛可该摄无余。 更进一步说。 即一切诸佛。 亦非离些三谛之外。 得证妙觉极果。 诚因此理。 于圣非增。 在凡非减。 亘三际而常新。 故云天然性德。 三谛是总称。 别有真谛俗谛中谛之差。 以下文中。 一一标列。 今先说其要。 下则略指而已。 纵观宇宙。 自其差别群相求之。 则难得崖畔。 若就性以体认。 即微座芥子亦圆具妙理。 此理法尔现成。 诸佛证得。 则法法全彰。 头头是道。 凡夫不觉。 则一任天真。 不知不识。 故欲了此理。 须详尽三谛。 此理极成。 任何学理。 不能推翻。 今欲显示。 亦无远觅。 即于目前每日之操作。 及士农工商一切事业上认取。 何一非三谛之妙理。 若离世界。 则无处觅此三谛理也。 三谛之中。 先解真谛。 世界随举一事。 皆可以真理求之。 且就吾人身体之像貌视察。 粗略言之。 有从少而壮。 由壮而老之三阶段。 微细往察。 则时分迁谢。 剎那变异。 欲寻像貌之本位。 实不可得。 以迁流不住故。 譬如六十老翁。 于此六十年间。 岁拍一照。 当以何相为我之本体耶。 须知一年一相。 即知一月乃至一日一时一分一秒一剎那。 各有相貌。 新陈代谢。 非突然而变。 实如瀑流之相续。 波浪之相逐。 难得定相。 是故人身。 无时不在五蕴迁流之中。 寻至究竟处。 我体终不可得。 应知一切之呼召。 但为假名。 乃由色相而立名。 由名而呼召。 故色相以名字代表之。 名藉色立。 色藉名显。 相自本空。 名字幻立。 岂可定执实有。 一法如此。 法法皆然。 竖观三际。 横察十方。 曾无一法为真。 故究至法无法相处。 则真理自显。 真者了不可得也。 以一法不着。 体察世界诸法即如如理。 即名真谛。 金刚般若云。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既无我相等。 何以圣者时称我耶。 以佛大慈。 为度众生故。 随情施设。 而有我名。 此名有假用故。 佛于真谛之上而立假名也。 如来说无我等相。 即是真谛。 假有此等名相。 即曰俗谛。 即世界无世界相。 于此世界。 成就真谛理。 一法不立。 大小去来等法。 全是对待。 对待即是假借。 无有实体。 故有名即是假借。 成就俗谛理。 然则此理究为真为假耶。 以空在假中。 假在空中。 有即非有。 非有而有。 唯是一心。 超伦绝待。 不可思议。 名曰中谛。 复次三谛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 中谛即佛。 俗谛即众生。 真谛即心。 如怀仁堂借非怀仁堂而成此名。 怀仁堂究以何而立名耶。 因缘和合故生是名。 而缘生无性。 当体即真。 是故一切法欲求其真。 咸归了不可得。 此真谛也。 然空乃表法之名词。 借有而说。 相待而有。 一切法皆缘生。 缘生即是相借而成。 是为无性而缘生。 即俗谛也。 于有而立假。 于假而立有。 真中有俗。 俗中有真。 缘生无性即真谛理。 无性缘生即俗谛理。 审实真谛即是俗谛。 审实俗谛即是真谛。 终归不可说。 亦不废真俗即中谛理。 夫名词对事实而说。 为引起观念故。 略述事实。 俾由观念。 而思修相续。 乃至究竟解脱。 如桌椅等。 借木料人工斧锯等之诸缘而成。 此相借而成。 即俗谛。 复如五谷之借地水种子阳光等而成。 例知一切法皆相假而成。 然寻诸法本体。 竟了不可得。 即真谛。 此理究为真为俗。 请勿两可。 犹如骑墙。 而下定判。 孰知幻有即空。 空即幻有。 泯立同时。 终不可定执为真为俗。 此即中谛。 定执之心。 正是凡夫。 今明三谛。 全为破迷情也。 此理无始法尔。 非造作而有。 故云天然。 性者不变坏义。 设了此圆融妙理。 即可证得本具佛性。 德由道而来。 道者虚通义。 若修功显。 方知自性本具此三种功德也。 世间诸法。 无一物不变不坏者。 唯有亲证此理。 方知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 当知性者即此三谛之理。 此理不变不坏。 故曰性也。 三谛统摄性相三千。 迷之则但有染用诸苦。 悟者即享净用解脱。 含灵皆有佛性。 则十二类悉能成佛。 成佛即是成就本具之觉性。 非分外之事。 设不体认此本具之体性。 而妄执五蕴之身为我。 则是知识用事。 分别心生。 人我敌对。 则三毒炽盛。 渐生争夺杀害。 残忍酷暴。 乃至轮转六趣。 自招无穷之苦报。 果能一念回光。 则本来具足常乐我净。 显现胜妙之果报。 即使之争夺杀害亦不可能。 然则三谛之性理。 安可不详究欤。 中谛者统一切法。 真谛者泯一切法。 俗谛者立一切法。 举一即三。 非前后也。 含生本具。 非造作之所得也。 一切法略指佛法心法众生法。 广则事理六千。 统者摄也。 中者妙理。 一切法更极略为色心。 简说即蕴界处。 稍广之即五位百法。 更广之则三千性相。 百界千如。 若广若略。 何必归于中谛所统耶。 以中谛是不思议之妙理。 亦不思议之妙法。 一切法即是不思议理。 心不思议。 境亦不思议。 心境双融。 待绝妙绝。 即为妙也。 众生若生信解。 即能看破。 看破即放下。 放下即自在。 所以难则历劫修证。 易则当下即是。 难则修德。 易则性德。 全性起修则不断而断。 全修在性则断即无断。 其理别详。 今知百界千如。 均属妙法。 故云统一切法。 真谛者泯一切法。 以恒沙诸法若求其真。 即归不可得故。 俗谛者立一切法。 以此百界千如宛然现成故。 举一即三。 非前后也者。 真泯俗立。 俗泯真立。 立中有泯。 泯中有立。 泯立同时。 不可强分。 故名中谛。 且三谛互融。 说三说一。 乃权为施设。 中谛统彼真俗之怯。 真俗之理。 亦非在中谛之外。 乃即中之真俗。 即真之中俗。 即俗之中真。 理无渐次。 言不顿彰。 似有前后耳。 是以此三不纵不横。 如伊三点。 举一则三义圆具。 偏废则其理非极。 含生本具。 非造作之所得也者。 含生通指十界而言。 本具即天然所具。 非造作所得。 意谓造作即不能得矣。 盖至理现成。 无须妄求。 如将妄心歇下。 即可契符三德秘藏。 佛顶经云。 狂心顿歇。 歇即菩提。 悲夫秘藏不显。 盖三惑之所覆也。 故无明翳乎法性。 尘沙障乎化导。 见思阻乎空寂。 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悲夫慨叹之词。 佛性本具而不能证得。 若牟尼至宝。 弃掷不顾。 诚足悲愍。 秘藏者。 谓三德虽为本具。 然隐秘不现。 实由三惑所覆。 覆即不了也。 三惑即见思尘沙无明。 人中固迷。 即彼诸天亦未脱出迷网。 为贪爱所系。 故爱重则苦深。 理所当然。 欲脱苦者。 须断贪爱。 盖三界惑染。 爱为其本。 本除则枝自枯。 三界者。 欲界色界无色界。 共为二十五有。 有者有生有死。 不出六道也。 欲界十四有。 六欲天。 四洲。 四恶趣也。 六欲天者。 四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四洲者。 南阎浮提。 东弗婆提。 西瞿耶尼。 北郁单越。 四恶趣者。 地狱。 鬼。 畜。 阿修罗。 称欲者。 有睡眠段食及欲故。 色界七有。 初禅中之大梵王天为一有。 四禅中之无想天为一有。 四禅中之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为一有。 此五天总名五那含天。 为三果圣人所居故。 初禅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亦初禅摄。 今别为一有。 对破外道计梵天为生万物之主故。 )为一有。 二禅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为一有。 三禅中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为一有。 四禅中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为一有。 (上列四禅中关出之六天。 别为二有者。 对破外道妄计无想天以无心为涅槃。 妄计五那含无为真解脱故。 )称色者。 色界天人有净妙色。 身相端严故。 无色四有。 即空无边处天。 识无边处天。 无所有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 各为一有。 称无色者。 彼四天人无有形色。 唯有心识故。 总为三界二十五有。 当知即见思二惑之所感也。 下三句。 自后向前释。 见思阻乎空寂者。 空寂即真如本性。 于一切法上有此空理。 见思能阻碍空寂之理。 设能将此见思破除。 即可分证偏空。 尘沙障乎化导。 化度有情。 须体认此俗谛理。 而遣除尘沙。 设尘沙不净。 则于化导为障。 无明翳乎法性者。 法性谓法。 具此三谛之性。 是以见思障自利。 尘沙障利他。 无明通障二利。 无明有四十二品。 破除一品。 即可百界作佛。 台教广明。 须者往寻。 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者。 以上发明三谛之至理。 说三谛天然之性德。 为含灵众生之本具。 非造作而来。 既有如此之性德。 堪为成佛之真因。 而诸众生何以不成佛耶。 盖由三惑所覆故。 然则众生竟不得成佛耶。 故此转释。 谓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 若三惑真实有者。 则永无断去之可能矣。 既知本是虚妄。 故得除也。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 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 莫之能返也。 有此一点虚妄。 即不能成佛。 故曰世尊喟然而叹也世尊者。 于三世为尊故。 我辈不得知觉之全体。 故其用狭小。 世尊得其全体。 而起大用。 故能离苦得乐。 复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此所以为慈尊也。 上云惑既本妄。 而众生不知。 故佛生叹也。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 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者。 真如无界。 此中假说耳。 就真如而论。 无生佛之假名。 何以名真如。 非如不真。 以明如而真。 故曰真如。 森罗万象。 无一非如。 即无一不真。 我辈不识。 故将此三谛之理。 遮住不显。 万法不如。 所以不真。 如即具三谛之理。 如从俗而起。 由俗而真。 圆具真俗。 即名中谛。 具足此三谛。 即名真如。 如在本位上论。 以俗语而显。 所谓什么就是什么。 无名可立。 无相可表。 而一法不舍。 即名真如。 夫生佛之虚妄假名。 从偏计执而生。 真如乃真实相。 即是圆成实性。 法法皆如。 离去对待。 于本位无受名之处也。 复次如者。 无分别之心及无分别之名相。 故曰于真如之界内绝生佛之假名。 以生既假名。 佛亦假名。 生佛相假而起故。 因缘会成。 故名众生。 佛即觉悟之众生。 众生乃是迷中之佛。 以觉迷相对而立故。 真如绝待。 安有假名。 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者。 智慧有根本慧。 有差别慧。 有实智。 有权智。 此云平等慧。 即是根本慧。 菩萨度生。 三轮空寂。 以有此平等慧故。 证得法法皆如之理。 故能照见一切差别诸法。 当体平等。 非灭除一切始平等。 即是无假名。 亦无假相也。 故金刚云。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即真如理之极证。 如来得此体用。 故称如来。 如有平等心。 即已领知法法皆如。 今有自他之相者。 以未证平等慧故。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者。 妄想者其想是妄。 若想不妄者。 即名返妄归真。 非谓断除其妄想也。 以妄想为因。 因若虚妄。 则结虚妄之果。 其因若真。 则得体证真如之果。 既无自他之形相。 何以有六道轮迥耶。 实因众生之妄想耳。 由此妄想。 起诸虚相。 复执妄为真。 故惑业潜伏不能证此真理。 莫之能返者。 以迷既深。 竟不能亲见本来也。 由是立乎三观。 破乎三惑。 证乎三智。 成乎三德。 空观者破见思惑。 证一切智。 成般若德。 假观者破尘沙惑。 证道种智。 成解脱德。 中观者破无明惑。 证一切种智。 成法身德。 以空假中之三观。 破见思尘沙无明之三惑。 而成此般若解脱法身之三德。 乃全性起修也。 三惑非三观不破。 何以故。 见思惑用空观破之者。 以空观起。 则虚妄诸相了不可得。 当体即真。 故分别心息。 尘沙惑以假观破之者。 以假观起。 则证知诸有。 非有而有。 但为幻有。 既了幻有。 不为所迷。 以中观破无明惑者。 以中观起。 乃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 心境融即。 不可思议。 证乎三智者。 破见思证一切智。 破尘沙证道种智。 破无明证一切种智。 一切智即根本智。 佛智照空。 如二乘所见也。 尘沙破证道种智。 即后得智。 佛智照假。 如菩萨所见也。 无明破证一切种智者。 佛智照空假中皆见实相。 即妙觉果海也。 成乎三德者。 一切智证般若德。 如实觉了法相故。 道种智证解脱德。 远离一切系缚故。 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法性常住故。 上二为用。 下一为体。 体用不一不异。 三者各有常乐我净之四德。 故曰三德。 圆人则圆悟圆修圆破圆证圆成。 别人则历次第也。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非异时也。 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然此三谛。 性之自尔。 迷兹三谛转成三惑。 惑破藉乎三观。 观成证乎三智。 智成成乎三德。 从因至果。 非渐修也。 说之次第。 理非次第。 四种三法不可分离。 亦非混淆。 以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 圆融无碍。 迷悟性修。 咸在一心。 故云非各别也。 于一体上起此破证成等名。 现成一念具足无阙。 故云非异时也。 天然之理具诸法故者。 诸法无一不是天然理中所具故。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等者。 说翻迷为悟也。 迷此谛理则转成三惑。 欲破惑须藉乎三观。 观成则证乎三智。 智成则成乎三德。 从因至果。 圆顿法门。 非渐而入也。 次第者方便也。 说之次第即佛垂慈而权说。 理非有次第。 始终不离一心故。 此所以称为始终心要也。 大纲如此。 网目可寻矣。 佛说妙法大纲如此。 心即大纲也。 心具性修体用因果事理。 说之以言教。 然教海汪洋。 如网目也。 网目虽繁。 纲提则目张。 故可以此提纲挈领之语。 而探寻之矣。 发布时间:2025-02-27 13:50:52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8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