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舜法师:《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一卷科解 内容: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一卷科解宗舜法师撰卷一初:归敬颂及略述本论之重要 分二(壹、贰)承壹、归敬颂 内容分二第一、归敬对象:慈氏-->无著-->广大行派诸师释尊文殊-->龙树-->甚深见派诸师第二、造论目的:使凡夫易入深、广二道贰、本论重要内容分二第一、本论殊胜一、内容殊胜:(一)总摄一切佛法(二)依据二派(深、广)传承二、作用殊胜:(一)使行者证一切智果(成佛)(二)摄一切根机(次第完备)第二、本论目的:引导行者证入佛地次:开为四门分二(壹、贰)壹、说法轨则 内容分三甲一、作者重要目的:明法源清净甲二、法之重要目的:于法生净信甲三、如何说闻目的:获殊胜利益贰、正说引导次第甲四、引导次第 (内容详后)甲初、作者重要分三乙一、本论来源丙一、总依:《现观庄严论》(慈氏菩萨造)丙二、别依:《菩提道炬论》(阿底峡尊者造)乙二、作者名号丙一、名:燃灯吉祥智丙二、号:具德阿底峡乙三、作者殊胜内容分四圆满(丙)丙一、氏族圆满:出身王族丙二、所获功德圆满分二(丁)丁一、教功德圆满分三阶段一、二十一岁前:通达四明、折服外道二、二十一至二十九:通达咒乘三、二十九出家后:通达内明丁二、证功德圆满 分三学一、总说:三学中戒学之重要:一切功德所依二、别说:(一)具足戒学1、具足别解脱戒:下至轻细亦不违犯2、具足菩萨戒:菩提心随时生起3、具足金刚乘戒:如理守护三昧耶4、戒学增上:〈1〉勇进受持〈2〉随行不犯〈3〉犯已还净(二)具足定学1、共道:从止中得堪忍心2、不共道:〈1〉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2〉修禁制之行(三)具足慧学1、共道:获止观双运之观行三昧2、不共道: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丙三、所作事业圆满分二丁一、于印度所作一、制诸外道、令受佛教二、解疑祛邪、增长正法丁二、于西藏所作一、整理教务二、著《道炬论》,总摄一切显密心要三、教化弟子无数 (参丙四)丙四、造论之因圆满 分三(丁)丁一、通达五明(参丙二丁一)丁二、传承不断分法与人二一、教法圆满(一)小乘教法:具共中下士道传承(二)大乘教法:分二1、波罗密多乘:〈1〉具甚深见传承〈2〉具慈氏传广大行传承〈3〉具文殊传广大行传承2、金刚乘:具多种传承二、师资圆满(一)师:152人(或说157人),成就者12人(二)弟:1、印度:比朵巴等2、藏地:种敦杰等丁三、本尊开许:喜金刚等四本尊现身印可开许思考题:1、试述归敬颂的内容及作者造此颂的目的。 2、简述道次第的重要意义。 3、试述说法轨则及建立规则的意义。 4、试述阿底峡尊者所具足的各种殊胜。 5、造论的条件是什么? 为什么说阿底峡尊者具足了这些条件? 6、结合现实谈谈强调造论条件的意义。 甲二、法之重要分二(壹、贰)壹、总论《道炬论》之三大特点其一:所说圆满其二:易得受持其三:胜馀轨式贰、别说《道炬论》之四大殊胜 (乙)乙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分三丙一、一切教授内容自不相违:目的一致,应机有别丙二、大小乘道互不相违 内容分三丁一、菩萨为摄受一切众生,故应学修一切法丁二、声闻三藏是菩萨共道,故应学修丁三、余乘一切断证功德是菩萨大乘道中所摄,故应学修丙三、显密乘道各不相违丁一、菩提心等相同丁二、菩萨戒相同乙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丙一、揭示邪说:经仅讲说道理,修应依口教授丙二、显发正理:丁一、示过:集谤法业障丁二、正释:经论、教授一体不二分三一、概说:经论即最殊胜口教授,因根劣故需口传二、别说: 内容分二(一)正说:1、菩提宝语:一切佛语即口教授2、修宝语:唯经猛力修持方知此意(二)反说:种敦巴语:多学经者另求教授是为错误三、结说:佛正法以教、证为体,二者势成因果丁三、综述:一、本论全篇均显示一切经论皆为教授之要义二、应离显密相非、学修二截之过患乙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丙一、反说:丁一、不依师授难达密意丁二、纵有所得时力长久丙二、正说:依《道炬论》及类似著作则速获通达乙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丙一、揭示邪说:某类经论应学,某类经论应弃丙二、显发正理:丁一、示过:成谤法罪丁二、正释内容分三一、罪行特质:(一)微细易犯(二)过患极重二、产生原因:(一)无知妄说(二)各宗互非三、灭除方便:(一)以深信一切佛语皆为成佛之道灭除无知妄说(二)以广学多闻深思灭除宗派互非思考题:7、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三乘(一切经论)所说均不相违? 8、菩萨为什么必须学习三乘法? 9、《菩提资粮论颂》(龙树造)说:“声闻独觉地,若入便为死,以断于菩萨,诸所解知根。 ”这一颂与菩萨应学三乘法有无矛盾? 10、怎样理解种敦巴所说的“多学经者另求教授是为错误”这句话? 11、试分析谤法罪的特质、产生的原因和灭除的方便。 12、结合实际谈谈对“某类经论应学,某类经论应弃”之类邪说的认识。 甲三、说听规律分二壹:别说:乙一、听者之规律丙一、思惟闻法殊胜利益内容分二(丁)丁一、未知令知分二一、《听闻集》所示:(一)知应行与应止处(二)持止恶之戒(三)依善缘发定(四)获真实解脱二、《本生经》所示: 分三(一)总说:1、获欢喜2、灭愚痴(二)别说:十喻1、明灯2、财富3、利剑4、伴侣5、亲友6、良药7、眷属8、宝藏9、礼品10、俊才(三)结说:闻后起修,可脱生死丁二、知已能行一、数数思惟二、发起胜解丙二、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分三丁一、于法应作一、信敬而听二、不生讥谤丁二、于师应作一、供养上师二、视师如佛丁三、应离之过一、高举二、轻藐丙三、正明听之规律 分三(丁)丁一、除三种过一、明器之过分三(一)覆而不受:生起邪执(二)仰而不洁:意乐有过(三)洁而有漏:忘念失坏二、对治办法(一)专注一境丁二、依六种想戊一、于己须如病者想一、明病之源:贪等三毒二、离颠倒见:有病不知戊二、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一、如教而行二、恭敬承事戊三、于教法生起药物想一、励力珍持二、离违忘过戊四、于修行生起疗病想分二一、正说知病治疗之法(一)如法而修(二)如量而修二、反示说而不修之过(一)负药囊喻(二)读药方喻(三)观演戏喻(四)嚼蔗皮喻戊五、于如来须作正士想:视说法者如佛,生起敬重戊六、于正法眼生起久住想:常念令圣教久住之方法丁三、综述一、说听应离之过:心法相违二、听者应修之行:如镜自照,抉择而听三、听者作意次第:因(一)求成佛道→故(二)应修成佛之因→欲修其因,当(三)听闻正法(四)发菩提心(五)念听闻胜利→故需(六)精进勇猛(七)断覆器等过→如是如理听闻乙二、说者之规律内容分四丙一、思说法之殊胜利益丁一、应遮:一、邪妄说二、染心说丁二、应行:清净说丁三、获利:(二十种,详《广论》卷一、21页)丙二、于大师起承事丁一、明法犹是诸佛之恭敬福田丁二、念法及佛功德恩惠而生恭敬丙三、以如何意乐加行而说丁一、意乐一、住五种想(一)自作医师(二)法如药物(三)观听者如病人(四)视如来是正士(五)愿法久住二、明应行处:于眷属修慈心三、明应止处: 有七(一) 恐人胜己(二) 懈怠推后(三) 多说生厌(四) 扬己之长(五) 障他之短(六) 于法生吝(七) 希求财等四、如理作意:以说法所获清净福德,作为安乐资具丁二、加行一、净身洁衣二、择处敷座三、诵降魔咒四、态度和悦五、法义具足丙四、观机差别丁一、不请不说丁二、是法器者,不请亦可说丁三、听者不具威仪不说(详《广论》23页)乙三、共作之规律丙一、应作之行:于首尾均依普贤行愿发愿、回向丙二、所获利益:丁一、能生经中所说种种殊胜利益丁二、灭除过去所集轻人贱法罪障丁三、遮止将来未生诸恶贰、综述:乙一、正说应知:丙一、过去大德注重此听、说规则丙二、本论传承诸师对此尤为虔诚乙二、反示应离:丙一、若不获此定见,能使本尊变魔丙二、若不获此定见,能使妙法反成烦恼助伴乙三、勉励劝学:听说规则为最殊胜前导思考题:13、在闻法时为什么必须首先思惟闻法的殊胜利益? 14、结合《本生经》所说闻法殊胜利益(十喻)来谈谈对听闻正法的认识。 15、怎样做才符合对法及说法者珍重的要求? 16、我们应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法器? 17、结合无常观谈谈对听法依六种想的认识。 18、于修行生起疗病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9、略述说法的正确发心及所获的利益。 20、为什么法犹是诸佛之恭敬福田? 21、在说法者的五种意乐中,哪一种最为重要? 22、说法者为什么要具足五种加行? 23、为什么规定“听者不请不说”、“不具威仪不说”? 这与弘法利生之慈悲心有无矛盾? 24、说、听时,首尾依普贤行愿发愿、回向有什么重要意义? 25、为什么说说、听轨则为最殊胜前导? 甲四、以正教授引导弟子之次第 分二乙一、依止善知识法为道之根本 内容分二丙一、令生决定故略为开示其一、总说:修依止法之重要:一切功德由善知识教导力出其二、分说:丁一、所依止善知识之相 内容分三一、总相:能引导行者至于佛地二、别相: 分二类十相(一)成就自利之相 有六1、具足戒学2、具足定学3、具足慧学4、通达真实5、教授富饶〈1〉 实证法无我〈2〉 以教理通达6、功德胜徒(二)成就摄他之相 有四1、说法善巧2、具悲悯心3、利他勇悍4、数说不倦三、结说:(一) 具足三学、通达真实、具悲悯心五德最为重要(二) 应择功德较增上者依止(三) 欲为人师者,于具足师相之因应加努力丁二、能依弟子之相 内容分三一、别说法器之相 分二(一)《四百颂》所说: 有三1、质直:离爱自嗔他之过2、具慧:辨别正似之道3、具求法意乐:如教而修(二)《释论》中说: 增二1、敬法及师2、善摄心听二、结说:自审法器之相是否具足(一)具足:欢喜进修(二)不具:力修求全之因丁三、依止之法 分二戊一、意乐依止法 内容分二己一、净信为本: 分二一、随念净信功德:(一)能令功德未生者生(二)能令功德生者安住(三)能令功德辗转增上二、对师长生信之法:(一)事师如佛(二)防护寻过之心(三)忏改寻过之行三、所获利益:纵见微过,念德心盛,不障信心。 四、举例证成:阿底峡尊者师金洲大师事己二、念恩生敬 分二一、依《十法经》念师恩 分七(一)生死中之寻我者(二)痴暗中之醒觉者(三)有海中之拔济者(四)牢狱中之解放者(五)恶道中之指路者(六)疾病时之良医(七)火宅中之云雨二、依《华严经》念师恩 分十三(一)师如生母(二)师如乳母(三)师如教师(四)师如看护(五)师如妙药(六)师如帝释(七)师如满月(八)师如日明(九)师如大山(十)师如大海(十一)师如船师(十二) 师如勇士(十三) 师如商主戊二、加行依止法 分二一、分述 分二(一)于师喜者应作1、内外财供2、身口给侍3、如教修行(二)于师不喜者不作二、综述:如师教不违修行最为重要丁四、依止利益 分二一、分述 分二(一)生善:1、得近佛位2、诸佛欢喜3、常遇善知识4、不悖菩萨行5、常具正念6、功德资粮渐增7、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利益(二)断恶:1、不堕恶趣2、速断烦恼恶业3、旧业之报转轻二、综述:善根胜于供养无量佛陀丁五、不依止过患 有六一、 现世为病扰二、 现世为魔侵三、 来世堕恶趣四、 未生功德不生五、 已生功德失坏六、 过失增长丁六、总明其意 分四一、 于善知识应心生决定二、 长时间依止三、 如有缺失即应忏改四、 于缺失行应当防护丙二、依止善知识之修法丁一、正明修法 分二戊一、正修方法 分三己一、金洲大师所传加行六法 有六(一)严净坛场,陈设佛像(二)以无谄心,求供陈供(三)端身正坐,生归依心(四)观想佛等,分明显现(五)净障集资,增长无尽 依七支供1、礼敬支 分三〈1〉身礼:缘一切佛境,观无数己身〈2〉意礼:念佛功德,生起胜解〈3〉语礼:出无量声,赞佛功德2、供养支 分二〈1〉有上(比)供养:如花、香等世间之供物〈2〉无上(比)供养:菩萨等以神力变现之妙供3、忏悔支 分二〈1〉总说罪相 有四A、罪业之因:贪、嗔、痴三毒B、罪业之根:身、口、意三业C、罪业之事:十不善业D、罪业之性:由我所造〈2〉生起方式 有三A、自作B、教他C、见作随喜〈3〉忏悔方法 有三A、追念过失,生愧悔心B、尽其所有,总集忏洗C、后不复造,精勤防护4、随喜支:于五趣有情一切善业皆生随喜5、请转*轮支:于十方诸佛始成正觉时劝请说法6、请住世支:于十方诸佛将涅槃时劝请住世7、回向支:一切善根回向有情为成佛因(六)于所缘境 分三1、忏悔为净障摄,回向为增长无尽摄,馀为集资摄2、修法时需观想明晰,而献坛供,请求加被3、于所希愿以猛利心,多次祈求己二、正行 分二庚一、总修持法 有三一、释修道义:于善所缘,令心安住二、应止:随意修习,数目次第没有一定三、应行:依预定者,不得变更,忆念正知而修庚二、此中修法 有三一、先修依止胜利,不依止过患二、次防护寻师过之心,思惟所知师之功德三、后念师于自己已作、当作种种利益之恩德己三、结行:修法完结,以猛利心,依普贤愿,回向所求己四、注意事项 有三一、每日四次修习二、初修应时间短、次数多三、不急不缓,离过而修戊二、未修中间之行 分二一、总说 分二(一)一般方法:修礼拜、经行、念诵等法(二)重要方法(三合引导) 有三1、系念修法,诵读忆持,净修其心2、净障集资3、护持净戒二、别说:应修易令止观生起四因(一)守护根门:对悦不悦意六境不生贪嗔(二)正知而行:依正知分别应不应作而行事(三)于食知量: 有二1、遮止四过:〈1〉过多食〈2〉过少食〈3〉违量食:食未消而复加食〈4〉具足烦恼食:A、非正命而得食B、偏爱耽嗜食2、应受二食:〈1〉无染食:思饮食过患,离贪而食〈2〉饶益食: 有三A、布施身中之虫等B、作施者之福田C、成就自身道业(四)悎寤瑜伽:1、正修之馀:净除五盖,令具义利2、具足威仪:如狮眠伏,右胁而卧3、惑起觉知:依忆念力,于起之惑,务令伏断4、思惟起想:预定起时,至时当起(五)结说:以上修法除不共者,馀均应于修一切法时加入丁二、明二种修,破妄分别 分二一、总说:(一)依《庄严经论》《现观庄严论》所明:闻思修皆属修行道路,非修道时仅修于止,观属闻思边事(二)依《集菩萨学论》所明:修道之行有修止与修观二种二、别说: 有三(一)修观:如修对善知识信心等时(二)修止:心不能安住一境之时(三)破妄显正: 分三错误观点一:聪明人只要修观,愚钝者唯应修止产生原因:不明皆应双修止观之理错误观点二:以分别慧观察而修仅限闻思时,定中不需产生原因:不明非理作意与如理作意之区别错误观点三:于无分别三摩地生起前多修观,能障定生起产生原因: 有二1、不明观察烦恼过患及善知识功德等为修定殊胜方便2、不明对治修定沉、掉二违缘之方便即念三宝功德等乙二、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 分二丙一、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分三丁一、正明暇满 有二戊一、八无暇 分二一、人 有四(一)无四众弟子流传佛法之地(边地)(二)身体支分残缺(聋哑等残障)(三)执著邪见(不信因果、三宝等)(四)无佛出世(无闻佛教法机会)二、非人 有四(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长寿天(包括欲界天、色界无想天、无色界异生)戊二、十种圆满 分二一、自圆满 有五(一)得人身(二)生中国(三)诸根全(四)无五无间业(五)信三藏法二、他圆满 有五(一)佛出世(二)说正法(三)教法住(四)法住随转(能证之师以正法使众生随教法而转)(五)他所悲悯(有施主施给法服等)丁二、思惟大义 分二一、反说不珍惜之过:不以此身修学佛法与傍生无异二、正示应思惟之理: 有五(一)惟人具大心力成佛度众生,馀身均不及(二)仅人身能初证(无过去修道习气)圣道(三)南瞻部洲人身尤为可赞(东西二洲之人根钝乐多,障出离心;北洲人不能持戒)(四)以此暇满人身究竟获大利益(五)现世受用等也以凭此身修习圆满丁三、思惟难得 分二一、分说 有二(一)从因门思惟:1、难得之因 有二〈1〉多造十恶业,必堕恶趣〈2〉多生积罪尚未受果亦未忏除2、修习方法 分二〈1〉取心四要:A、须修法:欲真实得乐离苦唯修此法B、我能修:内外缘具足,已得暇满C、今生即须修:否则他生难获暇满之身D、现时即须修:死期无定〈2〉总别观:A、纵得一乐趣,亦因持戒所致B、欲得具足暇满,尚需辅以布施等C、若总若别,暇满均属难得(二)从果门思惟 有二1、由异类观:仅得善趣,亦属不易2、由同类观:殊胜暇满之身,极为希少二、结说:勤修此法,馀门易入,故应励力而行思考题:26、本论为什么把亲近善知识作为道前基础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详细阐发? 27、善知识的十项标准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什么? 28、如果善知识不完全具备这十德,我们该怎么做? 29、能依止善知识的弟子应具备哪些条件? 对照条件检查自己有什么欠缺,思考改进的方法。 30、请解释意乐依止法和加行依止法,并分别说明什么是这二种依止法中是最重要的? 31、如何对治对善知识寻过之心? 3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念恩生敬”中的譬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3、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所获的善根胜于供养无量佛陀? 34、不依止善知识有什么过患? 35、略述普贤七支供修法。 36、修依止善知识的正行是什么? 37、修习依止善知识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38、强调“未修中间之行”有什么意义? 39、略述“三合引导”的重要性。 40、易令止观生起的四因是什么? 41、结合实际谈谈《略论》中所列对止观等问题的错误观点进行破斥的现实指导意义。 42、什么是“暇满”? 为什么要珍惜暇满的人身? 43、为什么论中说我们“必须多劫处于恶趣,此何待言”? 44、修习思惟人身难得的方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3-28 14:06:00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09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