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静波法师:基础佛理 如何学佛 内容: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供养。 《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圣。 当然,作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是他应该做的本份之事。 今天我向大家讲述的题目是如何学佛。 第一个问题是反思、反省和转变。 第一个大问题的第一个小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其实学佛就是要解决我们自己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无法解决,所以来依靠佛陀。 释迦牟尼在经典里常常把我们的南瞻部洲叫做挲婆世界,挲婆世界翻译过来就叫堪忍,堪忍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忍耐。 也就是说我们还可以凑合活著,那么这里边就肯定有不尽人意,有缺陷,有不圆满。 我们常常说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求不得苦。 其实苦不仅仅是这些,所以佛经里常常说有八万四千种苦。 面对现实,我们也能感觉到许许多多,比如我们面临的很多种问题:比如说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各种各样令人烦恼、缠绕的问题。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这些问题是越来越多,那么这些问题不是我们自己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就选择了信佛,在苦不堪言的时候,我们来皈依佛祖,这个我觉得因缘非常殊胜,因为能够学佛的人是宿世因缘、宿世善本,不是轻易的事。 有人不以为然,其实你要珍惜,为什么? 因为还有很多的人不信佛,但是你能够信佛,你一定要把佛信得更好,那也更难。 因为我发现了许许多多不太正常的学佛的情况。 下面我们讲这样一些小问题:不是正常的学佛的几种表现形式。 是的,现在社会上的伪劣产品越来越多,学佛的人也一样。 现在我们每每发现大街上出家人到处化缘,其实出家人是不会到处化缘的。 但是他把头发剃了,穿著袈裟,有很多善良的人们就上当了。 其实化点钱都是小事,然后他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歪理诱惑你,使你误入歧途,那么这里面还有一些庙宇里的所谓的真正的出家人,他们也穿著袈裟,也把头发剃掉,但是他们说的法是不是真正的法呢? 记得有人向我讲过:有一位法师,号称法师,这位法师说是从名山上下来,然后自己照了张照片,是那种身上发光的透明的照片,到处用录相去播,而且,还说是江泽民也参加了他的法会,李鹏也拨多少钱给他修什么飞机场,这能是真正的学佛的吗? 这肯定不是。 我提的这几种情形大家要反思,是不是我们参与了,如果我们参与了,我们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反思。 第二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寺(指北京法源寺─编者注)毗卢殿的旁边,有个灵骨函,也就是舍利塔,每当初一、十五、星期天的时候,我总是能莫名其妙的发现有人在那儿,在那个舍利塔旁,像烤火似的,烤了一会儿,然后就又摸脸又摸屁股的。 对这件事我是非常悲哀的。 我曾经对他们说:那只不过是一具棺材! 但是没人相信你的话,一会儿大家又聚拢来了,觉得那里非常的有诱惑力。 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学佛,可是他到庙里来了。 所以我觉得应该引以为戒,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因为他不相信你说的话。 今天有这样一个因缘,我觉得有必要借此机会说一说:这根本不是一个正确的学佛者的态度! 我希望这样的事以后杜绝。 至少是应该少一些。 不然的话,我们学佛没有多少内涵。 还有人就是莫名其妙,有一次,有人就给我介绍来一位居士,说是学佛好几年了,他说:请问法师您能看到什么吗? 我当时也很疑惑,我说:我看不到什么呀。 他说:那你白修了! 我觉得非常可笑,因为如果仅仅学佛是为了能看到什么,我觉得人都不如猫头鹰,或者是那些蝙蝠之类的,因为它们在这方面比人有本事,有功能。 如果人要学这些东西,那跟佛会越来越远,所以根本不是一个学佛者的态度,这同样是个悲剧。 还有就是人们对密教的不理解,然后趋之若鹜。 曾经唐山有十几个居士,听说北京有密宗的活佛,还有什么空行母呀等等,一个个欢喜雀跃的就跑来了。 由于空行母和上师们给他们开了几个咒语上有明码标价,上面有四百的、二百的、三百的,各种各样的价格。 他们是工薪阶层,花不起这么多钱,感觉很迷茫,就找我来了。 然后就问:空行母是在空中能飞行的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空是《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空,这怎么可以说是满天飞的呢? 这不是的。 但是他们不了解,所以最后他们把咒语交给我了,他问我:师父你怎么办? 我说:你就不要问了,只要你没有负担就好了。 ─这同样是个悲剧。 再不就是*轮功,(编者注:静波法师是在1999年之前作此讲演的,当时国家还没有宣布取缔*轮功。)功是最可怕的,有很多学了佛教的人放弃了学佛而去学*轮功,他说你们这个东西速度不快。 他觉得那个*轮功速度快,那我就不知道你究竟要往哪条路上走得快了。 如果真的要修三恶道的话,那肯定很快。 曾经有一个李洪志的弟子找到我,试图要说明他们的那个*轮功要比佛教高明多少,当时我就说:你给我滚! 这位李洪志的弟子就急了,说:出家人怎么能这样呢? 我说:是啊,你师父不是教你们真、善、忍大法的吗? 你怎么一点儿也不能忍了呢? 学佛要走正道,不走正道,不能称其为学佛者。 对我们每个人来讲,现在正是反思的时候。 我们过去曾经走了许许多多的弯路,没关系,只要你能够回到正道上来,还为时不晚。 如果你一意孤行,你觉得你走的是正道,是对的,那我会说:你很危险! 我们要反思这些个不正常的现象。 第三点,佛陀的内涵。 佛字,中国人造这个字造得非常好,它是一个人字,旁边一个弗字。 人呢说明学佛只能是人才能做的事。 有人说:你看我给牛也皈依啦,马也皈依啦,把那些放生的动物都皈依啦。 这在菩萨戒里面是学平等法,其实这些动物未必受皈依了,它得了一条生命,这倒肯定是无疑的。 你要知道,通过这种仪式,你、你的所得因缘、你的成佛的资粮在积累。 我们经常见到有些受了菩萨戒的人常常对那些畜生讲:你是畜生! 有痴! 发菩提心! 其实它会发吗? 不会发。 但是我们的心由此而改变,这非常有意义。 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因此,我说学佛只能是人才能做的事,任何一种动物都不可能做。 不论你怎么样赋予它,它也不行,因为我会说法,他不知道佛法是什么意思。 我们一定要珍惜人身,非常难得,我们要珍惜。 不要走错了,学佛是人才能做的事。 旁边有一个弗,也就是说不是人的价值观念你才能成佛,有很多人学佛了,还在斤斤计较,还在跟家里的人、社会的人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在计较,你要知道,你一信佛,你的价值观念应该超越人了,至少你要学著、试著超越。 你怎么可以再去斤斤计较? 所以这是个悲哀。 我曾经在路边经行的时候遇到两个人在探讨,在愤怒地探讨:说某人已受了菩萨戒,但是又喝酒、又吃肉,还有骂人,还干坏事。 两个人说得特别激动,而试图引起我的注意,我一贯不注意别人的事情。 后来他们终于耐不住,就问:请问师父,你给评评理。 我说:你们俩是佛教徒吗? 他们说:是啊,我们受菩萨戒已经七、八年了。 我说:你们说的那个人他是佛吗? 他说:不是。 我说:那你们学佛就好了,没必要你跟他学。 你又何必去计较呢? 各有因缘,因果自负,如果你能劝说得了他,你应该去劝,如果你劝了他三次,他再也不听,那么接下去你再劝的话那就是你的过了。 因为戒律上有规定:你只能劝三次,超过三次,人家再也不听,那就是你有过了。 因为你不知道,这是因缘不合适。 所以我们明白了,我们要改变我们作为人的价值观念。 所以我们要说,我们是人,我们很幸运,但是我们要改变人的价值观念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起,弘一大师有一句话:他说昨日种种比如昨日死就是说你在告别过去,今日种种比如今日生,因为你获得了新生。 如果你一直纠缠在过去,那么你没有希望。 这个不是我危言耸听,因为学佛就是要不断告别过去,你才能够真正的放下,放下才会看破,看破你才会自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信你就试试。 如果你一直纠缠过去,二十年前、昨天或是前天的事情,你一直在计较,那你学佛没有希望。 这种悲哀、这种烦恼都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说明你还是人的价值观念,有人耿耿于怀、记忆非常深刻,那说明你的记忆力好,你做人可能是合格的,但是你要学佛,你是差之千里,所以要反思、反省,要转变,转变我们的价值观念。 我们要告别过去,展望未来。 告别过去,是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展望未来,是因为未来有希望;把握现在,是因为只有现在,我们才能有所作为,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 这是第一个大问题:反思、反省、转变。 因为我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差错。 下面讲第二个问题:依佛学佛。 当然有很多人依人学佛,那我不加评论。 今天我要正本清源,我说依佛学佛。 因为佛的意思是觉者,觉者就是智者,说的更清楚一点就是明白人。 有很多人说:我也明白。 其实这未必,如果你真正明白,你就不会有烦恼。 但是你有很多烦恼,我们有很多我们解决不了的烦恼。 当别人不惹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有烦恼。 我们往往看到自己都会别扭,这个就是没有觉。 而我们是不觉的,为什么? 几乎我们所有人:凡是人,他就有人的缺点,几乎每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因为你的认识观念的局限,导致了你的世界的局限,所以我们人看这个世界总是不清静的,但是诸佛菩萨看我们这个世界是清静的,所以我们总是怀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路程,其实不会,其实佛教讲心包太虚,亮周刹界。 如果说总是愿意跟人计较的话,那我们就是鼠目寸光,那样我们就是背著各种各样沉重的负担来学佛,我们背著枷锁、背著房屋、背著地、背著家庭,背著各种各样沉重的负担,不用说到极乐世界,就是说你到火车站,你也未必能走得了。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我们一切的包袱。 但是你不要误会,放下不是放弃,是在我们行为观念上的一种突破,这正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一直说我们要反思、反省、转变自己。 因为往往作为我们人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我们就好像每人都戴著一副眼镜一般,这个眼镜是有色的。 我们戴了各种各样的有色眼镜,所以我们产生了争论、产生了矛盾。 一个戴红色眼镜的人对一个戴绿色眼镜的人讲:世界是红色。 戴绿色眼镜的人说:世界是绿色。 这两个人争论起来没完没了,最后打起来了。 他们有意义吗? 他们毫无意义。 我们某些佛教徒就是这样毫无意义,就说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好,其实毫无意义,你们本身就戴著眼镜看世界。 所以我们要给别人机会,要包容别人,有一天你明白了,我戴的眼镜本身就是有色的,所以你也应该给别人机会,否则别人也不允许你的红色眼镜成功,所以你应该包容别人。 第一点是应该包容。 如果一个佛教徒不包容别人,老说自己是对的或者别人是错的,根本不行,你不是学佛的人。 第二点,我们在包容的同时,也要把眼镜摘掉,因为只有摘下来之后,你才会知道,原来不论什么颜色的眼镜都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还是要反思、反省,不然的话你一直会跟人计较,你就觉得我对呀,我一直很对呀。 我就反问他:既然你是对的,你为什么还有烦恼? 还要生气? 他说:我对我才烦恼。 我说:那你最好不要对了。 当年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好像我们的红卫兵曾经要把我们的红旗呀、红色传遍五湖四海,其中把毛主席像章戴到驻北京的国外外交官身上去,最后弄成了外交事件。 这是一厢情愿的呀,你认为他是你心中的红太阳,别人不一定接受。 所以成了外交事件。 对我们每个学佛的人来讲,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应该改变我们原来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念。 我们在家里学佛,就要统理这个家庭,希望这个家庭都学佛,其实这样是错误的,如果你有那样的一种想法,你也得需要一个过程,让别人了解你、理解你,最后才能够选择你的信仰。 不然的话,人家会相信你的信仰吗? 你自己在家里就怪怪的,简直就是一个佛盲,你这个佛盲给人的感觉就是:原来佛教徒都是这样! 非常错误,所以我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加在别人身上,因为你们的眼镜不一样。 所以要给别人机会,要包容别人。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一定对,别人不一定错。 正是因为如此,有一些友人赞叹你,你千万不要得意忘形。 为什么? 因为别人无论怎样赞美你,其实你不一定是那么好,你记住;同样别人无论怎样抵毁你,你也不一定那么坏。 你难道不就很坦然了吗? 有人说:平常心是道。 我听得出来,这里边有无奈的成份,无可奈何才说:顺其自然呀,平常心吧。 其实佛教的平常心是平等心,就像我刚才说的:你赞叹我和你抵毁我,我的感受是相等的、平等的,这才叫平常心。 不然你总是觉得赞叹比抵毁好,那这还是不平等。 所以这还是我们需要反思的事情。 第三点:依三法印来学佛。 很多佛教徒他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生都在学佛,但是他不知道三法印为何物。 当我说:如果说一个佛教徒他不知道三法印是什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佛教徒。 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说:三法印到底是什么? 三法印就是印证佛教的标准,他是不是佛教,用三法印来一印,就知道了。 有人如果想混水摸鱼,如果你要明白三法印,那混水摸鱼的人就根本没有市场。 为什么? 因为你有法宝。 不然的话,你就纯在那儿上当受骗,这是肯定的。 什么是三法印? 第一是诸行无常;第二是诸法无我;第三是涅槃寂静。 就这样简单。 非常非常简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 我觉得非常遗憾。 诸行无常指的是世界上所有所有的宇宙万有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不停的变化著的,有人说这是辩证法,没错,正是由于永远不停、迁流不住的变化著,我们感觉到过去的事情不会再回来,就像我们昨天见到一条河,我们的观念里那是长江、那是黄河、那是什么永定河等等,我们观念意识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今天又去了,我们的观念里还是那条河,其实我们错了,为什么? 因为昨天的河已经流过去了,而且在我们探讨的当下,这条河又流过去了,而且我们还可以说,不仅仅是这条河流过去了,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在流过去,我们每个人都在变化著,这就是诸行无常。 正是因为诸行无常,才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机会,我们会发现即使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今天我重新开始,依然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如果说永恒不变,那就是佛教讲的宿命论,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不变的东西,一直都在变。 有个禅师叫白云首端禅师,他做了一首诗,他说:夏日拥芳丛,游来趣不同。 就是说:夏天的时候我们在一个花坛的旁边,站在那里。 游来趣不同说是每天每时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无论你的年龄,你是小孩也罢,你是老年人也罢,你的白发就从现在开始,不是说你的白发到老了突然间出现了,你突然一天变老了,哪有这样的事? 得有一个过程。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人们老是觉得现在的东西不好,当你拥有的时候,你总觉著你拥有的东西不如你想像的那么完美,所以去年的花比今年的好。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就是说没有必要等到那个花非要落下来,然后你才说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假,都是如幻如化。 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他揭示了诸行无常,所以学佛的人必须在诸行无常上去下功夫。 如果不能在诸行无常上去下功夫,我们几乎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这是佛教的三法印的第一个法印。 诸法无我,诸法是宇宙万法,这个我人们常常不大清楚。 我是主宰意、实在意,也就是说我们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主宰,有一个实在,在冥冥中来主宰我们,我们学佛了,我们在求佛、拜佛的时候说:哎呀,老佛爷,你保佑保佑我吧! 其实你就是感觉到有一个主宰,佛在主宰我。 我觉得不对,因为佛是觉者,佛告诉我们,也应该做觉者,那个时候,你是自己主宰自己,应该是这样的,我告诉诸位,佛不是万能的。 你不要悲哀,佛不是万能的,但佛最有希望,所以诸法无我就告诉我们任意宇宙万法没有实在,也没有主宰,它们都是不固定的。 你不要悲哀,真的是没有固定的东西。 但是反思我们现在我们都有我,人为什么不能成佛? 因为有我,有我你才恐惧,有我你才担心,有我你才害怕,有我你才幻得幻失,所以老子说:我有大幻,唯我有身,人有这个身体,麻烦就来了,然后挣钱呀,然后买什么药洗澡呀,要穿衣服呀,各种各样的这些待遇,然后就在维护它,但是你怎样拼命的维护它,可以这么讲,这个身体都是慢慢、慢慢地变坏,也没有办法。 所以我要说的一句话:我们人类的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你只能去使用它。 我们甚至对很多事情都无可奈何,我们可以把一个茶杯放得远一点,也可以近一点,这可能是还有办法的。 但是你说我想没有病,你不可能,你说我想不死,还是妄想,所以人无可奈何。 正是因为这些无可奈何,所以人才学佛。 但是学佛,刚开始的时候,你说学佛,我要长生不老,这些诸多种种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希望佛陀来帮助你,可以,但是如果你永远有这种想法,那你就错了。 最初的因缘,可以因为不同的因缘而走进佛门中来,但是如果我们一直抱著一种迷信的或者似是而非的观念来学佛,几乎说可以没有希望。 因为希望是要我们看破,希望我们放下,这种看破、放下的最好的工具就是三法印。 所以我如果一旦认识到我只是四大五蕴结合的人,那么我们还会再坚持认为我有理吗? 我想你不会。 你想想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四大地水火风。 是因为骨骼是坚硬的,把它比喻为地;火是我们身体的温度,把它比喻为火;水是因为我们身体血液的流动,把它比喻成为水;风是因为我们的风气,所以比喻为风。 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这四种元素组成的。 有人说:四大皆空,哪四大? 有人说:什么家庭呀,什么各种各样的大呀(也有说酒色财气是四大的)。 人不理解佛教,所以就这样误会,说四大皆空是这样一种四大,因为是由这四种零件组成我们的身体,你说那一种零件是我们的身体。 比如说: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既然是宇宙,于诸法无我,我们不仅仅探讨人无我了,还有法无我呢,比如说氢二氧一,人们都说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是啊,我们一碰到电的时候,水就分解了。 就变成了氢和氧,分离出来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去问大家:你说氢是水,还是氧是水呢? 我可以这样讲:氢也不是水,氧也不是水。 因为《金刚经》告诉我们:世界是一合相,是一缘起,聚组起来的一个相,所以我们人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对不对? 你认为有主宰吗? 没有主宰。 所以你不要一厢情愿,你只能延缓衰老,但是你不能永远不老。 如果你九十岁、一百岁,还长得像小孩一样,你认为正常吗? 我们就觉得不正常。 正常的自然法则是生老病死。 这是一个无法替代的自然法则,这是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的世界才是挲婆世界,堪忍,还可以忍耐。 所以我们还是要反思,我们反思我们是不是知道这个诸法无我,所以从诸法无我之中我们就走出来了,我们走到第三个法印。 我们还要补充一点,因为有我,人们才担心,因为有我,人们才恐惧,所以人们不敢做出牺牲,比如《金刚经》说:歌利王因地的时候,舍身喂虎,割肉喂鹰。 如果他有我,他还会这样做吗? 当初我学佛的时候,我一看《金刚经》,我非常恐怖,我说这样的佛法我学不了,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学到一定程度,我能这样做,至少我现在理解了佛陀,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证得了无我了,他觉得我并不实在,我可以奉献,可以牺牲。 释迦牟尼在因地的时候,他遇到一个夜叉来考验他,夜叉在那里面说了一句佛法: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释迦牟尼在因地的时候,他在修行的时候,他一听到这个法,他立刻就有所悟。 这个夜叉说完了,就不再说了。 释迦牟尼就问他说:你把下边那半句偈说出来。 他说:我不说。 他说:为什么? 他说:我饿著呢。 他说那怎么办呢? 他说:除非你答应我一个条件,让我把你吃掉。 佛祖为了追求真理,因地的时候就是他还在做菩萨的时候,他说:可以,只要你告诉我,你可以吃掉我。 所以这位夜叉就告诉他了:生灭灭矣,寂灭为乐。 释迦于是大悟,夜叉也没有吃他,因为这是菩萨的一个示现。 这就是他敢于牺牲自己,而现在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敢牺牲自己,我们非常恐惧,幻得幻失,所以我们面对释迦牟尼,我们要发惭愧心。 有人常常请一尊佛像,他老是去装个藏呀,开个光啊。 我觉得我也理解,因为作为一个层次的因缘,我必须理解这种信仰的层次,但是你要知道,我们把佛像摆在那里,是在随随时时的提醒我们自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就跟佛菩萨、佛陀的身、口、意三业是相应的,是应该见贤思齐的,而不是说一开光就有灵验了,我是这样想的,当然我可以包容,包容那些能去开光的人,因为他的信仰层次就这么高,他跪在那个佛像前,放点香蕉,放点苹果,他开始就向佛陀讨价还价,他说你保佑我这个,你保佑我那个,提了好多好多条件。 这非常麻烦,你自己的心地不改变,你说佛陀怎么去满你的愿。 有人信著信著佛就急了,说这佛信得没用,因为他不满我的愿。 你要知道,你心里并没有那个种子,他怎么满你的愿呢? 因为佛陀要解决生死的问题,不是要解决你升官发财的问题,当然,你要是去做好事,你说我来三界,要做国王,要做大富长者,没问题,肯定满你的愿。 但是你必须播种,必须种下那个因,你才有可能满愿。 就像必须精进的修行,你才有可能成佛。 这个世界上本来是没有什么事的,古人说:不是有心息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 往往我们坐禅的时候,胡思乱想,浮想连篇。 问这个,问那个,我的妄想这么多,怎么办? 怎么办? 无事可商量!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那些妄想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你要放下,不要在意它,就像天空中飞过来几片云一样,它飞过来就让它飞过来,它飞走了就让它飞走了嘛。 你为什么要阻碍呢? 《金刚经》你也学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不要住在那片云彩上,那你还有妄想吗? 我想是没有了。 这不只是在理论上可以成立的,在实践中我们也是可以去检验的。 所以学佛是实践的法,不是靠我们说的多漂亮。 不过今天有这样一个因缘,我还是不能不说,说过了之后,就要靠我们去体验。 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是不移旧时人,只移旧时行旅处。 人还是原来的人,只是我们的思维观念已经发生改变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那些容易引起我们烦恼的事情,我们再也不会烦恼了。 容易引起我们激动、高兴、欢喜的事情,也不会那样激动,我就很平静,因为该来了它就会来了,该去的必然会去。 为什么? 因为该来的你拒绝是拒绝不掉的,比如说你的业力、你的业报,有人老发牢骚,我学佛之后,他既然还不顺利,那就很正常了。 因为因果现前了嘛! 但是你的思想观念一转变,你就是重报轻受。 你想一个人被箭射伤了,受伤了之后他就发牢骚,他越发牢骚,接二连三的箭就把他射的刺猬一样,最后射死。 因为就一件烦恼,就一支箭,如果你真正会用智慧去关照它,你就会发现你只要一咬牙,这支箭也就过去了,而且就真的过去了,你就会偿还业债,《一梦漫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别人欺负自己了,往昔所造业债,今日偿还,岂不快哉! 我觉得是一种境界。 当然,做游戏想,这本来是诸行无常都已经过去,诸法无我没有主宰,难道不是一个游戏吗? 《金刚经》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是让我们去体会的,不是让我们去说的。 有人做了一个梦,又告诉这个人,告诉那个人,弄得很多人心里都不得安宁,因为那是梦,我要告诉大家:睁著眼都是一场大梦,何况闭著眼? 所以要注意,既然要学佛,就好好学佛,不学我也毫无办法。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法印,叫涅槃寂静。 有人一听到涅槃就很伤感,说这就是死掉了,其实根本不是,涅槃是不生不灭,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讲:是不美不丑,不高不低,不好不坏。 有人问: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呢? 因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二元的境界,都是人分别出来的。 比如说你看这个人长得漂亮,另一个说他长得不怎么样,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是不同的,绝对不一样。 我觉著这个茶杯非常好,那个人说这不行,因为他的要求高了一点,因为他们的身份呀、文化呀,还有自己的地位呀,各种各样的因缘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价值观念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不定。 我常常讲一只麻雀飞过来,一个人长得再漂亮,它也不买你的帐,他也会被吓跑,你说这定不定呢? 我们的这种美丑的观念都是人制造出来的。 人老是按人的观念去衡量世界,就产生许许多多的误差,所以有时人他就怪了,他就不好好做人了。 他一学了气功、一学了佛之类的,他就开始瞎琢磨,他要飞起来,他要知道很多东西,他要能闻著什么香味。 我告诉你,人的鼻子比狗的鼻子差远了,你能闻到什么有什么了不起,根本不值得一提,你不要骄傲。 你要学佛,这种观念必须否定掉,人为什么老不甘心去做人,他老想像鸟一样飞起来呀,像鱼一样在水里游呀或者是出点功能什么的。 那我告诉你,只有人才能学佛,你要真的变成那些东西,那你就没希望了。 涅槃寂静告诉我们,什么东西都是不定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不美的,同时也不是丑的,因为是远离二边,叫行于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这才叫智慧到彼岸,不然的话,你那有希望呀? 人就犯这个毛病,这个人是好人吗? 不是。 是坏人吗? 也不是。 因为是好人见到他,他就是好人,坏人见到他,他就是坏人,是不定的。 学佛要把这样的价值观念超越过去,只有超越了这种价值观念,你才有希望。 所以叫不好也不坏,不好就像一枚硬币一,你看到了正面,就有字,你看到了反面,就说没字。 你能说这个硬币是有字或无字吗? 你不能说,因为你说了有字或无字,都偏了一边。 真正修般若波罗蜜的人,到八地菩萨,他是空有定观,他看到有的时候,他就看到空了,他看到空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看到的是有,为什么? 因为我们人不是偏空就是偏有,非常麻烦,所有偏空的人最后胡作非为,他说什么都没有了,这可以吗? 我们常说一切法皆空,比如说你上厕所,男的你跑到女厕所里,你试试? 这非常麻烦,所以道德规范你必须严持。 空也不碍有,空是在有上通达的。 你只有看到水流动,这是有,同时你感到刹那刹那都在变幻,孔子在川上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过去的一切都像这水一样流过去了,你看它停留下来了吗? 你看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在流水上去感受的,你不要说我观无常,我就在那想无常。 那不行,你得观事物,一切宇宙万有中体现出的无常,这才是真正的观照,不然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好坏美丑一切一切二元的境界都是错误的。 我们不著在上面就可以说是涅槃了,就可以是涅槃寂静了。 让我们真正的不著在美丑善恶高低观念之上,这简直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觉得是有希望的。 在理论上成立,在实践上只是一个怎样把握的问题。 不然的话,学佛如果是很轻松的话,像我刚才这样的讲,那我自己就已经成佛了。 这根本不可能,我还得慢慢地去改造自己,在我自己的心理上改造,在我心理上播种、耕耘。 如果在外面去跑、去闹,几乎也没什么希望。 一个人可以初一、十五去拜拜佛,星期天也照样可以,但是整天泡在这里,我就不知道你的心安住在哪里。 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行走坐卧皆是禅,不一定,你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不要吹牛皮。 你自己试试你想要出来的时候,你就不让他出来,你这才叫你做了自己真正的主宰,要不然的话,你在做你的主宰吗? 我想这不是的,你就在随境所转。 《金刚经》告诉我们,如果被物转,即是凡夫,若能转物,即是如来。 其实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 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四个问题:我们要依三皈依学佛。 有人说三皈依不是戒,我告诉你三皈依就是戒。 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三皈依就是要规范我们自己的身心行为的,三皈依就告诉我们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魔。 我们很多佛教徒莫名其妙,算卦呀,捣鬼呀,学气功呀,你说是佛教徒吗? 根本不是。 但是他学得津津有味,他说这个不矛盾,怎么不矛盾? 你脚踩两只船,你试试? 那只船开了,你都得掉水里。 你试试,肯定是这样的,没有半点好处。 学佛要正本清源,你该学佛就好好学佛,这就是戒,就是规范你的。 你不要以为你皈依佛后,你还可以学别的。 我告诉你,你真的要警醒了。 不然的话,释迦牟尼为什么在《佛遗教经》里说:至心一处,何事不办? 你只能至心一处,不能三心二意。 皈依法竟,宁舍身命。 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典籍。 有人津津乐道,看见道家的书,甚至一些流传的莫名其妙的东西,什么白衣大士,什么咒呀,什么这个那个的东西,这根本不是佛教的东西。 你要记住,你学的是正法,你要弘扬的是正法,你要流传的也是正法,你不能搞这些东西,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师徒众。 有人也跟著一个师父跑了,跑来跑去,跑出些什么呢? 我不好说什么。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因为众生都是有分别心的,有分别心,他就会按照时间的观念来要求我们,我们可能会证得无我了,但是还有一个义务,就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第九大愿里讲的:要恒顺众生。 就说我可能证得什么好坏观念全都没有了,但是众生他有一个选择,众生希望我是好人,所以我就必须要做好人,我怎么可以随便欺骗呢? 随便胡言乱语、胡说八道呢? 或者叫混水摸鱼呢? 这都是不应该的。 你可以沉默,你可以孤独,没有关系,但是你绝对不能胡作非为。 要有规范,就像传印老法师曾经讲过的:我们要信因果,如果没有因果,我们怎么学佛,我们胡作非为,有人能够信任我们、信服我们吗? 说这样的人可以信赖─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要依三皈依学佛,三皈依就是我们的规范,就是我们学佛的标准。 如果我们不能有这样的规范,我们绝对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佛教徒。 第五点,我们要依四依学佛。 第一,依法不依人。 今天我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法不依人。 我说的是佛法,所以大家可以信任我。 如果我胡说八道,那大家可以否认,甚至可以说不信。 没关系。 依法不依人,现在我们很多学佛的人,都是依人不依法的。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话: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 现在我们的佛教徒有时候不对,他说我爱真理,但是我更爱我师。 表面上说我爱真理,实际上他更爱他的师父。 我必须要正本清源一下,佛、法、僧三宝本为一体,他是要觉证境的。 《坛经》是这样讲的:如果我们的师父讲的是真正的佛法,我们没有理由不恭敬他。 如果我们的师父讲的不是佛法,那我们真的可以远离他。 为什么? 因为我们学的是佛,绝对不是人。 所以要依法不依人。 如果我们真是依人不依法,那你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因为很多事情已经证明。 第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就是要了脱我们生死的。 因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因为人生就这么短暂,说是给你个官儿,给你很多钱。 (录音质量不好,约二十字听不清楚)有些佛教徒越学越苦恼,这是不对的,要么你就别学了,你要反思、反省。 为什么? 如果你越学越苦恼,说明你没学好,说明你不得法。 学得好的人绝对不应该有苦恼,他每天都会很快乐,因为他法喜充满,所以他应该是快乐的,但前提是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人也可以,但一定是善知识,讲的是真正的佛法,不然就很麻烦。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了义就是解脱生死的,不了义就是世间的名利呀,有人说一学佛就觉得工作非常顺利,我发财了,炒股票也赢利了,还有很多故事都觉得很高兴,他每天过得也很滋润,他觉得这样还真好。 但是他不知道老之将至,死期来临,不是说我吓唬诸位,你要知道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角度去看,人为什么怕死,是因为人不了解死亡,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死,你信吗?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敢面对死亡,我们老欺骗自己,所以一个家庭祝寿,常说: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都是骗人的,但是大家愿意听。 学佛就不应该说谎言,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听这些,这样的障碍都超超脱不了,我们还学什么佛? 你说他两句坏话,他一晚上都睡不著觉,为什么? 因为他在耿耿于怀,他在恨,他在烦恼,他要找机会要报复你。 这不是麻烦了吗。 睚眦必报,这那里是佛教徒,所以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那些东西、那些世间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无非是一场因缘而已,真正得到的人问问你们什么感觉? 你们说,也不过如此。 没有得到的人也许觉得是个遗憾,但是我觉得不得也罢,因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还是要反思这样一件事。 第三,依智不依识。 有一次,院里的居士跑出来了,就看著那架喷气式飞机转来转去的,拉了几条线,有人就带头喊:你看莲花。 是眼睛看著的相,但是如果用智慧观来看呢,难道不是如幻如化吗? 致使有很多人跟著起哄,我出来了,我说:你们喊什么呢? 他说:这是个莲花、万字,吉祥。 我说:不是,刚才是飞机飞过去了。 他们也不好意思,只好回去了。 还有一次,有一个人精神根本不大正常,就在喊:看哪,看哪,那儿有佛像呀! 有很多人也在看,看什么呀? 我什么也没看到,只看到一只麻雀。 我不是因为我看不到,就否定人家。 但是你要知道,这种谣言的传播,只能是惑众而已。 如果说他看到了,他是真有因缘看到了,那属于他个人的因缘,如果我们看不到,因为我们的因缘,我们千万不要苦恼,看不到就很悲哀,绝对不应该,因为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这些假相来诱导我们,说明我们已经很出色,很成功,所以我们就不需要这些东西。 所以要依智不依识,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是虚。 但是现在我说耳听是虚,眼见也是虚,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所以见也罢,不见也罢,为什么? 因为随缘嘛。 不然的话,我们学什么佛? 所以要依四依学佛。 第四,依义不依语。 佛经中所表达的内涵就是义。 不依语语言文字只是一种工具,就像《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如筏喻就是说真正的佛法,我们到达彼岸之后,我们都要把工具舍掉,何况不是真正的佛法呢。 释迦牟尼在说法四十九年的时候,他临涅槃的时候,这样讲:我说四十九年,没有说一个字。 李洪志在他的《转*轮》里说:释迦牟尼还没发现真理呢。 这是非常可悲的,所以我说他是妖言惑众。 谁跟他跑得积极,肯定悲哀,为什么? 因为就从这件事来讲,他就不知道真理是无言的。 是由我们每个人去体验的、去体证的,不是靠我们去说成佛,所以叫依义不依语。 所以我们要依四依来学佛──要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 我们要反思,我们是不是按四依来学佛了。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按四依来学佛,我们的前途肯定是光明的。 第六点,我们依八正道来学佛。 八正道,肯定有不正道了,当时的古印度,有各种各样外道的盛行,佛教的经典中常常发现说有九十六种外道,我现在感觉到,现在的外道不仅仅是九十六种,九千九百九十六种也多。 为什么? 《楞严经》说了: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现在真的是谁都在讲,谁都在说。 但是谁都说:我说如何。 我今天要说,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佛说的。 所以大家要学佛,我说完了就说完了,大家好好学佛就是了,不要说是我说的。 我没说什么,我说的是佛说的法,都是他说过的。 我只是提醒大家,应该正本清源,好好学佛。 在九十六种外道中,有一种表现特殊的,比如说:持牛戒的外道,放著人不做,他去吃草去了。 他觉著这样将来能够升天。 吃草,你觉得这不是令人很悲哀的事吗? 但我们很多人就是这类人,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 那么持狗戒的也有,他去吃粪便,他觉得人苦尽甘来,他认为人只要把那些粪便都吃掉了,将来一定能享福升天。 这同样是一种错误;有的把自己的头发拔掉了,这不是自己摧残自己吗? 他认为这样的话,将来也能得到好处;有的人自己卧在竹签子里,折磨自己,然后就扎得浑身净眼。 他觉得自己这样也是一种修行;还有的人是站在高岩上,或者是从山上往下跳,摔得缺胳膊瘸腿的,他觉得这样也是一种修行;也有的人更可笑,他像向日葵一样站在那儿,跟著太阳转。 太阳一点一点地从东到西,他的脑袋也一点一点地从东转到西;还有一种外道,学公鸡,金鸡独立,他把一只脚著地,另一只脚就跷起来,就那么站著。 他认为这样也可以修行成道,当然这些都是苦行外道,这都是很可笑的。 这各种各样的外道现在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了,我们是不是有这种情况。 释迦牟尼曾经就告诉过这些外道:要学鸡,你们将来就成鸡,要学牛,你们就成牛,你们要学狗,将来就成狗。 你要学佛,将来必定成佛。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学佛呢? 尤其有这样好的因缘,你听闻到佛法了。 所以我们要反思自己,过去是不是错了,如果是错了,就应该向前看,不要再抱著过去那种陈旧的价值观念,再去陶醉了,那是很可怕的。 正因为如此,佛才说八正道,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我们学佛要有正知见,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我们要依三法印来学佛,我们要依佛来学佛,依三皈依来学佛,要依四依来学佛,这才是正见,这才是正道,这才是正知见。 否则你学什么佛? 老说我能看著什么,再说就是我能把你的病治好。 我可以告诉你:心病还是心药医。 很多人就是因为良心坏了,才得病的。 要不然的话能得病吗? 但是也有宿世业障,我也得病,我也有业障,但是我从来不迷信,气功大师能把我的病治好。 我就从来没迷信过,曾经有过那样的因缘,有人要给我发功,要把我的病拿走。 我说:对不起,我宁可死掉。 我不想这么做,因为我是一个佛教徒。 正思惟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应该是正知见的思维,不能胡思乱想,我们在地上,老是琢磨天上在干什么? 极乐在干什么? 你现在不好好修行,你思考这些干什么? 你现在就好好修行,你读过《阿弥陀经》,也读过《无量寿经》,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佛? 为什么不改掉自己心的业障的问题? 你不要认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是离十万亿国土,我可以告诉你:你的心一转变,马上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如果你不去转,你没有这样的资粮,你不去转这个业力,那你没有希望。 你不要认为那太遥远了,我坐什么才能去呢? 你坐什么也去不了,都太慢。 只有你的心的业力的转变,一刹那间,你绝对可以去。 正语是说不能胡说八道了,要说正确的语言,你不说正确的语言,满嘴都是胡说八道,你说谎,尤其是佛教徒说谎,那让人家都难以思议的。 佛教徒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他应该让人感觉到是真、善、美的化身,至少不能让人家在我们身上失望,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感觉。 正业就是指正当的身、口、意三业,要求我们来维持我们正当的身业,做正当的职业。 口要正语,意要常有正念。 正命是指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方法维持自己的生命,从事正确的职业。 一个佛教徒他总不应该去杀生害命吧,就算一时改变不了,你也应该知道这样的职业是不应该来做的。 你迟早有一天你应该告别这种不善业。 正精进。 那种学鸡的外道、学牛的外道、学狗的外道那些都是邪精进。 我们学佛的人是要正精进,我们每天要有自己的功课,能上上早殿、晚殿非常难能可贵,除此之外,你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功课。 为什么? 因为每一天把水烧到20度的时候,第二天水又晾凉了。 但是你不能保证自己,每天都忽冷忽热的,那你很难积累有效的资粮去成佛。 我们每天都应该自己有一点功课,不然的话,学佛就没有多少意义。 正念就是要念佛、念法、念僧,这是正念。 就像《六祖坛经》所说的觉、证、净,当然还有念戒、念天,念戒就是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的,念天是因为天人是要守五戒十善的。 我们要以五戒十善来作为我们成佛的资粮。 有人说我们又不学人天福报,我们要成佛的,我们就不学五戒十善了。 我告诉诸位:《法华经方便品》里说: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也就是说:佛是两足都尊的,既修福也要修慧,不能光修慧,光修慧是没有用的,光修福也没有用的,都是瘸腿呀。 所以他两足尊,既要修福又要修慧,但是他这种福是成佛的福德因缘,不是人天福报。 当然在五戒十善里来成就,但是他又超越于五戒十善,超越人天福报。 为什么? 因为我们在《金刚经》里有讲:三轮体空布施,能施,所施、中间物,均都了不可得。 这就是三轮体空布施。 这种布施就是成佛的资粮,所以我们诸位要注意要培植这样的福德因缘。 也就是说能施的是我,我了不可得;所施的是法源寺,法源寺了不可得;中间物是布施的一点钱,钱也了不可得。 不是一个永恒,不是一个真实不变。 都是一个如幻如化,如幻人做如幻佛事而已。 你不要认为是真的,这是因为你要通达这种如幻,你最终才能成佛。 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说我一定要写名字或我一定要不写名字,这都是一种错误,你随缘,人家要求你写名字,你就写名字,你不分别,不在乎你写不写名字。 在乎你心里是不是留下了这个痕迹,那就叫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形式有时是重要的,有时是不重要的。 对于恶的事来讲,我们一定要重于形式,不能越雷池一步。 对于善的事来讲,我们要随缘就好。 再说正定,培养了前几种的资粮之后,你最终得到的是一种正定,不是人天的禅定。 因为往往我们坐禅,仅仅是坐到了一种很快乐的境界,但是你没有波罗蜜,你没有智慧的这种资粮的诱导来坐禅,他没有智慧的关照,坐来坐去就误入歧途。 所以我说坐禅的最好的资粮就是你去通达《心经》或者《金刚经》,只有在不挂碍的情况下,你才能坐好这个禅。 不然的话,你见到什么境界了,你就随境而转。 那很麻烦,在禅堂里,有这样两句话: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这是禅语,这就告诉我们,学佛要在真谛上去通达而不是在世俗谛上的。 世俗谛上的假名安立,应该让它随缘安立,好就是好,坏就是坏。 大家说好的时候,我可以随缘说好,我知道这个不好,但是我可以随缘说好;大家说坏,我也知道那东西不坏,但是我可以随缘说坏。 但是你清清楚楚的明白那是不好也不坏的。 真实相就像我们《金刚经》定位说实相。 什么是实相?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或者也叫真理,或者也叫真相。 这个真理是什么? 也就是没有真理就是真理,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实相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 在这个世界上,你根本抓不到任何东西,所以你死心踏地,你就放下了,因为你看破。 佛法还有什么呢? 就是要让我们认识三法印,进而来认识到这大乘佛法的一实相印,实相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 真实的相就是没有真实相,就是真实的相。 所以应该明白,只是你还没有到位,包括我也一样。 此时,在同这个实相来相契的过程中,我们只能是逐步的改造自己,来逐渐的同这个真实的相相应。 但是,我们得有一段时间,我们不能找理由,我们必须得精进,所以,我们要依八正道来学佛。 这就是八正道,学佛要走正道,这是毫无疑问的。 因为无论是三皈依也好,还是四依也好,还是依佛也好,这条路就是一条光明的路,就是正道。 当然它也是中道。 中道是指我们能够通达中观的,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你说它空了吗? 它没有空。 你说它有吗? 它不是一个自性有,空有本来是一体,所以《心经》告诉我们: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两点还要我们长时间的去体验,不是现在一句两句就能说明白的。 下面,我们还要来依六度来学佛。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就是菩萨成就佛道的身体力行的工具。 如今我们学佛,也要从这六种工具来成就。 第一个是要布施。 我们每个人都有病,有人不以为然,说我没病。 你只是在身体上没有病,你的思想,你的思维、你的心灵有很多病,所以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比较奸贪,不是贪名、贪利,就是贪色、贪食、贪睡,反正有各种各样的贪,但是如果你对于这种病,不去对治它,不对症下药,你的病几乎是没有什么希望,所以我们要用布施波罗蜜来对待,来医治。 因为只有用布施波罗蜜来对治,我们奸贪的病才可能痊愈。 有人总是原谅自己,我本来很穷,你可以去做别的,你可能布施一文钱,但是跟百万富翁没有什么差距,佛法讲平等,看你的发心。 但是你不能不做呀,你帮助老人推一下车,你都不做,那你还哪有希望呀? 布施是随处可见的事,随处都可以做的事,所以有人举手投足之劳他都不做,这是不应该的,所以要把我们奸贪的病去掉,就必须要用布施这个药,必须布施,不然的话,没有希望。 第二是持戒,我们每个人都有毁犯,都规范自己犯法的,当然有的是没有犯法,但是对学佛的戒律来讲、按要求来讲,常常是未尽人意,这个时候你要规范自己,为什么? 因为戒律是对治毁犯的,如果你总是违犯、犯戒,犯这个、犯那个的戒条,最终你的心猿意马、你的心浮想连篇,你还能定下来吗? 所以,它也是对治我们毁犯这个病的。 所以我们必须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只有用戒律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这样的话,我们的心才会清静,这是布施、持戒。 忍辱,是对治嗔恨的,因为我们几乎连我们学佛的人也难免不能脱俗,为什么? 因为我们也有病,也生病,嗔恨很重,我们就看著这人不顺眼,死不对眼,看见的就是不对眼,所以你没有办法。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你就要修理自己,你就必须服忍辱这个药。 所以有人说忍辱真的很艰难,忍呢我肚子乱响,憋得难受,我觉得这个是不得法的。 我们为什么讲六度呢? 因为它有波罗蜜,如果没有波罗蜜,这种忍辱忍来忍去最后就忍麻烦了,肚子可能就炸了,这很麻烦的。 你要知道,真正的忍辱就像我刚才所说的:往昔所造罪障罪业,今日偿还,岂不快哉。 因为你欠了人家的,你今天还债,你应该很高兴。 第二个做游戏想,本来是一场游戏,因为无常无我,那么这个时候哪里还有什么有人使我嗔恨的呢? 没有了。 这个时候你就觉得本来就是一个游戏,那还有什么话可讲。 第三点就是以学佛增上缘想,如果这个人真正使你很生气,很烦恼,那你可以去转化这种烦恼,为什么? 因为在《涅槃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切诸鬼神等皆是诸佛菩萨之所实现,那你想想,惹你烦恼这个人焉知道他不是在考验你,焉知道他不是圣贤,你应该很感激他。 如果你想学人的话,你恐怕是应该烦恼,如果你想学佛的话,我倒觉得你应该转化你的思维观念。 为什么? 因为这个时候你很幸运,有人考验你,你就更容易成就,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的坎坷与烦恼,那么这个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成就。 有人说我学佛什么事也没有啊,我就觉著一天迷迷糊糊这样过著,那你也就迷迷糊糊活著,你也就会迷迷糊糊地没有成就。 所以一个人经历过是一件好事,苦难是你的一笔财富,尤其对学佛的人来讲,越是苦难越是财富。 不要拒绝苦难,你应该转变我们自己的思维观念,我今天所讲的佛法更重要的问题,其实就要转变我们原来做人的价值观念。 只有这样的话,你才能学佛,不然的话,老按人心、老按人情,老按人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人和事,那我们还是离佛越来越遥远。 精进是对治懈怠的。 一个人也学佛了,他也皈依了,然后他就迷迷糊糊一天一天的,他也没有做什么,反正我是皈依了,但是你要皈依的时候,你要皈依了,至少你要有功课,至少你每天都要提醒自己:你要三皈依一次。 如果你不能够执行一个只皈依法、只皈依佛、只皈依僧,那你根本不能是一个佛教徒,你每天都在混。 你要皈依,本身要有责任,你应该有义务,你应该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佛教徒,佛教徒应该怎么办? 自己应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要求别人。 我发现有很多学佛的佛教徒自从皈依之后,他就与众不同了。 他确实一天端著架子,确实不一样了,然后他就有权力说别人。 我想我从不去说别人,为什么? 因为别人是别人的因缘,别人可以教化的时候,你可以说上两句,其实更多的人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说理的,所以我们就应该自己修理自己。 修理自己都是很艰难的,因为我们太爱自己了,所以我们就像刚才所说的:我有我在,人才轮回,人才烦恼,有我在,人才不得自在,不得解脱。 所以我才说诸法无我,这是佛陀的三法印。 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懈怠。 我们要精进,因为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真正的我们老死将至的时候,我们到那时候后悔已经晚了。 所以趁著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健康的,我们自己也有因缘学佛,我们又能够闻到真正佛法,此时不精进,更待何时? 一世人生,谁知道哪里去了呢? 流浪生死,那是很可悲的。 我觉得大家幸运,虽然不幸运,没有遇到佛,但是还是幸运的,因为闻到法了。 这是精进,那么还有禅定。 禅定是对著人就在这个往事里纠缠著,一会喜,一会怒,一会哀,一会乐,然后就在这样的回忆的情况下生存,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思。 《圣经》里有一句话:让年轻人憧憬未来,让老年人回忆过去。 我觉得回忆过去、憧憬未来都不合适,应该要把握当下。 只有把握当下,我们才会有希望,这是根本。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用我们的禅定去对治我们散乱的病,这是根本。 最后一点是般若,般若是最重要的,因为他是佛母。 只有母亲才能生儿子,只有般若才能出生出佛子,才能生成佛陀。 所以我们这样讲:如果我们周围没有般若智慧,那么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不能叫六度,只能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如果加上了般若,就可以叫波罗蜜了,否则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有漏的,都是狭隘的,都是不完善的,所以我们今天一定要知道五度如盲,六度如导,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瞎子,但是六度般若是眼睛,只有有了眼睛,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才会走得更好,才会更完善。 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我们应该在般若的指导下,来完成我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希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般若。 般若就要从三法印开始升起,就应该从一实相印升起来。 就像我刚才说的: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实相以无相为相,是为实相。 也就是说没有真的也就是真的。 那你还会挂碍什么呢? 你就明白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就不会再挂碍什么了。 来的你就接受,去的你也就不挽留,为什么? 因为你知道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你知道了之后,你就会对治你自己的苦恼,因为人都贪得无厌,去了的他要挽留,来的他要拒绝,人都是这样,人的毛病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反思,反思我们做为人的很多很多的弱点,如果你想超凡入圣,你真的想学佛,那就要反思、反省、转变,这才叫真正的学佛。 今天我就简单地这样讲了一点,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一点点益,我想也就足够了。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3-25 12:01:38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