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惟觉法师:成佛 内容: 成佛──九十六年僧众禅七导师开示(一)过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未来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三会成佛。 无论修哪一个宗派,目的都是想要成佛,但如果弄不清楚「佛」的意义,修行就会没有方向,糊里糊涂,空过一生。 在事上来讲,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事上的成佛。 成佛就是成道,有罗汉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所以成道也有层次上的差别。 理上来说,佛,就是指这一念心,菩提心、涅槃性。 菩提和涅槃没有形相,是无相,就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这就是修行共同的目的。 无论是声闻、缘觉、菩萨,最终都要证到菩提、涅槃的境界。 净土宗说「花开见佛」,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所见的「佛」、所成的「佛」,都是指菩提、涅槃。 因此,要成佛就要见性。 佛性就是觉性、灵性。 修行学佛必须知道佛性在哪里;如果不知道,修行就没有方向和目标。 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通通归于自性菩提和自性涅槃。 人人都有自性,所以人人都能成佛。 净土宗说:「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是什么意思? 「悟无生」又是什么意思? 这个佛是指我们内心的佛,不是外面的佛。 一般人认为,见佛就能得解脱,假使如此,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善星比丘为何仍堕入恶道? 就证明见佛是见自性佛。 「花」,就是莲花。 莲花是一个譬喻,莲就是心莲,我们这一念心就像莲花一样,依心清净的程度分为铁莲花、白莲花、银莲花、金莲花,铁莲花是譬喻众生的心就像生了锈的铁一样。 所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凡夫心像淤泥一样,里面又脏又臭,但在听闻佛法之后,藉由检讨反省、禅修静坐,沉淀这念心,回光返照,观空破执,这念心不染着六尘境界,慢慢就成为白莲花。 然后继续用功,最后到达「金刚道后异熟空」,就变为金莲花。 何谓不染着六尘境界? 譬如,脏的水倒到莲花上,莲花也不嫌臭;用香水喷到莲花上,莲花也不觉得香。 换句话说,遇到不好的境界,心不嫌弃、不排斥;遇到好的境界,心也不生贪着。 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无染着,无住生心。 从铁莲花到白莲花,从白莲花到银莲花,从银莲花到金莲花,是代表修行过程中心清净的层次。 心的境界很多,有烦恼心、善心、恶心、染污心、菩提心、无住心、大慈悲心。 如果心中充满愚痴、邪见、恶业,这就是恶心,里面一片黑暗,不但黑暗,还有铁锈,称之为铁莲花。 这个锈慢慢地把铁腐蚀掉,最后就是堕落,无法证到菩提。 一般人以为往生净土,就能从莲花里面生出来;事实上,莲花是指我们这念心,如果这念心清净了,现在就坐在莲花台上。 明白这个道理,信受奉行,这一生绝对能生净土。 --------------------------------------------------------------------------------(二)修念佛法门,乃至听经闻法,忽然契悟念佛的是谁、能闻的是谁,就是见到了我们本具的佛性。 「花开见佛悟无生」,见到本具佛性,就悟到无生。 无生,即是没有念头。 有念就是有生──起恶念生到恶道;起五戒十善的念头,生到人道和天道;证到四谛寂灭境界,生到声闻道;证到十二因缘,是缘觉的果位;修六波罗蜜,就生到菩萨的世界去。 静坐时一念不生,不但恶念不生,连善念都不生,这就称为「悟无生」。 假使想到过去,就住在过去。 过去已经过去了,就像一个梦境,还想它作什么? 所以,不想过去,也不住在过去的心境当中。 也不想未来,一般人常常想:未来要到哪里去,未来要做什么事情……未来还没到,想再多也是空想一场。 所以,未来也不想,就不会生到未来的梦境当中。 此外,也不要想现在,现在一起心、一动念,就属于生灭,就不是无生。 所以,过去也不想,未来也不想,现在也不要想,这就是无生。 为什么要无生? 无生就没有生灭,一真法界、菩提、涅槃,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禅宗有个公案:庞蕴居士是个大彻大悟的人,全家四口都悟了道。 有一天,庞居士想去度有缘的人,经过一个讲堂,里面有位法师正在讲《金刚经》,庞居士也进去听。 听法师讲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庞居士就问:「请问座主,既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都没有,那么是谁在讲经? 谁在听经呢?」这位讲经的座主被问得哑口无言:「对啊! 我讲了这么多次《金刚经》,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发现,谁在这里讲经? 谁在这里听经?」这位座主感到很惭愧,于是对庞居士说:「谢谢大德的光临指导,这个问题我实在答不出来,请大德指点一下。」庞居士就说了几句偈,说了以后,这位座主一下就开悟了。 如果因缘成熟,在座诸位听了这几句偈也会开悟;假使因缘没到,说了也没用,不但说了没有用,就算说十次、二十次也听不进去。 为什么? 心太粗,法太细,所以不相应。 众生的妄想心始终停不下来,所以对这个法门就不相应。 自己没办法开悟,不能怪因缘没有成熟,因缘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就是自己要努力、要有信心──要在因地上努力,要相信正法住世,要知惭知愧,要修善断恶。 假使有了这些心,一听,马上就懂。 庞居士说:「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无我复无人」,即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 既然无人相、无我相,心当中就没有念头,也没有人我是非,是一片空寂,是无生境界。 念佛念到「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悟到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没有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没有任何方所,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 佛不在西方,也不在东方,无生就是佛。 我们这念觉性,没有生、没有灭。 悟到这个道理,就知道念佛要念到能所俱空、能所双亡──无念佛之人、无念佛之心、无所念之境、无所念之佛,能所俱空,一念不生,悟到无生,马上就花开见佛,心就明了。 「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人相、我相都没有了,何来有疏亲? 这念心是绝对的空寂、寂灭,只有当下这一个灵知灵觉,这念心每个人都有。 「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现在保持当下这念心,不要离开讲经这念心,不要另外去寻师访道、找大善知识、求佛求法,这一念心「当下即是,动念乖真」,要直下承担。 佛是不可求的,有求就是妄想,要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众生求,也就是达磨祖师所说的「无所求行」。 真心本来清净,要想东求西找,就错误了。 一念不生,万法无咎。 要求一个真心、求一个真如,都是妄想,只要不求,这念心自然现前。 「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诸位听到这些道理,并且信受奉行,觉得这个法实在是无上大法,这一生就不会白费。 如果没有悟到这念心,听到这些道理感觉无关痛痒,就没有意义了。 --------------------------------------------------------------------------------(三)《金刚经》说无住生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究竟是哪一个心呢? 禅宗是传佛心印,不是故弄玄虚,希望大众要有信心。 悟了,一定有信心;没有悟的话,就要培养信心。 如何培养? 要发大愿,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菩萨都是发四弘誓愿,所以我们也要发这个愿。 众生的心处处执着,不能无住生心,因此,发其他的愿,容易产生执着、妄想。 举例来说,发愿往生西方,于是,天天都想到西方去,对这个世界的人事物都产生厌恶,做人做事都成了障碍,与这个社会不相应。 一般人认为生到净土就能享受种种快乐,黄金为地,琉璃为池,微风吹动,快乐得不得了。 要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 佛经里讲得很清楚:「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契悟了这念清净心,是最大的快乐;心达到寂静无为,才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诸佛菩萨所享受的快乐。 假使只希望享受黄金为地、琉璃为池、微风吹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那就是属于众生境界了,不是真正的佛法。 我们出家修行是为了什么? 不是去净土享受一番,而是为了求无上道,要证到菩提、涅槃,要成就佛的智慧、福德、愿力、禅定,乃至于神通妙用、说法无碍,目的是在这里。 既然如此,就要悟到佛的心才行,佛的心就是菩提、涅槃,没有悟到佛的心境,不可能有净土现前。 经上说,众生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身体以触尘为食、意根以法尘为食;佛菩萨是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什么是法喜? 听闻到微妙法门,心中欢喜得不得了,这就是法喜充满。 什么是禅悦? 我们每天上供,供养香花、水果,诸佛菩萨不是吃这些东西,如果佛菩萨吃这些东西,那就变成了众生、鬼神。 菩萨是以禅悦为食,这念心不打妄想、不落昏沉,超越时间、空间,这就是禅悦。 诸位坐在这里,只有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不落昏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达到宁静,是绝对的境界,坐在这里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就是坐到一支好香。 假使这念心还在相对的境界当中,都属于众生,不是菩萨。 明白这些道理,就找到了一条路,修行就有了方向;假使连路都没有找到,就会禁不起五欲、邪见的引诱。 时间、空间是虚妄的,所有一切相对的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 那么,什么才是实在的? 菩提心、寂灭心,就是实实在在的,这念心达到无为、无住,觉性现前,这个禅堂就是人间净土。 净土不是在外面,心净佛土净,心清净了,外面所有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通通变成净土。 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不知道检讨反省、改过向善,只拚命想着:「佛菩萨啊! 我要生到东方、南方、西方净土。」这都只是妄想。 心清净,佛土才清净;心不清净,坐在净土当中,净土也会变成秽土。 所以,一切法不离自心。 明白这些道理,行住坐卧都是道,搬柴运水都是神通妙用。 念佛也是如此,念念不离心,念念归自心,通通要销归自性,安住在觉性、菩提和涅槃。 --------------------------------------------------------------------------------(四)古印度琉璃王想把释迦族赶尽杀绝,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为了要救释迦族,把五百童男、童女装在钵里,送到天上去避难。 等到战争结束以后,目连尊者到天上一看,五百童男、童女全都化成了血水,这是在劫难逃、业果难逃。 因为人道有人道的业,天道有天道的善业,人间是善、恶业夹杂。 持守五戒的程度分为九个层次,上上品五戒,就生到北俱卢洲,其余都是生在人间。 修十善,未来的果报才是在天上。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佛法也讲:「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都要在因地上努力。 每一尊佛都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不是简单的。 佛为了广度各种根机,因此设有种种法门,有渐修、有顿悟,还有五乘佛教,让每个人自己去选择。 无论是哪一种法门,每一帖法药都是甘露法雨,要亲自去吃,病才会好,业障才会消除,才会悟到本心,才知道什么是三惑漏尽、二死双亡。 禅七就是净心、定心、明心。 悟到这念心,动静闲忙、二六时中要保养这念觉性。 如何保养? 佛经上说:「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什么叫不染污? 一起心动念,就是无明、烦恼、妄想,这就是染污。 眼睛一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见到好的就欢喜,见到不好的就起烦恼。 无论是财、色、名、食、睡,喜欢的就想要占有;占有不到,就用种种方法巧取豪夺,就造恶业了,这些都是众生境界。 佛菩萨见到好的,心里不取着、不生贪爱,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到坏的境界,心里不生排斥、不起烦恼。 众生就是有众多的生灭,无论是好的生灭、坏的生灭,都是一个梦。 善业是好梦;恶业是恶梦。 作梦就属于众生境界,佛菩萨是不作梦。 所以,塑一尊菩萨像,称作菩萨,就落入境界了。 什么是文殊菩萨? 智慧才是文殊。 什么智慧? 空的智慧,就是《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这念无住心,就见到如来,就是文殊菩萨。 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当下就是普贤菩萨。 起大慈悲心,戒杀放生,能所俱空,愿代众生受苦,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承担,惭愧忏悔,现在就是观音菩萨。 人家不愿意做的事,自己承担起来,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不舍一众生,就是地藏菩萨。 社会上的邪见很多,有些人自称是如来转世、菩萨转世、济公转世……,告诉你三世因果,说你前世是什么人,若被这些说法迷得团团转,就堕落了。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 听到这个法,自己要吃这个药,要舍除过去的邪见、执着,否则左耳进右耳出,跟自己毫无关系。 大众平时都很忙碌,自利利他,「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这是自己的菩萨愿行。 在禅堂里,无众生可度、无佛道可求、无法门可修,能所俱空。 为什么?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佛经云:「修无修修,念无念念」,因此,求而无求。 但是,我们还是要修行,假使不修,心当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转过来,所以一定要修。 修了以后,执着善法、功德,又落入妄想、法执,所以要修无修修──修了以后,没有能修、所修,最后归于当下不生不灭这念心。 不生不灭这念心就是道、就是佛,所以说无佛道可成。 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悟道。 悟到这个道理,安住在这个地方,在动静闲忙中保养,就称为修道。 修道圆满了,就是成佛。 修,只是把妄想、无明、昏沉修掉,不是有什么可得,因为有得就有失,有生就有灭。 完全没有妄想、昏沉,完全能够作主,达到寂灭,一切都是现成的。 发布时间:2025-05-12 14:08:41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0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