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谕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句解 释经文 内容: 释经文「观自在菩萨。」此经鸠摩罗什大师及玄奘大师译本,均简集纲要,唯取正宗分,略其序分流通分。 余家所译,皆有序流二分。 观自在菩萨,亦曰圣观自在菩萨。 旧时罗什大师译为观世音,玄奘大师译为观自在。 菩萨具称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 觉有情者,谓菩萨乃自觉觉他之圣者。 若得觉行圆满,便号曰佛,故菩萨是佛因地。 此菩萨内证人空法空,外观众生三业,虽观三业,无所留碍,故曰观自在。 自舍利子以下,系显说般若;自即说咒曰以下,系密说般若。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般若波罗蜜多,即实相般若。 然实相无相,云何可行? 当知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便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故此时于心无往,于法无相,故无有行。 然心法冥契,复无不行。 是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之行,无行无不行也。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者,色受想行识,皆有为法,此言法空也。 五者皆因缘积聚之法,故称五蕴,蕴者蕴聚也。 是以罗什大师,译五蕴为五众,即取众因缘和合义。 色者质碍为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质碍相。 受者领纳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领纳相。 想者取相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取相相。 行者造作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造作相。 识者了别相,根尘识因缘和合而有了别相。 五者既然皆因缘和合而有相,故自性皆空,故曰五蕴皆空。 然则人空而内无能照之心,法空而外无所照之境,今云何言照见五蕴皆空? 当知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是名为照也。 心无住则内空人我,法无相则外空法我。 既得人法二空,则不见有不见空。 不见有则空,不见空则有。 空则寂,有则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若必谓有无住,则此无住便是住。 若必谓有无相,则此无相便是相。 故无住心契无相法谓之照者,虽照而常寂,虽寂而常照。 例如人对镜则现影,镜中之影,不得言有,不得言空。 若言其空,却眼见镜中现影,若言其有,虽现影却不留痕。 此即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潭」是照义也。 「度一切苦厄。」苦即是受,无受则无苦。 若证人空,则无能受,若证法空,则无所受,无能受所受,故度一切苦厄。 众生不知二空,则起惑造业,乃受苦报。 苦报者,受后有五受阴身也。 故照见五阴皆空,便度一切苦厄。 苦有三苦八苦,皆由五受阴生。 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 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五受阴是败坏法,性即逼迫,是为苦苦。 五受阴是败坏法,终须灭坏,是为坏苦。 五受阴是败坏法,念念迁流,是为行苦。 五受阴酬因而生,是为生苦。 五受阴不调,是为病苦。 五受阴即老死相,是为老苦死苦。 五受阴怨结缠缚,是为怨憎会苦。 五受阴必有生离死别,是为爱别离苦。 五受阴欲无止境,是为求不得苦。 五受阴即五盛阴苦。 厄者,即一切厄难。 如车之轭,困轭一切有情。 略说有四种,即欲轭、有轭、见轭、无明轭。 皆由五受阴生,故照见五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即舍利弗,为佛弟子,智慧第一。 舍利是鸟名,此翻鹙鹭鸟。 有云其母聪慧,眼似鹙鹭鸟。 有云其母聪慧,辨察迅疾,如鹙鹭鸟之眼。 子从母名,故名舍利子。 自此以下,系观自在菩萨所说诸法实义。 诸法以无性为性,无性乃空。 空无自性,乃能随缘成事而现有。 犹水无定形,方能随器而方圆。 故随缘无性有彻空,无性随缘空彻有。 空彻有则空而非空,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 有彻空则有而非有,一切法皆归毕竟空。 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是二谛融通,色表俗谛,空表真谛。 色不异空,色即是空者,全俗即真。 空不异色,空即是色者,全真即俗。 譬如虚空无边,本无分别,犹真谛也。 随众生心,应方向缘,而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犹俗谛也。 虚空无边,随缘假现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假现,无实体性,还是一体虚空。 故知真透俗表,俗达真源。 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凡夫众生,见有不知空,二乘小圣,达空不知有。 皆落二边,不契中道。 唯大乘菩萨,离一切即一切,即一切离一切,不落二边,深契中道。 故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实应言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 今谓色即空空即色者,略说耳。 前文云照见五蕴皆空,即已启其义矣。 五蕴是生灭法,故色受想行识表生死也。 空则不生不灭,称为涅槃。 此即示生死即涅槃,实是一法,不二不别。 涅槃随缘假现生死,生死无性本来涅槃。 如是方为一真法界义也。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即前文所说五蕴也,前文言五蕴皆空,今解释五蕴法之空相。 空相即诸法实相也,实相无相,故曰诸法空相。 一切法缘生无性,无性即空,是谓诸法空相。 空相则不变。 般若即是一心,故曰般若心。 一心出二门,一曰心真如门,二曰心生灭门。 真如随缘现生灭,生灭无性是真如。 菩萨体之,是以行空不证,入世不染。 行空不证,故能不变随缘,入世不染,故能随缘不变,此即般若心之妙用也。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令众生体诸法空相也。 水起波而波全是水,众生少智,见波而不见水。 有智之人,知千波唯是一水。 波有起伏,而水性不动。 是以僧肇大师云,江河竞注而不流。 以空相不动无有分别,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生灭垢净增减,皆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体即空相也。 「是故空中。 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五蕴空是总说,根尘识空,是分别说。 因为根尘识,皆系五蕴所生。 以根尘识,乃有十二入十八界。 此蕴界入三科,皆世间法,上来言世间法皆空。 缘起法无有自性,故其性本空,五蕴及根尘识皆缘起法,故无自性,其性本空。 经云非色灭空,色性空故。 一切法皆是如此。 我们已经知道,人空法空。 人空当然六根空,故曰无眼耳鼻舌身意。 法空当然六尘空,故曰无色声香味触法。 根缘尘生于识,既无六根六尘,当然亦无六识,六根六尘六识称十八界,故曰无眼界,乃至无耳鼻舌身意识界。 六根六尘称十二入,亦称十二处,以六根六尘是生六识之处。 既然人法二空,是故空中无五蕴,无十二入,无十八界。 是故空中无一切世间法者,换句话说,空相即是实相也。 于实相中,无五蕴无十二入无十八界。 因为实相无相,无相即是空相也。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前言世间法空,以下言出世间三乘法亦空。 十二因缘是缘觉乘法,苦集灭道四谛是声闻乘法,无智亦无得是菩萨乘法。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此十二支,既是缘起法,故皆无自性,无自性故空。 空故是无十二因缘,故曰无无明,乃至无老死。 空则无十二因缘,是以不可灭,故曰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 云何无明? 于理于事不如实知名无明。 云何行? 过去世业因,致有今世福非福不动等报名行。 云何识? 即八识。 云何名色? 即五蕴身心,色蕴即色,余受想行识四蕴即名。 众生受胎后,眼耳鼻舌四根尚未具足,仅有身心二根曰名色。 云何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名为六入。 云何触? 根尘识三事和合名触。 云何受? 领纳苦乐舍三受名受。 云何爱? 贪染于境名爱。 云何取? 于境取着追求名取。 云何有? 由爱取故,乃受三界后有。 云何生? 一期果报初起。 云何老死? 即一期果报五蕴身心衰灭。 因无明而生行,行即是业,故曰发业无明。 由无明行,而有识名色六入触受等果报。 爱即无明,由爱染而取,由爱取而受后有生,故爱名润生无明。 若无爱润后有生,则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一期果报后,应无相续。 例如二乘无学,断爱则不受后有生,菩萨为度众生故,留爱润生,再入生死。 二乘无学,以断爱故,自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 以自知不受后有了分段生死故,名入有余涅槃。 以一期果报未尽,故名有余。 一旦一期果报终尽,灰身灭智,名入无余涅槃。 「无苦集灭道。」先说缘觉法空,此说声闻法空。 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集为世间因,苦为世间果。 灭道二谛,出世间因果,道是出世间因,灭是出世间果。 修道须了达四谛,若不了达四谛,则轮回六道生死,无有出期。 四谛者,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 苦是逼恼相,五蕴身心是。 集是招感相,即烦恼业。 灭是寂灭相,五受蕴苦灭。 道是出到相,令众生出生死至涅槃。 五受蕴苦是病,烦恼业是病因,修道是服药,证灭是病愈。 所以了达四谛,则解脱六道生死。 然苦集灭道,皆因缘生法,无性皆空,故于大乘中知无苦集灭道。 何以故? 以苦集灭道四者,中心在一苦字,而苦者五蕴身心。 我们已经知道五蕴皆空,故无苦。 既然无苦,故无有集。 既然无苦,自无苦灭。 无苦无苦灭,当然无苦灭道。 若有苦者,应不由集生,若由集生,当是集不生时,根本无苦。 集由烦恼业而成,若无烦恼业,当然无集。 烦恼业乃因缘生法,无性本空,空焉能成集? 无苦无集,当然无灭无道,其理甚明。 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上来明声闻缘觉法空,今明菩萨乘法空,至此总明出世间三乘法空。 能证曰智,所证曰得。 能证智者,般若心也。 所证得者,波罗蜜也。 般若心者无住心,波罗蜜者无相法。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无得于能证之智,何以故? 心无住故。 无得于所证之境,何以故? 法无相故。 一切无所得,既不得于能所,亦不得于非能非所。 是以非能非所,而所而能,方为无智无得也。 一切法无自性毕竟空,故一切法不可得。 生不可得,灭不可得,有不可得,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故曰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菩提萨埵是先明因地,下文三世诸佛是明果位,皆以般若波罗蜜多得益也。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修行,则无所住生其心,于是空二我。 空二我者,无人我执与法我执。 既空二我,心便清净,心清净故无罣碍。 心之罣碍有二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 烦恼障障究竟涅槃,所知障障无上菩提。 空人我执则破烦恼障,空法我执则破所知障。 故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恐怖者,生死也。 生死有二种,即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无烦恼障则破分段生死,无所知障则破变易生死。 故曰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有七种,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执常倒,五、于苦执乐倒,六、不净执净倒,七、无我执我倒。 于后四种倒妄想分别,名想倒。 于后四种倒,欲乐、建立、执着,名见倒。 于后四种倒,心生烦恼名心倒。 梦想者,于前七种颠倒,妄想取着追求,落入生死轮回名梦想。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均已远离。 究竟涅槃。 于是菩萨究竟契证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未来现在曰三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曰佛。 不但过去现在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成佛,未来诸佛,亦必依般若波罗蜜多成佛。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佛也。 阿翻无,耨多罗翻上,三翻正,藐翻等,菩提翻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翻无上正等正觉。 依般若波罗蜜多,则空二我,除二障,了二死。 空二我除二障了二死便究竟佛果,故三世诸佛,皆依般若波罗蜜多,得无上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此下至真实不虚,乃总叹般若胜用。 妙用无方,神力莫测,能令菩萨及佛得圣果,故曰大神咒。 能破一切众生无明痴暗,故曰大明咒。 永明大师曾言,竖无高盖曰无上,横无俦似曰无等等。 竖无高盖者,竖穷三际也。 横无俦似者,横遍十方也。 故竖穷三际曰无上咒,横遍十方曰无等等咒。 此极叹般若妙用无方神力莫测,能破无明无暗不照,横遍竖穷,诸佛菩萨依之得果。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能除一切苦,还应前文度一切苦厄。 一切苦者,分段生死苦与变易生死苦。 真实不虚,劝信起修也。 「故。 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帝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僧莎诃」此是密说般若,故曰般若波罗蜜多咒。 僧莎诃,亦作莎婆诃。 发布时间:2025-03-03 13:12:17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