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赖耶识是什么状态,与我执有什么关系 内容: 阿赖耶识是什么状态,与我执有什么关系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 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 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 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阿赖耶识为藏识,浩浩是深广的意义。 第一,此识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有能藏义。 第二,此识受前七识所熏,随熏成种,有所藏义。 第三,此识的见分被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的执藏义。 因此此识具三藏。 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使无边的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相续流转生死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尽。 藏识犹如大海一样,前七识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缘之境形成识风,风浪互为因果,相续生灭,这就是识海。 这时,我们就失去了灵明洞彻、圆明朗照的佛性,变成了染净交参的识,而识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了。 此识受前七识缘境造业之所熏习,而形成心(精神)色(物质)二法种子。 此识种子一旦成熟,就变成正报的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依报的器世间(物质世界)。 实际上,根身和器界,也是此识所执受的相分。 此识既然有执受根身与器界的功能,所以有情生命(包括动物)死时,此识最后离开,有情生命受生时,此识最先来。 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识是主人公。 看一下前“七识”。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 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 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 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 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 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 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 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 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 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 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 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发布时间:2025-05-09 11:23:2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