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口业的四种过失 内容: 《净土》杂志《无量寿经》讲记之三十八 文/释大安请看经文: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 转相教令,共为众恶。 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谗贼斗乱,憎嫉善人。 败坏贤明,于傍快喜。 不孝二亲,轻慢师长。 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 横行威势,侵易于人。 不能自知,为恶无耻。 自以强健,欲人敬难。 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难可降化。 自用偃蹇,谓可常尔。 无所忧惧,常怀憍慢。 这段经文叙说由口业四过组合成的第四恶。 这个世间的人民,意地中没有修善的念头。 念念损人利己,其根本原因乃是奉行人死灯灭、没有轮回与因果的邪知邪见,并以此邪见相互教令,递相传播,形成邪见共识,为共同作恶提供理论依据。 须不知,每个念头都有因果,一个念头生起在阿赖耶识便种下一个业因种子。 今生后世一定会起现行,形成异熟果,业因果报是丝毫不爽的。 所以一个民族及个体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便会共为众恶,挑战道德底线。 诸如食品安全问题,学术界普遍的抄袭风气,商业上的坑蒙欺诈,乃至老人摔倒无人扶救现象,均是由一套邪见体系引发的行为后果。 这“共为众恶”中的不诚实问题,就涉及口业的四种过失:两舌,即斗遘两头,挑拨离间;恶口,即用粗恶语骂辱他人;妄言,以虚妄语,诳惑他人;绮语即是引生淫意之杂秽语。 鼓动三寸不烂之舌,用谗言中伤有贤德的人,令人与人之间相互斗争扰乱。 或造谣惑众,或写检举报告,宣说列举一些毫无根据的过失。 一个团体本来和合,然到处说捕风捉影的离间语,令人互相产生猜疑,甚至斗乱。 憎恶嫉妒善人,把善人视为眼中钉,用种种诽谤打压。 在恶人占主流的社会中,善人确实是很难站立,这些恶人自然会对有贤德智慧之人,加以诋毁,败坏善人的名誉。 一旦其机心恶言得逞,令善人无法存身,名誉扫地,他便在旁边窃窃自喜,引以痛快。 这些有口业过失的人常常不孝顺父母二亲,对父母也潜行欺诈。 轻视傲慢师长,朋友之间也不讲信誉,说假话欺人成为其第二天性。 本来朋友之间有规劝共财之义,朋友是由家庭中转向社会的重要一伦。 朋友之间靠信誉作纽带得以维系。 凡同窗、同事、同僚、同类者,皆可以为朋友。 信即不欺之谓,不仅独指兑现诺言一端。 凡为他人谋事不尽心,非信也。 负人财物不还,非信也。 当面称誉私下毁訾,非信也。 朋友遇急难不救济,非信也。 朋友无信,表现个人道德的瓦解。 对待朋友,谎话连篇,难得听到几句诚实语。 这已形成一种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许多孩子被教育成习惯于说逢迎的假话。 而儒佛圣人的教化特别注重诚实。 佛教有不妄语戒,儒家重视诚明。 《中庸》云:“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为万物之灵,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君子把信誉视为生命,这是一种人格的操守。 受儒家文化熏习的中国人本来是诚实的。 清朝看与中国人做生意的外国商人,对中国商人就有一种评价:中国商人诚实。 只要有口头承诺,不签约,也放心。 诚实经商乃是财源滚滚的保证,而坑蒙拐骗乃是自掘坟墓。 所以圣人教敕吾人要恪守诚实的品德,这是人生哲学之至理。 然愚人不能信受,可不哀哉。 这类有妄语习气的人,大多虚荣心强,每每摆出尊荣富贵的架势,或饰说自己是某大人物的亲戚朋友,满足其自高自大的心理。 或在修行上,未证谓证,欺世惑众。 或以暴力威势来胁迫,令人承事敬畏。 无道无德,不能自知,造作诸多恶业,无有羞惭之心。 自以为强大勇健有势力,人脉关系活络,欲令人尊敬、畏难于己。 曾有一话剧《假如我是真的》,叙述有一男青年,冒充中央某高官的儿子,于是地方官员商人,都来逢迎拍马,金钱女色双丰收。 结果,事情败露被抓。 在审判时,那位男青年反问,假如我是真的(某高官的儿子),又会如何呢? 古往今来,冒充王子、公子、名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其隐密动机便是“欲人敬难”。 如是虚假的表演都免不了对名利的追求,名利又与淫欲密切相关。 正是欲望的泛滥,鼓动众生身口意三业制造了这个五浊恶世。 是故对不如意的现实世界,人人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类人对天地、神明、日月没有敬畏感,不相信神明记识,日月照见,奉行人死灯灭的断灭见,不信因果与轮回,自然就没有作善的依据与动力。 知见上的邪僻,很难接受教化,亦难得降伏其心。 你给他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要行善积德,做人要诚实。 他会哈哈大笑,认为这是迂腐的说教,现代社会是竞争的时代,这些古训行不通。 自恃家族高贵,色力财位,凌驾于人,自高自大,不知道富贵常常不超过三代,王朝的更迭,亦常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由于他种姓、财位或永远高人一等,内心不存忧患恐惧,常怀憍慢,目空一切,纵恣恶行,导致天怒人怨,现世华报,来生果报迅疾现前。 请看经文:如是众恶,天神记识。 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小善扶接,营护助之。 今世为恶,福德尽灭。 诸善鬼神,各去离之。 身独空立,无所复依。 寿命终尽,诸恶所归。 自然迫促,共趣夺之。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 殃咎牵引,当往趣向。 罪报自然,无从舍离。 但得前行,入于火镬。 身心摧碎,精神痛苦。 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这段经文概述造恶之人,遭到善神舍离的现世痛苦与来世堕恶道的果报。 只要造作如前所述的口业过失,天神明察秋毫,一一记录在档案中。 造恶之人,也许春风得意,这是由于前世颇作福德,诸如受持皈依布施斋僧等,小善扶接,善神来营护,即前世异熟果。 但就今生行为而论,知见颠倒,不再续接前世的善行,造作种种妄语、诽谤、绮语的恶行,这样前世的福德渐渐耗损殆尽,善神就舍你而去。 得不到善神的护佑,而身独立无所依怙,那今生所造的恶业便顿然彰显后果了。 这段经文透露生命的秘密。 一个人如果有善神保护,即便遇到巨大的灾难,冥冥中也会得到护助营救。 昔印祖座下有个梦庵居士,叙说当地发生的真实事件。 有个司机开车,于荒野江边,不慎车坠江中。 乘客四十余人,均遭灭顶。 第二天黎明前往营救时,有一年约三十左右的妇人,坐江岸道旁,如痴如醉,询以何来,答言昨暮乘车至此。 问以全车遇险,汝何无恙? 对曰不知,质以当时情况,亦不了了。 这个妇女一问三不知,她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车内出来的。 梦庵居士也觉得这事很神奇,不可理解,便请教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当时没有说话,到傍晚时,让侍者递给梦庵居士一纸条,印祖写道:“此女人命不该死,故坐于汽车之外,及车堕下河正下时,扬于其岸。 故衣绝未湿。 盖佛天鬼神,于坐车时,已为救之之法于前矣。 想必如是。 ”印祖又记一事云:“又民十几年,潘对凫重修济南净居寺,开光唱戏,来客甚多。 一人领小孩在井边看,小孩堕下井,立使人下井捞,水面无一物,用竿子遍井底揽,亦无一物。 其人回家,则小孩在家里睡,如痴如呆,衣服尽湿。 问何以到家,云不知。 因刻一碑,盖一亭,名其井为圣井。 拓之寄光,光送真师,真师裱而太平寺大殿下客厅。 此致梦庵,猜猜此梦。 ”惜梦庵居士未能猜透此梦。 答案即是:“赖其前世颇作福德,善神营护。 ”印祖深契之生命奥秘,世人大多梦梦不解。 可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对吾人命运改善何其重要。 当善神远舍,寿命终尽之时,这一生所造的恶业,自然都聚集过来,如是因,如是果。 诸恶所归,恶业自然而然地迫促,与恶业共趣到三恶道,接受恶业的果报。 可见自杀并不能真实解决人生的痛苦。 又你的姓名户籍及行为,神明都一五一十地记录在案,这些功过罪福业力自然牵引神识到相应的地方接受灾殃罪咎的报应。 业因果报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丝毫不爽,无从舍离,摆脱不了,只有随着业力前行,堕到地狱的火坑镬汤里面,身体被烧烂,心神痛极迷闷。 当遭受地狱剧苦之时候,方才后悔先前的恶业,已经晚了。 请看经文:天道冏然,不得蹉跌。 故有自然三途,无量苦恼。 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 天地之间因果循环之道(法则),是那样明明白白,不会有丝毫的错谬。 口业的罪过,自然感得拔舌、烊铜灌口等地狱苦果。 从地狱道到饿鬼道,从饿鬼道到畜生道,从畜生道再慢慢地转到人道,生到人道又贫穷下贱,贫穷生盗心,又造恶堕到三恶道。 真是“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苦无法言表。 这就是第四种大的恶业,感得四痛的华报与四烧的果报。 这样的痛苦不断地重现,譬如大火在人的身体焚烧。 如果人能深信因果,一心制伏虚诈的习气,正心诚意,受持不妄语戒。 纵然整个社会假话成风,自己要坚守诚实的底线,做老实人,说老实话,不怕别人的讥讽嘲笑。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如是善因必然感得相应善果,即能度脱三恶道之苦,获得人天福报。 若以此诚实持戒功德回向,即能得到三乘的圣果,乃至成办往生极乐世界的净业。 一经往生彼土,便可究竟成就佛果。 这就是第四种大善。 可见,诚实是随顺法性的善行,令吾人精神趋向光明超升。 而说谎则是违背法性的颠倒之行,令吾人心智暗蔽,被人轻视,导致堕落的苦果。 一个常说假话的人,内心深处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负面的。 测谎器就是利用说假话时其心跳波动与说真诚语的心里波动不一样而施设的。 说诚实语时其心波很平稳,说假话时心波跳动剧烈,以此来测定被试者说的话的真假。 儒家圣人云:“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说明诚实就能开发智慧,有智慧的人亦自然会说诚实语,所以吾人一定要真诚无伪,远离谎言,规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特别是修行净土念佛法门,如果外现贤善之相,内怀虚假,那修行绝对很难成就的。 成就净业要圆发三心,第一个就是至诚心,阿弥陀佛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国愿”,十声往生的前提也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至诚恳切才能感通阿弥陀佛愿力。 阿弥陀佛名号乃至诚的结晶,吾人只能以至诚感通至诚,方能乘佛愿力,带业往生。 证知真诚老实能获大利。 冀诸净业同仁勉旃。 南无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05-15 10:31:55 来源:学佛网手机版 链接:https://www.xuefo.net.cn/110651