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僧宝论22、亲承法衣的迦叶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一) 内容: 僧宝论22、亲承法衣的迦叶尊者 (第五章 法门龙象 人天师表 之一)第五章 法门龙象人天师表亲承法衣的迦叶尊者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首。 尊者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被称为“头陀第一”。 尊者出生于摩竭陀国,生下来便具足三十二相,聪明颖悟无人能敌。 八岁起,便依婆罗门教的规定学习五明、四吠陀,对逻辑学、语言学、天文、地理、数学、文学、绘画、雕塑、祭祀、歌舞无所不通,但却性格奇异,常离群索居,不喜合群玩耍。 长大成人后,父母多次催他择偶娶妻,他只是一味不睬,后来实在无奈,便随意指着一尊黄金铸成的美女像对父母说:“若没有这样的金色女子,我就终生不娶。 ”他本以为这样就可以终身不娶,不想父母真的为他找到了一位叫跋陀伽毗罗尼的迦毗罗女。 这位女子,生得与黄金女子一般无二,迦叶尊者无奈只好听命于父母。 新婚之夜,新娘愁眉不展,经再三询问,才知道这位女子对于嫁人毫无兴趣,只乐修行。 尊者一听,喜出望外。 两个人决定互不干扰,各修梵行,轮流睡眠。 一人睡时,另一个经行或坐禅,就这样度过了十二年。 父母相继谢世后,迦叶尊者自己除去须发,披上法衣,对跋陀伽毗罗尼说:“我出家修行,决心在世间寻找觉悟的圣者。 如果找不到这样一位圣人,便自己独立思考,走独觉成佛的路。 ”遂将家产全部布施,离家而去。 两人分手时,大地被他们的出离功德威力所震动。 佛陀察觉到大地的这次震动,知道那意味着有杰出的弟子要来找他。 在未通知任何比丘的情况下,他独自上路,走了五里路去见未来的学生——这个慈悲的举动,后来一直被受赞颂。 在王舍城与那烂陀之间的路上,佛陀坐在榕树下,等待未来的弟子到达。 他并未像普通沙门一样坐在那里,而是展现出一切庄严的佛光。 他放光照亮了方圆八十公尺,整片树林呈现一片光明。 他示现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庄严相好。 当迦叶尊者到达时,看见佛陀坐在那里,充满觉者之光,心想:“这一定就是我要寻找的老师! ”他走向佛陀,匍匐在他的脚下,大声说道:“世尊,佛陀,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弟子! ”这样重复说了三次。 世尊说:“如是迦叶,我是你的老师,你是我的弟子。 ”并为他开示五蕴之苦和四圣谛法,随后说:“善哉迦叶,快哉迦叶! 你将以苦行第一著称于世,为佛教在人间的流传作出巨大的贡献。 是故今后当称你为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跟随世尊服侍左右,将自己珍贵的帛衣垫在世尊的足下,祈求世尊接受他的供养。 世尊慈悲接受了帛衣,把自己的粪扫衣赐给摩诃迦叶以激励他苦行。 从此以后,尊者终生都坚持严格的苦行,甚至一直到老年,仍持守年轻时许下的誓愿。 仅仅七天,他就证得了究竟的阿罗汉果,内心解脱一切烦恼。 尊者见世尊赞叹阿兰若法,于是长跪合掌请世尊慈悲垂示。 世尊慈悲地教诲他:比丘在阿兰若处修行,应远离我、法二执,身心清净,行头陀规范。 此法有十二个要点:一者,阿兰若,就是远离家人的闲静处,寂静的山野、树林皆可。 二者,常行乞食。 三者,头陀比丘应不着于色,以平等心哀怜一切众生,不分贫富,依次乞食,不得有所选择。 四者,只受一餐。 五者,应节量食。 六者,控制自己的饮食欲望。 七者,应拾取别人抛弃的衣服,洗净后补穿用。 八者,少欲知足,只备三衣一钵。 九者,冢间住。 十者,树下坐法。 十一者,于树下坐时,不应对树生贪着。 十二者,常坐不卧。 要注意系心一处,不要散乱,再进一步深入思维,认识到五蕴本空,灭除诸相。 再发菩提心,即可回小向大,修菩萨十地。 迦叶尊者听完非常欢喜,立即付诸实践。 他常常在寂静的深山中独自修行,他不顾雨淋日晒,勤苦不倦。 或是露天静坐或是冢间观尸,昼夜正念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勇猛精进。 迦叶尊者一生苦行,直至年老也未曾有丝毫懈怠。 世尊劝言:你今已老,粪扫衣重,可改穿坏色轻衣。 迦叶白世尊言:“世尊,修行苦行,使我现在安宁快乐,也可为未来众生照亮前途,作出表率。 未来世众生想到我修行苦行,会这样想:”过去有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纯熟,为世尊所叹,为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 他于长夜在寂静处修习,赞叹寂静处,赞叹粪扫衣、乞食法。 ’凡是知道我苦行的人,都会以清净心随喜,并将由此得到安乐。 ”世尊很高兴,赞赏他的头陀苦行说:“将来正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正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 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让真理之光永照世间,则必先要巩固僧团。 要巩固僧团,就必须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叶尊者,就能负责住持! ”并将坐垫让出一半来,当众对大迦叶说:“善哉! 大迦叶过来,请坐在我的垫子上。 ”说着,大千世界为之震动。 有一次,天界之王在灵鹫山上向佛陀敬献金色波罗花,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微笑不语。 当时座下所有的弟子都不明白,只有大迦叶微笑着,因为他了悟了佛陀的心。 佛陀说:“正道大法是无法用眼睛看出来的,只有涅槃寂静的心才能领会。 实在的法相其实是没有法相,这是一门微妙玄通的法门,不立文字,是用特殊的教法传授的,我就将这些嘱托给摩诃迦叶。 ”这就是以心传心,即所谓灵山会上正法眼藏付嘱的拈花微笑,也是禅宗最初的典故。 在佛陀八十岁于拘尸那迦示现涅槃时,尊者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领着五百比丘教化度众,他得知消息后,非常伤心,星夜率比丘众来到拘尸那迦。 佛陀的弟子们有的愁眉不展,有的伏地痛哭。 众生失去了人天导师,失去了皈依,异常悲伤。 尊者觉得有必要结集佛陀的教法,于是担起正法流传的重任,在佛陀灭度后的九十日,开始结集三藏,将世尊的法教流传于世。 结集三藏后的大约二、三十年,大迦叶忽然想提早入灭。 当时,大迦叶的年龄,已超过百岁。 他即刻走到阿难陀住的地方,付嘱佛陀所说的教法,让阿难陀继续传承下去,然后跃身虚空,到佛陀的八塔一一供养礼拜。 回到王舍城,他前去向阿阇世王告辞,守卫说国王在睡觉,他就迳往离王舍城西南的鸡足山走去。 当尊者到达此山时,三峰裂开,自然形成他的禅座。 他即刻席地而坐,并且说道:“我今将以神通力来保持这个身体,用粪扫衣来盖覆它,等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我再去拜见他,协助他教化众生! ”说完后,鸡足三峰就合起来,隐藏了他的身体。 阿阇世王知道大迦叶尊者入灭的消息,悲伤无比! 马上往见阿难陀尊者,要他同登鸡足山一看,当阿难陀尊者和阿阇世王到达鸡足山时,鸡足三峰自然裂开,他们看到大迦叶尊者端然的入灭尽定,身上还覆盖了美丽的天花。 他两人供养礼拜退出后,山峰又自然地合起来。 大迦叶尊者以他一生严格的苦行,赢得了僧团的尊重,对佛法的流传有极大的功劳,是僧团之父。 发布时间:2025-05-05 14:27:14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