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本性法师:安全与危险 内容: 人有若干层次的需求,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会的尊重、自我实现,以及灵性即宗教等。 可见,人有安全的需求,趋生避死,趋利避害,这是天生的本能。 为了找到趋向安全的方法,各阶层都是绞尽脑汁地想尽方法,用尽措施。 国与国之间,忙着武器的竞争和国际或多边协议的签定。 人与人之间,忙着在为住房装上防盗门与防盗网。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每天每时,你能看到:世界各地,不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 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在防范,为什么就不能使安全之国安全的社会降临呢? 从宗教,尤其是佛教的角度看,我们追寻安全的方法,存在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从外部防范和防范别人。 但是,其根源,实际上是内心和自己。 根据佛教教义,如不能解决内存的防范根源,仅凭加强外在的防范,其效果是有限的。 而且,还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互相间有形无形的防范,必将导致互相间隔阂与互不信任,互相间产生错误的判断,给自己造就更多的假想敌。 由此,导致更深程度的互相防范,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融洽,使人与人之间越防越疏远,以至本为追求安全,却越来越危险。 事实体现也是如此,美国说伊朗与朝鲜等是罪恶轴心国,防范他。 反之,伊朗、朝鲜等也就防范美国,并且,顶着压力搞核武器计划。 本来,双方都为了自身的安全,现在,双方更不安全了。 美国在伊拉克的反恐,现在,越反越恐了。 可见,许多时候,人与国都是以安全的名义去毁灭安全。 佛教认为,国与国、人与人的安全,无法靠防范别人的行为和靠防范别人的心来取得。 而是首先要防范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并防范自己的贪嗔痴和不安全感、不信任感。 息灭贪嗔痴,便息灭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克服了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就不会去防范,就不会去强化防范的措施无论是防御性还是进攻性。 这样,就可消除互相间沟通、对话、谅解、相互促进的屏障,为世界的安全创造了条件。 如能如此,世界的危险隐患虽然存在,但其安全系数就必定大大提高。 发布时间:2025-04-29 12:23:2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